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源性胆管损伤是指因腹部手术或介入、穿刺治疗等误伤引起的肝内、外胆管的损伤,主要是胆道的完整性或通畅性受到了损伤。绝大多数发生于胆囊切除术,少数发生于胆道探查术、胃大部切除术、肝切除术后,也可发生于十二指肠手术、胰腺手术后。肝动脉栓塞术、肝移植可并发胆管缺血性损伤,肝癌射频消融可导致胆道热损伤等。患者常有腹胀、腹痛、寒战、高热、皮肤黄染等表现。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综合胆管损伤的解剖部位、致伤因素、病变特征和防治策略等多个方面,将胆管损伤分为3型4类。
依据损伤的部位分为3型:
根据胆管损伤部位以及是否合并胰腺和(或)十二指肠损伤可分为3个亚型。Ⅰ型,远段胆管单纯损伤;Ⅰ型,远段胆管损伤合并胰腺和(或十二指肠损伤;Ⅰ型,胆胰肠结合部损伤。
指位于肝脏和胰十二指肠之间的肝外胆管损伤。依据损伤的解剖平面将Ⅱ型损伤分为4个亚型。Ⅱ1型,汇合部以下至十二指肠上缘的肝外胆管损伤;Ⅱ2型,左右肝管汇合部损伤;Ⅱ3型,一级肝管损伤[左和(或)右肝管];Ⅱ4型,二级肝管损伤。
指三级和三级以上肝管的损伤,包括在肝实质外异位汇入肝外胆管的副肝管和变异的三级肝管损伤以及来源于胆囊床的迷走肝管损伤。
依据胆管损伤的病变特征将其分为4类,即:
a类:非破裂伤,胆道管壁保持完整的损伤,包括胆管挫伤以及因缝扎、钛夹夹闭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原发性损伤性胆管狭窄。
b类:裂伤。
c类:组织缺损。
d类:瘢痕性狭窄,指胆管损伤后因管壁纤维化而形成的继发性胆管狭窄。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比较复杂,一个是病人胆管先天性解剖变异,或病人为疾病状态。如各种原因引起胆囊炎症的反复发作,局部组织粘连,解剖关系不清。另一个是在胆道疾病手术过程中,手术操作者技术不熟练或操作不当等可引起胆管损伤。
这里的解剖变异是指胆管变异和动脉变异,胆囊管变异包括走向变异、汇入位置变异等。对于经验不够丰富的外科医师而言,胆管的变异难以正确识别,往往直接引起胆管的损伤。动脉变异常见于肝右动脉或副肝右动脉与胆囊管平行,这种情况下变异血管易被误伤出血。进而导致手术视野模糊,最终造成胆管损伤。在急诊手术情况下,一些相对少见的解剖变异更易引发胆管损伤。
如急性或慢性胆囊炎、化脓性坏疽性胆囊炎、长期反复发作胆囊纤维化、瓷样胆囊、病人过度肥胖、既往手术史的病例等。常因胆囊周围炎性水肿、腹腔粘连、胆囊三角难以分离清楚而损伤胆管。胃肠道等腹部恶性肿瘤导致局部粘连、牵拉,胆管和(或)血管的正常解剖被迫发生改变,术中若强行分离、切除或操作不当,也会损伤胆管。
手术者临床经验不足是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是手术者引起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主要来源。大多数胆管损伤发生在外科医生刚开展腹腔镜手术时,且前50例发生胆管损伤的发生率高达20%。另有研究表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所致胆管损伤也会发生于该术式的开展多于200例的手术者,这也反映了腹腔镜手术熟练的医生轻视了该术式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从而引起胆管损伤的发生。此外,手术中出血、手术视野模糊、术者对解剖结构判断不清、术者对胆管区域解剖的错误认识、术者不能识别胆道系统的变异,术中对胆道造影的错误判断、手术过程中暴力操作,手术器械的使用不当等均可导致手术意外而造成胆管的损伤。
医源性胆管损伤主要见于胆道手术,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在普通外科中的快速发展及应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最新研究表明医源性胆管损伤发生率为0.06%~1.09%。
胆管先天性解剖变异者。
各种原因引起胆囊炎症的反复发作、局部组织粘连、解剖关系不清者。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病人有腹胀、腹痛、寒战、高热、皮肤黄染等表现。损伤发生早期会出现胆漏、阻塞性黄疸、胆总管十二指肠内瘘,胆管出现梗阻、胆汁引流不畅、胆汁淤积、细菌繁殖诱发胆道急性感染。损伤发生的晚期常出现反复发作的胆道感染继而引发胆汁性肝硬化、胆管结石等。
多见于肝总管、肝管、胆总管部分或完全被切断的病人,或是发生胆总管残端漏的病人。由于术中麻醉、手术创伤,病人的胆汁分泌往往受到抑制,因而切口小、胆漏少时往往不易被手术操作者发现,丧失了术中修复的机会。术后病人出现胆汁性腹水,腹腔引流管有胆汁样液体流出,若合并感染表现为胆汁性腹膜炎。若引流管位置放置不当,引流失败,病人多出现腹膜炎、肠麻痹,重者出现腹腔脓肿。
胆总管或肝总管的部分被完全的结扎或缝扎,则早期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病人常感到上腹部不适,小便呈深黄色。
一般在术后第7天从T管内流出大量的发臭液体,内含棕黄色浑浊絮状物,有时甚至出现食物残渣,T形管引流量多达1000ml~1500ml。病人常常出现寒战、高热,但一般不出现黄疸,或者仅会有轻度黄疸。
胆管出现梗阻,胆汁引流不畅,胆汁淤积,细菌繁殖诱发胆道急性感染,病人出现腹痛、发热等症状。
损伤晚期多会形成胆管狭窄,症状往往出现于首次手术后的3个月~1年,常常被误认为残余结石、肝炎、毛细胆管炎等。
假如胆漏未能及时得到控制,并发症很快就会出现,可形成胆汁性腹膜炎和脓肿。
由狭窄所致的持续的胆管炎,可发展成为多发性肝内脓肿和败血症,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医源性胆管损伤多继发于胆管手术之后,部分在手术过程中即可发现,另一部分在术后住院恢复期出现症状,一般于原就诊科室继续就医。
接受胆管及其他腹部手术后如出现腹胀腹痛、寒战、高热、皮肤黄染等,应立即就医。
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通常可于肝胆外科或普外科就诊,若情况危急者可就诊于急诊科。
有胆管及其他腹部手术史吗?
腹部是否有胀痛感?
是否有高热、寒战?
观察并询问,是否有皮肤黄染?
观察或询问护理人员,患者是否有胆汁引流不畅?
确诊医源性胆管损伤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B超检查等。
胆道狭窄的病人,其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往往升高,血清胆红素随症状波动,但通常保持在10MG/DL以下。急性胆管炎发作时,血培养常呈阳性结果。
为无创检查手段,可了解肝脏形态,肝胆管扩张的程度、范围和有无结石的征象。
是一种损伤较小的造影方法,将造影剂通过Vater壶腹逆行注入胆道系统内,可以清楚的了解胆道内部结构。
是适用于胆管损伤的最佳放射学检查,可将狭窄胆管及狭窄以上的胆管完全显示,充分的了解梗阻以上的胆管情况。
明确患者有无出现胆道内的细菌感染。
明确胆管的病变部位以及胆管处的血供情况。
为无创检查手段,可了解肝脏形态,肝胆管扩张的程度、范围和有无结石的征象。
术中发现肝十二指肠韧带处黄染,或在胆囊切除术后用干净纱布擦拭胆道见有黄染者,术中造影显示胆管连续性中断、局部狭窄或造影剂外溢均可诊断。
上腹部手术后早期出现梗阻性黄疸或腹腔引流胆汁量大,经实验室检查、超声等辅助检查确认后可明确诊断。如实验室检查提示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持续升高,白细胞计数增多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B超检查、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检查提示肝内胆管扩张,肝外胆管连续中断等可以确诊。
小的副肝管损伤一般胆漏3~5天即可自行停止,而胆管损伤的胆汁引流量大,持续时间长。若引流管位置放置不当,引流失败,病人多出现腹膜炎、肠麻痹,重者出现腹腔脓肿。
两病临床和实验室的发现可以是相同的,医源性胆管损伤均应有手术史。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应根据发现的时间、损伤程度、周围组织的炎症情况、病人全身情况尤其肝脏功能而采用恰当的手术方式。
医源性胆管损伤一般均应采取手术治疗,同时也可服用药物,如叶下珠片、柳胺酚胶囊、胆康片等。若医源性胆管损伤导致感染者,应当应用抗感染药物。
手术中及时发现并处理胆管损伤最为理想,修复成功率高,同时避免了再次手术的一系列问题。根据损伤的情况不同,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一般医生会根据情况做不同的引流术。误结扎肝外胆管而未切断,一般只需拆除结扎线即可。但如果结扎过紧过久,可能置入T管引流或切除部分坏死胆管并行端端吻合。
通常需要缝合伤口,并置入内支撑或加T管引流。
需要行端端吻合术,胆总管侧壁切开置入T管引流。
术后早期发现有胆管损伤时,应当请原手术者回忆手术过程,并行腹腔穿刺等辅助检查协助诊断。胆道梗阻性损伤多为肝外胆管误结扎,应尽早再次手术早期修复或松解。以胆漏为主要表现者,视情况而定。胆漏量不多且无腹膜炎症状,可保守观察。若引流不佳或已经出现胆汁性腹膜炎,应手术探查。
适应于胆肠吻合口狭窄、胆吻合口狭窄、手术损伤继发性狭窄、胆管下端炎性狭窄。总之只要狭窄的范围局限,经T管窦道插管可及者均可实施此术。先行T管造影判明病情后,透视下沿T管向狭窄部置入导丝,再沿导丝插入扩张器。由F8开始,再依次用F12、F14、F16至狭窄段口径达F18。最后将通过狭窄段的F18扩张器固定保留,接引流装置。扩张亦可分期进行。有时在狭窄部的近侧开侧孔以利于引流。最终支撑时间应在2个月以上,以减少复发。
主要用于肝外胆管较短的良性狭窄,对大的肝内胆管狭窄也可应用,但技术难度大,成功率低。首先行经皮经肝胆管造,在透视下经经皮经肝胆管造引流管将气囊导管送至狭窄部,囊内注入造影剂,进一步核实并调整气囊导管的位置。位置满意后加压扩张,1次/d,2周可奏效。拔除气囊导管前,为防止复发可置入支撑管。近年来开展的记忆合金支撑管效果乐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仅适应于胆总管末端狭窄者,而且狭窄部位应小于3cm。
对手术、外伤引起的绝对狭窄可用特制的导管扩张留置,也可用尼龙气囊导管进行扩张治疗。
对于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及时手术治疗,大部分可获满意疗效。只有少数治疗不及时的患者,或可危及生命。
及时手术修复,绝大多数患者均可治愈。
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经手术成功修复后一般不影响寿命。
患者应术后3个月复诊。
适宜的饮食有助于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的恢复,胆管损伤患者宜吃高热量、高维生素以及具有增强免疫力作用的食物,不宜吃辛辣刺激性的、热燥、吃油的、过咸的食物。
低脂肪高蛋白的肉类,瘦肉、淡水鱼肉、淡水虾、鸡肉、兔肉。
乳制品最好饮用脱脂奶。
富含维生素A的水果干果蔬菜,橙子、杏仁、香蕉、苹果、核桃、花生、山楂、乌梅胡萝卜、西红柿、菠菜、莴苣、大豆、青豌豆等。
饮食清淡,最好以植物油炒菜,例如玉米油、花生油等。另外菜可以炖、烩、蒸为主,比炒菜更好。
粗粮、新鲜蔬菜、大蒜、洋葱、香菇、木耳、玉米须、麦麸能降胆固醇,宜食用。
不能吃还没完全清洗干净的水果蔬菜,以防止吃入参与农药或蛔虫卵。
建议少吃海鲜、高脂肪肉类,尽量避免吃油炸食品。
避免食用刺激性较强的食物。
不能吃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动物心、肝、脑、肠以及蛋黄、松花蛋、鱼子、蟹黄等。
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的护理主要有术后注意敷料的干燥、清洁,避免感染,以及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等。
严格遵从医嘱,需要服药的患者应当按时按量服药。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
应尽量避免生气,养肝护肝。
复诊时需要复查肝功能、胆红素三项、腹部B超等项目。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危险因素中,可以有效控制的只能是手术操作方面的问题。因而,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有效预防要从医生角度入手,提高胆囊胆管手术的安全性,从而避免因手术造成的胆管损伤。对于病患而言最好的预防就是避免胆囊等疾患,避免接受相关手术。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有效预防只能从医生角度入手,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胆囊胆管手术安全性来避免胆管损伤。
站在病患角度来讲,避免接受胆囊胆管手术,这样便从根源上切断了医源性胆管损伤发生的可能。但绝对不是要大家在出现必须手术相关疾病时拒绝手术,这样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正确的方式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特别是注意避免过多的油腻饮食,从而降低我们罹患肝胆疾病的风险。如此一来,需要手术的几率大大降低,自然也就有效预防了胆管损伤的发生。
4965点赞
[1]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主编.外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李照,朱继业.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预防和处理[J]. 国际外科学杂志,2016
[3]李相成,汪王杰.医源性胆管损伤分型及其意义[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