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疹型药疹是服用过某些药物后出现一种皮疹,属于药物不良反应,较为常见的有抗生素、磺胺类、解热镇痛药物,抗癫痫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皮疹主要为麻疹、猩红热样皮疹,见于面部、躯干和四种,是最常见的药疹,可伴有发热、瘙痒,如不及时停用致敏药物,可演变为更为严重的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本病主要通过药物治疗,积极治疗预后尚可。
发疹型药疹发生机制复杂,包括免疫机制与非免疫机制,其中,免疫机制引起的药疹占主导地位,而非免疫机制引起的药疹占次要地位。本病好发于过敏体质人群、长期应用药物人群、抵抗力差人群。
一种药物激发免疫应答的能力由多种因素所决定,包括药物的分子特性及应用途径、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个体的免疫遗传背景及年龄等,药物可通过各型超敏反应导致药疹发生。
包括效应途径的非免疫活化、原有皮肤病恶化、遗传性酶或蛋白缺陷、药物累积作用。
药物可引起发疹型药疹,致病的药物有很多,常见的有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及磺胺类药,其中以氨苄西林最多见,反应的发生率为2.8%~18%。
药物性皮炎的发病率为2%左右,近年来不断增高,已达6%~15%,发疹型药疹在药物性皮炎中所占比例较高,国外报道26%~94%的皮肤药物反应是发疹型药疹。国内报道发疹型药疹在药物性皮炎中约占25%,近年来其在药物性皮炎中的比例在不断增加,有报道在52%左右。
过敏体质人群。
长期应用药物人群。
机体抵抗力差人群。
发疹型药疹的临床表现有多种形态,可有红斑、斑疹、丘疹、斑丘疹等,皮疹常先起自头面部而后迅速向躯干部或四肢蔓延,重者遍及全身。红斑有时不明显,皮损以斑疹、斑丘疹为主,外观酷似麻疹,称麻疹样药疹;红斑有时明显并互相融合成片,外观与猩红热很相象,称为猩红热样药疹。本病严重时可并发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比较危险。
皮疹通常发生于首次用药数天至1周内,也可较晚出现,但一般不超过2周。
皮疹色泽鲜艳亮丽,在发疹型药疹的皮疹看起来为鲜红色,并且由于皮疹水肿,看上去发亮。
皮疹两侧分布不对称,通常一侧偏重、皮疹较密,而另一侧偏轻、皮疹较稀。
皮疹呈琉密相间状态,这是指药疹在某局部可见稀疏皮疹与密集皮疹交互存在。
药疹可见分散皮疹与融合,皮疹在同一部位上交错存在。
药疹的皮疹间皮肤呈现浮肿现象,但程度不等。
皮疹可出现移位现象,这是指瘙痒性分散皮疹与融合皮疹在某处隐退后,随后又在另处复起,即所谓皮疹呈无定位的迁徙现象。主要见于药物热,皮疹与发热同步。
皮疹伸侧重于屈侧,在患者伸侧皮损常常密集,受压部位(如卧床患者的背部、臀区)的皮疹可由于密集程度重而常互相融合。屈侧皮疹分布相对较稀疏。但是,皮疹若发于腋窝、肘窝、腹股沟及窝时,可表现间擦疹样,有浸渍。
发疹型药疹患者的发疹顺序常常是腕、踝部先发生,并于当日或次日面部发疹,而后向躯干部蔓延,多于3~7天内皮疹弥漫全身,此为向心性发疹。若发疹顺序依次为腕和踝部、躯干部、面部,则为逆向性发疹。临床上可见手背、足背、腕部和踝部皮疹密集。
皮痒明显发疹型药疹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一般来说皮疹潮红浮肿程度越重,则瘙痒越明显。
发疹型药疹还可伴发其他系统损害,最常见的是药热,其次是药物性肝炎、肾炎、粒细胞减少症等。药热的特点是通常在给药的6~10天后发生,偶尔可在给药后立即发生,并且皮疹与发热同步出现,可伴全身淋巴结肿大,患者精神状态较好,无头痛、恶心、呕吐、全身肌肉和关节酸痛的感染中毒症状,停药24~48小时后体温开始下降。
发疹型药疹严重者可演变为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可危及患者生命。
如发疹型药疹患者用药后出现皮疹,皮疹瘙痒明显,伴有发热症状症状时需要及时到皮肤科就诊,通过问诊及体格检查基本可以确诊,发疹型药疹需要与病毒性皮疹进行鉴别。
用药后出现皮疹、瘙痒明显,伴有发热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发疹型药疹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性病科就诊。
目前有什么症状?
出现症状前有无用药史?使用的何种药物?
出现症状多长时间?
具体都哪些部位有皮疹?
皮疹什么情况下重,什么情况下轻?
有无用药治疗?何种药?效果如何?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有无其他疾病?
医生可详细询问患者发疹前的用药情况,如药物名称、剂量、方法、起止时间以及用药过程中有无异常感觉与既往用药有无反应等。一般应追查到发疹前28天,最低限度也要追查到发疹前14天。查看所用药物是否是常见的引发发疹型药疹的药物,研讨药物与发疹在时间上的联系,从而判断是否符合药疹的潜伏期。
从皮疹形态上判断,首先观察全身皮疹的颜色、形态及分布状态。如皮疹分布是淡红或暗红色、均匀分布、绝对的对称则提示可能是感染性发疹性疾病,从而排除药疹的可能性;如皮疹呈鲜红色,两侧分布不对称,有疏密相间现象以及分散皮疹与融合皮疹交互存在,则提示可能是药疹。
其次,观察躯干及四肢伸侧和屈侧皮疹分布状态和皮疹发生顺序。如皮疹屈侧分布多于伸侧,皮疹不痒,顺向性或离心性发疹则提示可能是发疹性疾病;如皮疹分布伸侧密集有融合,分布多于屈侧呈则提示可能是药疹。
医生可通过以下方面诊断为发疹型药疹:
有明确服药史。
初次用药多在1~2周内出现,少数也可长达6周后出现皮损,致敏患者再次用药,可在数分钟至2天内发病。
突然发病,皮疹多泛发、对称。
符合疾病的临床类型。
排除类似的传染病、皮肤病与内科疾病。
感染性发疹性疾病一般色泽发暗,如猩红热之皮损为猩红色,无亮丽感,一般呈对称、均匀分布,而发疹型药疹皮疹色泽鲜艳亮丽,两侧分布不对称,且呈疏密相间的不均匀分布,可以此鉴别。
发疹型药疹需尽早确定,并停用致敏药物,促进药物的快速排泄,根据皮疹程度选择合适的抗过敏药物治疗,如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以及外用药物改善,本病可通过短期治疗改善。
停用致敏药及与致敏药物有相同化学结构或致敏性高的药物。
鼓励患者饮水,加大补液量。
仅有皮疹、瘙痒或伴以中低度发热而无明显全身中毒症状与脏器损害者,白天适合使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非索非那定,对于有睡眠障碍者适合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
对于皮疹泛发、严重或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和脏器损害者,可危及生命者,应尽早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逐渐减药,同时注意不良反应,特别是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激素性糖尿病以及念珠菌感染等,应及时加以预防、治疗。
根据皮肤科外用药物治疗原则进行处理。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发疹型药疹停用致敏药物后,一般预后良好,如未及时停药,可演变为严重的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可导致患者死亡,本病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需要3~5天复诊一次。
本病大部分患者可通过停用致敏药物和抗过敏药物治疗,达到治愈的效果。
本病治疗及时,不影响自然寿命,对于重型的演变为剥脱性皮炎型药疹者可能出现死亡。
系统口服药物者需要每3~5天复诊一次。
发疹型药疹患者无需进行特别的饮食调理,可注意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或多进食富含各种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各种蔬菜水果以及肉类等。
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刺激皮疹瘙痒加重。
宜进食富含各种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胡萝卜、青菜、橙子以及各种肉类,有助于补充丢失的营养及蛋白质。
发疹型药疹患者日常要注意杜绝滥用药物,避免使用明确的致敏药物,加强创面护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要密切关注药物副作用。
尽可能减少用药品种,杜绝滥用药物。
避免使用明确的致敏药物,同时有相同化学结构的药物也需要避免使用。
加强创面护理,注意消毒隔离,避免搔抓,防治感染。
发疹型药疹是由于药物过敏引起,因此可通过明确过敏药物,增强机体抵抗力,不应用致敏药物,注意疾病早期症状进行预防。
本病主要是由于药物过敏诱发,因此可通过过敏原检查,明确有无药物过敏进行筛查预防。
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增强机体抵抗力。
了解自己的过敏史,不应用致敏药物。
注意疾病早期症状,如出现发热、瘙痒等症状立即停药。
4209点赞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51-760.
[2]李若瑜.皮肤病学性病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9:124-130.
[3]虞瑞尧,漆军编.面部皮肤病诊断彩色图谱[M].金盾出版社,2014:98.
[4]李世荫.临床药物变态反应诊断与处理[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17-22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