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脱垂是由于松弛的胃窦黏膜通过幽门垂入十二指肠球部所引起的一种病。本病轻型患者无症状或仅有腹胀、嗳气等非特异症状,常在X线钡餐检查时发现,较典型的症状见上腹部疼痛,有时餐后加剧,右侧卧位疼痛发作或加重,左侧卧位减轻或缓解。一旦脱垂的胃黏膜引起幽门痉挛或梗阻,脱垂的胃黏膜发生缺血、糜烂、溃疡,可出现持续上腹疼痛,恶心呕血或黑便。幽门梗阻或脱垂胃黏膜发生嵌顿或绞窄时,出现持续性上腹剧痛,如脱垂之黏膜发生糜烂或溃疡,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多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症有关。
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为高度活动的胃皱襞及先天性胃皱襞肥大;继发性可见于急慢性胃炎、溃疡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及低蛋白血症引起的黏膜下水肿等,亦可见于淋巴白血病等恶性肿瘤。
胃黏膜脱垂是由于胃黏膜松弛和胃蠕动增强的相互作用,导致胃黏膜逆行突入食管腔或脱入十二指肠球部,最终引起胃黏膜脱垂,该疾病的形成与长期饮食不当、吸烟以及长期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等均有一定关系。
长期持续或强烈的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忧郁、沮丧、生活无规律等。
无节制的暴饮、暴食、粗硬难消化、煎炸食物等物理因素或为饮酒、咖啡、浓茶、辛辣、厚味等化学性刺激.
可影响胃黏膜血循环,降低胃黏膜防御功能,影响胃排空及幽门括约肌功能。
布洛芬、保泰松、消炎痛及阿司匹林等药物,除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外,还可抑制体内环氧化酶活性,干扰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药物的危害性与其剂量、服用时间的长短及机体敏感性等因素有关。
胃黏膜的防御功能不仅包括黏膜及其相关的解剖结构对损伤的天然抵抗机制,还包括一旦损伤发生,黏膜迅速修复,从而维护黏膜的完整性。
胃、十二指肠的保护机制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目前认为是多种保护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胃粘液、黏膜屏障、黏膜细胞的高度再生和重建能力、丰富的黏膜微循环、内源性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及多种胃肠激素的作用。一系列的防御因素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胃黏膜免受胃酸的损害。一旦防御因素被削弱,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就可能发生,多在炎症的基础上,胃黏膜与黏膜下层增生、肥大、松弛、冗长,在胃蠕动增强时与黏膜下肌层滑动,胃窦部黏膜脱入十二指肠而产生胃黏膜脱垂。
患者受到咖啡、浓茶、烈酒等饮食因素的刺激引起胃的剧烈蠕动,可导致胃黏膜脱垂。
胃黏膜脱垂是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在胃肠钡剂造影中,国内胃黏膜脱垂的平均发生率为3.5%,近年来国外报道为1.3%~14%,平均为6%。本病常见于30~60岁成年人,男性发病率较高,男女比例为2.5~3∶1。
30~60岁的成年男性,其中31~40岁居多,与女性的比例约为2:1。
暴饮暴食者以及长时间饮食不规律,并且喜欢浓茶、烈酒、浓咖啡的人群,患胃黏膜脱垂的风险更高。
胃黏膜脱垂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恶心、呕吐、反酸、烧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以及上腹部疼痛等,严重患者可以并发幽门梗阻和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腹痛和腹胀可有可无,疼痛无规律,进食后易诱发,疼痛常于右侧卧位易发,左侧卧位较少出现,是较为特征性症状。
多数患者合并幽门梗阻发作时有恶心、呕吐的表现,烧心、反酸、嗳气的症状也常有发生。
胃黏膜脱垂后阻塞幽门所导致,其发生率较低,患者常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多在进食后发生,呕吐后疼痛可缓解。
由于胃窦黏膜嵌顿继发黏膜出血、糜烂和溃疡所导致,较为常见,多数是少量出血,内镜检查可确诊。
胃黏膜早发现、早治疗对于病情继续发展、缓解症状极为重要,尤其是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群要时刻关注身体情况,出现腹部不适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另外,要注意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鉴别。
对于饮食不规律的高危人群,有必要定期体检。一旦出现腹部不适,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下一步检查。
当出现腹痛无规律,进食后易诱发,常于右侧卧位易发,或者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烧心、反酸等症状,及时就诊。
已经确诊的患者若出现腹痛加重、黑便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或者普外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饮食怎么样?是否有饮浓茶、烈酒的习惯?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改变体位腹痛是否会缓解?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是否有胃炎、消化道溃疡等疾病?
可有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可有不同程度贫血。
表现多样,有时亦可为阴性,X线钡餐检查是诊断胃黏膜脱垂的重要依据。
可见到脱入十二指肠的胃皱襞黏膜经幽门管逆蠕动回胃腔,其余无特异性。
患者出现上腹部饱胀、恶心、呕吐、反酸、烧心等消化不良症状,结合X线钡餐造影有以下改变者可以确诊:
十二指肠球部基底部有凹面的充盈缺损,为菜花样、伞状。
幽门管较正常为宽,胃蠕动多增强。可看到正常或较肥大的胃黏膜皱襞通过幽门蠕动进入十二指肠。
脱垂的胃黏膜在十二指肠球部可形成一个小的圆形或半圆形透光区,有时透光区可偏向一侧。
胃黏膜脱垂症需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幽门肌肥厚、有蒂胃息肉脱入幽门管、胃癌等鉴别。
与胃黏膜脱垂症均有不典型的上腹部疼痛、胀满、嗳气、泛酸、烧心等症状,胃镜检查见胃窦部黏膜充血水肿等,甚而出现糜烂和溃疡。两者的鉴别主要是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有否胃黏膜脱入十二指肠内之影像,特别是当胃黏膜嵌顿时炎症反应及症状更加突出是胃黏膜脱垂症。但后者常在慢性胃炎的基础上发生,且两者并存应予注意。
本病的疼痛特点多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疼痛,服用制酸药可缓解。X线钡餐可见龛影,胃镜检查可见溃疡灶。胃黏膜脱垂者,上腹疼痛无规律,间断性上腹痛,右侧卧位疼痛发生或加重,服用制酸药不能缓解。X线钡餐胃肠造影可见脱垂之胃黏膜像。如胃黏膜脱垂伴有十二指肠溃疡,其疼痛症状可被溃疡病掩盖,值得注意。
多与胃窦炎或胃溃疡伴发,X线钡餐检查时可见球底部有明显压迹,与黏膜脱垂相似。但压迹边缘整齐,胃黏膜未脱入球部。幽门管细长,常见胃排空迟缓。
有带息肉较长可脱入幽门管,通过胃镜可确诊。
主要依靠胃镜及病理组织活检确诊。
胃黏膜脱垂一般是对症处理和治疗并发症,以内科治疗为主,无特效药,内科保守治疗失败时考虑行外科手术治疗严重并发症。根据患者病情不同,治疗周期也不同。
适当休息,注意体位,尽量避免右侧体位,减少机械性刺激等因素所造成的的胃蠕动增加,减少精神心理压力,消除恐惧。
目前并无特效药,主要是对症处理和治疗并发症。
应用抗胆碱药物减少胃蠕动,可用阿托品、山莨菪碱等。
应用抗酸药及胃黏膜保护剂治疗合并的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奥美拉唑、硫糖铝等。
一般主张内科治疗,在出现黏膜嵌顿引起梗阻而内科不能控制时或排除恶性病变时可手术治疗。对有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应按上消化道出血常规处理进行治疗。如上消化道出血量大且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或反复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者应考虑手术治疗,胃远端切除术及胃十二指肠吻合术疗效最佳。
胃黏膜脱垂者预后一般无凶险,药物治疗可使多数患者症状改善,但症状易于反复,尤其是病程持续时间较长者。
症状较轻者通过治疗病情可以得到控制,病情较重者治疗后有复发的可能。
胃黏膜脱垂如及时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无症状者半年进行1次复诊,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腹部内镜检查,随后可延长至1年进行1次复诊。
戒咖啡,禁止辛辣刺激性食物。
调整饮食习惯,宜少食多餐,禁止暴饮暴食。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胃黏膜脱垂患者要劳逸结合,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强机体的免疫力,积极防治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肠道疾病。
口服用药:患者需要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后正确服用,不可私自停药或改变药物剂量。
注意休息时的体位,尽量采取左侧卧位,避免右侧卧位。
先天性因素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平时生活中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尽量避免诱发疾病。一经确诊需积极配合治疗,防治并发症的发生。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禁止暴饮暴食,戒烟酒、咖啡。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预防感染。
积极防治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肠道疾病。
4807点赞
[1]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葛均波,徐永健主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贺延新主编,新编消化内科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06:45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