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良性肿瘤较少见,仅在胆囊造影或超声检查时发现胆囊壁的异常影像,所以胆囊良性肿瘤几乎均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临床症状一般不严重,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不适,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消化不良、食欲下降等症状。本病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一般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良好。
从病理学角度可分为两大类。
是来源于胆囊黏膜上皮的良性肿瘤,可进一步分为乳头状和非乳头状肿瘤。
可再分为有蒂和无蒂两种,镜下显示为分支状或树枝状结构,带有较细的血管结缔组织蒂,与胆囊壁相连,有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覆盖,与周围正常胆囊黏膜上皮移行较好。
大部分有蒂,镜下见多数增生的腺体被中等量的结缔组织间质包绕,偶尔腺体显示囊样扩张。该型腺瘤以腺体的管状增殖为主体,故称为腺管腺瘤,有时可见杯状细胞或基底颗粒细胞的肠上皮化生改变。
少数腺瘤可介于乳头状腺瘤和非乳头状腺瘤之间,也可合并胆囊结石。
是来源于支持组织的胆囊良性肿瘤,主要包括纤维瘤、平滑肌瘤、血管瘤、脂肪瘤、黏液瘤、神经鞘瘤等。
引起胆囊良性肿瘤的病因尚不清楚,主要与疾病因素有关,如慢性胆囊炎症刺激或胆囊结石的刺激,导致胆囊上皮细胞增生,可能会导致胆囊良性肿瘤。
胆囊慢性炎症导致黏膜组织过度增生及肉芽组织增生,可向黏膜表面突出形成带蒂的肿物,从而导致胆囊良性肿瘤的发生。
结石长期刺激,可导致胆囊上皮细胞异常增生,逐渐发展为胆囊良性肿瘤。
进食油腻难消化的食物,如肥肉等,导致胆汁淤积,加上患者原有胆囊炎或胆囊结石,可诱发胆囊良性肿瘤。
胆囊良性肿瘤较少见,多见于30~50岁人群,尤其40岁以上,发病率有所增加,女性多于男性。
30~50岁成年人、女性多见,可能由于女性激素分泌异常或肥胖、妊娠等原因导致,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胆囊良性肿瘤的患者早期无特殊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可出现右上腹的疼痛或不适,部分患者可出现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
多数病人在饱餐或进食油腻食物、工作紧张等情况下时,出现这种症状,由于胆囊收缩或迷走神经兴奋等,导致胆囊排空受阻,胆囊压力增加,引起疼痛或不适。
部分病人由于右上腹的剧烈疼痛及进食后疼痛加重等情况,可出现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
一般很少出现,当患者肿瘤较大,压迫胆管时,可出现胆汁淤积,表现为皮肤或巩膜黄染。
当肿瘤直径过大,压迫胆道或胆管时,胆汁排除受阻,可出现黄疸。
胆囊良性肿瘤很少发生癌变,但具有癌变的倾向,当患者不及时治疗时,随着肿瘤的进一步增生、发展,有可能变为胆囊癌。
胆囊良性肿瘤的患者,一般无症状,当出现右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尤其在饱餐或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明显,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当患者出现右上腹剧烈疼痛,饱餐后尤其明显,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出现上述症状的加重,或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当患者出现右上腹部疼痛、不适,怀疑是胆囊疾病,或本身有胆囊炎、胆囊结石等疾病,近期病情加重时,可到肝胆胰外科就诊。
当患者之前诊断有胆囊息肉,或近期突然出现饱餐后右上腹痛、厌食、恶心等症状时,可到肿瘤科就诊。
因为什么症状来就诊的?
除了右上腹部疼痛,还有其他症状或不适吗?
这种症状出现多长时间了?是否加重或缓解?
有没有导致这种症状加重的因素?
之前有患过胆道疾病吗?如胆囊炎、胆囊结石等?
之前是否进行过检查和治疗?
有没有家族疾病?
平时饮食是否规律,工作压力大吗?
检查患者是否有右上腹不的压痛、反跳痛、墨菲氏征是否阳性,皮肤颜色是否正常等,便于进一步的诊断。
可观察胆囊是否增大;若伴有胆囊结石,可出现强回声,还可观察胆囊区域的占位性改变。
能显示胆道系统不同层面的图像,可判断胆道是否有梗阻及梗阻的部位,增强CT对于胆囊肿瘤意义重大。
可更清晰地显示胆囊壁的结构层次,它对胆囊良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更大。
可通过出现穿刺活检,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便于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案。
根据影像上羽毛状浓染像,动脉的狭窄或闭塞等特可区别肿或非肿瘤病变。但是,早期的胆囊癌和胆囊腺瘤均可能没有胆囊动脉的狭窄和闭塞像或均有肿瘤的浓染像,两者间的鉴别较困难。
主要依靠影像学诊断,最常用的方法是超声检查,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其诊断率能达到90%以上。而且还可以反复操作,无创伤,适合于随诊观察的患者。在胆囊充盈良好的情况下,超声可以发现2mm以上的病灶。并可以观察到病灶的数目,大小,形态及是否合并结石等其他病变。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最重要的是鉴别其良恶性,因为,有1.8%~16.4%的病变术前诊断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胆囊癌。
在超声检查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别:
多发者以胆固醇性息肉居多,单发者需注意为腺瘤;
直径小于6mm这良性息肉居多,大于10mm者需注意恶性倾向;
一般有蒂者良性居多,无蒂广基者癌变可能性大。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下形态分为四种,可以帮助区分:
呈米粒状或桑去状,且为均匀强回声,多为胆固醇性息肉;
呈单个或分支状乳头样实质回声的病变,多为胆固醇性息肉,但也偶见为胆囊癌;
呈覃样实质性回声,多为腺瘤,也可癌变;
为不规则隆起实质性回声,癌变的可能性极大,即使病灶较小,也需积极处理;
如多普勒超声发现病变血运丰富,需注意恶变可能。
大部分胆结石患者无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右上腹剧烈疼痛、呈阵发性,疼痛可向右侧背部或肩部放射,有时也可出现饱胀不适、反酸等症状。临床症状与胆囊良性肿瘤不易鉴别,故可通过超声进行诊断鉴别,或病理学检查进行明确诊断。
主要症状为右上腹肿块、疼痛、消化不良,癌组织侵犯胆管时可出现黄疸,故和胆囊良性肿瘤的症状相似,不易鉴别,通过病理学活检鉴别肿瘤的良恶性。
胆囊良性肿瘤的患者主要根据患者肿瘤的大小及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当肿瘤直径小于1cm时,且无临床症状,则暂时不需要手术治疗,可每6~12个月超声检查一次,观察肿瘤的变化。当患者肿瘤增大并伴有临床症状时,应选择手术治疗。
该病无针对性药物治疗。
直径超过1cm;单发病变且基底部宽大;肿瘤逐渐增大;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壁增厚等,特别是年龄超过60岁、息肉直径大于2cm者。
腹腔镜胆囊切除,也可开腹胆囊切除术。术中最好做快速切片病理检查,如发现恶变,根据情况调整方案。
胆囊良性肿瘤的患者,经过早期筛查、诊断和及时的治疗,一般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术后注意改善生活、饮食习惯,预后良好。
胆囊良性肿瘤患者经积极治疗一般能治愈,也有部分患者可出现反复发作的现象。
胆囊良性肿瘤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对于暂时不手术的患者,最好每6~12个月超声复查一次;对于手术治疗患者,谨遵医嘱,按医生的要求复查。
胆囊良性肿瘤的患者,平时应限制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饮食宜清淡;避免饮酒、避免暴饮暴食,规律饮食,合理平衡的搭配营养物质。
宜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白萝卜具有清热、解毒、促进排毒、利尿、减少胆汁酸等功效,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宜吃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如豆浆富含人体所需要的优质植物蛋白,增强人体抵抗力,提高抗病能力,还有保护胃肠黏膜的作用,利于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宜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柠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起到预防感染,抑制胆囊息肉癌变等功效。
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容易刺激胆囊息肉组织,导致充血促进增长。
避免饮酒,酒精容易刺激肝脏细胞,导致酒精性肝硬化,也可能促进胆囊息肉的增大。
限制高脂肪食物的摄入,过多摄入高脂肪食物可导致胆汁分泌增多,胆汁过多会对胆囊良性肿瘤造成刺激,导致肿瘤快速生长,甚至有发生癌变的可能。
胆囊良性肿瘤,暂时不手术的患者,主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注意观察自己是否有不适症状;手术后的患者,应注意伤口的护理,术后饮食习惯的改善等。
暂时不需要手术的患者,应按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时刻关注肿瘤的变化。
当出现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平时避免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戒烟戒酒,规律饮食。
术后应注意保持伤口的清洁,避免感染。
术后也应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避免劳累等。
暂时不用手术的患者,在家应注意观察自己是否有不适的症状或皮肤色泽的改变;术后的患者应注意伤口是否清洁、愈合,是否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如发热、寒战等,出现异常时,及时汇报医生,进行诊断治疗。
术后的患者回到家应注意改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病情或复发。
胆囊良性肿瘤的患者主要是由于合并有胆囊炎或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发展而来,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平时避免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减少胆汁分泌。
对初次检查出胆囊良性肿瘤的患者,当肿瘤直径小于1cm,且患者无临床症状时,可暂时不手术,定期复查;对于肿瘤直径超过1cm,且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限制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
改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劳逸结合。
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有胆道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避免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戒烟戒酒,避免对胆囊上皮细胞的刺激。
4061点赞
[1]石景森,孙学军,郑见宝.胆囊良性肿瘤诊疗的临床思维[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1(23):446-448.
[2]刘立新,严永祥,张智.23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10(14):76-77.
[3]张燕慧主编,实用临床肿瘤诊疗新进展·上[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7,259.
[4]徐延田编著,现代肝胆外科诊疗策略[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9,29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