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骨软骨病是指脊椎椎体骨骺缺血坏死致骨化异常、楔形改变,引起背部肌肉僵硬、驼背及脊柱活动受限的疾病,每个椎体有一个原发骨骶和两个次发骨骺,原发骨骺在出生时已出现,6~10岁融合。从X线侧位片看,在椎体的前中部呈一条透明线,从椎体前缘向后延伸,也称前侧血管沟。继发骨骺居于每个椎体的上下面,呈环状。病变主要累及中、下段胸椎椎体。分原发和次发性,均有自限性。
根据其发病年龄及发病诱因等分为原发性椎体骨软骨病和次发性椎体骨软骨病。
又称扁平椎,多见于2~8岁儿童,多由先天性遗传因素导致,可发生在脊椎的任何部位,但以胸椎中段最常见。
又称青年圆背,常见于青年男性,多有弯腰负重史,易发生在胸椎片段,往往是多个椎体受累。
椎体骨软骨病的病因可能有多种,尚不清楚,多认为可能与遗传、骨垢炎等因素有关。原发性椎体骨软骨病常见于儿童,多存在遗传因素的影响。次发性椎体骨软骨病常见于青年男性,多有弯腰负重史。
有研究通过对3个较大家族的连锁定位分析发现3个可能与此病有关的重要基因Duffy,COL1A1、COL1A2。其中COL1A1最可能与此病有关。另有研究通过对90个患有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的家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此病从不发生于突变基因缺少时,而且所有男性患者具有此突变基因时均发病。只有50%的女性患者在具有此突变基因时表现症状,同时发现此病家族成员中特发性脊柱侧弯发病率较高,并在连续传代时具有继承性,说明这两种脊柱疾病间具有基因水平的联系。
有专家认为椎体骨软骨病是由于椎体环状骨突缺血性坏死引起的。椎间盘软骨板碎裂并进入椎体内导致椎间隙狭窄,椎间盘前方压应力增加,椎体前方骨骺血供障碍而缺血坏死。
力学因素,长期负重或重体力活可以引起椎体终板前部的压力增大,这可以导致椎体的不均匀生长。因而,椎体骨软骨后凸在举重和体力劳动者中更常见。
椎体骨软骨病发生率约为世界总人口的0.4%~8%。男女发生比例报道不一,多认为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但也有人认为男女发病比例接近,且具有家族遗传倾向。
原发性椎体骨软骨病常见于2~8岁儿童,可能由于遗传因素的存在。
次发性椎体骨软骨病常见于青年男性,多有弯腰负重史。
椎体骨软骨病患者的症状不典型,早期常不会引起患者和家长的注意,随后凸畸形加重后可引起疼痛,在背部、活动、站立过久、持续坐位时会加重,通常随生长结束畸形加重趋势明显减缓,常见的并发症有脊柱后凸畸形、腰部前凸畸形难等。
患儿常见倦怠,活动减少,夜啼,背部疼痛,相应棘突压痛,伴椎旁肌痉挛,后期可出现脊柱后凸畸形。
症状隐匿,多是旁人发现背部弧形后凸后就诊,畸形加重后始有轻度腹胀不适,胸段脊柱弧形后凸,腰椎代偿性前凸,病变段棘突或有轻度压痛,但无椎旁肌痉挛。
患者前半部骨骺的缺血性坏死,影响椎体的正常发育,而逐渐成楔形改变。胸椎中段多个椎体的楔形改变,将增加胸椎的生理后凸,形成圆背畸形。进而患者出现伸直困难,后期患者的胸段脊柱逐渐相对向前突出,通过胸段腰椎代偿性前凸来缓解。
青春发育后期,患者的椎体前缘逐渐变矮变短或椎体后部及脊椎后柱的增高,造成椎体前后楔形改变。数个楔形的椎体使胸椎的后凸加大形成脊柱后凸畸形,即驼背。椎体后部小关节突可以发生脱位,更增加了后部的高度。有时楔形改变也可以发生在椎间盘,椎间隙变为后宽前窄。前缘变得越矮,后部椎体增高得愈高,畸形也就更加明显。
随着患者后凸畸形逐渐严重,患者头颈、胸段脊柱相对向前突出,出现不同程度的、代偿性的腰椎前凸。
随着患者脊柱畸形的逐渐加重,患者前半部脊柱骨骺的血运障碍,形成缺血性无菌性坏死,进而进展为脊柱骨骨性关节炎。患者出现脊柱周围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常通过口服非甾体类止痛药来缓解。常需与强直性脊柱炎相鉴别。
脊柱屈曲畸形压迫并限制胸腔及腹腔某些脏器生理活动所致,如胸壁畸形致肺不能自由舒缩,导致肺活量减少。在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胸腔和腹腔变短,受压,使膈肌运动受限,肺功能明显减低,晚期严重时出现渐进性呼吸困难。
患者出现中下部背痛或者出现姿势异常、脊柱后凸畸形时需要及时就医,通过临床体征和X线、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来确诊椎体骨软骨病,注意与强直性脊柱炎、脊椎结核等疾病相鉴别。
中下部背痛或者出现姿势异常,症状轻微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脊柱后凸畸形及时就医。
脊柱严重后凸畸形导致出现呼吸困难,心闷心悸等情况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呼吸困难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呼吸科等。
最近是否受过外伤或者过度劳累?
腰背部疼痛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姿势异常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家族人群有无类似症状或体征?
受累椎体呈薄饼状,椎间隙增宽,数年后椎体高度可部分恢复,密度也转向正常。
椎体上、下缘呈波浪状,并常有较大凹陷,边缘不清晰,椎体前端上、下缘骺核形态不整齐,椎体常呈楔形,椎间隙常变窄,有的可见到向椎体内凹陷切迹,即Schmol结节。
CT及MRI轴位像上示椎体周径加大,椎管变小,相邻椎间隙不窄。
椎体上下缘见到许莫氏结节,表现为终板内圆形骨质缺损区,周边硬化。
多见于2~8岁的儿童。
病儿常见倦怠,活动减少,夜啼。
背部疼痛,相应棘突压痛,伴椎旁肌痉挛。
后期出现脊柱后凸畸形。
X线片上显示受累椎体呈薄饼状,椎间隙增宽。
青年男性多见,部分病人有弯腰工作职业史。
临床症状不明显,多是旁人发现背部弧形后凸后就诊,畸形加重后始有轻度酸胀不适。
体检时仅见胸段脊柱弧形后凸,腰椎代偿性前凸,病变段棘突或有轻度压痛,但无椎旁肌痉挛。
X线片显示多个相邻椎体前缘变窄、密度增高、椎间隙狭窄,有时可见椎体前方有横形的血管沟影。多数病人伴有椎间盘经软骨板突入椎体的征象(Schmorl结节)。
强直性脊柱炎亦可出现与椎体骨软骨病类似的圆形驼背,但波及整个脊柱,尤以骶髂关节改变明显。主要通过X线等影像学检查来与椎体骨软骨病相鉴别。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X线片显示骶髂关节骨质硬化,关节边缘模糊不清甚至融合,血HLA-B27-DNA阳性。
通过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易与椎体骨软骨病相鉴别。脊椎结核患者X线显示椎体破坏明显,常有死骨,其椎间隙变窄或消失,常有椎旁冷脓肿等其他表现。
主要通过发生部位和典型畸形来与椎体骨软骨病相鉴别。骨嗜酸粒细胞肉芽肿除了破坏椎体外,通常还侵犯椎体附件,和身体其他部位的骨组织,如颅骨、肋骨、髂骨等。
通过典型畸形、X线和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容易与椎体骨软骨病相鉴别。姿势性圆背畸形患者的这种畸形的特点是胸椎后凸轻度增加,临床检查时活动性好,很容易用俯卧过伸试验矫正。X线片显示椎体轮廓正常,无椎体楔形变,后凸与病常见椎体骨软骨病的成角后凸相比更平缓。
椎体骨软骨病患者的治疗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分类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早期症状轻者可选用药物及支具矫形等对症支持的非手术治疗,畸形较重、严重影响生活者一般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
去枕卧硬板床休息,至症状消失为止,一般需数月之久,站立行走时保持挺胸缩腹收肩姿势。卧床期间,每日应坚持做扩胸及背伸肌锻炼。
适当的正确姿势训练,可矫正轻微的脊柱后凸。
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乳膏,通过抑制环氧化酶,从而抑制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起到抗炎、解热、镇痛的效果,应用广泛,起效快,镇痛效果好,但不能控制原发病的病情进展,有消化性溃疡者慎用。
成年时期后凸超过75°的患者或脊柱后凸45°以上经保守治疗后仍疼痛及身体外观不能接受的患者。
采用支具治疗的情况下弯曲继续发展超过75°者。
手术方式主要根据患者脊柱后凸的严重程度、畸形的僵硬程度以及手术的目的来做出选择,但是必须让患者权衡手术治疗的潜在危险与非手术治疗的预期效果,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松解融合术和后路多节段器械矫形固定术手术。
适用于弯曲超过50°的骨骼未成熟的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患者。通过支具治疗可有效的矫正及治疗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畸形,但支具仍较广泛被应用于治疗具有此类畸形的骨骼未成熟患者。最常用的支具类型是Milwaukee支具。
PSE由3个动作构成,即颈部的前屈、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上述3种锻炼动作每组依次重复10次,每种姿势保持10s,所有锻炼均在喂养前进行,最高每天达8组。教育父母促使患儿向患侧主动地旋转下颌,晚上婴儿睡觉后用沙袋保持头部于矫正位。在行PSE锻炼时,动作应轻柔,避免使用暴力。
椎体骨软骨病为自愈性疾病,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仅少部分患者治疗后不佳,就诊较晚时,常留有圆形驼背等畸形,患者术后需定期复查及监测治疗效果。
椎体骨软骨病为可治愈性疾病,通常可通过支具治疗或手术治疗后恢复到接近正常人水平。
椎体骨软骨病通过保守及手术治疗后,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由于椎体骨软骨病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常不易被发现。往往出现畸形等才来医院就诊。有相当部分人就诊较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常留有圆形驼背等畸形。
每4~6个月拍一次站立位侧位X线片随访观察。生长停止后可减少或停止随访。
术后第1、第3、第6月复查,根据病情变化,进行随访。
椎体骨软骨病与饮食关系不大,故可采用常规饮食指导,如忌烟酒、少吃刺激性食物等。
椎体骨软骨病患者的护理以减轻患者症状,并减少手术后并发症出现为主要目的,早期保守治疗者主要通过及早纠正错误坐姿及站姿、避免过度负重等避免或减少该病的发生及进展。手术治疗者需定期复查及监测,以了解病情进展及治疗效果。
生活中注意站姿及坐姿,如坐姿及站姿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及早纠正错误坐姿及站姿,以免疾病的发生及进展。
保守治疗者需避免过度负重,定期复查,适当活动。
手术治疗者术后一般不需要支具外固定。通常在术后第二或第三天坐立,尽早开始走动。
椎体骨软骨病患者需定期复查X线,监测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
椎体骨软骨病患者有一部分人留有圆形驼背等畸形,可能有一定的心理负担。如焦虑、自卑等。期间需加强护理宣教,增加其对疾病的认识和态度。合理使用心理疗法,以达到缓解患者焦虑自卑情绪,增进疾病治疗的效果。
工作生活注意避免过度负重,适当体力活动。
应用非甾体类药物时需要定期随访和监测,在有消化道及肾脏基础疾病、老年人群中应用时更要谨慎。
目前,椎体骨软骨病被认为是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的先天性疾病,现阶段,椎体骨软骨病主要通过减少接触放射性化学毒物、婚前检查、提高自身免疫状态等手段来预防,暂无确切有效的预防措施。
对有坐姿、行走姿势异常、不明原因腰背部疼痛者定期检查X线或CT等检查,及时发现该病并进行治疗。
目前,暂无确切有效的预防措施,可能有效的预防措施为:
减少接触工作和学习生活中的一些理化生物因素如放射性损伤、放射性化学药物及工业废气废水等,进而减少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从而减少它对该病的诱发影响。
有条件者可适当的选择性的做婚前检查,检查相关可能致病基因,优生优育。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适当体育锻炼,保持良好心态,提高自身免疫状态等。
4246点赞
[1]肖绍平.新编外科学[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7,612-613.
[2]郭兴华.临床医师实用影像手册[M].山西科技出版社,2009,91-92.
[3]彭力平.实用骨伤科手册[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41-542.
[4]贾连顺.Scheuermann病[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003):234-236.
[5]颉强,杨柳,张文智.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的病因及支具与手术矫形治疗对其病情的控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5(26):212-21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