小儿尼曼皮克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鞘磷脂酶的缺陷使鞘磷脂和胆固醇在溶酶体内蓄积,导致肝脾肿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本病可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改善,但预后一般。
根据生化及临床表现将小儿尼曼皮克病的分为四型。
可死于婴儿期的早期婴儿型,称为婴儿神经型。
有肝牌肿大而无神经症状,称为慢性内脏型。
有慢性进行性神经症状,发生在3~4岁儿童病情发展同样迅速在青少年期死亡,这类患者的神经磷脂酶活性正常。
与C型相同,但发生在新斯科舍地区。
小儿尼曼皮克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主要由基因突变引起。本病好发于有遗传因素的人群,暂无明确诱发因素。
基因突变:
A型及B型是由于ASM基因突变造成ASM活性减低,导致酸性鞘磷脂不能降解成为神经酰胺及磷酸胆碱而在单核巨噬细胞内储积形成尼曼-皮克细胞,此类细胞在单核巨噬系统的器官组织内大量增生聚积,引起肝、脾及淋巴结等脏器肿大。
C型及D型在目前已知有两个致病基因,NPC1及NPC2,NPC1此基因已定位于18q11,并已定位克隆分离。C型与D型为同一基因NPC1突变所致。
小儿尼曼皮克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见于犹太族,我国也早有病例报道。其中C型及D型的发病率为1/12万,有95%的患者是由于NPC1基因突变所致。
本病好发于有遗传因素的人群,主要两岁以内的婴幼儿。
小儿尼曼皮克病各型的共同特点为肝脾大和生长发育障碍,有些类型神经系统被侵犯的症状,部分患儿还可有黄疸发生以及肌张力改变和手足徐动症,严重者可并发肺部感染、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恶病质。
患儿在宫内及娩出时均正常,出生后数周内即可因肌力和肌张力低下而出现喂养困难及体重不增,常伴反复呕吐、腹泻等,3~6个月时出现肝牌极度增大和淋巴结肿大。病情进展迅速,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较早,6个月时即可出现表情淡漠、运动发育迟缓、听力和视力逐渐丧失、惊厥发作。
发病时间通常较A型稍晚,常见脾先增大,肝随后增大。病情进展缓慢,且不侵犯神经系统,肝功能受损情况亦少见,患儿常表现为身材矮小。
约1/3在出生后第2年发病,以肝脾大和弥漫性脑病变为首发症状,肝脾增大程度比上两型轻,可有语言障碍、共济失调和癫痫发作并逐渐发展至失定向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惊厥频繁发作,常在幼儿期死亡。另2/3病例在儿童期或青春期起病,起初精神运动发育轻度迟缓,继而出现小脑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发音困难等,多数有眼球上下活动障碍。
仅见于加拿大Nova Scotia省西部,婴儿早期发育正常,在儿童中期出现症状,有肝脾肿大表现,后期神经系统受损进展为痴呆及轻瘫,多在10~20岁死亡。
部分A型患儿在新生儿期可有黄疸持续不退,以及D型患儿可在疾病进展期间有黄疸的发生,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
部分小儿尼曼皮克病的C型和D型患儿可出现肌张力改变,可表现为肌张力减低或肌张力增高。
小儿尼曼皮克病中部分C型和D型的患儿可出现,表现手足不断做出缓慢的、弯弯曲曲的或蚯蚓爬行样的奇形怪状的强制运动。
小儿尼曼皮克病A型患儿在疾病晚期最终呈极度消瘦,处于恶病质状态,多在3岁左右死亡。
小儿尼曼皮克病B型患儿的肺部因弥漫性浸润而易发生感染,表现为呼吸困难、动脉血氧分压低,可发生致死性支气管肺炎;小儿尼曼皮克病C型患儿多数在20-30岁时死于吸入性肺炎。
小儿尼曼皮克病B型患儿常见合并症,表现为乏力、消瘦、面色晦暗,尿少、下肢水肿,严重者可表现为门脉高压症。
小儿尼曼皮克病B型患儿在晚期可出现脾功能亢进,可出现贫血,感染和出血倾向。
当小儿尼曼皮克病患者出现喂养困难及体重不增,常伴反复呕吐、腹泻,肝脾肿大、神经系统被侵犯等症状时要及时到小儿内科就诊,通过血象检查、骨髓象检查,结合典型表现可对本病进行诊断,但要注意本病要与慢性传染病、糖原累积病、戈谢病相鉴别。
对于有遗传因素的人群,进行家族调查和遗传咨询,重视产前检查,进行早期筛查。
当患儿出现喂养困难及体重不增,常伴反复呕吐、腹泻等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小儿尼曼皮克病的患儿,若出现语言障碍、共济失调和癫痫发作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小儿内科就诊。
若新生儿出现喂养困难及体重不增的,可考虑到新生儿科。
当患儿出现语言障碍、共济失调和癫痫发作,可到神经内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孩子生长发育情况怎么样?
目前有什么症状?(如肝脾大、生长发育障碍)
之前有进行基因筛查吗?
家里有无相类似的病史?
多呈轻度贫血,红细胞大小及形状正常。白细胞数稍高,血小板正常,在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的胞浆中可见8~10个空泡,晚期病人血小板可降低,出凝血时间正常。
骨髓穿刺可查到泡沫细胞,其细胞较正常细胞异常增大,直径为15~90μm,胞浆嗜酸性,呈微细透明桑椹状的圆形小滴;胞核一般为单一,有时为多核,核多近于中央或靠近边缘,有2~4个核小体。典型的泡沫细胞Smith-Dietrich染色法可显阳性。
均可查到泡沫细胞。
各器官鞘磷脂显著增加,多为正常人的10倍以上。
本病鞘磷脂尿排泄量显著增加,为正常的10倍以上。
皮肤纤维细胞活体检查培养,鞘磷脂酶减少。
进行x线检查,可见肺野散布小点及网状阴影,肺门淋巴结增大,可疑似粟粒性肺结核及肺门淋巴结核,这是由于泡沫细胞增多所致。
脑MRI或CT扫描早期正常,晚期可出现脑姜缩。质子磁共振分光镜检查在脑不同区域可显示N乙酰天门冬氨酸的减少和胆碱的增加。
检测白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活性可提供准确的诊断,在慢性型的残留酶活性比急性型高。
分子生物学技术查到NPCI基因突变或HE1/NPC2基因突变可确诊小儿尼曼皮克病C、D型。
根据发病年龄、临床症状,尤其是极度消瘦,皮肤蜡黄,肝、脾明显肿大,智力减退,视力减弱及眼底改变等应考虑本病。
末梢血象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的胞浆出现空泡,可做初步诊断的参考。
确诊依赖骨髓检查,必要时可做淋巴结、肝、脾活检。器官鞘磷脂和尿排泄鞘磷脂的增加及鞘磷脂酶的减少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意义。
对于A、B可型根据白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活性减低来确诊A及B型。取绒毛或经培养的羊水细胞可测ASM进行产前诊断。
对于C、D型,可依据分子生物学技术查到NPC1基因突变或HE1/NPC2基因突变可确诊本病。
应与结核病、疟疾及黑热病等鉴别,患儿患慢性传染病后常表现出病情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痛等,可有肝脾肿大和神经系统症状,但患儿常有传染源接触史,进行病原菌检测和肝、脾、淋巴结活检即可鉴别。
糖原累积病的患儿多在婴幼儿期出现临床症状,大部分患儿有肝脏肿大和肝脏转氨酶增高,但主要为肝大而脾不大、血糖降低。而小儿尼曼皮克病常有肝脾肿大表现,可有神经系统受损的出现,进行肝病理检查和基因分析即可鉴别。
戈谢病的特点是病人的脾脏特别大,肝中等肿大,淋巴结稍大,与小儿尼曼皮克病相似。可通过骨髓检查、淋巴结及肝脾活检进行鉴别。
小儿尼曼皮克病目前无法开展基因治疗,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需要长期持续性的治疗,仅可对患者出现的相应症状表现进行对症治疗,可使用麦格司他缓解C型的病程进展,同时针对巨脾可以使用切脾治疗。
小儿尼曼皮克病多采用低脂肪饮食,但应注意增加营养。各种维生素、输血均可使用。
麦格司他:麦格司他是葡萄糖神经酰胺合成酶抑制剂,可缓解C型小儿尼曼皮克病的病程进展,长期服用可稳定神经系统病变。不良反应是腹泻、肠胃胀气、腹痛、体重减轻和震颤,且对麦格司他过敏者禁用。
脾脏切除术:A型切脾无意义,B、C、D型脾功能亢进时可考虑切脾缓解症状,注意除非伴有巨脾导致的严重脾功能亢进,为缓解症状,预防脾破裂可考虑切脾治疗,一般不做脾切除,因治标不治本。
小儿尼曼皮克病目前尚未有治疗方法治愈,除B型生存的患者一般情况正常外,其余各型预后较差,仅可通过进行恰当的治疗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病一旦发现,则需长时间进行复查,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观察。
本病无法达到治愈,但B型生存的患者不影响正常生活。
小儿尼曼皮克病A型患者常死于3岁以前,B型生存的患者一般情况正常,C和D型患者多因继发感染而死亡。
小儿尼曼皮克病一定要长期随访,对患者的脾功能亢进及肺部受累进行监测,可适当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患者的饮食应保证营养丰富,多采用低脂肪饮食,但应注意增加营养,补充各种维生素。
保证基本营养需求,宜多食牛奶、瘦肉、豆类制品,补充蛋白质,对牛奶过敏的患儿,可用豆浆、羊奶等代替喂养。
采用低脂饮食,脂肪类所占热量不要超过30%,其中1/2以上为植物性脂肪,少吃肥肉和猪油,少吃甜食,多吃豆制品、牛奶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禁食具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精等,提倡儿童食用自然食物。
小儿尼曼皮克病患者应注意良好的护理及个人卫生,注意休息,避免受凉,预防肺炎及其他感染,同时可针对患者的脾功能亢进及肺部受累情况进行监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可针对合并有便秘的患者,遵医嘱应用通便药物。
保证患儿的睡眠时间和睡眠环境,使患儿达到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学习和劳累,应劳逸结合。
应随天气冷暖及时增减衣服,密切注意预防感冒,居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患儿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逗留,以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复诊时对患者的脾功能亢进及肺部受累进行监测,判断患者的病情情况。
患者如出现便秘的表现,可通过按摩腹部,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遵医嘱服用通便药物。
小儿尼曼皮克病患者主要是因为基因突变导致,所以进行避免近亲婚配,做好遗传咨询,进行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同时需要针对导致基因突变的高危因素进行预防。
小儿尼曼皮克病筛查方法
对于A、B型,根据白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ASM活性减低来确诊A及B型。取绒毛或经培养的羊水细胞可测ASM进行产前诊断。
对于C、D型,可依据分子生物学技术查到NPC1基因突变或HE1/NPC2基因突变可确诊本病。
已知小儿尼曼皮克病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故孕妇应避免接受放射线,慎用化学药物,注射风疹疫苗以及防止病毒感染。
小儿尼曼皮克病是一种染色体遗传疾病,有家族聚集性,所以可以进行遗传咨询及家族调查,注意避免近亲结婚。
对高危夫妇行基因检测,或者家庭成员中有过人患过此病,则行基因检测,明确突变类型,同时还可进行羊水穿刺进行产前诊断。
4737点赞
[1]刘南.血液系统疾病综合诊疗要点[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4:450.
[2]胡锡琪.胡锡琪图解疑难肝病临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3:60.
[3]陈辉树.中国脾脏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06:23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