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伤寒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之分。前者系由普氏立克次体通过人虱传播,并发支气管肺炎,仅次于Q热肺炎;后者也称鼠型斑疹伤寒,是由莫氏立克次体经鼠蚤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较轻,并发支气管炎多见,而并发肺炎者较少。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肺炎的潜伏期为5~15天。大部分起病急骤,高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及全身皮疹,常伴有反应迟钝、谵妄、双手震颤等神经系统,以及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治疗以药物为主,只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效果满意,预后良好。
流行性斑疹伤寒肺炎和地方性斑疹伤寒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各不相同。
前者病人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体虱为主要传播媒介,病原体存在于体虱粪便,并由皮损处侵入体内,部分因用牙咬虱使其从口腔黏膜侵入或虱粪干燥后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眼结膜侵入人体。
后者的主要传染源为家鼠和小家鼠,以鼠-鼠蚤-鼠的循环方式流行,只有人被鼠蚤叮咬或搔抓致皮肤破损,含莫氏立克次体的粪便污染局部才使病原体进入体内,经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也可侵入,但不主要。人对斑疹伤寒普遍易感,得病后获一定的免疫力。
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肺炎是由立克次体导致的肺部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病因有普氏立克次氏体感染和莫氏立克次实体感染,人虱、鼠蚤叮咬传播,好发于居住环境差者、有患者接触史、动物接触史者、免疫系统低下者。
普氏立克次氏体的感染是本病最主要的病因,病原体入侵人体,并播散到全身各个器官导致一系列感染症状进入血液循环的病原体可产生毒素而导致全身症状,如寒战、高热、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
被病原菌感染、免疫系统低下、毒血症、应激等都可以诱发本病。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下降,1996年降至最低点,其发病率为0.2482/10万,1997年开始回升,2000年上升到最高点,全国总的发病率为0.4906/10万。以后开始下降,一直到2003年发病率降至为0.3042/10万。2001年是近10年病死率最高的一年,为0.18%。发病年龄主要为青壮年,发病季节为秋冬季。
人虱、鼠蚤叮咬传播,偶可经呼吸道、口腔、眼结膜传播。
生活条件差、可以接触到人虱、家属等传染媒介或传染源。
有家鼠接触史,或其他卫生状况较差的动物,有可能携带有人虱、鼠蚤等。
如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者慢性病患者,由于免疫力较差,容易感染。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肺炎的潜伏期为5~15天。大部分起病急骤,高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及全身皮疹,常伴有反应迟钝、谵妄、双手震颤等神经系统及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肺炎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呈稽流热型,体温高达40℃以上;剧烈头痛、神智迟钝、皮疹等急性传染病的表现,肺部症状在发病数日后出现咳嗽、无痰或少量黏液痰,偶见痰中带血,部分患者可有胸痛。肺内病变广泛者则可产生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见紫绀,肺部可闻及湿罗音。
常伴有反应迟钝、谵妄、双手震颤等神经系统及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肺部受累可形成典型的立克次体性支气管肺炎,表现在起病数天后出现明显咳嗽,多为干咳或少量黏稠痰,伴胸闷气短、呼吸增速变浅,随着病情的加重可出现口唇及甲床发绀。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肺炎常见的并发症有支气管炎、肺炎、心肌炎、肺功异常,其他可见口腔炎、中耳炎,严重者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的症状与体征。
若患者被虱、鼠叮咬、或出现高热、皮疹、咳嗽、呼吸困难以及神经系统症状者应及时就医。所选科室可以是感染科或呼吸内科,通过血、尿常规,血清学检查、核酸检测以及临床表现来进行诊断,但本病要与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回归热相鉴别。
被虱、鼠叮咬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明显潜伏期后出现高热、皮疹、咳嗽、呼吸困难、神经系统症状者应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感染科就诊。
若患者起病数天后出现明显咳嗽,多为干咳或少量黏稠痰,伴胸闷气短、呼吸增速变浅等相关症状,可到呼吸内科就诊。
若患者起病急,出现意识障碍,呼喊无应答时,应优先考虑去急诊科就诊。
患者居住及工作的卫生环境如何?
此类症状持续多久了?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谵妄、双手震颤、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
有无疫区接触史?
是否被人虱、鼠蚤叮咬过?
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血小板计数下降,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减少或消失,尿蛋白常呈阳性。
流行性斑疹伤寒患者对变形杆菌OX19菌株可产生较高效价的凝集反应。地方性斑疹伤寒也可出现类似的凝集反应。但凝集效价较低,多在1∶160~1∶640之间。
以颗粒性立克次体抗原做补体结合试验,不仅具有群特异性,还有种特异性,可用以区别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阳性反应的出现较外斐反应为早,且有较高的群特异性,用以区别其他立克次体病如恙虫病、Q热等。地方性斑疹伤寒的阳性反应相对较弱。
采用PCR方法检测标本中的普氏立克次体特异性DNA片段。
豚鼠对普氏立克次体敏感,发病早期的患者血液接种于雄性豚鼠腹腔,7~10天后豚鼠发热,腹膜刮片检查胞质内可找到大量病原体。豚鼠阴囊仅有轻度发红,并无明显肿胀,以区别于地方性斑疹伤寒。
视诊可发现皮肤有斑疹表现,听诊肺可闻及湿性啰音。
可见肺内斑点浸润影或实变征象,类似以小叶分布的支气管肺炎改变。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当地有斑疹伤寒或近一月去过流行区,多发生在冬、春季,患者衣服常有体虱存在。
通过临床表现:出现发热、皮疹、中枢神经系统等症状。
结合实验室检查:外斐试验出现凝集反应,血清OX19菌株凝集效价大于1∶160或效价逐渐升高即可诊断。
伤寒夏秋季节发病较多,起病较缓慢,头痛和皮疹不明显,皮疹出现较晚,淡红色,数量少,可见缓脉,根据皮疹表现可鉴别。
本病夏秋季节发病,有疫区接触史。无皮疹,多有腹股沟及腋窝淋巴结肿大,腓肠肌压痛明显。根据是否存在皮疹可鉴别。
恙虫病患者恙螨叮咬处可有结痂和淋巴结肿大,变形杆菌OXk凝集试验阳性,由此鉴别。
本部由体虱传播,冬春发病,皮疹少见,发热时血液涂片可见回归热螺旋体,根据血液涂片结果可鉴别。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肺炎的治疗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主要是应用抗菌药物及退热药物来进行治疗,一般不用手术治疗,同时要注意卧床休息,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卧床休息,供给足够的热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做好护理,防治并发症的发生。
病原治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措施,可用多西环素、四环素治疗。若合并甲氧嘧啶疗效更好,治疗需持续至体温正常后2~3天。成人患者也可选择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
该病无需手术治疗。
剧烈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明显者时,可用止痛镇静剂;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应用肾上皮质腺素,输液补充血容量。慎用退热剂,以防大汗虚脱。
近年来流行性斑疹伤寒多属轻型,加之广谱抗生素的应用,病死率大幅度下降。只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效果满意,预后良好。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肺炎经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治愈。
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肺炎在出院后1~3个月内定期随诊,观察症状是否消失、有无其他并发症等。
本病无需特殊饮食调理,平时多摄入优质蛋白质,合理搭配营养元素,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即可,注意多饮水。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肺炎的患者要注意多休息,多饮水。注意清淡饮食、膳食平衡;适当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
多休息,多饮水,适当运动,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避免接触动物,避免抓挠皮肤,以防进一步感染。
若在牙齿发育矿化期,服用四环素类药物,可能导致四环素牙的出血,应注意避免使用。
通过监测患者体温、神志、呼吸等指标,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使用多西环素时,可能会出现皮肤红斑等,阳光及紫外线可能增大皮肤副作用出现的可能,因此当出现皮肤红斑时,应停止用药,并及时到医院复查。
改善卫生条件、个人卫生知识的普及、灭虱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避免接触此病患者,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接种疫苗等均可防治此病。
早期隔离患者,灭虱治疗。灭虱、洗澡、更衣后可解除隔离。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1天。
发现患者后,同时对患者及接触者进行灭虱,并在7~10日重复一次。
疫苗有一定效果,但不能代替灭虱,常用灭活鼠肺疫苗皮下注射。第1年注射3次,以后每年加强1次,6次以上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4938点赞
[1]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42-145.
[2]董宇国.现代疾病最新诊治专家.第一辑.卷十.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学.台海出版社.2001.130-13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