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腺病毒胃肠炎由肠腺病毒感染所引起。肠腺病毒主要感染小肠,肠黏膜上皮细胞绒毛变小、变短、细胞变性、溶解,肠黏膜固有层单核细胞浸润。此病绝大多数发生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潜伏期约10天,典型临床表现为腹泻、发热,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
肠腺病毒胃肠炎主要由肠腺病毒感染引起,主要是指腺病毒40及41型,这两型腺病毒主要侵袭小肠引起胃肠炎而得其名。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确认肠腺病毒为引起儿童病毒性腹泻的第二重要病原,3岁以下婴幼儿最易发病主要是由飞沫传播,也可经粪口途径传播。
腺病毒40及41型形态与普通腺病毒一样,直径70~80纳米,核心部分40~45纳米,内含双链直线形脱氧核糖核酸(DNA),核心有衣壳,无脂性包膜。肠腺病毒主要感染小肠,肠黏膜上皮细胞绒毛变小、变短、细胞变性、溶解,肠黏膜固有层单核细胞浸润,进而导致肠腺病毒胃肠炎。
餐具不卫生,食材不卫生且未进行充分加热,可导致病毒通过饮食传播。
主要是与他人公共餐具,可能引起病毒的传播。
病毒流行季节出入人员密集、通风差场所,增加病毒感染风险。
肠腺病毒胃肠炎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流行季节不明显,全年均可发病,但腺病毒性胃肠炎一般呈散发性。大约80%以上的腺病毒感染发生在4岁以下儿童,幼托单位容易出现流行,院内感染率比较高。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机体抵抗力低下,发病情况仅次于轮状病毒性肠炎。发病年龄以5岁以下为多,尤其3岁以下,可占85%,最小发病年龄为1个月。
主要症状是腹泻,儿童每天排便次数增加,大多患者有呕吐,持续1~2天,少数有发热,约20%腺病毒肠炎患者有呼吸道症状。腹泻严重的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还可能合并有其他系统的感染。
呈水样便或稀便,量或多或少。
大多患者有呕吐,持续1~2天。
发热者约半数在38度以上,发热持续2~3天。
约20%腺病毒胃肠炎患者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咽痛、流涕等症状。
腺病毒肠炎病情一般较轻,少数有严重脱水等症状。脱水一般分为轻度脱水、中度脱水和重度脱水。
患儿精神稍差,眼窝及前囟门稍凹陷,有眼泪、口稍干、尿量稍少、皮肤弹性好、无四肢末端发凉。
患儿精神差,眼窝及前囟门凹陷较明显、眼泪少、口干较明显、尿量明显少、皮肤弹性较差、四肢冷。
患儿精神萎靡、面色灰白,眼窝及前囟门凹陷明显、无眼泪、口干明显、尿量极少或无、皮肤弹性极差、四肢冰冷,可出现休克。
腺病毒最常造成呼吸道及肠胃道的感染。它不常造成感冒,但却常引起伴随着咽炎和发烧的上呼吸道感染。腺病毒可以引起结膜炎、渗出性的扁桃体炎、喉气管炎、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及肺炎等。
肠腺病毒胃肠炎患儿早期症状可能并不典型,当出现胃肠道症状持续不缓解需要就诊于儿科进一步行相关检查。需要进行病毒培养、电子显微镜检查等检查,注意与细菌性胃肠炎、轮状病毒胃肠炎等疾病相鉴别。
婴幼儿由于免疫力低下进行定期的体检非常重要,一旦发现胃肠道症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严重的腹泻、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肠腺病毒胃肠炎的婴幼儿如果腹泻严重出现脱水表现,应立即就医。
多数患儿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本次看病主要是哪里不舒服?
腹泻大约持续多久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痛、腹胀等)
是否曾就诊于其他医院,进行过什么检查?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通过颗粒计数法、间接计数法或感染效价法测定病毒数量,用人工方法培养细胞后再接种病毒,使病毒在活细胞内大量增殖。若病毒培养阳性对本病的诊断价值较大。
普通电镜观察即能明确腺病毒存在,用免疫电镜可分型。此法可对腺病毒进行较为直观的观察,对诊断意义较大。
使用病毒抗原与抗体结合的方法对患者胃肠道黏膜分泌物进行抗原-抗体检测,若为阳性,临床中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腹泻、呕吐或发热等典型消化道感染症状。
病毒培养、电子显微镜检查中发现病原体即可确诊。
也会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但其粪便有黏液或脓血、大便有腥臭味,部分病人有里急后重感,一般抗生素治疗有效,粪便的病原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是病毒性胃肠炎中最常见的一种。普通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而成人腹泻轮状病毒则可引起青壮年胃肠炎的暴发流行,多无发热或仅有低热,以腹泻、腹痛、腹胀为主要症状。取粪便作直接或免疫电镜检查,可发现轮状病毒颗粒,辅助鉴别诊断。
肠腺病毒胃肠炎病情不重,一般不治自愈,治疗周期一般为2~3周。主要是药物治疗及必要的支持疗法,一般无需手术治疗。有轻度失水可口服补液,中或重度失水宜静脉补液,腹泻严重的患儿可口服蒙脱石散对症止泻。
肠腺病毒胃肠炎是自限性疾病,对症支持治疗是其重点治疗方法,若体温过高行物理降温及药物退热治疗,注意卧床休息及饮用足量的水。
本病引起的轻度脱水及电解质平衡紊乱可通过口服补液盐的方式予以调节,而重度脱水则需要静脉补液。
对于腹泻的治疗,推荐口服蒙脱石散,此药对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疗效确切。
又称病毒唑,是非逆转录病毒的抗病毒药物,它的抗病毒效果广泛,是一种广谱的抗病毒药物,可有效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多种病毒的生长。
适用于治疗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腹泻,主要目的是为了恢复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控制腹泻症状。
此病一般无手术治疗。
对于发热的患儿需进行必要的退热治疗,临床上一般使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冰敷等方法。
肠腺病毒胃肠炎患者可能会合并肺部感染,必要时进行氧疗可改善患者的缺氧情况。
肠腺病毒胃肠炎患者腹泻频繁,营养丢失严重,在疾病恢复期间要维持患者足够的营养支持,必要时应用肠外营养供给。
肠腺病毒胃肠炎发展呈自限性,患者一般情况较好,可在数日内自愈,或经过对症支持治疗后,即可痊愈,整体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绝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可治愈,不会遗留后遗症状。
绝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可治愈。
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经积极治疗绝大多数患者不会遗留后遗症状。
肠腺病毒胃肠炎患者依据个人病情严重程度,半个月至一个月内复查血常规、便常规等,定期进行常规体检。
肠腺病毒胃肠炎在患病期间要多饮水,宜低脂少纤维、少油腻食物,宜选一些易消化的优良的蛋白质饮食,忌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宜低脂少纤维、少油腻食物、饮食为主,蒸调的方法应该以蒸、炖、或者煮为主,尽量不要吃油炸类的食品,不能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宜选一些易消化的优良的蛋白质饮食,比如鱼、蛋、豆制品以及维生素丰富的嫩绿蔬菜、鲜果汁,这些能够补充腹泻所导致的营养消耗。
忌吃韭菜、芹菜、洋葱这一类刺激性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容易加重胃肠炎的症状。还应该注意蛋白质及维生素的摄入。
肠腺病毒胃肠炎病初可禁食或进少量流食,开始进食后逐渐增加饮食,需要多饮水,以减少脱水的发生。病情恢复期间密切留意患者的大小便次数及每次排便量,并注意患者症状的变化,严格遵从医嘱进行用药。
肠腺病毒胃肠炎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故需要多饮水,以减少脱水的发生。
患病期间,进食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由于腹泻会丢失大量盐分,可适当在饮食中添加盐分,减少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使用止泻剂时应严格遵从医嘱,不可滥用止泻剂,过量使用止泻剂导致胃肠道内毒素不能顺利排出体外,对患者恢复不利。
家属需要密切留意患者的大小便次数及每次排便量,还有大便性状,并注意患者症状的变化。一旦有进展倾向要及时就医,出现皮肤皱缩、精神状态差、眼窝凹陷等脱水表现应立即就医。
切忌滥用抗生素,本病为病毒感染引起,抗生素治疗无效,且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加重消化道症状。民间常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消化系统感染,而本病多以婴幼儿多见,喹诺酮类婴幼儿忌用。严格遵从医嘱进行用药,如服药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原有症状的突然加重,需及时前往医院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婴幼儿出现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应进行进一步的筛查,肠腺病毒胃肠炎预防措施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即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婴幼儿,若出现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需前往儿科进行相应的检查,如血常规、便常规等。
母乳喂养在一定程度可保护患儿感染病毒,因此提倡母乳喂养。
4923点赞
[1]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3-50.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56-358.
[3]张占卿.腺病毒性胃肠炎[J].世界感染杂志,2007,7(5):410-41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