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是一组病因尚未阐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克罗恩病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可累及全消化道,出现肠外表现和并发症。
以结直肠黏膜连续性、弥漫性炎症改变为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变主要局限于结直肠黏膜。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多见于末段回肠和邻近结肠,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呈节段性分布。
炎症性肠病目前病因未明,与环境、遗传及肠道微生态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肠道异常免疫失衡有关。其发病机制可概括为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微生物参与下引起肠道免疫失衡,损伤肠黏膜屏障,导致肠黏膜持续炎症损伤。
炎症性肠病目前病因未明,可能原因如下:
近几十年来,全球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持续增高,这一现象首先出现在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北美及欧洲。以往该病在我国少见,近十多年明显增多,已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病,这一疾病谱的变化,提示环境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于哪些环境因素发挥了关键作用,目前尚未明了。
炎症性肠病发病具有遗传倾向,一级亲属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炎症性肠病病人的肠道微生态与正常人不同,用转基因或敲除基因方法造成免疫缺陷的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必须在肠道微生物存在的前提下才发生炎症反应,抗生素治疗对某些炎症性肠病病人有效,说明肠道微生物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各种因素引起Th1、Th2及Th17炎症通路激活,炎症因子(如IL-1,IL-6、IL-8,TNF-α、IL-2、IL-4、IFN-γ等)分泌增多,炎症因子/抗炎因子失衡,导致肠道黏膜持续炎症,屏障功能损伤。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等,可诱发炎症性肠病。
肠道反复的细菌、真菌、病毒感染,会破坏肠道微环境。
营养不良会使患者的抗感染能力减弱,影响肠道伤口的愈合,从而影响人体对药物治疗的反应。
应激和抑郁症在炎症性肠病的恶化中也起到一定作用。
溃疡性结肠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近年来我国溃疡性结肠炎患病率明显增加,以轻中度病人占多数,但重症也不少见。克罗恩病最常发生于青年期,根据我国统计资料,发病高峰年龄为18~35岁,男性略多于女性,男女比约为1.5:1。
糖尿病患者及接受大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其免疫系统遭受破坏,可使肠道持续受到炎症感染,肠道屏障功能损伤。
炎症性肠病具有遗传易感性,有家族史的人患病的可能性大,但目前尚未发现与遗传相关的基因。
既往有肠道息肉、慢性胃肠炎等消化道疾病病史的人,其肠道微生态异常。
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包括消化道表现、全身性表现、肠外表现和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
血性腹泻是溃疡性结肠炎最主要的症状,粪中含血、脓和黏液。轻者每日2~4次严重者可达10~30次,呈血水样;克罗恩病腹泻为常见症状,多数每日大便2~6次,糊状或水样,一般无脓血或黏液,与溃疡性结肠炎相比,便血量少,鲜红色少。
溃疡性结肠炎常局限于左下腹或下腹部,阵发性痉挛性绞痛,疼痛后多有便意,排便后疼痛暂时缓解;绝大多数克罗恩病均有酸痛性质多为隐痛,阵发性加重或反复发作,部位以右下腹多见,与末端回肠病变有关,其次为脐周或全腹痛,餐后腹痛与胃肠反射有关。少数首发症状以急腹症手术,发现为克罗恩病肠梗阻或肠穿孔。
因直肠炎症刺激所致。
腹块部分克罗恩病可出现腹块,以右下腹和脐周多见,由于肠粘连、肠璧和肠系膜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所致,内瘘形成以及腹内脓肿等均可引起腹块。
克罗恩病偶有肛门内隐痛,可伴肛旁周围脓肿,肛痿管形成。
有恶心、呕吐、食欲缺乏等并发症引起的临床表现。
常有轻度贫血,疾病急性暴发时因大量出血致严重贫血。
急性重症病例常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1/3 克罗恩病者有中度热或低热,间歇出现,为活动性肠道炎症及组织破坏后毒素吸收引起。
肠道吸收障碍和消耗过多,常引起患者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表现。年幼时患病者伴有生长发育迟缓的表现。
包括口腔、眼部、皮肤、肝胆、骨关节、泌尿、血液系统都可出现相关病变。
可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肠外表现包括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巩膜炎、葡萄膜炎、复发性口腔溃殇等。
约5%的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可出现中毒性巨结肠,此时结肠病变广泛而严重,肠壁张力减退,结肠蠕动消失,肠内容物与气体大量积聚,致急性结肠扩张,一般以横结肠最为严重,常因低钾、钡剂灌肠、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阿片类制剂而诱发。临床表现为病情急剧恶化,毒血症明显,有脱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出现肠型、腹部压痛,肠鸣音消失。血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X线腹部平片可见结肠扩大,结肠袋形消失,易引起急性肠穿孔,预后差。
多见于广泛性结肠炎、病程漫长者,病程>20年的病人发生结肠癌风险较正常人增高10~15倍。
结肠大出血发生率约3%;肠穿孔多与中毒性巨结肠有关;肠梗阻少见,发生率远低于克罗恩病。
由于反复肠道炎症刺徼,形成息肉。炎性息肉一般不需要摘除。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目标是诱导并维持症状缓解以及黏膜愈合,防治并发症,改善病人生存质量,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病变部位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
有消化系统疾病家族史的人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发现便潜血及腹部查体阳性体征,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黏液脓血便、腹泻、腹痛等症状,高度怀疑炎症性肠病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炎症性肠病的患者,若见排气、排便停止,怀疑肠梗阻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大出血等,应到急诊科或普通外科就诊。
大便次数有变化吗,大便是什么颜色?
腹泻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最近食欲怎么样?有食欲下降的表现吗?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黏液脓血便、腹部包块、消瘦、贫血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贫血、白细胞数增加、血沉加快及C反应蛋白增高均提示溃疡性结肠炎处于活动期。怀疑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时,可行血清CMV-IgM及DNA检测。
肉眼观查有黏液脓血,显微镜检见红细胞和白细胞,粪钙卫蛋白增高提示肠黏膜炎症处于活动期,应注意通过粪便病原学检查,排除感染性结肠炎,怀疑合并艰难梭状杆菌感染时可通过培养、毒素检测及PCR等方法证实。
结肠镜是炎症性肠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必要时取活检。结肠镜也是克罗恩病常规首选检查,镜检应达末端回肠。镜下一般表现为节段性、非对称性的黏膜炎症,其中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为非连续性病变、纵行溃疡和卵石样外观。胶囊内镜适用于怀疑小肠克罗恩病者,小肠镜适用于病变局限于小肠,其他检查手段无法诊断,特别是需要取组织学活检者。
钡剂灌肠不作为首选检查手段,可作为结肠镜检查有禁忌证或不能完成全结肠检查时的补充。
UC活动期时黏膜组织中大量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慢性炎细胞浸润,隐窝炎和脓肿形成,黏膜中杯状细胞减少,表层糜烂、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缓解期中性粒细胞消失,隐窝结构紊乱,腺上皮和黏膜肌层间隙增宽,潘氏细胞化生。CD改变包括裂隙状溃疡和阿弗他溃疡、非干酪样性肉芽肿、固有膜炎性细胞浸润,黏膜下层增宽,淋巴细胞聚集、淋巴管扩张,而隐窝结构大多正常,杯状细胞不减少。手术切除的肠段可见穿透性炎症、肠壁水肿、纤维化以及系膜脂肪包绕,局部淋巴结有肉芽肿形成。非干酪性肉芽肿是诊断CD的主要标准之一,但活检标本中该病变发现率仅15%~36%。
可见肠袢扩张和肠外块影,当横结肠肠腔直径>5cm,应疑诊中毒性巨结肠。
CT及MRI扫描速度快,减少肠腔蠕动和呼吸运动的伪影,重建和后处理功能提高了对肠道病变的诊断能力。不仅可以显示肠腔黏膜病变,也可对肠壁厚度进行测量(>6mm有意义),显示肠壁及肠腔外病变,发现其他疾病的表现(系膜脂肪、瘘管、脓肿、狭窄),静脉内注射造影剂后肠壁的分层强化,表现为“双晕征”提示黏膜下层水肿。肠系膜血管增多、扩张、扭曲,“木梳征”等提示肠腔周围的充血和肠壁的炎症。CD肠黏膜溃疡和肠壁增厚以肠系膜侧为重,称偏心性增厚,随着病情发展,对侧肠璧也明显增厚。MRI是诊断CD复杂性瘘管和脓肿的重要手段,并能评价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完整性。由于MRI无电离辐射,特别是对年轻及儿童患者,更适合作为长期随访手段。
溃疡性结肠炎缺乏诊断的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肠病的基础上进行诊断。若诊断存疑,应在一定时间(一般是6个月)后进行内镜及病理组织学复查。
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在6周以上。内镜下特征表现为结直肠倒灌性、连续的、表浅的、弥漫的、融合的浅表糜烂及溃疡,重度患者表现为黏膜质脆、自发性出血和深溃疡形成,需排除感染性肠炎、克罗恩病、缺血性肠病、嗜酸粒细胞性肠炎、白塞病等疾病。
钡灌肠、CT或MRI结肠显像见典型溃疡性结肠炎改变,大便隐血阳性,血沉、C反应蛋白或粪钙卫蛋白升高,血红蛋白、铁蛋白、白蛋白降低。
本病无诊断金标准,但如果具有内镜下特征性表现,组织病理学具有以下特征,可作为最特异性标准。结构特征:广泛的隐窝结构改变和黏膜萎缩。上皮异常:黏蛋白损耗,潘氏细胞化生。炎症特征:伴基底浆细胞增多的弥漫性黏膜全层炎,细胞浸润,急性炎症导致的隐窝炎和隐窝脓肿。
克罗恩病缺乏诊断的金标准,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并密切随访。对慢性起病,反复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特别是伴有肠梗阻、腹部压痛、腹块、肠瘘、肛周病变、发热等表现者,临床上应考虑本病。
各种细菌感染如志贺菌、沙门菌等,可引起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易与溃疡性结肠炎混淆,粪便致病菌培养可分离出致病菌,抗生素可治愈。
病变主要侵犯右侧结肠,也可累及左侧结肠,结肠溃疡较深,边缘潜行,溃疡间的黏膜多正常。粪便或结肠镜取溃疡渗出物检查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血清抗阿米巴抗体阳性,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有疫水接触史,常有肝脾大,粪便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结肠镜检查在急性期可见黏膜黄褐色颗粒,活检黏膜压片或组织病理检查发现血吸虫卵,血清血吸虫抗体检测亦有助于鉴别。
多见于中年以后,直肠癌病人经直肠指检常可触到肿块,结肠镜及活检可确诊,需注意UC也可发生结肠癌变。
粪便可有黏液但无脓血,显微镜检查正常,隐血试验阴性,粪钙卫蛋白浓度正常,结肠镜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证据。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目标是诱导并维持症状缓解以及黏膜愈合,防止并发症,改善病人生存质量,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病变部位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
补液、补充电解质,防治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特别是注意补钾。便血多、血红蛋白过低者适当输红细胞,病情严重者暂禁食,给予胃肠外营养。
粪便和外周血检查是否合并艰难梭菌或巨细胞病毒感染,粪便培养排除肠道细菌感染,如有则进行相应处理。
氨基水杨酸制剂:5-氨基水杨酸灌肠剂适用于病变局限在直肠及乙状结肠者,栓剂适用于病变局限在直肠者。柳氮磺吡啶疗效与5-氨基水杨酸相似,但不良反应远较5-氨基水杨酸多见。
糖皮质激素:用于对5-氨基水杨酸疗效不佳的中度及重度病人的首选治疗。可在医师指导下口服泼尼松,重度病人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先予静脉滴注,如氢化可的松和甲泼尼龙,症状好转后再改为甲泼尼龙口服。糖皮质激素只用于活动期的诱导缓解,症状控制后应予逐渐减量至停药,不宜长期使用。减量期间加用免疫抑制剂或5-氨基水杨酸维持治疗。
免疫抑制剂:用于5-氨基水杨酸维持治疗疗效不佳、症状反复发作及激素依赖者的维持治疗。由于起效慢,不单独作为活动期诱导治疗。常用制剂有硫唑嘌呤及巯嘌呤,常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症状及骨髓抑制,使用期间应定期监测血白细胞计数。不耐受者可选用甲氨喋呤,维持治疗的疗程根据具体病情决定,通常不少于4年。
对中毒症状明显者可考虑静脉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手术治疗无法根治疾病,仅用于缓解症状及并发症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并发大出血、肠穿孔及中毒性巨结肠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者。
并发结肠癌变,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药物副反应大不能耐受者、严重影响病人生存质量者,一般采用全结肠切除加回肠肛门小袋吻合术。
溃疡性结肠炎呈慢性过程,大部分病人反复发作,轻度及长期缓解者预后较好。有并发症如感染、中毒性巨结肠、老年病人预后不良,但近年由于治疗水平提高,病死率已明显下降。慢性持续活动或反复发作频繁,预后较差,但如能合理选择手术治疗,亦可望恢复。克罗恩病经治疗可好转,部分病人也可自行缓解。但多数病人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其中部分病人在其病程中因出现并发症而需手术治疗。
一般不能治愈,以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标。
患者的预期寿命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具体诊疗方案及患者对治疗的应答有关。
病程漫长者癌变危险性增加,应注意随访,病程8~10年及以上的广泛结肠炎和病程15年以上的左半结肠炎病人,应行监测性结肠镜检查,每两年一次。
炎症性肠病的营养支持与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关,因此,平素应根据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分期分型来调整饮食方案。
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选择低脂、流质或低脂、少渣、半流质饮食,如含优质蛋白的淡水鱼肉、瘦肉、蛋类等,但避免含乳糖蛋白食品,如牛奶。
重度结肠炎患者可予肠内营养制剂,并摄入充足的蛋白质,避免过于辛辣、油炸食物。
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
应少食海鲜、红肉、人造脂肪和食用油,忌烟、酒。
炎症性肠病患者应积极做好护理工作,患者注意调整情绪,规律起居,并按时服药和随访。
活动期病人应充分休息,调节好情绪,避免心理压力过大。
按医嘱服药及定期随访,不要擅自停药,反复病情活动者,应有长期服药的心理准备。
注意生活调整,起居规律,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不洁食物,防止肠道感染。适度体育锻炼,可以选择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节奏和缓的非竞技体育项目。
起病8~10年的所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均应行一次结肠镜检查,以确定当前病变的范围,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者,从该诊断确立开始每年行结肠镜复查。
溃疡性结肠炎需慎重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止泻药,如地芬诺酯,特别是重症病人应禁用,有诱发中毒性巨结肠的危险。
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尚未明确,应从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做起。另外,预防炎症性肠病的复发,关键是病人的依从性,患者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保证规律用药,定期复查。
出现不明原因的腹泻、便血症状的患者,应积极就诊于正规医院的消化内科,早期进行肠镜筛查,以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合理膳食,注意清淡饮食,低脂、少油,定时、定量进餐。
改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增强免疫力,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不洁食物,以免引发肠道感染。
4323点赞
[1]王成芬主编,家庭护理与急救[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06:175.
[2]赵刚主编;金鹤,李贵鑫,刘鹏林副主编;丁克,王丹丹,王在秋编.常见肛肠病图谱[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08:64.
[3]夏穗生主编,疑难普外科学[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08:590.
[4]于中麟主编,小肠疾病的内镜诊断[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06:1.
[5]章蓓主编,肛管直肠及其周围疾病超声诊断图谱[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5:6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