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丘脑多汗症是指由于生理或病理因素引起下丘脑发汗调节功能异常,导致汗腺分泌过度,出现多汗表现的一种疾病。原因可分为疾病性和功能性。前者多见于内分泌失调和激素紊乱,功能性多汗症则大多与精神性因素有关,为交感神经失调所致。临床多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汗液增多,治疗应首先消除病因,也可使用抗胆碱能药物配合治疗,当原发病因治愈后,多汗的症状也会随之痊愈,预后较好。
下丘脑多汗症是由于神经的损伤或情绪波动使神经的冲动增加,导致乙酰胆碱分泌量增多而产生多汗。由于支配汗腺神经的敏感性增高,使其对正常强度的神经性和非神经性刺激发生异常反应而出现多汗。
多见于内分泌失调和激素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功能亢进、妊娠、糖尿病、神经系统疾患、发热性疾病。
大多与精神性因素有关,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愤怒、恐怖及焦虑等,为交感神经失调所致。
目前暂无下丘脑多汗症的具体流行病学数据。
下丘脑多汗症好发于内分泌失调及激素紊乱的患者,或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功能亢进、妊娠、糖尿病、神经系统疾患、发热性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
下丘脑多汗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身体的排汗量增加,可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的多汗。掌跖和腋窝皮肤可浸渍而发白,跖部多汗常因汗液分解而产生特殊的臭味。部分患者还会并发脚气。
多汗部位主要为掌跖、腋窝、会阴部,其次为鼻尖、前额和胸部,其中以掌跖、腋窝部最常见,汗液异常增多,甚至可沿掌跖或腋毛滴下,由于汗液过多来不及蒸发,掌跖和腋窝皮肤可浸渍而发白。
多汗可呈短暂或持续性,情绪波动时更明显,无明显季节性。
掌跖多汗往往伴有手足潮冷或发绀现象,跖部多汗常因汗液分解而产生特殊的臭味。由于腋窝多汗系小汗腺分泌增加所致,通常并无异味,不同于大汗腺引起的腋臭。
鼻尖、前额和胸部的多汗,往往与刺激性食物有关,常在进食辛辣食品、热咖啡、热茶、饮烈性酒等时发生,又称为味觉性多汗症。
表现为全身的出汗量较多,主要是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广泛性多汗,如感染性高热,因神经系统的调节或口服退热剂而大量出汗。内分泌失调和激素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糖尿病、低血糖,妊娠和绝经期也可引发全身性多汗。
为脚癣,当脚部的汗液分泌增加时,局部的环境会适宜真菌的生长,容易造成脚气。
患者多因担心多汗引起难堪,因此不敢见人,不敢参加社交活动,都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引起焦虑,甚至抑郁。
全身或局部出现汗液分泌量异常增加的情况,或伴随身体其他的不适情况,需积极就医,进行相应的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根据患者特点及辅助检查结果对下丘脑多汗症进行诊断,还需要与非神经性多汗进行鉴别。
如患者的全身或局部出现汗液分泌量异常增加的情况,或伴随身体其他的不适情况,患者应积极就医。
患者应就诊于皮肤性病科、内分泌科。
哪里不舒服?
多汗的症状持续多久了?
之前有看过其他医生吗?
在家服用过什么药物吗?
以前得过什么疾病吗?
以前做过手术吗?
白细胞计数、血沉等检查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有价值。
一般需要测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为查明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
常用的检查方法有眼心反射、卧立试验、竖毛反射、组胺试验、体位变换试验等。检查结果可指出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的异常状态。
多进行CT、MRI检查,可观察到脑部的器质性病变。
常见检查为甲功五项,分别指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原氨酸(T3)、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T3、游离T4的测定。可反映甲状腺疾病。
本病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进行明确诊断。
身体的排汗量增加,可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的多汗。掌跖和腋窝皮肤可浸渍而发白,跖部多汗常因汗液分解而产生特殊的臭味。部分患者还会并发脚气。
包括体格检查、血糖检查、血常规检查、自主神经检查等,多表现为交感神经功能异常,部分患者出现下丘脑周围存在器质性病变。
由于传出刺激常涉及味觉感受器,故又称味觉性出汗,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髓性多汗症两种类型。生理性髓性多汗症多在食入辛辣和香味食物及饮料后发生局限性出汗,面部多见,特别是上唇和颊部,以及头皮和膝部,一般数分钟内出现,长伴血管扩张,好发于年轻人,有家族遗传倾向。病理性髓性多汗症常累及一侧的耳前或耳下区域,有三种临床类型,腮腺局部创伤或疾病所致;中枢神经疾病所致;胸交感神经干损伤。髓核在三种类型中均起作用,但传入和传出弧有一定变异,从而产生不同临床表现。
由于某部位的汗腺受某种因素失治后,另一部位的汗腺发生代偿,以保持体温,常见的疾病有糖尿病、交感神经切除后的味觉多汗症、夜汗症等。一般根据病因及临床表现即可进行鉴别。
下丘脑多汗症的治疗以治疗原发疾病为主,并配合进行心理治疗等方式,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积极治疗患者的原发病因,祛除诱因。如感染性疾病应进行抗感染治疗,甲亢疾病应进行抗甲状腺激素治疗,有颅脑的损伤及肿瘤应进行相应的治疗。
常用的止汗剂包括氯化铝溶液、醋酸铝溶液、甲醛溶液、明矾溶液等。需注意的是外用药使用次数过多,会引起局部干燥、轻度皲裂或严重刺激现象。
较大剂量的抗胆碱能药具有抑制汗液分泌的作用,可引起难以忍受的口干,故趋向淘汰。
主要用于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来缓解局部症状。
包括甲硫咪唑、丙硫氧嘧啶等药物,用于缓解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多汗症状。
药物治疗无效的重度患者,可进行手术治疗,如颈、胸或腰交感神经切除术,可改善多汗症状。
在局部麻醉下切除大汘腺,从而达到根治腋下多汗的目的。
对于颅脑肿瘤患者,可对脑肿瘤进行手术切除,辅助进行放、化疗等。
下丘脑多汗症治疗效果相对满意,预后良好,可以治愈,不会对患者的生存时间造成影响。建议患者遵医嘱一个月进行复诊一次,以评估患者的病情发展及转归情况。
下丘脑多汗症可以治愈,预后良好。
下丘脑多汗症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
建议患者一个月进行复诊一次,需进行体格检查、血糖检查、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等。
下丘脑多汗症的患者无需特殊的饮食调理,日常饮食注意营养丰富、均衡即可,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加重多汗症状。
下丘脑多汗症患者的护理应注意尽量穿着纯棉衣物、透气宽松的鞋子。患者自己也应积极关注自己的病情,注意观察自身的排汗的转归及恶化情况,并将其告知医生。
应注意尽量穿着纯棉衣物、宽松衣物,可随身多备一件衬衫,用以更换。
每天淋浴、洗脚,保持好良好个人卫生。
穿着透气宽松鞋子,可每天预备一双鞋子,多准备几双鞋子替换穿着,尽量穿运动棉袜。
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
放松心情,排解不良情绪,尽量避免压力过大的状态。
患者应特殊注意排汗部位的卫生,以免滋生致病菌,导致继发其他的疾病。
对于下丘脑多汗症的预防,应积极治疗原发的身体疾病、尽量避免情绪紧张,可能会对此病的预防起到一定的效果。
尽量避免情绪紧张,可通过自我放松,控制焦虑的情绪。
积极治疗原发的身体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等。
4037点赞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第2版,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178.
[2[方洪元.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752.
[3]朴永君.皮肤性病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31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