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是指由于双膦酸盐药物导致的颌骨破坏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病因为长期使用双膦酸盐,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疼痛、张口困难、溃疡,可导致鼻窦炎、牙周脓肿的后遗症。目前没有特异治疗方式,主要通过手术等对症治疗。
无死骨,但有影像学表现及非特异性临床症状。
检测到死骨或可探及骨面的瘘管,无明显临床症状。
死骨或可探及骨面的瘘管出现并伴有感染症状,病变区局限在牙槽骨内。
病变超出牙槽骨范围,死骨伴疼痛、感染,并至少包括以下1种表现:病理性骨折、口外瘘管、下颌骨下缘或上颌窦底骨质溶解破坏。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主要病因为长期使用双膦酸盐,好发于正在接受或曾经接受过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的多发性骨髓肿瘤患者,对于此类患者,颌骨坏死大多发生于拔牙或其他口腔操作治疗之后。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双膦酸盐类药物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促进破骨细胞凋亡,骨循环被严重抑制,造成骨内的毛细血管网丧失,导致颌骨局部缺血和营养供应不足,从而干扰伤口愈合过程,口腔内创口感染进展为颌骨骨髓炎,并最终发展为颌骨坏死。
免疫异常增加了口腔的细菌易感性,协同细菌感染机制,共同导致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发生。
在服用双膦酸盐药物期间,或有长期用药经历,接受过拔牙、种植牙手术,或是罹患根尖周或牙周疾病等的患者,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发病率较高,提示口腔治疗操作诱发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
用药患者长期口腔卫生不良、用药期间伴有牙齿相关的炎症性疾病、口腔内不良修复体等因素导致大量细菌滋生可以让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风险升高。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在0.1%~0.7%之间,主要发生于长期使用双膦酸盐药物者,其中50岁以上患者多发。该病发病率较低,但高危人群基数较大,因而总患病人数不少。颌骨坏死主要发生在下颌骨,发生在上颌骨的较少,还有极少数的患者上下颌骨均发生。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发生于正在接受或曾经接受过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人群,其中50岁以上的患者及口腔卫生不良者居多。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典型症状包括拔牙创面不愈合、有暴露坏死骨、疼痛、张口困难、溃疡,还可出现软组织肿胀、牙齿松动、口臭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上颌窦炎和牙周脓肿等并发症。
颌骨疼痛是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症状之一,为持续性疼痛。部分患者伴有麻木感,当骨暴露增大,导致疼痛加剧。
患者可因口腔颌面部炎症感染出现张口受限。
患者牙槽突的黏膜上可存在一处或多处溃疡,并伴有暴露死骨形成。有的患者口内或口外可见瘘道,挤压可有脓性分泌物溢出。
多数患者表现为拔牙创不愈,并时常伴有炎性分泌物、色黄、味臭。
患者还可出现发热、头痛、软组织肿胀、牙齿松动、口臭、继发畸形等症状,病情严重者甚至出现病理性骨折。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可出现感染延伸至上颌窦,引起炎症,患者可出现鼻阻塞的症状。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可导致牙周脓肿,表现为唇舌侧牙龈红肿、溢脓、有肉芽样组织增生。
当出现拔牙创口不愈合、疼痛、溃疡的症状及时就诊口腔科,行口腔检查、影像学检查、菌培养、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此外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需与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相鉴别。
当出现疼痛、张口困难、溃疡的情况,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当患者颌面部溃疡、拔牙创口经久不愈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突发病理性骨折,出现颌面部疼痛和畸形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口腔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疼痛、张口困难、溃疡)
疼痛及其他症状出现多长时间了?
近期有服用或注射双膦酸盐类药物吗?
既往有其他疾病吗?
医生通过视诊检查患者面颊及口腔有无肿胀、溃烂,有无瘘管形成,有无牙齿脱落,有无面部畸形,触诊有无疼痛。
在病变的早期阶段没有临床价值,但随着病情发展可以显示其颌骨破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轻症者可只表现为硬骨板增厚,也可累及牙槽窝边缘,严重者则表现为广泛的全层硬化。全颌曲面断层片可见骨质溶解破坏、死骨形成。CT检查可以准确地判断骨坏死的程度和范围。
必要时寻找致病微生物并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治疗。
如果患者有曾经或正在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的病史,在口腔颌面部区域有死骨暴露持续8周以上未愈合,并且没有颌骨放射治疗病史,则考虑为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
通过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轻症者可只表现为硬骨板增厚,也可累及牙槽窝边缘,严重者则表现为广泛的全层硬化。全颌曲面断层片可见骨质溶解破坏、死骨形成,可明确诊断。
颌骨放射性骨坏死与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相的症状类似,但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有既往放射病史,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没有放射病史。
颌骨骨髓炎急性期可出现全身高热、寒战的症状,面颊及口腔疼痛剧烈,并放射到头面部,出现牙齿松动,不敢咬合。患处牙龈红肿,脓液可从口腔黏膜及皮肤破溃溢出,在颌骨骨髓腔内感染扩散,影响学检查可见颌骨骨髓病变。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全颌曲面断层片可见骨质溶解破坏、死骨形成。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目前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式,也缺乏统一的治疗方案。治疗应该以控制病情、消除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主,Ⅰ期患者倾向于药物治疗。如病情进一步发展,采取清创、手术治疗。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治疗期间因暂时停止双膦酸盐类药物的注射或口服为佳。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Ⅰ期患者的治疗主要是保守治疗,应用抗菌漱口剂,目的在于阻止病变进展,防止由慢性感染引起的并发症发生,可用药物包括局部使用聚乙烯酮碘溶液冲洗、氯己定含漱等。Ⅱ、Ⅲ期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全身抗炎药物,青霉素、头孢菌素、奥硝唑等。
适于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以及颌骨坏死面积较大的患者。Ⅱ期进行表浅组织清创,Ⅲ期患者进行外科手术,通过死骨摘除及病灶清除术来治疗,手术时要尽量扩展性切除坏死的骨组织,如切除骨组织过多可考虑人工植骨或自体骨移植。
高压氧疗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可以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炎性水肿、活化干细胞、调节骨转化等。高压氧疗可以产生活性氧和活性氮,是影响伤口愈合的重要因素。
低强度激光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水肿、溢脓、瘘管等临床表现,可能是促进内啡肽生成,也可能与活化巨噬细胞抗炎作用、减轻局部水肿有关。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大部分能够通过手术治愈,多数不影响自然寿命,但可能会出现颌面部畸形的后遗症,预后不佳,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患者治疗期间需要定期复查。
本病大部分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治愈,通过对症治疗缓解症状。
本病治疗后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如不能及时治疗可能有生命危险,若合并恶性肿瘤等疾病生存期会大大缩短。
患者可能会出现颌面部畸形和继发的功能性障碍,严重影响面容。
治疗期间需要每月复查口腔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之后每年定期复查即可。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与饮食无关,注意营养丰富即可。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患者注意术后伤口护理及卧床休息,患者及家属应注意观察颌面部溃疡、疼痛、肿胀的症状有无好转,家属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
术后需要注意清洁伤口周围皮肤,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注意消毒处理避免感染。
术后注意卧床休息,有头面部肿胀者可以高卧位休息,避免压到患侧。
避免去人员密集区,室内注意通风,注意保暖,术后免疫力低下,避免出现感染。
保持口腔卫生,应定期使用抗菌漱口剂。
遵医嘱用药,了解药物相关信息,不可擅自增减药量。
患者应及时观察颌面部溃疡、疼痛、肿胀的症状有无好转,用药后注意观察有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部分患者因病程长且反复而出现情绪低落,家属注意及时疏导并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告知患者治疗的必要性。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预防主要是针对病因预防,即减少双膦酸盐的长期使用或者在用药前及用药过程中进行口腔检查,保持口腔卫生,尽量避免口腔有创伤时使用双膦酸盐。
应用双膦酸盐药物者及停药一段时间内的患者应每月复查口腔检查,有一定的早期筛查作用。
开始用双膦酸盐前应做系统的口腔检查,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状况,对于牙体牙髓及牙周疾病应积极治疗,去除不良修复体,拔除无保留价值的牙齿,待各种治疗造成的创伤愈合,口腔健康状况恢复基本正常后再用药。
用双膦酸盐过程中应定期做系统的口腔检查,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状况,对于早期的龋坏及牙周疾病应尽早治疗,以防疾病发展到晚期时需要拔除牙齿。
对于用双膦酸盐过程中需要拔除牙齿的病例尽量微创拔牙,并且考虑缝合创口。拔牙后局部和全身抗炎治疗。
对于口服双膦酸盐类药物超过3年的患者, 如需进行口腔操作治疗,在术前至少3个月停用该类药物有助于预防颌骨坏死的发生。
确实需要应用药物时,尽量选用非含氮低效能的双膦酸盐类药物,尽量避免静脉给药及联合使用两种以上的双膦酸盐类药物并尽量缩短用药时间。
4047点赞
[1]赵婷婷,肖水芳.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研究进展[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030(007):589-592.
[2]郎淼杰,周稚辉,叶鹏程等.双膦酸盐致颌骨坏死的研究进展[J].口腔医学,2016(4):373-376.
[3]谢新凤,杨万群,黄飚等.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CT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8,33(05):54-58.
[4]高晓利,马淑媛,赖仁发.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4,12(01):41-4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