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为外鼻孔至环状软骨下缘,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主要病原体是病毒,少数是细菌。发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通常病情较轻、病程短、可自愈,预后良好。但由于发病率高,不仅可影响工作和生活,有时还可伴有严重并发症,并有一定的传染性,应积极防治。
为病毒感染引起,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烧灼感,甚至鼻后滴漏感。2~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头痛、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音嘶哑等,有时可由于咽鼓管炎致听力减退,严重者有发热、轻度畏寒和头痛等。体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可为轻度充血。一般5~7天痊愈,伴发并发症者可致病程迁延。
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表现为咽痒和灼热感,咽痛不明显,咳嗽少见。急性喉炎多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表现为明显声嘶、讲话困难,可有发热、咽痛或咳嗽,咳嗽又使咽痛加重。体检可见喉部充血、水肿,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有时可闻及喉部的喘息声。
多发于夏季,多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一周,可见咽部充血,软腭、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
多发于夏季,由游泳传播,儿童多见。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表现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膜明显充血,病程4~6天。
病原体多为溶血性链球菌,起病急,咽痛明显,伴发热、畏寒,体温可达39℃以上。查体可发现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和充血,表面有黄色脓性分泌物,可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广义的上感不是一个疾病诊断,而是一组疾病,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和喉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炎、咽-扁桃体炎。狭义的上感又称普通感冒,是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呈自限性,但发生率较高。
急性上感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
有20%~30%的上感为细菌引起,可单纯发生或继发于病毒感染后发生,多见口腔定植菌溶血性链球。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氏阴性杆菌。
接触病原体后是否发病,还取决于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淋雨、受凉、气候突变、过度劳累等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致使原存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或者直接接触携带病原体的患者,由喷嚏、空气以及污染的手和用具诱发本病。老幼体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发病。
淋雨、受凉、气候突变、过度劳累等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致使原存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
老幼体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者。
贫血、维生素缺乏的群体。
长期居住生活环境较差、空气污染、吸烟及失眠等也是上感的危险因素。
上感是人类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多发于冬春季节,多为散发,可在气候突变时小规模流行。
主要通过患者喷嚏和含有病毒的飞沫空气传播,或经污染的手和用具接触传播。
可引起上感的病原体大多为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多种类型病毒,同时健康人群亦可携带,机体对其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短暂,病毒间也无交叉免疫,故可反复发病。
病毒、病菌等病原体从人的鼻腔、咽喉、气管等部位侵入后引起的疾病,其中飞沫传播是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形式。
手接触含病原体的物体后引起的疾病,应注意勤洗手,尤其是接触公共环境后。
儿童:儿童机体发育尚不完善,抵抗力较差,呼吸道防御能力弱,故易受感染。
年老体弱者:老年人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呼吸系统防御功能降低时,细菌就容易侵入机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既往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发病。
上呼吸道感染根据病因和病变范围的不同,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不同,包括喷嚏、鼻塞、流涕,发热、咳嗽、咳痰、咽干、咽痒、咽痛或烧灼感。
普通感冒的临床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甚至鼻后滴漏感。2~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头痛、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音嘶哑等。
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烧灼感。
临床表现为咽痒和灼热感,咽痛不明显。
可伴咽痛、头痛、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音嘶哑等,有时可由于咽鼓管炎致听力减退。严重者有发热、轻度畏寒和头痛等。体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可为轻度充血。
可有发热、咽痛或咳嗽,咳嗽又使咽痛加重。体检可见喉部充血、水肿,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有时可闻及喉部的喘息声。
临床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一周。可见咽部充血,软腭、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
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膜明显充血,病程4~6天。
临床表现为咽痛明显,伴发热、畏寒,体温可达39℃以上。查体可发现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和充血,表面有黄色脓性分泌物,可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肺部检查无异常表现。
严重者有发热、轻度畏寒和头痛等。
临床表现可有发热,病程约一周。
伴发热、畏寒,体温可达39℃以上。
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婴幼儿,冬春季多见,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部分治疗不及的病人可导致鼓膜穿孔,引起患耳流脓及听力下降。
有脐周阵发性腹痛,少数的人可能会引起败血症脑膜炎以及肾炎的现象发生。
是鼻窦黏膜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常继发于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细菌与病毒感染可同时并发,所有人群均易发生急性鼻窦炎,低龄、年老体弱者更多见。
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支气管炎主要原因为病毒和细菌的反复感染形成了支气管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可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
上呼吸道感染通常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患者多可自愈,且预后良好。但由于发病率高,不仅可影响工作和生活,有时还可伴有严重并发症,并有一定的传染性,应积极防治。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
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
出现呼吸道症状加重或者呼吸困难等表现。
出现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炎或者其他系统并发症。
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可就诊于呼吸内科、小儿内科、耳鼻咽科、感染科,病情严重时可就诊于急诊科。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鼻塞、流涕、发热、咳嗽等)
症状发现了多长时间?如果发热,体温最高是多少?有无规律性?
是否伴有其他症状?
出现这些症状前是否存在诱因?(如淋雨、劳累等)
是否就诊或进行过何种治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伴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多提示为病毒感染。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多提示为细菌感染。
C反应蛋白常升高,提示体内炎症反应。
一般无需病原学检查,当患者病情严重时,病毒抗体检测、病毒分离、细菌培养可判断病原体类型,并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
医生依据患者病情,选择性安排胸部X线或胸部CT,仅存在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X线表现一般无异常。
有发病诱因或鼻部本身有慢性疾病,或有病毒感染,如接触过感冒患者等。
家中、学校、社区等地方多人发病,或是与明确诊断者有密切接触史。
感冒往往分为3期,表现也不完全一样。前驱期:最开始的1~2天,可有全身乏力、酸软,伴有畏寒,自觉鼻腔干燥、有灼热感,此时体格检查可发现鼻黏膜充血、干燥;卡他期:发病的2~7天出现,逐渐出现鼻塞,鼻分泌物增多,早期常为清水样或黏液样,晚期可为黏脓性,常伴有鼻痒,连续喷嚏,说话带有明显的鼻音,嗅觉、味觉比平时减退,多数人还会有咽痛、不同程度的发热、倦怠、头痛等,此时查体可见鼻腔内充满分泌物;恢复期:上述症状较前明显有好转,但如果伴有鼻窦炎、中耳炎等情况,可能持续时间较长,部分患者可迁延近1个月。
外周血象:普通感冒多为病毒感染,因而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增加。部分患者如果合并有细菌感染,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影像学检查:X线胸片表现往往正常。通过以上几条,如果符合本病特点,可考虑为普通感冒。
诊断主要依靠症状和体征:咽干、痒、灼热、疼痛、异物感,一般无咳嗽,检查可见咽黏膜充血、水肿,咽后壁淋巴滤泡红肿、渗出。如果合并有细菌感染,可有吞咽疼痛;如果为腺病毒感染,可有眼结膜炎。
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急性咽部感染,多见于儿童,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咽痛、发热,体检可见咽部充血,软腭、悬雍垂、咽部和扁桃体表面有浅灰色小疱疹,直径1~2mm,周围有红晕,2~3日后破溃为黄白色溃疡,4~6日自愈,伴有颈部淋巴结增大。符合上述特点的可考虑为疱疹性咽峡炎,如咽拭子培养和抗体测定明确为柯萨奇病毒感染,可进一步支持诊断。
该病的诊断同样是临床表现结合体格检查:声音嘶哑、喉部疼痛、咳嗽等,喉部疼痛在发音时加重但不影响吞咽,可有喉内黏痰感;查体可见喉内黏膜尤其是声带弥漫性充血、肿胀。符合上述表现可诊断为急性喉炎,如能完善相关病原学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咽结膜热是一种由腺病毒(3型、7型)或柯萨奇病毒引起的急性滤泡性结膜炎。主要发生于4~9岁的儿童或青少年,夏季流行,游泳者中常见。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畏光、流泪,体检可发现咽部和结膜充血明显。符合上述特点,且医院的病原学检测结果为上述所列举的病毒,则可明确咽结膜热的病原学诊断。
为起病急、咽痛明显、畏寒、发热(体温最高可达39.0℃以上),部分患者可有耳痛。
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明显,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脓性分泌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肺部检查正常;咽拭子可检测出细菌感染。
根据鼻咽部症状和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阴性的胸部X线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一般无需病因诊断,特殊情况下须与初期表现为感冒样症状的其他疾病鉴别。
多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鼻黏膜充血和分泌物增多,伴有突发性连续喷嚏、鼻痒、鼻塞和大量清涕,无发热,咳嗽较少。多由螨虫、灰尘、动物毛皮、低温等过敏因素引起。如脱离过敏原,可在数分钟至1~2小时内症状消失。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皮肤过敏试验可明确过敏原。
为流感病毒引起,病毒发生变异时可大规模暴发,起病急,鼻咽部症状较轻,但全身症状较重,伴高热、全身酸痛和眼结膜炎症状,以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检查有助于诊断。
很多病毒感染性疾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肝炎和心肌炎等疾病前期表现类似。初期可有鼻塞、头痛等类似症状,应予重视。但如果在一周内呼吸道症状减轻,并出现新的症状,需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免误诊。
上呼吸道感染通常病情较轻、病程短、可自愈,通常无需治疗。部分免疫力低下者可以对症治疗为主,同时应戒烟,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并防治继发性细菌感染。
保持环境安静、整洁,通风良好,温度和湿度适中,保证充足的休息,注意保持口腔及鼻咽部卫生。
营养均衡,保证维生素、蛋白质和热量的摄入。
普通感冒无需使用抗生素,有白细胞升高、咽部脓苔、咳黄痰和流鼻涕等细菌感染证据,可选用口服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药物或喹诺酮类药物,极少需要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对于无发热、免疫功能正常、发病不超过2天的患者,一般无需应用抗病毒药物。对于免疫缺陷患者,可早期常规使用利巴韦林和奥司他韦对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上呼吸道感染可辨证给予清热解毒或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有助于改善症状,如小柴胡冲剂、板蓝根冲剂,应用较为广泛。
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可采取对症治疗的方式:
对于高热的患者,可用物理降温,采取冷敷,把冰袋放在腋窝、腹股沟及头部,或口服对乙酰胺基酚或布洛芬等。
可用各种喉片口服,以缓解症状。
对于咳嗽症状较明显者,可给予右美沙芬、喷托维林、阿斯美等止咳药。
上呼吸道感染通常病情较轻、病程短,可自愈,预后良好。但由于发病率高,不仅可影响工作和生活,伴有严重并发症时还存在预后不良的情况。
上呼吸道感染多可自愈,病情较重者通过系统治疗后多可治愈。
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症状较轻者可自愈,病情较重者通过系统治疗后多可治愈,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通常在首诊后予以治愈,多无需复诊。但存在并发症,如继发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患者,需依据患者病情确定其复诊时间。
上呼吸道感染者应注意提高免疫力,修复呼吸道的上皮组织,不宜吃辛辣和过咸的食物,因为人体的免疫力需要靠食物中的营养来提升,故良好的饮食能够确保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和热量,有助于康复。
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应注意清淡饮食,以优质蛋白丰富的食物为主,以提高自身免疫力,如牛奶、鸡蛋、瘦肉、鱼肉等。
应多饮水,有利于稀释痰液,有助于痰液咳出;咳嗽、咽痛明显者亦可多饮用梨汁、桔皮水等。
忌食油炸、油煎、辛辣食物,忌食冰镇冷饮等食物。
不宜用刺激性食物如韭菜、葱、蒜、浓茶、咖啡、巧克力等,以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
患者由于发热、出汗等症状,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以保持机体电解质平衡。
人们在早期进行有效的日常生活管理,可明显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尤其是婴幼儿患者,家长的护理尤为重要。
应该给患者高蛋白、充足维生素和足够热量的饮食。注意病人的饮食习惯,保持口腔清洁。
尽量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增强食欲。
要保证水分的摄入,足够的水分可以保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有利于病变黏膜的修复,也有利于痰液的稀释和排出。
居室要保持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开窗时要注意关门,避免对流风。保持适当湿度,以防干燥空气吸入气管,痰液不容易咳出。
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如出现畏寒、寒战等症状时,应使用体温计、体温枪等仪器进行体温检测并记录,以明确患者病情变化。
进行心理疏导,安慰病患,家属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满足病人需求心理,认真观察病人的需求,满足病人的各种需要。
帮助协调各种关系,亲友的安慰、病友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安慰和支持。
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需要注意生活作息,健康饮食,尤其以3岁以下婴幼儿及基础疾病较多的老年人,应尽量避免去人员较密集的室内公共场所,和他人保持较远的距离,避免交叉感染。
增强免疫力,防止感染。婴幼儿及年老体弱患者免疫力低下,机体防御功能差,精心护理格外重要,减少患者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至关重要。青年患者注意饮食均衡,适当锻炼,尽量避免熬夜、劳累、淋雨等诱发因素。
上呼吸道感染重在预防,隔离传染源有助于避免传染。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改善营养、饮食生活规律、避免受凉和过度劳累有助于降低易感性,是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最好的方法。年老体弱易感者应注意防护,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时应戴口罩,避免在人多的公共场合出入,增加感染风险。
可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伴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多提示为病毒感染;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多提示为细菌感染。
增强体质,积极锻炼,避免劳累,防止感冒。
戒烟,保持良好的作息,健康饮食。
接种流感疫苗及肺炎疫苗,可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改善生活卫生环境,防止空气污染。
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个人卫生。
4737点赞
[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呼吸系统疾病.内科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4.
[2]陈燕文,高占成.上呼吸道感染.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