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扭转是一段肠管及其系膜沿其系膜长轴扭转360~720度而造成的闭袢型肠梗阻,常是肠袢及其系膜过长导致,肠扭转后肠腔受压,既有肠管梗阻,更有肠系膜血液循环受阻。主要分为小肠扭转、乙状结肠扭转、盲肠扭转,好发于发育畸形的儿童、便秘的老人、饱餐后剧烈运动者等,常会引起腹部剧烈绞痛、呕吐、腹胀等,肠扭转一般都能治愈。
指小肠袢沿其肠系膜纵轴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扭转超过180度,使扭转肠袢的两端及肠系膜血管均受压,肠管发生完全的或部分的闭塞和血运障碍,从而形成闭袢性绞窄性肠梗阻。
结肠袢以其系膜为固定点沿系膜的长轴旋转,所致的肠腔部分或完全闭塞,称为肠扭转。扭转一般呈顺时针方向,扭转在180度以上时即可发生梗阻。轻度扭转可以不到一周,重者可达2~3周,发病后一方面可以出现肠腔狭窄和梗阻,另一方面可因系膜血管受压而发生绞窄。
当盲肠的移动度过大,回盲部的肠襻发生扭转时,即称盲肠扭转,早期即可发生肠管血循环障碍,危险性大,急性扭转未经手术治疗者死亡率高。
病因不清,但无解刨结构异常。
由于某些确切疾病因素,导致肠道绕某一点进行扭转。
肠扭转的病因包括解剖因素、病理因素、动力学因素,常见于饱餐后剧烈运动、体力劳动或肠道等疾病。
小肠系膜较长而其附着点相对较窄,致使小肠轴相对不稳定;中肠旋转不良时,小肠系膜未与后腹壁固定而较游离地悬挂于肠系膜易发生小肠扭转。存在促使扭转发生的外因如饱餐后剧烈的运动,体位突然发生改变等,容易发生小肠扭转。剧烈的反常肠蠕动,也是导致小肠扭转的因素之一。
乙状结肠扭转好发于40~70岁的中老年,多见于乙状结肠冗长、有便秘老人,以往可有多次发作经排气、排便后缓解的病史。肠壁或肠系膜内有肿大淋巴结、息肉、肿瘤及囊肿等,可能是形成扭转的诱因。饱餐食物内纤维残渣过多、大便干结、肠内蛔虫团、先天性巨结肠等,可使肠袢的本身重量增加,由于重力关系,体位姿势突然改变,容易发生扭转。
比较少见,好发于4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盲肠扭转的解剖因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盲肠的固定及其系膜退化不全,导致盲肠和升结肠的系膜过长,活动度过大,可引起盲肠扭转,饮食过多、过度用力、腹泻、腹腔粘连、腹部手术、盆腔肿瘤等可引起盲肠扭转。
饱餐后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
腹腔内粘连、腹部手术。
腹泻、便秘。
大多数肠扭转发生于小肠,见于20~40岁青壮年。乙状结肠扭转好发于40~70岁的中老年,多见于乙状结肠冗长、有便秘老人。盲肠扭转比较少见,好发于4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
肠道发育畸形的儿童、饱餐后剧烈的运动者、腹腔手术粘连的人群。
乙状结肠过长、有长期便秘的老人。
4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盲肠的固定不全可移动的病人群。
肠扭转是闭袢性肠梗阻加绞窄性肠梗阻,发病急骤,发展迅速。起病时腹痛剧烈且无间歇期,早期即可出现休克。
突发剧烈腹部绞痛,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
腹部持续胀痛,逐渐腹胀,下腹部坠痛但无排便排气。
不常见,起病急,剧痛伴呕吐。
起病稍缓,右下腹绞痛,腹部很快膨隆、不对称。
呕吐频繁、腹胀、肠鸣音减弱,可闻及气过水声。
左腹部膨胀,可见肠型,叩诊鼓音。
右下腹有肿块、压痛,可产生盲肠坏死或穿孔,可出现毒血症和感染中毒性休克。
病情可持续数天。
肛门停止排便、排气,恶心、呕吐。
剧烈腹痛、恶心、呕吐、便血、呕血等。
患者出现心慌、胸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心率加快、意识不清、发热等。
肠扭转属于急腹症,在饱餐剧烈活动后出现剧烈腹痛,应及时就医。
在饱餐剧烈活动后出现剧烈腹痛,应及时就医。
有便秘的老人,腹部持续胀痛病逐渐膨隆,无排便、排气,应及时就医。
右下腹绞痛,起病急,剧痛伴呕吐,腹部很快膨隆、不对称,应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急诊科就诊。
若患者明确肠扭转诊断后,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胃肠外科、普通外科等。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腹痛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疼痛?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腹痛和饮食有无关系?有没有剧烈运动?
有没有排便、排气?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如便秘、大便性状改变)
小肠扭转腹部X线检查符合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可见空肠和回肠换位。
乙状结肠扭转见腹部偏左明显充气的巨大、孤立肠袢自盆腔达中上腹部,甚至可达膈下,占据腹腔大部形成所谓“弯曲管”征,可见不同平面的液气平面。
盲肠扭转X线可见巨大的充气肠袢,伴有多个肠管内气液平面。
乙状结肠扭转碘水在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受阻,钡柱尖端呈锥形或鸟嘴形且灌肠之容量往往不及500ml(正常可灌入2000ml以上),并向外流出。
盲肠扭转可见钡剂在结肠肝曲部位受阻。
肠扭转在CT中有特异性表现,可作为疾病诊断首选检查。患者小肠可呈现典型的“漩涡征”,梗阻部位之后肠管可有扩张表现,可出现“靶环征”。肠壁可有充血坏死,且通过CT检查还有助于判断肠扭转原因。
通过抽血检查可辅助病情判断,评估身体情况。早期各指标变化不明显,后逐渐白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可升高。同时会查血气分析,判断患者是否因大量呕吐出现酸碱和电解质紊乱,指导治疗。
小肠扭转以急性完全性肠梗阻为特点,于体位改变后出现突发性剧烈腹部绞痛可伴腰背部牵涉痛。随时间的推移,腹胀明显并逐渐加剧,有时呈不对称性腹胀,腹部压痛和肌紧张,强迫体位。X线检查符合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CT检查可见“漩涡征”。
乙状结肠扭转多见于慢性便秘老人,多次出现腹痛,起病急骤,有典型的低位肠梗阻表现,如左下腹绞痛腹胀、呕吐等。X线平片见巨大胀气的扭转乙状结肠袢,碘水灌肠示在扭转处受阻,或呈“鸟嘴”样畸形,或为锥形狭窄即可明确诊断。
盲肠扭转根据右下腹疼痛等低位肠梗阻表现的病史,右下中腹扪及胀气的盲肠,压痛,腹平片显示盲肠显著扩张且有液气平面,钡剂通过升结肠显示受阻征象可明确诊断。
患者出现腹痛、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腹部平片可见液气平。
多有上消化道溃疡病史,发病急,疼痛剧烈,很快遍及全腹,腹膜炎体征。肝浊音界消失,腹透多可见膈下游离气体影。
本病有饮食不洁或受凉史,腹部软,触痛范围遍及全腹,腹部无肌紧张及固定压痛点。
腹痛多先出现剑突下或脐周疼痛,后固定于右下腹,如发生腹膜炎或穿孔多在发病后10小时以上,且以右下腹腹膜刺激为主,腹部B超提示右下腹包块或右下腹有液性暗区。可疑时,右下腹穿刺,阑尾炎可抽出稠厚脓液。
突然发作腹部剧烈疼痛,向腰部及会阴部放射,伴恶心、呕吐、肉眼血尿。查体见腹部输尿管行径区深压痛,肾区叩痛,彩超检查可见泌尿系阳性结石影。
肠扭转确诊后应按肠梗阻治疗原则积极进行胃肠减压、补液和使用有效抗生素,同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或低血容量。
急性期禁食禁水,可通过静脉输液的方法补充人体所需营养。
因肠扭转发生肠梗阻者,需通过胃肠减压治疗,将胃管插入胃中吸出胃内容物。
患者可通过适当输注生理盐水、氯化钾溶液等方式纠正电解质紊乱,如酸碱失衡严重,还可适当输入碳酸氢钠溶液,同时需要通过静脉输脂肪乳等营养液提供身体所需。
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烧情况,此时可用酒精擦拭、冷敷等方法退热。部分高烧不退者,也可服用退热药物治疗。
对年老体弱不宜接受手术无绞窄的扭转也可以试行颠簸疗法和推拿疗法,使小肠回位解除扭转。但治疗24小时后,当发现症状体征不减轻反而加重时,应及时手术探查。
患者膝胸卧位,将乙状结肠镜由肛门插至扭转处此时对黏膜应仔细地检查。排除肠壁坏死的情况后,可将一根滑润的胃管或直肠管,小心地通过扭转处进入扩张的乙状结肠闭袢内,使大量的气体和肠内容物顺利地排出,使膨胀大的肠管排空。排空气体和内容物后,扭转可能自行复位。
对乙状结肠扭转的患者,可试用温热高渗盐水或肥皂水500ml缓慢灌入直肠和乙状结肠,通过水压促使乙状结肠复位为了达到安全地处理急症的目的,灌肠压力不可过高,不可重复使用,以免扭转肠管发生坏死穿孔。
肠扭转时间较长时,容易使细菌或其毒素侵入腹腔,因此需早期使用抗生素防治感染,注意患者的腹部体征变化,肛门排气、排便情况。
腹痛难忍或影响睡眠时可适当应用止痛药,但因止痛药可能掩盖病情,因此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复位前先行减压,复位后应仔细观察血液循环情况。一方面可避免膨胀的肠袢在复位时发生破裂,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肠内容物中毒素吸收,复位时将扭转的肠袢按其相反方向回转复位。
明确有坏死肠段应切除,希望保留较长的小肠,如有疑问应24小时后再次观察。确定肠袢已坏死,应先阻断已坏死肠管的血管,再行复位切除以阻止肠腔内毒性物质吸收。肠切除术后所留小肠过短时将会出现短肠综合征。如患者情况尚好,可做一期肠切除吻合。
对复杂的乙状结肠扭转合并有腹膜炎、肠坏死、休克者。
非手术疗法无效,病程超过48小时,有肠坏死趋势者。
手术复位后再次复发,或非手术治疗复位后,由于乙状结肠冗长,为了防止复发施行根治性乙状结肠切除术。
适用于无肠坏死的患者,盲肠扭转复位后,应将盲肠与侧腹壁缝合固定,亦可切开后腹膜形成瓣状,缝合于盲肠和升结肠前,形成一腹膜后囊袋,但复发率较高。
适用于无肠坏死者、高龄者和一般情况差者。盲肠扭转复位后,可在盲肠处切一小口,插入蕈状导尿管,从右下腹引出。盲肠内插管引流,不仅可让肠管术后减压,而且让造口部位盲肠壁与腹膜形成粘连,达到固定盲肠的目的,以防复发。术后2周可拔除导尿管,造口处自行愈合。
如果患者一般情况较好,扭转肠襻无坏死,可行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末段横结肠吻合的根治性治疗方法。病人术后痛苦少,护理简单,吻合口可一期愈合,且复发少。此术有一定的危险性,术中应仔细操作,保护肠管血运通畅。
适用于病情严重、有穿孔或弥漫性腹膜炎者,3~6个月后再行肠吻合术继续治疗。
肠扭转属于急腹症,确诊后应积极治疗,可治愈,早期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解除梗阻,出现坏死肠管应予以切除。
肠扭转经过积极有效治疗后,可以治愈。
肠扭转确诊后积极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不及时处理可出现肠坏死,甚至休克,危及生命。
肠扭转在积极治疗后,复发率较小。如需二期手术,需3-6个月后复诊。
患者应先暂禁饮食,逐渐改为流质饮食、半流质饮食,逐步恢复正常饮食。老年便秘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多食用粗纤维食物,如谷物、麦片等,避免反复便秘。
切勿暴饮暴食,饮食过多,饱食后禁止剧烈活动。
多食用粗纤维食物,少食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对行手术治疗,留有造瘘口的病人,应注意保持清洁,及时更换造瘘袋。
饱餐后避免剧烈活动。
有便秘的老年人,应注意保持大便的通畅。
出现饱餐活动后出现腹痛应及时就医。
饱食后避免剧烈活动,积极治疗肠道肿瘤、肠道蛔虫或巨结肠疾病。
肠扭转是各类肠梗阻中较严重的一种肠梗阻,饱餐后活动出现剧烈腹痛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重要关键。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对有蛔虫病及肠道肿瘤患者应及时早期诊断治疗。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切勿暴饮暴食、饮食过多,饱餐后避免体力劳动及剧烈活动。
有便秘的老年人应多食用粗纤维食物,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减少便秘。
对肠蛔虫症、巨结肠症、肠道肿瘤等,应予以早期治疗。乙状结肠冗长病人应择期切除冗长肠管,以预防扭转发生。
1.0W点赞
[1]吴孟超,黄家驷.外科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33-1535.
[2]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8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