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漏斗部肿瘤是罕见的良性皮肤附属器肿瘤。患者皮肤可见单个略高于皮肤表面的扁平化丘疹,表面略角化或光滑。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严重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红、肿、热、痛等,不及时治疗可能并发脓毒血症。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早期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晚期治疗效果不佳。
毛囊漏斗部肿瘤可根据发病多少分为单发型和多发型,一般单发型多见,多发型少见。
毛囊漏斗部肿瘤病因并不明确,考虑与基因改变、遗传有关系。常见诱因与环境、情绪、饮食、营养等因素有关系。
有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多见,因此考虑与遗传有一定关系。
具体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可能与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局部发生基因病变有关。
酗酒、熬夜,喜欢吃糕点,酸辣食物,以及长期情绪压力过大,缺乏运动可诱发毛囊漏斗部肿瘤。
长期处于放射物质的工作环境中可诱发基因突变。
毛囊漏斗部肿瘤比较罕见,肿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面部、颈部、上肢,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女性较为多见。
40岁以上女性。
有肿瘤家族史的人群。
皮肤容易过敏或是发炎的患者。
毛囊漏斗部肿瘤主要症状是单发的珍珠状圆顶形结节、丘疹或斑片,表面有角化或光滑,且多数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
局部单发或多发,珍珠状圆顶形丘疹、结节、斑片,在面部、颈部、肢体等可见。皮损为单发或多个色素减退的小斑疹。直径小于4毫米,最大可到1厘米。
出现急性感染时可伴有炎性症状,如红、肿、热、痛。
部分患者会出现瘙痒。
毛囊漏斗部肿瘤发生细菌感染时,可能会导致脓毒血症。
毛囊漏斗部肿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症状、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如皮肤局部突然出现改变,以及红、肿、热、痛等,需要及时就医。
患者皮肤发生改变,如红色丘疹、斑块、颜色加深至黑褐色,伴有瘙痒或炎性表现,如红、肿、热、痛,需要及时就医。
确诊患者皮肤局部出现大团肿块,伴有呼吸困难,需要立即就医。
毛囊漏斗部肿瘤患者通常因皮肤变化优先到皮肤科就诊,明确肿瘤后可转移到肿瘤科就诊。
皮肤发生局部改变多长时间?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瘙痒、疼痛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发烧、乏力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家族中其他成员是否有类似情况?
主要是查看皮肤表面,观察皮肤改变。
病理检查是诊断毛囊漏斗肿瘤的金标准,需要取患者皮肤组织标本进行检查。
组织病理显示肿瘤表浅,位于表皮内或表皮下,分化较好的胞巢呈杯形,其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杯中贮满含糖原的透明细胞,杯口覆盖由透明细胞进行表皮样角化所形成的颗粒细胞和疏松层片状角质层,杯底由一薄层纤维织环绕,状如杯套。若千杯状细胞巢各以其长轴垂直于皮面排列成栅状,杯口排列齐整,高矮颇为一致。肿瘤呈向上隆起,其底部常居于表皮基底水平线之上。肿瘤边缘由上升的表皮紧密钳抱。肿瘤与边缘钳抱的表皮呈明显组织分界。肿瘤下方真皮中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
有的损害瘤体成板片状位于表皮下,并与表皮平行,且断续地与表皮取得联系,相联的地方即相当于毛囊开口处。板片状肿瘤周缘细胞呈栅状排列,中央瘤细胞胞质色淡、嗜酸性,可见小的毛囊从瘤体下方进人瘤体,也可见瘤体下缘处有小的凹陷,类似毛乳头。
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血清蛋白等,可以反映患者身体状况。
确诊肿瘤的部位。
根据临床症状特点,结合病理检查、CT检查结果可明确诊断。
面部、颈部、肢体等处皮肤出现单发的珍珠状圆顶形结节、丘疹或斑片,表面有角化或光滑。
取患者皮肤组织标本进行检查,可显示肿瘤位于增厚的真皮浅层,周边嗜碱性基底样细胞排列成栅栏状,表皮细胞比角质细胞染色深。个别或多个瘤细胞有坏死,下缘有类似毛囊乳头的凹陷。
可明确肿瘤的部位。
基底细胞癌肿瘤细胞胞质少,PAS染色(-),团块周围可见收缩间隙及有丝分裂,肿瘤细胞核大,一般有细胞异形性,并且富含黏液间质。
团块周边均可见呈栅栏状排列的细胞,但是毛鞘棘皮瘤好发于上唇,肿瘤细胞来源于表皮,肿瘤小叶由外根鞘鳞状上皮构成,呈不规则分叶的多囊腔结构。
毛囊漏斗部肿瘤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也可根据情况选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如激光、冷冻等疗法、细胞免疫疗法等。
对多种严重顽固的皮肤病有效,副作用可能是口干、口渴等。
用于治疗银屑病、扁平苔藓、毛囊角化病等,长期服用可能是黏膜干燥、头痛、头晕、肌肉关节痛等。
主要起到消毒作用,如硫磺药水、消炎药。
手术切除包括毛囊漏斗肿瘤切除术、毛囊漏斗肿瘤削除术。
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有激光、冷冻,早期使用可控制病情发展,中晚期则不适合采用。
通过增强和激发患者的免疫功能,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毛囊漏斗部肿瘤在早期及时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预后良好。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发生恶变、淋巴浸润、脓毒血症等,预后不佳。
毛囊漏斗部肿瘤早期及时治疗,可治愈。
毛囊漏斗部肿瘤是否影响自然寿命,与病情轻重、治疗措施有关。
毛囊漏斗部肿瘤患者出院后1~2个月需复诊。
毛囊漏斗部肿瘤患者需要改善饮食结构,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原则。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及时补充维生素,注意不要饮酒。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瓜豆类、肉类、动物肝脏和肾脏等。
不能抽烟、喝酒,喝浓茶。
不吃油腻、太咸、太甜、辛辣刺激性食物。
术后先流质饮食,逐渐恢复半流质及普通饮食。
不建议吃太多奶制品与甜点。
毛囊漏斗部肿瘤患者日常护理需要注重皮肤局部卫生,术后定期换药预防感染,遵医嘱服用或局部用药。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衣服。
规律作息,不要熬夜,局部注意防晒。
遵医嘱服用药物,不擅自停药、减药。
定期到医院复查和换药,并保持伤口卫生,避免感染。
患者要自行观察局部皮肤变化,必要时及时复诊。
毛囊漏斗部肿瘤病因不明确,没有特效的预防措施,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力,可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疾病的进展。
健康饮食,少吃油炸食物,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食物。
远离香烟和有毒有害环境。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个人卫生,定期锻炼身体,规律作息,不要熬夜。
4887点赞
[1]王霞,赵梦洁,朱里,钱悦,黄长征,陈思远.毛囊漏斗部肿瘤[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6,45(02):110-111.
[2]郑岳臣等主编.于光元皮肤性病诊断与鉴别诊断[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01):79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