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直肠息肉为隆起于十二指肠黏膜表面的肿物,起源于黏膜上皮,以十二指肠降部多见,可单发也可多发,约占胃肠道息肉病的第三位。起病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有关。临床表现多样,缺乏典型症状、体征。治疗以内镜下或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较好。
十二指肠息肉有多种分类方法,尚未统一。目前国内外多采用Morson的组织分类法,分为4类:
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与腺瘤病,前者包括管状、绒毛状与混合性三种,后者包括家族多发性腺瘤病、加德纳综合征、多发性腺瘤等。
错构瘤性息肉包括黑斑息肉,幼年性息肉与黑斑息肉综合征、幼年性息肉病。
炎症性息肉包括良性淋巴样息肉、炎症性息肉、良性淋巴瘤样息肉病、假息肉病等。
隆起组织含大量增生的纤维组织。
十二指肠息肉的主要病因包括慢性炎症刺激、遗传因素、胰液、胆汁刺激等。该病不具有传染性。吸烟、饮酒、肥胖以及患有糖尿病的人较易发生。
饮食不当以及肠道疾病,如克罗恩病等,可导致肠黏膜损伤。同时长期刺激肠黏膜,可导致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再者,肠黏膜上皮凋亡减慢等均可导致肠道息肉形成。
家族性息肉并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十二指肠息肉壶腹部较为多见,提示与胰液、胆汁刺激有关,但机制尚不明确。
高脂肪饮食、高蛋白饮食、低纤维素饮食、便秘、烟酒、肥胖、缺乏运动等均可导致肠道息肉发病率升高。
未得到良好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息肉发病风险增高。
十二直肠息肉较为少见,主要通过上消化道内镜进行诊断。内镜检出率可高达4.6%,随着内镜检查的普及,检出率有上升趋势。
具有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酗酒、肥胖者,容易发生十二指肠息肉。
2型糖尿病未得到良好控制,则易发十二指肠息肉。
十二指肠息肉缺乏典型的症状,多为健康体检或行其他腹部手术时发现。部分患者可有消化道症状如上腹痛、腹部包块及压迫症状。对于特殊类型的息肉,如黑斑息肉可出现口腔色素黑斑,息肉-色素沉着-脱发-爪甲营养不良综合征可出现皮肤色素沉着、脱发、指甲营养不良等肠外表现。可并发腺瘤恶变、消化道出血、肠梗阻等疾病。
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以下症状
约70%的病人首发症状为上腹部不适、纳差、嗳气等类似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的症状,易与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相混淆。
约30%的症例可出现间歇性上腹部绞痛,以及恶心、呕吐等,部分可能是由于息肉过大导致十二指肠梗阻所致。
一部分病人可能出现腹部包块,这可能是十二指肠巨大的息肉或位于十二指肠远端的息肉发生肠套叠而摸到的肠襻。
约25%的病人有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和原因不明的贫血,少数病例可发生急性呕血。
位于十二指肠乳头附近或降部较大的息肉可能因压迫乳头导致黄疸、腹痛、消瘦,可并发急性胆管炎与胰腺炎。
特殊类型的息肉可有肠外表现,如皮肤黏膜色素沉着、脱发、指甲营养不良等。
十二指肠息肉的性质主要依靠病理诊断,病理检查若为绒毛状腺瘤,直径大于2cm,基底比较宽,腺瘤表面高低不平,或者伴有糜烂出血者,比较容易发生恶变。
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但呕血少见。
十二指肠息肉合并糜烂或溃疡者,严重时可发生溃疡穿孔,极少见。
部分十二指肠息肉可脱入肠道引起肠梗阻,出现肠梗阻的表现。
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
若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纳差、嗳气等类似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症状,或出现间歇性上腹痛、恶心、呕吐等十二指肠梗阻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若出现上腹部不适、纳差、反酸、嗳气等症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若出现腹部包块、黑便、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若体检发现十二指肠息肉,应立即就医。
大部分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若需行手术治疗可至普外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上腹部不适、纳差、反酸、嗳气等)
出现这些症状多长时间了?
家里由得过这种病的吗?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内镜检查是消化道息肉诊断的最佳方法。内镜检查除胶囊内镜外可同时作直视下黏膜活检,有助于与其他赘生物鉴别和了解息肉的组织学类型。此外,部分息肉可在内镜下摘除。
通过钡剂在经食道到达十二指肠部位,查看十二指肠病变情况,帮助诊断疾病。
CT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肠壁状况等情况,还有助于十二指肠腺癌的鉴别诊断。
十二指肠息肉缺乏特异临床表现,内镜检查见息肉者可确诊,上消化道钡餐见肠腔内圆形充盈缺损,边界光滑者可拟诊,仍需胃镜进一步检查。
二者的鉴别主要依靠内镜下表现及病理检查。内镜下良性息肉,相对小些、表面光滑、质地柔软。而恶性肿瘤则表面凹凸不平、质硬,可伴有出血或溃疡,体积相对较大。
对于较小的、多发的、无症状的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需治疗,而对于较大的或有癌变可能的息肉则可行手术或内镜治疗。十二指肠息肉切除有多种术式可供选择,但其原则是依据息肉所在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并发其他疾病而加以选择。
对于大多数十二指肠息肉在其发现时可通过内镜切除。较小、带蒂的息肉可通过内镜黏膜切除术摘除,对于广基无蒂较大息肉可以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息肉癌变的患者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一般无药物治疗。
对于小于2cm的带蒂息肉,可用圈套器行黏膜切除治疗。
对于较大的、广基的息肉,或有癌变的病变可行肠壁的局部切除。对于较大的、广基的息肉或局限在一个部位的多发性息肉,可行病变肠段切除。
水平段及升段较大息肉切除后,可行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
十二指肠息肉除极个别病例死于合并症外,绝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有报道绒毛腺瘤性息肉局部切除术后,5年复发率约为28%。
十二指肠息肉通常可经手术治疗治愈。
十二指肠息肉一般可以治愈,对寿命影响较小。
十二指肠息肉部分可能复发,术后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很必要。对于一些增生性的肠息肉疾病,其生长速度很慢,患者可在术后1~2年随访1次。而对于腺瘤性息肉,尤其是伴有不典型增生的,患者一般需要6~12个月进行检查。
十二指肠息肉患者术后应遵医嘱禁食、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术后应避免粗纤维、生硬、刺激性食物以及牛奶、豆浆等产气食物。
忌粗纤维、生硬、刺激性食物。
避免牛奶、豆浆等产气食物,以免引起腹胀。
术后禁食12~24h,根据手术创口的大小、程度进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3~5d,保持大便通畅,可给予润肠缓泻药物软化大便,避免干硬粪便磨擦创面,或致焦痂脱落导致大出血。
十二指肠息肉的患者护理包括帮助患者了解肠息肉的诱发因素,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术前注意消除患者的恐惧情绪,术后嘱患者注意休息等。
患者注意休息,根据息肉的大小决定卧床休息的时间,直径小于1.0cm,卧床休息3天,直径1.0~3.0cm,卧床休息1周,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
了解肠息肉的主要诱发因素,注意饮食卫生,控制脂肪的摄入量,每天定时排便,预防便秘,有肠炎者要及时治疗。
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如面色、血压、脉搏、腹胀、腹痛、有无便血等情况。
患者患病或者在术前会有恐惧、紧张和担忧感,家属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拥有积极乐观、平和的心态,在术前保持最佳心理状态。
十二指肠息肉的预防主要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排便习惯、戒烟忌酒,有高危因素者早期进行胃镜筛查,有助于早诊断、早治疗。
有家族性息肉病的患者,应完善胃镜检查,除外十二指肠息肉。
平时生活中不要抽烟、喝酒,吸烟、过量饮酒都有可能会增加肠息肉和肠癌的风险。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规律作息,避免刺激性食物,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等。
4988点赞
[1]潘国宗等.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消化病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
[2]齐海智,雷三林.十二指肠息肉[J].中国内镜杂志,1998,004(006):13-15.
[3]周静平,邓长生,黄梅芳.十二指肠息肉196例临床分析[J].医学新知杂志,2004,014(004):263-264.
[4]刘德培.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消化病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26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