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腭口线虫病亦称内脏游走性幼虫病或称皮肤颚口虫病,是内脏游走性幼虫病的一种,大多数是由有棘颚口线虫及刚棘颚口线虫感染所致。其终末宿主包括猫、野猫、犬和其他食鱼、蛇、青蛙等动物。我国多发生在长江流域一带,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均有报道,我国台湾的发病率极高。该病首先由日本人发现于我国长江流域,故日本人称该病为"扬子江水肿"。人被感染后经数日或数周的潜伏期,开始出现发热、不适、厌食、腹痛、腰痛、肋间神经痛、荨麻疹等前驱症状。继而出现局限性、游走性、复发性、炎症性的包块或硬结,有瘙痒和触痛。若侵犯肺、脑等脏器,可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及头痛、癫痫、肢体痉挛等症状。侵犯眼部可出现虹膜炎、睫状体炎甚至失明,侵犯泌尿系统可出现膀胱炎。治疗多使用手术切除、液氮冷冻的方法,皮损广泛时,亦可口服噻苯达唑、阿苯达唑、甲苯达唑等进行杀虫。治疗效果较满意,可以治愈。
皮肤腭口线虫病是由有棘颚口线虫或刚棘颚口线虫的幼虫侵入皮肤引起,颚口线虫的成虫寄生于犬、猫等动物的胃壁内,第二中间宿主主要为淡水鱼及爬虫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等动物。当人类生吃含有此幼虫的食物或喝了含有此幼虫的生水,即可被感染。
该病由有棘颚口线虫或刚棘颚口线虫的幼虫侵入皮肤引起。颚口线虫的成虫寄生于犬、猫等动物的胃壁内。在其生活周期中有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是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主要为淡水鱼及爬虫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等动物,若人吃生的或未煮熟的含第三期幼虫的淡水鱼、鸡肉等,这种幼虫可在人的皮肤和内脏中寄生。有时幼虫也可离开鱼体而进入水中,随饮水进入人体。首先通过胃肠壁到达肝门静脉系统,在肝内产生广泛性损害,离开肝脏后进入皮下组织及肌肉或肺、脑、眼等脏器,产生游走性包块,也可引起炎症、水肿、坏死及贫血等。由于人体不是该虫的适宜宿主,在人体内不会发育为成虫。
颚口线虫病发生于东南亚、东亚、包括孟加拉国、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泰国等,墨西哥也有病例报道。我国多发生在长江流域一带,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均有报道,我国台湾的发病率极高。
好发于喜欢食用淡水鱼、鸡、蛙、蛇,喝生水、吃生肉的人群。
皮肤腭口线虫病的潜伏期可表现为发热、不适、厌食、腹痛、腰痛等前驱症状。继而出现局限性、游走性、复发性、炎症性的包块或硬结。也可侵犯脑、肺、眼等身体其他器官,会并发癫痫、虹膜睫状体炎、失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
前驱症状:人被感染后经数日或数周的潜伏期,开始出现发热、不适、厌食、腹痛、腰痛、肋间神经痛、荨麻疹等前驱症状,特别是上腹部疼痛,经1周左右消退。
再经1周幼虫进入皮下或肌肉,在患处迅速出现局限性、游走性、复发性、炎症性的包块或硬结,初发为蚕豆大小、圆形非凹陷性硬结或斑块,呈淡红至鲜红色,触之较硬,有瘙痒和触痛。皮损多发生于四肢、躯干、阴部、头面等部位,类似血管性水肿,可持续1~2周或更长时间,消退后遗留蚕豆大小的硬结,表面皮肤可有少量鳞屑或色素沉着。
有时也可形成脓肿或以脓肿为中心的硬结,有时虫体会自动从脓肿中逸出。幼虫罕有移行到表皮的,如移行到表皮内,则表现为匐行疹。
临床可表现为肢体阵挛、全身抽搐、唾液分泌增多、牙关紧闭、大小便失禁、角弓反张、意识丧失等,为此病的幼虫侵犯脑部所引起。
常伴随癫痫一起发生,表现为肢体小幅度快速的震动,为幼虫侵犯脑部所引起。
虹膜炎和睫状体炎常一起发生,又称为虹膜睫状体炎。有时眼前可出现黑点或黑影,为幼虫侵犯眼部所致,严重还会导致失明。
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和下腹部疼痛等,为幼虫对膀胱组织的破坏致使并发了感染所导致。
可表现为发热、寒战、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或头痛、腹痛、全身酸痛等,有些患者可有血尿、脓尿。为幼虫造成的膀胱炎向上蔓延所致。
如患者出现发热、腰痛、肋间神经痛等症状,继而皮肤出现游走性包块,伴有其他身体不适,请患者及时就医于皮肤科、眼科、泌尿科、普通内科。医生会进行相应的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一般不难对此病进行诊断,临床上还应与血管性水肿进行鉴别。
如患者出现发热、不适、厌食、腹痛、腰痛、肋间神经痛等症状,请患者及时就医。
如患者的皮肤出现局限性、游走性、复发性、炎症性的包块或硬结,并伴随瘙痒触痛等症状,请患者及时就医。
如患者出现眼红、眼痛、畏光、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症状,请患者及时就医。
如患者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请患者及时就医。
如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下腹部疼痛、血尿、脓尿等症状,请患者及时就医。
如患者出现肢体阵挛、全身抽搐、唾液分泌增多、牙关紧闭、大小便失禁、角弓反张、意识丧失等症状,请患者立即就医。
如患者出现发热、不适、厌食、腹痛、腰痛、肋间神经痛等症状,患者可就诊于普通内科。
如患者的皮肤出现局限性、游走性、复发性、炎症性的包块或硬结,并伴随瘙痒、触痛等症状,患者应就医于皮肤科。
如患者出现眼红、眼痛、畏光、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症状,患者应就医于眼科。
如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下腹部疼痛、血尿、脓尿等症状,患者应就医于泌尿科。
如患者出现肢体阵挛、全身抽搐、唾液分泌增多、牙关紧闭、大小便失禁、角弓反张、意识丧失等症状,患者应就医于急诊科室或拨打120电话。
最近都吃了什么特殊的食物?吃过野味吗?吃过半生的肉吗?
经常喝生水吗?
之前有看过其他医生吗?
在家服用过什么药物吗?
以前得过什么疾病吗?
询问患者是否经常喝生水、是否最近吃过野味、是否吃过淡水鱼、是否吃过半生肉等。
注意观察患者的皮损位置、大小、颜色、形状、性质等,检查可发现蚕豆大小、圆形非凹陷性硬结或斑块,呈淡红至鲜红色,触之较硬,有触痛。
取患者皮损边缘,送去病理科镜下检查,在包块内可查见颚口线虫的幼虫,周围有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异物巨细胞浸润。
检查的项目主要有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等,可对疾病的诊断指明一定的方向。可检查发现血中的白细胞,尤其是嗜酸性粒细胞常有明显的增多。
用于眼科的检查,为查明眼部结膜下、前房或玻璃体中是否受到幼虫的感染。
根据体格检查发现的皮损特征在配合辅助检查结果,即可进行正确的诊断。
患者曾喝生水、吃野味、吃过未全熟的肉。
体格检查发现蚕豆大小、圆形非凹陷性硬结或斑块,呈淡红至鲜红色。
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此病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如在包块内可查见颚口线虫的幼虫。
血管性水肿:血管性水肿发生及消退均较本病迅速,损害多发生于皮肤松弛部位,表面皮肤不红,触之柔软,自觉瘙痒,无疼痛感,根据临床表现即可鉴别。
皮肤腭口线虫病的治疗可以进行手术切除和浅表皮肤进行液氮冷冻,治疗效果良好,并配合药物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甲苯达唑、阿苯达唑、噻苯达唑等,治疗周期为短期治疗。
本品为广谱抗螨虫药,也抗多种寄生虫,对此病具有一定的效果。
是一种咪唑衍生物类广谱驱肠虫药物,对此病的治疗效果良好。
为广谱驱肠虫药,具有显著的杀灭幼虫、抑制虫卵发育的作用,对于此病效果良好。
在局部麻醉下,完整的切除结节及囊肿,治疗效果良好,用于单发或少发的皮损。
常使用液氮冷冻技术,将患处皮损及内部幼虫一并冻死,清除坏死组织。
皮肤腭口线病的治疗效果较为满意,可以治愈,不会留下后遗症,也不会对患者的生存时间造成影响。建议患者一个月复诊一次,以评估患者的病情发展及转归情况,用以调整治疗放案及用药方案。
皮肤腭口线病可以治愈。
此病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
建议患者一个月复诊一次,需进行体格检查、组织学检查等,以评估患者的病情发展及转归情况,用以调整治疗放案及用药方案。
皮肤腭口线虫病的患者无需特殊的饮食调理。日常饮食注意营养健康均衡即可。
皮肤腭口线虫病的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患处干净卫生,禁止患者搔抓,手术患者尽量避免患处沾水、避免曾经的感染途径等。此外,患者自己也应积极关注自己的病情,注意观察自身的皮损的转归及恶化情况。
注意保持患处卫生,禁止患者搔抓,抓破可能会造成继发感染。
手术患者尽量避免患处沾水避免感染。
避免感染途径如饮用生水食用半熟的肉或生肉等。
注意观察自身的皮肤受损的转归及恶化情况,若发现充血、水肿等情况,应将其其告知医生,以调整自身的治疗方案及用药方案。
患者应注意治疗药物的使用禁忌,如下: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体重在15kg以下的小儿、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对本品有过敏者、孕妇、哺乳期妇女、2岁以下儿童、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未满2岁的幼儿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要想预防皮肤腭口线虫病,就应积极避免受到寄生虫的感染,避免喝生水食生肉对此病的预防可起到一定的效果。
避免接触不洁水源、土壤。
不要食用未煮熟的食物,外出旅游时,做好皮肤保护。
4649点赞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2版[M].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636.
[2]方洪元.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03.
[3]朴永君.皮肤性病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05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