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水肿又称巨大荨麻疹,是一种发生于皮下疏松组织或黏膜的局限性水肿。局部皮肤突然肿胀,可伴有烧灼感,遗传所致或因药物、食物、粉尘过敏等诱发。根据其发病机制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本病常突然发生,严重时可引起窒息而危及生命。预后一般良好,但可反复发作。
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类型:
由于C1抑制基因的突变而引起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疾病。分为Ⅰ型(C1抑制蛋白的生成水平较低)和Ⅱ型(C1抑制因子有功能缺陷,而血浆水平正常)。
常见诱发因素如食物及食物添加剂、吸入物、感染、药物、机械刺激、冷热、日光、昆虫叮咬、精神因素和内分泌改变。
本病的发病机制不同,病因也有所不同。遗传性血管水肿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疾病。获得性血管水肿是由于过敏体质者接触各种过敏原引起的。
由于C1抑制基因的突变而引起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疾病。这种有缺陷的基因不能在血浆里产生足够的C1抑制因子水平,从而导致C1的自活化,以及C2和C4的消耗,分为Ⅰ型(C1抑制蛋白的生成较低)和Ⅱ型(C1抑制因子有功能缺陷,而血浆水平正常)。
常伴其他遗传过敏性疾病,其发病与荨麻疹相似,常见诱发因素有食物及食物添加剂、吸入物、感染、药物、机械刺激、冷热、日光、昆虫叮咬、精神因素和内分泌改变。
常见的药物有布洛芬、阿司匹林、青霉素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药物等。
花生、坚果、鸡蛋、牛奶等。
冷、热、光等。
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花粉、烟雾、动物皮屑等。
外伤、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等。
本病目前暂无权威的流行病学数据。
有血管性水肿家族史者,多在儿童或少年期发作。
过敏体质者也好发本病。
血管性水肿一般为急性局限性水肿,多发生于组织疏松处,如眼睑、口唇、包皮和肢端、头皮,口腔黏膜、舌、喉亦可发生。皮损处紧张发亮,境界不明显,呈淡红色或苍白色,质地柔软,为不可凹性水肿。患者自觉不痒或较轻或有麻木胀感。肿胀经2~3天后消退或持续更长时间,消退后不留痕迹。单发或在同一部位反复发生,常合并有荨麻疹。当喉头黏膜发生血管性水肿时,有气闷、喉部不适、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甚至有窒息的可能。另外,一般无全身症状。
多数患者在儿童或少年期开始发作,往往反复发作至中年,甚至终生,但中年后发作的频率与严重程度会减轻。外伤或感染可诱发本病,多见于面部、四肢和生殖器等处。皮损为局限性、非凹陷性皮下水肿,常为单发,自觉不痒。可累及口腔、咽部、呼吸道及胃肠道黏膜等出现相应表现,一般在1~2天后消失。
主要发生于组织疏松部位(如眼睑、口唇、舌、外生殖器、手和足等)。皮损为局限性肿胀,边界不清,呈肤色或淡红色,表面光亮,触之有弹性感,多为单发,偶见多发;痒感不明显,偶有轻度肿胀不适,一般持续1~3天可逐渐消退,但也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常伴发荨麻疹,偶可伴发喉头水肿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导致死亡。消化道受累时可有腹痛、腹泻等症状。
部分患者首发症状是由于消化道、呼吸道等其他系统受累而出现相应的症状,比如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等。
水肿发生在咽喉可引起喉头水肿,导致呼吸困难。若不及时抢救,可能危及生命。
水肿发生在口腔黏膜可引起口腔功能障碍。
水肿发生在胃肠道,可引起腹痛、腹泻等胃肠道不适。
无明显诱因或者接触某种物质后眼睑、口唇、包皮和肢端、头皮等组织疏松处突然出现皮肤肿胀、变大、变厚,可伴有或者不伴有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等症状,患者应及时就医。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应立刻就医,防止因喉头水肿引起窒息、死亡。
发现皮肤出现肿胀、变大,皮肤肿胀处紧张发亮,自觉不痒或较轻或有麻木胀感,上述表现持续存在或者反复发作,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除了上述皮肤的表现以外,还伴随有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应及时就医。
如果感觉到咽喉发紧或者出现肿胀并且呼吸不畅、困难,应立刻就医。
大多患者仅有皮肤肿胀表现,优先考虑去皮肤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腹痛、腹泻去消化科。
出现咽喉肿胀、呼吸困难去急诊科。
自觉哪些不适及何时出现?
症状持续存在还是反复出现?持续时间?
发病前有没有接触什么东西?(比如花粉、药物、食物等)
皮肤会不会有瘙痒感、麻木感、刺痛感?
何种条件下症状会缓解或者加重?
除了皮肤的表现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出现症状时有没有进行治疗?效果怎么样?
有没有其他的过敏性疾病?家族中有没有人出现过此病?
急性局限性水肿多发生于组织疏松处,如眼睑、口唇、包皮和肢端、头皮,口腔黏膜、舌、喉亦可发生。皮损皮肤处紧张发亮,境界不明显,呈淡红色或苍白色,质地柔软,为不可凹性水肿。
C1酯酶抑制缺陷的血管性水肿患者血清中缺乏C1INH或仅有无活性的C1INH。
部分血管性水肿患者可出现IgE可增高、补体系统前段补体成分(C1、C4、C2)水平异常。
部分患者血象异常,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突然出现大片暂时性凹陷性肿胀,在数小时至一天左右消失,常累及眼睑、唇、舌、外生殖器、足等部位,伴早发的消化道或呼吸道症状,则应考虑为遗传性血管性水肿。血清酯酶抑制蛋白、C4和C2测定值降低,可以确定诊断。
常由过敏引起,仅损害皮肤表层,表现为红色葡行边缘、中央苍白的团块皮疹,有时可融合为巨大风团。一般有剧烈瘙痒,在短时间内即可消退。
本病皮疹多形,有典型的靶形损害,好发于四肢末端,对称分布,有黏膜损害。重症者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组织病理上有个别角质形成细胞坏死,合并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时皮损部位HSV抗原检测阳性。根据上述特点可与血管性水肿鉴别。
皮肤上境界不清的红肿,有自发痛及压痛,中心可软化、波动及破溃,可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发生淋巴结炎、淋巴管炎、坏疽、败血症等。患者一般有全身症状,发热可达38℃以上,根据上述特点可与血管性水肿鉴别。
患者有诱因的首先要消除诱因。过敏体质者避免与过敏原的接触。对于出现的不同症状采取对症治疗来处理。如遇到喉头水肿等威胁生命的情况,要及时就诊,及采取紧急措施,避免窒息死亡。
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如停止接触粉尘、冷空气等。注意观察记录日常饮食及服用的相关药物,找到诱发疾病的物质并停止使用。
尽量卧床休息,消除焦虑。保持舒适体位,放松心情。
一般选用第二代无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比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等。若无效,可联合应用抗组胺受体H2拮抗剂如西咪替丁(甲氰咪胍)或兰替丁等。
对于严重的或者对抗组胺药无效的患者,可尝试使用环孢素治疗。
对于急性血管性水肿,特别是喉头水肿患者可用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
一般与抗组胺药物联合使用,比如孟鲁司特钠等。
对于自身免疫原因导致的血管性水肿,可试用免疫球蛋白。
喉头水肿患者必要时可以采用气管切开等手术。
情绪激动、焦虑患者可予以镇静治疗。
胃肠道症状可以采用解痉镇痛、止吐等治疗。
血管性水肿一般预后良好,遗传性血管性水肿一般会永久存在,反复发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发作的程度和频率也会减轻。获得性血管性水肿一般持续1~3天,后期接触过敏原可以反复发作。
本病不能完全治愈,部分患者会反复发作。
本病在采取治疗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此病无特殊饮食调理,营养丰富、均衡即可,注意有食物过敏者避免接触过敏原。
注意皮肤卫生,保持干燥、洁净,避免接触过敏原。血管性水肿一般可反复发作,帮助患者调整情绪,避免过于紧张、焦虑。
注意休息,保证足够睡眠,增强抵抗力,保持环境适宜湿度。
饮食清淡,多吃瓜果蔬菜,戒烟、酒。
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
穿着舒适,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出现咽喉肿胀、呼吸困难等要立刻就医,避免因为窒息危及生命。
对于本病的预防,主要是避免接触过敏原,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避免熬夜、过度劳累,避免情绪激动,避免过多的紫外线照射,可有效降低本病的发作频率。
远离过敏原,避免接触过敏性食物、药物等物质。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及原发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感染等。
避免焦虑、紧张,放松心情,保持乐观心态。
改善生活习惯,穿衣要宽松、作息规律、睡眠充足、饮食清淡。
4061点赞
[1]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9,13(1):1-4
[2]刘全忠.血管性水肿的致病机制与进展[J].皮肤科学通报,2019,65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