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是指体表可视静脉发生的血栓性炎症,好发于上肢的头静脉、贵要静脉,及下肢的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其细小的属支。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多发生于输液后或外伤后,浅层静脉呈条状,临床上除局部轻微的疼痛外,别无特殊症状。以止痛、抗凝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可行手术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易感因素很多,通常可以归纳为三类,即静脉内膜损伤、血液流动缓慢和高凝状态。好发于免疫力差者、长期卧床者,高龄、肥胖、糖尿病等有时会诱发本病。
浅静脉内置管、反复静脉穿刺、刺激性药物、感染、外伤等都可能造成的浅静脉内膜损伤,从而引发血栓性浅静脉炎。
下肢静脉曲张、长期卧床休息无法活动等情况下血液淤滞,容易发生静脉血栓。
如大手术后或者较大的创伤后;先天性凝血物质异常、妊娠和口服避孕药、激素治疗、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病患者等容易产生血液高凝状态,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
这几种情况可以让血液处于一种高度凝固的状态,容易患此病。
反复静脉穿刺容易损伤静脉的血管壁,可造成血栓,所以容易诱发此病。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变,该病的发病率高,有明显的的季节性,好发于夏季。
一些疾病如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陷、恶性肿瘤、冠心病等可导致患者免疫力差,这类人群的血管壁的修复能力差,对各类炎症的抵抗力弱,所以易患此病。
由于长期卧床,身体不能正常的活动,导致四肢血流循环的速度减慢,有些血管长时间受压,导致血液淤积在血管内,所以长期卧床的患者应该经常予以按摩四肢,加快血液回流。
高龄、肥胖、患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先天性凝血酶缺乏症以及妊娠等的患者,血液多处于一种高度凝固状态,血液凝固后形成血栓,诱发此病。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主要表现为沿浅静脉走行部位红、肿、热、痛的症状,一般不伴有全身症状,有时会并发血栓栓塞、深静脉血栓等疾病。
在疾病出现的早期,患肢会出现患肢皮肤变红、轻微水肿、局部皮温增高,有明显的疼痛和压痛。
病变静脉区一般呈红肿索条状,急性炎症消散后,索条状物硬度增加,皮肤留有色素沉着。
反复发作者称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以小腿和足部浅静脉炎为多见,发生于大腿和上肢者较少见。临床上表现往往是在肢体或躯干浅静脉附近的一个区域内,突然出现许多散在红色结节,有疼痛和触痛并与周围有炎症的皮肤粘在一起,病变外形呈线状,一般较短,偶尔有病变的静脉段可长达30cm左右,病变静脉触之是一条坚硬索状物。长期患病后,遗留的色素沉着和索状物可布满全身。
如肺栓塞,是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病理生理综合征。常表现为面色苍白、胸痛、肩痛、晕厥、咳嗽、咯血等症状,严重时会累及心、脑、肾等器官,可危及患者生命。
指血栓淤积在下肢静脉,引起下肢肿胀、疼痛以及行动功能障碍等表现。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出现四肢局部皮温增高、明显疼痛时需要及时到医院就医,可就诊于血管外科或普外科,并做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但要与急性蜂窝织炎、皮肤软组织感染等进行鉴别。
当发现有静脉曲张病史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当出现四肢局部皮温增高、明显疼痛后及时就医。
当出现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血管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肺栓塞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普通外科等。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出现不适症状有多久了?
是否抽烟、喝酒?
是否在其他医院进行过治疗或检查?
是否有其他病史?(如高血压、心脏病)
可有抗凝血酶Ⅲ、蛋白质C或蛋白质S的异常,血常规检查可根据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增高程度判断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可作为感染证据。
一般情况不可行血培养,2次同样菌株阳性即可诊断。
为诊断的金标准,当怀疑有深静脉血栓时做该检查。静脉注入造影剂,通过有无充盈缺损,判断有无血栓形成,同时可明确血栓的位置、范围、形态和侧支循环情况。
可发现浅静脉中的血凝块,及血凝蔓延的范围。
不仅能发现浅静脉系统中的血栓的大小及位置,还可以了解血栓是否蔓延到深静脉系统,精确判断疾病的范围。
根据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表现、血液检查、血培养检查、静脉造影、颅脑CTB超检查等联合诊断。
病变局部红、肿、热、痛,并向周围迅速扩大。但是这些症状并不是随浅静脉走形,同时红肿的皮肤与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的界限,通过B超检查可鉴别。
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部分可形成脓肿、溃疡,甚至会引起发热、乏力、精神萎靡等全身症状,可根据局部皮肤的表现及B超检查鉴别。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以止痛、抗凝治疗为主,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治疗,同时配合局部治疗,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均属于止痛药,血栓性浅静脉炎可表现为静脉区明显疼痛及压痛,此时可口服止痛药缓解疼痛。
局限性浅静脉炎者一般不需要抗凝治疗,广泛或进行性浅静脉炎及深静脉血栓应给予抗凝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氯吡格雷、低分子量肝素。
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如有炎症者可给予抗生素治疗,如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应给予大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当发生肺栓塞危险者可行近端静脉结扎;大隐静脉的血栓累及范围比原发部位更大,并蔓延到股部大隐静脉时,也应行大隐静脉剥脱或隐股静脉结合点结扎。
当患者出现肢体坏疽时应及时需行截肢(趾)手术。
当为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时,需切除患者病变的静脉段,使切口完全敞开,待炎症消退后再进行缝合。
中医治疗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效果良好,对于局限性的浅静脉炎,在急性期给予芒硝、冰片,然后给予金黄膏局部贴敷,使用3-5天后疼痛消失。
口服一些中医活血化瘀的药,早期的是清热消肿、活血化瘀的中药,或者是中成药治疗,局部加上全身的药物治疗,很快就能够控制,但炎症、肿胀消失以后,还要坚持治疗。
单纯的中医药治疗是局限性的,恢复的都比较快,但是广泛的病变还需要配合西药溶栓抗凝的药物进行治疗。
给予局部热敷、热疗等治疗。
慢性静脉淤滞引起水肿者可穿弹性袜。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大多数的患者可以治愈,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有些患者会出现后遗症,需要患者定期复诊。
绝大多数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通过治疗,能治愈。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的后遗症有跛行。
1周后复查,复查后无不适症状,可自行在家观察,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合理控制总热量,合理营养物质分配,保持低脂饮食,高血脂可以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忌辛辣食物、忌烟酒,多饮水,多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症状减轻并消退为主,治疗后效果较好,但是出院后还是应该定期复查,按医嘱用药,平时还要注意劳逸结合,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
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已发生血栓性静脉炎,需卧床,抬高肢体30度至疼痛及水肿消失,病后及手术后应尽早进行肢体活动,保持肢体活动能力,避免久坐、久站。
加强保护,防止创伤,一旦发生外伤或足部霉菌感染要及时治疗。
遵医嘱,合理用药,不要私自调节用量。
正确使用弹力袜,选择合适的弹力袜,不要选择压力过大过于紧绷的弹力袜。且不要擅自停用,每日检查皮肤有无破损及压痛。
监测治疗后患处的变化,如果血液检查或B超检查异常,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注意体温变化,观察有无肢体肿胀、炎症、深部肌肉压痛、皮肤颜色变紫、静脉像蚯蚓样突起等情况,如有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
根据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因及诱因,冬季预防时应该注意保暖,还有注意清淡饮食,同时诊断静脉血管曲张时积极治疗。
对初次发生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应该积极治疗,检査有肺栓塞的发生,及时发现并治疗。
冬季时应该注意保暖,寒冷将会使血管收缩,血流量更少,缺血引起的症状更重。
避免按揉、挤压上肢或下肢,特别是静脉显露的部位。
预防脚气感染,防止足部之间的皮肤溃烂。
积极治疗四肢静脉血管曲张,防止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
4151点赞
[1]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13-515.
[2]高润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心血管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
[3]于晓松,季国忠.全科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4]郭继鸿,王志鹏,张海澄等.临床实用心血管病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