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内瘤变是一种以形态学改变为特征的上皮性病变,也是目前临床病理诊断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术语,包括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学改变,伴随细胞增殖动力学和细胞分化的异常,属于肿瘤或向种发展过程中的不典型增生或异型增生性病变。根据异型增生程度可将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根据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根据患者病情不同,此病治疗方式不同,部分需治疗的患者,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
一种较轻度的上皮异常,对应于Ⅰ、Ⅱ级上皮异型增生。
是指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学具有恶性特征的黏膜病变,但没有任何浸润间质的证据,包括重度(级)异型增生、原位癌。
上皮内瘤变目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可能会导致上皮内瘤变,其他高危因素有吸烟、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微生物的感染、艾滋病的发生以及曾经接受放射治疗等。本病好发于生活紊乱的人群、有遗传因素的人群、被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人群。
随着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下生殖道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子宫癌前病变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关联。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作为种特殊类型的性传播疾病是子宫须上皮内瘤样病变发生的病因。分子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有致癌性。
吸烟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其降解物尼古丁与致肺癌类似的宫颈刺激性,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淋球菌、单纯疱疹病毒(HSV)、滴虫感染可增加对HPV的易性,从而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发生有关。
长期处于对抑制免疫应答的情况,容易出现免疫力低下,从而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甚至容易长肿瘤。
免疫缺陷可增加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概率。
由于放疗会影响正常细胞,导致出现基因突变,容易发生上皮内瘤变,甚至是发生肿瘤。
上皮内瘤变的发病率男女相当,有研究表明上皮内瘤变的转归为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89%可以复原,19%~28%保持不变,0%~15%可以进展为重度异性增生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患者可以复原,14%维持不变,81%~85%患者可以进展为癌。
长期吸烟、性生活过早、性生活不洁等人易感。
亲属中癌症病史者发生上皮内瘤变的风险比常人高。
目前认为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上皮内瘤变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关联,当出现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且未及时治疗时,有可能发生上皮内瘤变。
上皮内瘤变是一种癌前病变,典型症状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若病情进展,可并发不孕、流产、排便困难等病症。
可无临床表现或轻微不适,组织出现轻度异常,可有组织肥大、充血、糜乱、息肉表现。
临床表现不明显,异型性比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更加明显、但无明确间质浸润表现,组织表现为肥大、充血、糜烂。
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症状,如白带增多、白带带血、接触性出血、消化不良等。
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可有不同的不典型症状,如宫颈充血、糜烂,结直肠出现息肉等。
宫颈上皮内瘤变导致出现不孕症,表现为夫妻共同生活一年以上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性生活正常而没有成功妊娠。
表现为女性正常怀孕后,却出现自发性流产。
结直肠出现了息肉,出现大便变细、变形的表现。
出现反复出血,如阴道不规则流血、接触性流血的症状或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上皮内瘤变时应及时到肿瘤科或妇科就诊,通过血常规检查、病理检查、内镜检查等结合临床表现可对上皮内瘤变进行诊断,要注意本病要与一些癌症相鉴别诊断。
对于出现反复出血,如阴道不规则流血、接触性流血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若定期检查随访出现组织进一步肿大、充血、糜烂等表现,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肿瘤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接触性流血,可到妇科就诊。
如胃镜提示伴有胃上皮内瘤变者,可到胃肠科就诊。
以前有没有感染过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有没有治疗过?
目前自身都有什么症状?
之前做过检查吗?
家里有人患过恶性肿瘤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可观察患者的血细胞情况,若有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增加则提示有感染的发生。
为确诊的标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均可出现相应的病理学表现。
可根据部位选择胃镜、肠镜、阴道镜检查,有助于定位异常上皮、增加活检取材的准确性。
上皮内瘤变者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根据临床检查难以诊断上皮内瘤变者,最后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发病部位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到有组织细胞增生、细胞核极性的消失、细胞核增大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深染并可见分裂象等异形增生表现即可确诊本病。
反应性鳞状上皮增生的基底部病变较明显,细胞密度增加,细胞核增大但形态较一致,可能有轻微的异型性,核仁明显,但染色质纤细,分布均匀无病理性核分裂像,可以此鉴别。
基底细胞增生可表现为单纯数量增加,增生的细胞形态与正常基底细胞相同,表现为基底部细胞增大,层次增多,但仍保留正常的细胞极向,不伴有细胞核的异型性、核深染等cin(癌前病变)的特征,而且表层细胞的成熟度与正常的鳞状上皮等同,此为鉴别点。
由于上皮内瘤变者出现的部位和分级不同,常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属于长期持续性治疗。对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可不进行特殊处理,仅需复查观察病变的发展,对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可进行手术切除,术后可进行放射治疗,部分患者可进行局局部治疗,可用电凝、冷冻、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去除病变的部分组织。
此病无特异有效的药物治疗。
仅切除上皮内瘤变的局部范围,如肠道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其病变2~3cm,可以通过腹腔镜进行局部切除。
将病变部位进行部分切除,尚留一部分的组织,如阴道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子宫已切除、病变范围小或局限者,可经阴道做部分阴道切除。
将病变的部位进行全部切除,如阴道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若有子宫存在,病变侵犯阴道穹隆者,可经腹做子宫全切和阴道宮隆切除术;若病变范围广,以致全阴道者,应做全阴道切除或全子宫全阴道切除。阴道切除后,对于有性生活要求者,应做阴道重建。
放射治疗适合于阴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变部位切除术后,阴道穹隆病变区难以确切估计病变情况,经非手术治疗难以到达满意治疗效果者,或老年体弱、不需要生育者,可采用阴道内后装治疗。放射治疗有较重的不良反应,如白细胞减少、阴道狭窄等。
其他治疗可用电凝、冷冻、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去除病变的部分组织,其有效率可达80%。
上皮内瘤变患者的预后好,在经过标准的诊治,能阻断进一步发展为癌的可能,病情恢复良好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本病在经过治疗后复发率为10%~42%。随时间延长,复发率增加,因此患者要定期随访,防止复发。
上皮内瘤变的少数患者低级别可改善高发因素影响后,下达到自然缓解甚至自愈,经过治疗的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
上皮内瘤变治疗仅能对症治疗,能阻断进一步发展为癌的可能,大大延长了患者生活时间,病情恢复良好的患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上皮内瘤变一经发现,第一年内每隔3个月复查一次,经过治疗后,当2次内镜检查为阴性时,复查时间可以每隔6个月一次。
上皮内瘤变患者的饮食护理以保证患者营养、维持患者身体需要为主,注意营养均衡,有利于消化。
保持清淡饮食,推荐摄入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苹果、牛奶、燕麦、玉米等,保证患者营养,促进康复。
宜多食用牛奶、鸡蛋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利于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
避免辛辣、刺激食品,多食水果和蔬菜,做到营养平衡。
上皮内瘤变患者的护理以加强心理护理为主,宣传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长期锻炼,增强抵抗力,注意加强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建设积极的情绪。还要注意对患者定期随访。
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帮助建立积极情绪,避免不必要的精神压力,以正常的心理状态配合诊断、治疗,锻炼坚强意志,对生活充满希望。
对于临床内镜病理诊断为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定期随访至关重要。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随访发现早期癌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放射治疗的注意事项为严格按照医嘱执行;有急性炎症、心力衰竭的病人应及时告知医生,应在控制病情后再做放疗。
一般上皮内瘤变的病因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生活紊乱(如吸烟、性生活过早、常服用避孕药等)和免疫制剂有关,所以可根据高发因素进行预防。
日常生活中,不抽烟、控制体重、合理膳食和保持规律的起居生活,同时注意经期卫生和性生活卫生,这样不仅能预防疾病,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持身体健康。
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女性定期进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连续3次检查均正常者,可以减少检查次数。有遗传因素的患者可行基因筛查,或进行每年的内镜检查。
4422点赞
[1]莫剑忠,江石湖,萧树东.江绍基胃肠病学[M]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01,162.
[2]程书钧编,癌前病变和癌前疾病[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1.320.
[3]向群英,赵卫红,李盼主编.宫颈癌防治指南[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08.34.
[4]梁永秀.新编妇产科常见病诊疗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07.89.
[5]上海长江医院.防治子宫疾病一本通[M].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5.01.1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