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黄疸是指由于不同的病因造成了肝内胆管或者是肝外胆管阻塞,胆汁不能顺利的经过胆管进入十二指肠,胆道内的压力不断升高,胆管扩张最后肝内小胆管或者毛细胆管破裂,胆汁内的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的黄疸,占全部黄疸病因的23.8%~26.2%。胆道梗阻可发生在胆管的任何部位,胆管阻塞可因胆管结石、肿瘤、炎症、胆汁淤积、损伤或胆管外占位压迫引起胆道阻塞。长期反复的胆管阻塞可继发胆源性肝硬化。
肝外梗阻性黄疸进行胆管造影早期可见肝外胆管阻塞、胆管扩大,肝内胆管多为球状。早期肝活检可见小叶中心胆汁沉积,晚期可见毛细胆管胆汁沉积、胆汁栓、胆汁湖,肝门静脉区粒细胞浸润显著,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不明显。
肝内梗阻性黄疸早期可出现胆管扩张,晚期可出现肝细胞灶状坏死,肝门静脉区浮肿显著,常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伴有发热、疼痛等症状。
梗阻点位于肝总管及以上水平。
梗阻点位于胆囊管汇入点远端的胆道梗阻。
梗阻性黄疸主要是由于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梗阻所致,无论阻塞胆管的原因是什么,都会出现梗阻性黄疸。胆管或胆囊结石阻塞胆管,阻碍胆汁正常流入十二指肠。慢性胰腺炎患者可形成假性囊肿,从外部压迫胆管,导致胆汁引流失败进入肠道,胆管炎症或外科狭窄可导致梗阻性黄疸。
胆管因多种原因发生梗阻后,梗阻上部的胆管内侧有大量胆汁淤积,胆管扩张,压力升高。胆汁通过破裂的小胆管和毛细胆管流入组织间隙和血窦,引起血内胆红素增多,产生黄疸。梗阻性黄疸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病毒性肝炎是由药物、酒精、病毒等原因引起,肝细胞受损,胆汁代谢紊乱发生,导致胆汁回流到血液中。
胆汁不能正常代谢,导致胆管扩张和胆汁淤积,胆汁回流血液,造成梗阻性黄疸。
也可引起梗阻性黄疸,使全身在短时间内变黄。常见的恶性肿瘤有胆管本身或胆囊的恶性肿瘤,即胆管癌、胰头癌、壶腹癌(即十二指肠乳头癌)。
如罕见的胆道出血,血块阻塞了胆管,造成黄疸,肝吸虫或误入胆道的蠕虫等。
本病目前暂无相关流行病学统计数据,临床多见,肝病患者常发。
以胆道结石最为常见,其次还有胆道炎症性狭窄、胆道良性肿瘤,如胆总管囊肿等。
包括各种发生于胆总管部位的原发和转移癌,常见的有胆管癌、胰腺癌、十二指肠乳头癌。
梗阻性黄疸患者皮肤呈暗黄或绿褐色,因胆盐在血中潴留刺激皮肤神经末梢而多有搔痕。当胆道阻塞,胆汁不能进入肠道时,会出现粪色变淡或呈陶土色,尿胆原减少或缺如。胆道阻塞后,肠道内缺乏胆汁酸、胆固醇等,加以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临床上可表现为脂肪泻、皮肤黄色疣、出血倾向、骨质疏松等,癌性阻塞者尚可出现胆总管渐进阻塞征。
梗阻性黄疸常见体征为皮肤、巩膜中度至重度黄染,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肝脏,有结节,质硬,有时可出现肝区叩痛,少数胆囊肿瘤晚期患者有腹水征。急性期可表现为突然出现右上腹绞痛,伴有畏寒、发热,黄疸可有明显波动,常与胆石症及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相混淆。慢性梗阻性黄疸的表现为右上腹隐痛或钝痛、食欲减退、厌油乏力、消瘦。随着黄疸加深可伴有皮肤瘙痒、陶土色便等,一般没有剧烈腹痛及发冷、发热,所以常被误诊。
如果胆管炎症存在,也可能表现为剑突下或右上腹部绞痛,发作性或持续性疼痛,发作性加重。可以辐射到右肩,伴有恶心、呕吐、发烧和发冷,温度可以达到39℃~40℃。肿瘤的患者也会出现腹水和下肢肿胀,门脉高压,也可能导致出血。
皮肤巩膜中度及重度黄染,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肝脏,有结节质硬,有时可出现肝区叩痛。而少数患者有胆囊肿大,晚期患者有腹水征。
胆管梗阻后胆道内压力增加,胆管细胞明显增生,肝胶原蛋白含量显著增加。梗阻后胆汁酸盐的淤积促使肝细胞凋亡,肝萎缩变小。持续黄疸又使肝血流量减少,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
肝受损后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尤其是细胞功能受损,清除血内毒素的能力降低。另外,黄疸时肠管内因缺乏胆盐而致菌群失调,,且肠黏膜屏障功能遭到破坏,更易发生内毒素血症。
高结合胆红素血症可增加肾对缺氧损害的敏感性,胆汁酸的升高可损伤肾动脉内皮细胞,诱发血管内凝血,引起肾缺血。此外,内毒素血症也促发血管内凝血,以致肾功能受损。
30岁以下以肝细胞性黄疸为多见,而40岁以上有右上腹绞痛或黄疸史者多见,为CBD结石梗阻性黄疸或肿瘤梗阻性黄疸。梗阻性黄疸进行性加重或有明显波动者,应考虑到肝内外梗阻,梗阻性黄疸尤其是恶性梗阻性黄疸多见皮肤瘙痒,而肝细胞性黄疸则较少见。肝外梗阻性黄疸较深,体检时可发现肝脏肿大。
出现皮肤巩膜颜色变黄,尿液颜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腹部可摸到肿块,黄疸存在时间较长,并呈进行性加重,需要及时就医。
右上腹疼痛剧烈,难以缓解,发热、寒战,体温在39℃以上,需要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到消化内科就诊。
有无腹痛、黄疸等症状?严重程度怎么样?
以前有无胆道结石、胆道感染、寄生虫感染?
大小便颜色正常吗?
是否患有肝胆胰恶性肿瘤?
平时在服用哪些药?
血清胆红素增高,常>85.5μmol/L,甚至可>513μmol/L。尤其是结合胆红素增高。测定并计算一分钟胆红素和总胆红索的比值,对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水平在梗阻性黄疸中明显高于正常。一般来说,总胆红素小于171μmol/L为轻度黄疸,超过340μmol/L为重度黄疸。
因为无创易行,可作为首选,确定梗阻部位及性质,尤其适用于肝脏及上段胆管的诊断。B超多作为梗阻性黄疸常规检查的首选方法,可检出1~2cm占位病变,并可对梗阻部位有比较清楚的了解。B超不受病人黄疸程度的影响,可多次重复检查。在肝外低位梗阻时,不但可较清楚地显示出扩张的胆总管、胆囊等,而且可发现扩张的肝内胆管。
CT是一种使用较多,创伤较小的检查方法。现在螺旋CT的分辨率为0.5cm,可清楚地显示出肝内成树枝状低密度的扩张胆管,而且可发现肝外扩张的胆管及胆囊。可显示胆管内有无结石,肿瘤及胆管壁的增厚,观察到浸润的范围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可进行胆道三维成像。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是近年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非介入性胆胰管成像技术,操作简单,不必应用造影剂,安全无并发症,不需要进行术前准备。特别适用于B超或CT有阳性发现但不能明确诊断,可显示胆道树结构及胆管被侵犯的范围,是目前诊断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最常选择方法。
多用于身体条件差,不能耐受。造影可显示胆道的扩张情况和梗阻的部位,但不能做出性质的判断,故使用较少。
梗阻性黄疸的诊断首先应根据临床表现和血胆红素的检查予以确定程度后,用超声、核磁进行初步的定位和定性检查。总胆红素增高>34.2μmol/L,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50%。
胆结石患者会出现腹痛、寒战、高热、黄疸,即chareot三联征,还有胆囊肿大。B超及CT有助于诊断。
早期无黄疸,病变到一定程度后呈无痛进行性黄疸。表现为胆囊肿大、陶土色大便、腹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
早期即可有黄疸,无痛性进行性加重伴胆囊肿大,但黄疸可有波动,可有白色大便。早期腹痛及食欲减退可不明显,可有消化道出血。CT及可协助诊断。
病变累及十二指肠乳头后,呈无痛性进行性黄疸,胆囊肿大。黄疸也可有波动,可有消化道出血,晚期可有十二指肠梗阻。
梗阻性黄疸外科也叫外科性黄疸,大部分是因为良性疾病或恶性疾病引起。根据病因的不同,选择的治疗方式也存在区别。一旦诊断明确,应及早引流胆道,缓解胆道内压,解除黄疸。如情况许可,应去除病因,行根治性治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
如果考虑为良性疾病,多为肝内外胆管结石引起,可以造成胆道感染,患者出现腹痛、发热、黄疸。治疗上一般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如果经过保守治疗,大部分患者症状均能缓解,少部分病人可以出现病情的进展,如化脓性胆管炎,需要急诊行胆道减压手术,也可以行ERCP(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治疗。
梗阻性黄疸如果考虑有肝内胆管结石、肝脏萎缩纤维化,需要手术行肝段切除。这种手术需要完全取出结石,不能残留,否则可能复发。
针对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可行根治性手术。病程偏晚者一般可以选择行支架治疗、介入治疗,以缓解病情,延长寿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熊去氧胆酸是治疗梗阻性黄疸肝内胆汁淤积常用的药物,能稳定膜的稳定性、改善肝血管的损伤、促进胆汁的排泄。熊去氧胆酸对肝内的胆汁淤积效果比较明确,如果同时伴有肝细胞损害,出现谷草或者谷丙转氨酶高,可以适当的加一些甘草酸解毒制剂、易善复、多烯磷脂酰胆碱或者水飞蓟等保肝药,还有可采用辅助治疗。
该技术已由最初的诊断技术发展成为一项集诊断和治疗为一体的内镜技术,是解除手术无法切除的恶性胆道梗阻很好的一种方法,并目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对患者体质要求低,胆管干扰较小,不会丢失胆汁引起胆汁丢失综合征。其与外引流相比内引流符合生理状况,没有长期带管引起的不适,也不会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和鼻胆管引流均属外引流,导管容易填塞和脱落,难以长期保留。且胆汁大量流出,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及消化功能障碍。尤其对中晚期胆管、胰腺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应用该技术可解除胆道梗阻,缓解黄疸,改善肝功能。
对于阻塞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并且具有较广泛适应征,可用于良、恶性梗阻性黄疸,高位或低位梗阻性黄疸以及轻、重度的梗阻性黄疸和外科手术后胆道狭窄、梗阻性黄疸性病变等。尤其对高位左右肝内胆管均有阻塞,重度的梗阻性黄疸,外科手术后需要做长期胆汁引流,如恶性梗阻性黄疸更具有优越性。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可以对左、右肝内胆管同时进行引流,其退黄、减压速度快,同时还可进行内或外引流术,内引流术除减黄外还可避免胆汁等营养物质丢失,有利于改善消化功能。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可同时对肿瘤组织进行活检。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简单、创伤性相对小,成功率高,疗效显著、迅速,可做长期胆汁引流。如梗阻的胆道置入胆道支架,可以去除携带的引流袋,减少心理负担和生活不便,提高生活质量。对无法手术者,结合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或内放射治疗,可进一步阻塞性黄疸延长生存期或为行二期手术切除提供机会。目前,该项治疗已成为恶性梗阻性黄疸姑息性疗法的理想选择。
主要适用于肝外胆管梗阻,其优势在于不仅能解除黄疸,同时可以去除造成梗阻的原因,如胰头癌或壶腹周围癌行 Whipple 手术(惠普尔手术)、取石和T管引流等。较多病例由于病灶较大侵及周围血管不宜做根治性手术治疗,或因患者一般情况较差,有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高龄等不适合手术治疗。
梗阻性黄疸的预后要根据病人梗阻性黄疸的原因来分析,单纯炎症所致预后比较好,结石、蛔虫所致,经过内镜治疗,预后非常好,若因肿瘤所致,治疗效果比较差。
梗阻性黄疸因良性病变所致,如炎症、结石、蛔虫,一次性治愈后,复发几率较小,如果病人肝内胆管有结石,日常暴饮暴食,还会复发。
若由良性病变引起,经治疗后不会影响寿命,若是由胰腺癌等恶性肿瘤引起,则不容乐观。
建议梗阻性黄疸患者采取降黄疸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注意休息。在饮食方面要以清淡饮食为主,忌辣椒、肥肉或者动物油等过于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宜吃富含抗癌元素的食物。
宜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
宜吃清淡容易吸收的食物。
芦笋中含有丰富的抗癌元素硒,阻止癌细胞分裂与生长,抑制致癌物的活力并加速解毒,甚至使癌细胞发生逆转,刺激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抗体的形成,提高对癌的抵抗力。
忌吃致癌的食物。
忌吃油腻的食物。
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桂皮含有致癌物质黄樟素,对于患有胆管癌患者食用后,容易加重患者疾病,所以不利于身体的恢复。
梗阻性黄疸患者要多吃蔬菜,多吃维生素C高的食物,避免劳累,避免烟酒刺激。梗阻性黄疸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促进胆红素胆汁酸的排泄,促进胆管的通畅。此外,还要排除引起梗阻的原因,如果是结石引起,则选择药物后,饮食方面也很关键,要预防复发。
1.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2.尽量避免前往人流量大的场所,避免交叉感染。
3.术后伤口处保持清洁,可用干净的温水毛巾轻擦,引流袋要双固定,站立行走时其位置要低于伤口位置,按时更换引流袋,注意引流液是颜色、量、性质,如有异常及时到医院就诊。
4.患者禁食期间做好口腔护理,口渴难忍时可用少量白开水漱口,需吐出,勿咽下,或用干棉签蘸水湿润嘴唇。
患者出现梗阻性黄疸时,最先必要确立出现原因,建议做上腹部核磁共振及胰胆管水成像,必需时给予药物或者手术治疗多方面处理黄疸问题。对于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处理黄疸问题,医护上建议关心引流管的引流方法,引流液颜色及量的状况,防止引流管掉出来。
饮食有节,勿嗜酒,勿进食不洁食物及辛热肥甘之物。 患者应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 经治疗黄疸消退后,不宜马上停药,应根据病情继续治疗,以免复发。
患有或既往患有胆道结石、胆道感染、急慢性胆管炎的患者,应定期复查。一旦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有胆道蛔虫症病史者、消化系统尤其是肝胆手术后者,以及先天性胆道闭锁的患者,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和大便颜色变浅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4459点赞
[1]索珊.阻塞性黄疸170例术后并发症预防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062.
[2]杨娟.恶性胆管梗阻性黄疸PTCD术后预防并发症的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000(035):370-370.
[3]张凯,张萌帆,任建庄,et al.经皮肝穿刺胆道腔内射频消融联合胆道支架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观察[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000(005):737-740.
[4]黄可,关文华,韩焱,等.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术后并发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177-17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