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声门前后径为7mm,后端横径4mm。若前者小于5mm,后者小于3mm,视为先天性小喉。先天性小喉的内部结构正常,但因喉腔窄小,严重者常不能维持正常通气量。本病病因不明,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困难,多采用手术治疗。
先天性小喉是一种先天性的喉畸形,导致发病的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明确。
本病病因不明,诱发因素尚不明确。
先天性小喉发生于新生儿,不常见,该病是引起新生儿出生时呼吸困难的重要原因。
属于先天性疾病,多在出生时即被发现,因此新生儿、婴幼儿多见。
大部分喉略小的患者,最常见的表现是在进行剧烈的运动时会觉得憋气。除此之外,一般不会有其他特殊症状出现。喉明显小者出生后即有喉鸣和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喉略小者,一般无症状,如有炎症则可引起喉阻塞。喉明显小者,出生后即有喉鸣和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患者在进行比较激烈的运动时,如打篮球、跑步、踢足球等,常会感觉到憋气,喘不过来气,多见于喉部略小者。
患儿常易患呼吸道感染或喉炎、肺炎、肺不张。
喉部明显小者出生后即有喉鸣和呼吸困难,严重者常不能维持正常通气量,可导致患儿呼吸困难、脑缺氧、窒息,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患儿在运动时出现憋屈、喘憋的症状,或者炎症时出现喉梗阻,应立即就医,查明原因,对症治疗。
患儿在运动时觉得憋气、喘不过来气,须立即就医。
喉鸣,即患者在呼吸时喉部会发出沙哑的声音,须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
如果出现呼吸困难、窒息等症状,应立即前往急诊科就诊。
若患儿出现其他不适反应或全身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呼吸循环系统疾病,在解除呼吸道阻塞后可到相应科室就诊。
进行剧烈运动的时候,有没有憋气、喘憋的症状?
呼吸困难持续的时间?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呼吸困难、发热、萎靡、纳差等症状)
既往父母有无其他的病史?
有没有做过什么治疗?结果怎么样?
直接喉镜属于有创的检查方法,纤维喉镜是用于咽喉部过于敏感、张口困难等的患者,则可能无法使用直接喉镜进行检查。两者可观察喉部结构大小,可见喉部各组织皆较小,声门短而窄。
根据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数量变化,可判断患儿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
颈部触诊甲状腺软骨较正常较小。
根据临床表现和直接喉镜或纤维喉镜检查即可诊断,根据临床表现,纤维喉镜检查或直接喉镜检查可见喉部各结构皆较小,声门短而窄,结合颈部触诊甲状软骨亦较正常者小即可确诊。
声门下狭窄患儿声门裂基本正常,一般常见症状为婴儿出生后呼吸有响声,但哭声正常。呼吸困难程度则根据阻塞情况而定,狭窄严重者可致新生儿窒息,患儿易反复患呼吸道感染或喉炎。纤维支气管镜及纤维喉镜可见喉部各结构皆小,声门短而窄,声门下狭窄,可据此鉴别。
无症状者不需治疗,如有呼吸困难者应行手术治疗,术后会多次堵管,尽量使其经喉呼吸,以促进喉部的发育。
雾化吸入:用抗生素药液或加用激素,可以大大降低患者呼吸困难的程度,保持呼吸通畅,有利于病情恢复。
呼吸道炎症所致的感染、水肿,可以应用头孢类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治疗,如头孢唑林、强的松、盐酸西替利嗪等药物。
喉部明显小的患儿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出现窒息,甚至死亡。如发现新生儿有呼吸动作而无有效空气吸入时应立即给氧及人工呼吸,立即行气管切开术。
预后良好,经正规积极的治疗,大多数患儿症状可得到明显缓解。在按疗程完成后,患者的喉部功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可以治愈,经正规治疗,大部分患儿通常可较好的改善呼吸功能。
延误治疗有窒息死亡可能,气道开放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术后一般1个月、3个月、半年复诊。复诊时注意检查患儿喉部发育情况,动态观察,便于医生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
新生儿母乳喂养,根据医嘱进行合理科学喂养。需要注意给新生儿喂奶时不宜过急,以防呛咳。
忌食辛辣、刺激性辅食,忌海鲜发物,会加重喉部黏膜充血、水肿。
忌甜腻食物,这些食物有助湿增热的作用,可影响恢复效果。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A、C丰富的辅食,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
先天性小喉患者术后需注重日常护理,如适量运动、合理膳食、注意保暖等,可促进身体恢复。
在进行手术后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渐渐恢复后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从散步等温和的运动开始,逐渐的恢复运动量。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天气变冷时需适当的增添衣物,避免着凉感冒。
气管切开术后,需进行切管周围护理,避免出现切口感染、渗血等情况。
注意有无呼吸困难、喉喘鸣和吸气性软组织凹陷等症状。
特别注意全麻患儿术后有无血性分泌物吐出及有否频繁吞咽动作。
注意患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声音的变化。
术后需要严格卧床休息,严密观察手术部位是否有渗血等情况。如果出现,应立即告知医生。
患者应遵循医嘱用药,不可私自换药或者停药、减量。若出现不良反应,如恶心等,要及时告知医生。
患者要定期到医院复查,如进行血常规、纤维喉镜等检查项目,以便于了解治疗效果及恢复情况如何。
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避免患儿长时间哭闹及喊叫。
此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诊断早治疗是本病的防治关键。
5021点赞
[1]孔维佳,周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黄兆选主编.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席淑新,陶磊主编.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