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口炎又称过敏性口炎,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是患者接触了过敏原或者过敏性食物、药物等引起的疾病,好发于幼儿、老年人、过敏体质者。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损害常先于皮肤发生,有时亦可同时发生,亦可影响进食,重者可有全身过敏症状。
一般由于药物过敏所致,可发生于口腔任何部位,口腔病损可先于皮肤损害出现,表现为黏膜灼热、发胀,继之红斑充血、肿胀,以及水疱渗出、糜烂、坏死。
属于Ⅳ型变态反应,是过敏体质者由于局部接触某些物质后发生变态反应,从而引发的一种口腔黏膜炎症性疾病。
过敏性体质者通过不同途径接触变应原所致,药物性过敏性口炎是由于药物过敏所致。接触性口炎是过敏体质者接触某些物质后发生变态反应,从而引发的一种炎症性疾病。
变态反应是引起药物过敏的主要原因,一般药物为简单小分子化合物,属于半抗原物质。药物必须与机体内的蛋白质载体结合才能成为全抗原,引起抗体产生。但诱发变态反应的有时不是药物本身,而是药物在体内的降解产物或代谢产物。第一次使用药物后般不发病,抗原作用下的抗体处于致敏状态,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则发生变态反应。变态反应的严重程度与药物性质有关,与数量无关。同时药物过敏与患者个体因素、药物结构、用药方式或长期蓄积作用发生中毒等有关。
义齿基托(甲基丙烯酸甲酯、镍铬合金、钴铬合金)、牙体充填物(银汞合金、树脂类)、嵌体(金、银)、牙膏、唇膏、口香糖、丁香油、碘剂等均可作为变应原使某些个体致敏,引发口腔黏膜变态反应。这些反应中有的是直接接触引起反应,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接触中间产物致敏,有的经阳光照射后才有致敏性。由于口腔黏膜有唾液的稀释和缓冲作用,口腔黏膜血管比较丰富,有利于吸收和扩散,因此,外来物质与黏膜角蛋白不易结合,症状出现缓慢。
接触致敏性药物、义齿基托、牙体充填物、嵌体、碘剂等过敏原。
人群发病率0.1%,多发生于幼儿、老年人、过敏体质者。
由于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过敏反应,从而诱发本病。
易引起过敏的患者,机体敏感性会更高,当服用药物用药方式不当或是部分药物长期蓄积等,更易引起药物过敏性口炎。
口腔黏膜损害常先于皮肤发生,有时亦可同时发生,患者应用某种药物后可有一定的潜伏期,初次发作的潜伏期稍长,复发者则缩短,有时可在24小时内发病。
发病于口腔黏膜时,患者首先感觉局部灼热不适,口腔任何部位均可发生损害,如常见在唇、颊、舌、腭等处的黏膜上出现充血、水肿。若有水疱发生,由于进食时的摩擦运动,而迅速破溃成大小不等的糜烂面,并有渗出,此时患者即感疼痛。
发病于皮肤时,好发于手足、颜面,出现红斑、丘疹等,如重复使用致敏药物,即在原部位出现圆或椭圆形红斑,边界清楚,数目多少不一,还可能合并水疱,对此称之为固定药疹。有时除固定部位外,亦可在新部位发疹,表现为局部灼热、胀痒,一般持续一周左右,而后消退。
重症者可伴有严重的全身过敏反应,在全身出现泛发大疱,可累及多个邻近组织,甚至脏器。因此,过敏体质患者用药宜慎重。
拖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可并发口腔溃疡、口腔炎、结膜炎、阴部损害及邻近部位的损害。
患者出现口腔黏膜红斑、水疱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斑贴试验、嗜碱粒细胞脱颗粒试验等检查,由医生参考临床症状进行确诊,并与疱疹性咽峡炎、鹅口疮等疾病鉴别诊断。
当患者出现口腔黏膜红斑、水疱、大疱、糜烂、溃疡、全身过敏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五官科、口腔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不适反应或全身并发症,可到相应科室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
出现症状的时间?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吃过什么食物?服用过什么药物?
既往有无过敏病史?
取家兔的嗜碱粒细胞加患者血清。与可疑致敏物质之溶液混合一起孵育,如患者血清中有过敏性抗体IgE,则发生嗜碱粒细胞脱颗粒。数200个嗜碱粒细胞,如有30%以上细胞发生脱颗粒现象。即为阳性反应。脱颗粒细胞的改变为细胞肿胀,失去正常圆形,胞核清楚,颗粒溶解消失或自细胞内溢出,此法简便、灵敏、可靠,有助于确定Ⅰ型变态反应。
取患者的淋巴细胞加可疑的致敏物质,并设对照组,观察淋巴细胞转化情况,转化细胞大于50%(返祖细胞)即表示属阳性反应。
取患者白细胞加可疑致敏物质,观察白细胞移动抑制情况。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外与特异抗原相遇,释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使巨噬细胞或白细胞移动受抑制时,提示阳性反应。如实验组/对照组<0.8U,表示有抗原反应,本法亦可协助确定致敏物质。
近期有用药史,发病与用药有明显的联系,并应了解有无既往过敏史。口腔损害的表现主要是充血、水肿、糜烂、渗出。此外,皮肤上若有固定药疹时,有助于确诊,同时也可有眼部或阴部损害。
变应性口炎应与由柯萨奇A病毒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鹅口疮、疱疹性口炎、细菌性口炎相鉴别。
高热(40℃以上)、惊厥、咽痛、流涎、拒食、烦躁不安等。
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似奶块,斑膜面积、大小不等,伴轻度发热。
口腔出现成簇针头大小水疱,有发热、流涎、皮肤瘙痒、灼热、颌下淋巴肿大,病程短。
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以及黏膜充血、水肿,皮肤破损以舌、唇、颊黏膜多见。
变应性口炎经局部对症、抗过敏治疗后治愈良好,治疗周期短。治疗期间停用可疑食物或药物,避免致敏物质的接触,以抗组胺、抗炎等药物治疗为主。
应用消炎、止痛、抗感染的药物,如局部可贴敷各种抗生素药膜,或涂布2.5%金霉素甘油,敷中药散剂,如溃疡散等,疼痛严重者可用1%普鲁卡因溶液含漱或涂布0.5%达克罗宁溶液以止痛。
寻找可疑的致敏药物,并立即停止使用。追溯近几天的食谱,明确有无进食含有药物进补的药膳饮食。补充液体、维生素,以加速致敏原的排出,并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抗组胺药物,可选用苯海拉明或息斯敏口服。
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抑制免疫反应作用,重症可用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
葡萄糖酸钙加维生素C缓慢静脉注射,以减少渗出。
变应性口炎患者经临床治疗后,通常可以彻底治愈,通常预后良好,建议定期复查,以观察预后情况。
通常变应性口炎经临床治疗后可以治愈。
患者经正规治疗后,间隔半个月到医院做斑贴试验复查,明确预后情况。
变应性口炎的病人以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为主,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忌食辛辣、海鲜、甜腻食物,宜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辛辣食品易生燥热,从而使本病症状加重。
忌海鲜发物,带鱼、虾、蟹等腥膻食物会助长湿热,加重口腔黏膜充血、水肿,故应忌食。
忌甜腻、油腻食物(如猪油、奶油、牛油等)、高糖食物(如巧克力、甜点心等),以免增加湿热,影响恢复效果。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A、维生素C丰富的辅食,例如玉米汁、蜂蜜、豆腐、鸡肉、菠菜、牛奶等。
变应性口炎的病人可因反复发作,而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护土应详细了解病史,帮助病人找寻致敏原,并进行健康宣教,提前进行预防,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
去除创伤刺激因素,如纠正不良习惯、磨改过锐的切缘或牙尖等。
局部涂抹1%龙胆紫等消毒抗菌药。
如舌系带反复溃疡已形成瘢痕,应及时带患儿到口腔科行舌系带矫正术。
详细了解患者过敏史,比如有无个人或家族过敏性疾病、呼吸道及皮肤变应性疾病史,以及发作期典型症状及时间等。
改善生活环境,避免接触过敏原。
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口腔黏膜的肿胀,避免接触引起过敏的食物。
服用抗组胺药物应在睡前服用,夜间起床时可能会出现头晕现象,需注意安全,以防止摔伤,从事高危工作的患者,如司机、高空作业等职业者,在服用抗组胺药物期间要适时休息,必要时调整工作,以保证安全。
变应性口炎是口腔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指过敏性体质的机体通过不同途径(如接触、口服或注射等)接触变应原所致,病人可因反复发作,而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在临床工作中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注意口腔卫生,清淡饮食,保持口腔清洁,减少疾病发生的概率。
本病多因过敏引起,因此,如可明确具体过敏原,需进行远离,以免引起疾病。对于无法确定过敏原者,日常应尽量注意减少易引起过敏物质的接触,一旦确定,需远离。
4911点赞
[1]孔维佳,周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黄兆选主编.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2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7.
[3]席淑新,陶磊主编.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