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是一种特殊的临床综合征,好发于中年女性,其特征为双侧或单侧小腿前面出现一个或数个发红的皮肤结节。并向周围迅速扩大,形成硬的斑块。目前尚无明确的病因,但病情大多不严重可以通过一般治疗以及全身治疗来缓解症状。
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细菌和病毒感染、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积有关。此病好发于中年女性、经常接触患者或带菌者的人、频繁腿部受伤的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外伤、受凉或者感染某些炎症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史、扁桃体炎或急性喉炎等时往往会诱导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的发生。
细菌病毒感染后引起机体的相应病变,可能诱导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的发生。
比如患者存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者因感染链球菌而造成的扁桃体炎,这些原因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不能正常代谢,其沉积于关节腔内会造成疾病的发生。
局部因素如外伤、寒冷、注射某些药物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无法抵御病毒或细菌的入侵,引发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
全身因素如结核感染、扁桃腺炎等也可引起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
此病多流行于中年女性,且春夏季节发病率高,但目前无权威性统计数据。
经常接触带菌者可能会自身感染链球菌而致病。
腿部经常受伤可能会导致粘膜的充血、肿胀等病变,这些病变可能会诱发此病的发生。
该病仅发生于中年女性。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患者,很容易会形成免疫复合物,当复合物不能正常代谢时,可能会沉积于关节腔内致病。
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临床上主要表现双侧或单侧小腿前面出现1个或数个发红的皮肤结节,并向周围迅速扩大,形成硬的斑块。有时部分患者会出现低热、关节疼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佳和失眠等症状,还有可能并发扁桃体炎和多功能脏器衰竭。
病程早期,皮损为孤立性轻度质硬的皮下结节,直径为0.5~2cm,一般位于胫前。开始结节表面皮肤正常,数天后表面破损皮肤发红,继之皮损由新出现的皮损所包围,形成环状皮损,消退后局部皮肤变薄。皮损呈游走性,外观呈拱形。
进行性扩展的皮损边缘呈淡红色,病区内退行性改变后,皮肤呈黄色或紫蓝色。
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患者体内常会因细菌或病毒的入侵而引起炎症反应,出现低热、疼痛等炎症症状。
淡红色至棕褐色的皮下结节或斑块较为多见,大小、数目不定,自觉疼痛和压痛。
由于淋巴管受累,淋巴循环受阻,引起小腿肿胀。
当患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时,由于炎症反应,常造成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不适,导致出现食欲不振、失眠、全身不适等。
引起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的细菌或病毒及分泌物积存于扁桃体窝导致,致病菌主要为链球菌或者葡萄球菌。
当病变侵犯内脏脂肪组织,视受累部位不同,出现不同症状。内脏广泛受累者,可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大出血或并发感染。
当出现发热、疲劳、关节疼痛、溃疡、脂膜炎、丘疹、食欲异常、结节、种植性结节、色素异常时,应该及时去皮肤科就诊。通过红细胞沉降率以及抗“O”试验、结合皮下结节、红细胞沉降率增速、抗溶血性链球菌“O”试验阳性可对本病做出诊断,但要注意本病与结节性红斑、硬红斑等疾病相鉴别。
当出现发热、疲劳、关节疼痛、食欲减退等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当中年女性出现游走性结节、皮肤有色素沉积、有红色丘疹时,应及时就医。
当中年女性单侧小腿出现无症状性红色斑块,且由单个结节逐渐向周围扩大而形成,斑块中心较早消退时,应立即就医。
患者出现结节、低热、关节疼痛、色素异常等症状时,需要及时选择急诊科、风湿免疫科以及皮肤性病科就诊。
最近吃了什么?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皮肤结节、色素沉积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低热、关节疼痛、全身不适、食欲不佳和失眠等)
腿部是否存在疾病史?最近又受伤过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史、扁桃体炎或急性喉炎、过敏史等)
血液加抗凝剂后,置于特制的玻璃管中,测定红细胞在一定时间内下降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简称抗“O”试验,是机体产生的以链球菌溶血素O为抗原的抗体。通过测定血清中的ASO抗体效价,来判断病人有无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但该试验无特异性意义,因为A族链球菌感染后,可引起人类多种疾病。
皮肤科大部分常见病可通过肉眼做出临床诊断,但肉眼进行的临床诊断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不同的皮肤疾病可有相似的皮疹,肉眼难以区分。有些皮肤疾病是高级模仿者,这对于皮肤科医师的诊断水平也是不小的挑战。所以有一部分皮肤病(例如此病)需要通过实验室或病理学检查才可做出准确的判断。其中,组织病理学检查(活检)是皮肤科诊断的金标准。
皮肤结节常是唯一的临床表现,依据单侧胫前无症状性红色斑块,且单个结节逐渐向周围扩大,斑块中心较早消退等临床表现,结合病理改变和对碘治疗的反应可诊断。
皮损活检显示表皮正常,真皮下层呈轻度炎症反应,自脂膜开始向周围扩展。病理改变限于脂肪小叶间的脂肪隔膜,可有隔膜增宽,小叶间有大量组织细胞和上皮样多核巨细胞成团分布,胶原束间有纤维素沉积伴有纤维样改变。炎症反应很轻,有轻度淋巴细胞浸润。早期皮损以毛细血管增生为主。
常见红细胞沉降率增速,甚至在皮损消退后血沉仍持续增快。
抗溶血性链球菌“O”试验阳性,有些病人的抗“O”滴度高,其他实验检查均为阴性。临床上依据单侧胫前无症状性红色斑块,且单个结节逐渐向周围扩大,斑块中心较早消退等临床表现,结合红细胞沉降率增速、抗溶血性链球菌“O”试验阳性、皮损活检显示的炎症反应等进行诊断。
结节性红斑是一种皮肤血管炎性疾病,与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相同的是皮肤结节均好发于小腿。但不同的是结节性红斑在不同期内可累及真皮和皮下组织,有特征皮损,皮损无中心退行性改变,不呈环状,也不逐渐向周围扩展形成斑块。组织病理改变为真皮结缔组织炎性改变及血管炎,用碘剂治疗无效。
硬红斑皮损与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相同的是好发于双侧小腿屈侧,皮损为红蓝色,略高出皮肤,有触痛和自发性疼痛,但不同的是无边缘呈环状特征及逐渐向周围扩展的倾向,病理改变为结核样改变,用碘剂治疗无效。
此病病情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时皮损均成批出现,多伴有高热、关节疼痛。与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相同的是出现皮损,不同点为回归热型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的皮损好发于四肢和躯干,呈皮下结节或片块,大小不一,边界清楚,表面淡红,轻度压痛。而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皮损好发于小腿,边界不清结节破溃溢出脂状物质,但不化脓。病理改变既有脂肪组织炎性改变,也有纤维组织及血管病变,此外还会引起多系统损害。
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亦可出现皮下结节、反复发热、肝肾功能损害、全血细胞减少及出血倾向等。与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相同的是出现皮损,但不同的是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一般病情危重,呈进行性加剧,最终死于出血。而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前的治疗效果较好,治疗周期一般为2~4周。组织病理学变化可出现吞噬各种血细胞及其碎片的所谓“豆袋状”组织细胞,这可与本病鉴别。
此病的常见皮肤损害亦是皮下结节,中心可坏死形成溃疡,但结节沿动脉走向分布,内脏损害以肾脏与心脏最多见,外周神经受累十分常见。与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相同的是出现皮下结节,可以通过核周型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进行诊断区分,病理证实有中小动脉坏死性血管炎,动脉壁有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浸润。
皮下脂膜样T细胞淋巴瘤临床表现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出血倾向,与系统型结节性脂膜炎极其相似。但脂肪组织中有肿瘤细胞浸润,均为中小多形T细胞,中扭核及脑回状细胞核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常有反应性吞噬性组织细胞出现。免疫组化CD45RO和CD4阳性,而CD20阴性,可用于与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的鉴别判断。
此病与系统型结节性脂膜炎相似,表现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红斑、皮下结节等,与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相同的是出现皮下结节,但组织细胞异形性明显,并可出现多核巨异常组织细胞,病情更为凶险,预后极差。可以通过病理组织活检进行鉴别判断。
此病可出现皮肤损害结节或斑块,小者为0.5~3cm,大者可达10~15cm,质较硬,表面皮肤呈淡红色或正常皮色,轻压痛,可持续0.5~1年后逐渐隐退,且不留萎缩和凹陷。无发热等全身症状,与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相同的是出现皮下结节,不同的是好发部位。皮下脂质肉芽肿病好发于面部、躯干和四肢,以大腿内侧常见,而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好发于小腿。早期的病理改变为脂肪小叶的包裹性炎症,有脂肪细胞变性坏死,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晚期发生纤维化,组织内出现大小不一的囊腔。
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目前的治疗效果较好,一般在短期内便可恢复,治疗周期为2~4周。临床可以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全身治疗相结合,清除病灶及感染源,也可采用营养治疗,减少机体的损耗。此病大多为慢性,治愈后皮肤可遗留色素沉着及肌肉出现程度不等的萎缩。
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发病期,应当让病人卧床休息。当出现小腿肿胀时,可抬高下肢或将受累的下肢进行弹力包扎。
碘化钾在皮肤科领域有一些特殊的用途。它的作用机制部分是由于增强了对坏死组织的溶解和消化作用。碘化钾也有抗真菌活性,临床用它来治疗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持久性的结节性红斑和结节性血管炎等。
又名“乙酰水杨酸”,是一种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本品为水杨酸的衍生物,对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酸痛及痛经效果较好,亦用于感冒、流感等发热疾病的退热等。此类药物还对风湿热以及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具有良好的抗炎止疼作用。
消炎止痛膏由生大黄、芒硝、乳香、没药、生马钱子、冰片等中药组成,起到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
散寒活络丸可以追风散寒、舒筋活络,对于风寒湿邪引起的强直性脊柱炎可缓解其脊柱痛、全身痛、晨僵等。不仅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且有整体调节的作用。
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暂无手术治疗。
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可以使用独角芋、桑蠹虫、桂花跌打、鸦葱、蟹壳、油茶根皮、红蓝地花、金纳香、香花刺、观音苋根、瑞苓草、铁藤根、跌打、老乌鸦翅羽、小叶石楠、三钻风、秤砣梨根、虎掌草、水红袍、落新妇根等中草药来治疗疾病。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不易复发。
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患者一般预后良好,可于1~3个月内自发性消退,但个别病人皮损可持续8个月久。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在皮损消退后留有轻度色素沉着或肌肉有不同程度的萎缩,且有复发倾向。因此,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患者可在治愈后2周后需要再次进行抗“O”试验,进行筛查。
若及时治疗,一般能治愈,但治愈后常有色素沉积及肌肉萎缩,并且有复发倾向。
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患者可在治愈后2周后做抗“O”试验进行再次筛查。
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患者可以利用食物(谷肉果菜)性味方面的偏颇特性,合理均衡膳食,补充高蛋白、维生素含量丰富、活血化瘀的食物。不吃生冷辛辣油腻刺激、含人工色素丰富、易过敏的食物,调理机体,增强免疫力,抵抗细菌和病毒的入侵。
建议吃高蛋白、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糯米饭热量高,具有滋养型的作用,可抑制结节的形成,增加皮肤组织的免疫力。牛奶蛋白质含量高,且含有丰富的钙质,有利于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建议吃活血化瘀的食物。例如红花炖鸡,红花具有很好的活血化瘀的作用,与鸡肉同煮可改善机体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结节的消散。
不宜吃生冷辛辣油腻刺激的食物:辣椒是属于刺激性的食物,容易刺激胃肠黏膜,导致胃肠黏膜充血、水肿,不利于胃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不宜吃含人工色素丰富的食物,例如酱油,多是人工调和的,具有大量的色素成分,可造成皮肤色素的沉积。
不宜吃易过敏的食物,例如海鲜类产品,属于动物蛋白质,容易过敏。
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患者的有效护理,可以促进患者症状减轻并消退。在日常生活中,饮食、运动、作息、个人卫生等有需要非常注意,保证饮食合理安全,注重个人卫生、适当的运动,有利于疾病恢复。但由于其临床症状如皮下结节与其他的疾病如硬红斑等类似,所以一定要及时发现,及早就医,谨遵医嘱,对症吃药,并且还需要定期的复查。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皮肤卫生,不要去河里或水质差的游泳池游泳。特别是皮肤上有伤口的时候,很容易感染到细菌。
形成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保证愉悦的心情,避免过度劳累等,有利于机体增强抵抗力,阻挡细菌、病毒的入侵。
摄入高蛋白、维生素含量丰富、活血化瘀的食物,不吃生冷辛辣油腻刺激、含人工色素丰富、易过敏的食物,注意食物合理搭配,调理机体,增强免疫力。
运动前做好腿部防护,以免受伤,同时也要避免大幅度、剧烈运动如篮球、足球等。生活中应该常常散步、慢跑。
患者需注意结节复发等,谨遵医嘱服药,了解服药注意事项。前期3个月复查一次,病情缓和后可半年复查一次。
由于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的临床症状如皮下结节与一些其他的疾病如硬红斑等相似,所以一定要及时发现,及早就医,谨遵医嘱,对症吃药。
消除症状后不代表体内细菌或病毒已完全清除,在病愈后,仍要定期检查。
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多为细菌或病毒感染机体引起,由于其临床症状不明显,所以一旦发现小腿部有可疑性游走性结块出现,尤其是中年女性,应及时到医院诊断筛查。与此同时,要从饮食、运动、个人卫生等生活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营养饮食,保持愉悦心情,才能有效的预防疾病。
一旦发现小腿部有可疑性游走性结块、斑块出现,尤其是中年女性,应及时到医院诊断筛查。
去除感染源,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功能。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调整好生活节奏,保持心情舒畅。积极参加社交活动,避免和减少精神、心理紧张因素。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加强营养配比管理,禁食生冷辛辣食品,注意合理膳食温补。
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4200点赞
[1]王银孩,高峰.亚急性结节性游走性脂膜炎误诊为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一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7,04:243-244.
[2]殷秀琴,董短莅,刘景萍,等.亚急性结节性游走性脂膜炎2例[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5,016(004):317.
[3]耿新忠.一种治疗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的中药:CN201410624259.3[P].2016-04-2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