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病是由于长时间使用电脑或电脑位置摆放欠佳引起的,患者可出现颈部疼痛、眼睛不适、腱鞘炎、手部肌肉萎缩、下肢不适等症状。电脑病是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电脑病可导致头痛、记忆力下降、身心失调等并发症。
电脑病的主要病因就是长期使用电脑,电脑位置摆放及使用电脑姿势不正确也会导致电脑病。电脑病常好发于长时间使用电脑者、电脑摆放位置欠佳者、患有其他疾病者。一般无其他诱因。
长时间同一姿势使用电脑,导致眼睛干涩、颈部肌肉僵硬、手部酸痛、下肢水肿。
键盘摆放位置过高或过低,鼠标的位置不对,都会导致全身不适。
使用电脑时腰背、颈部没有支撑点,长期悬空导致僵硬。眼睛离电脑显示屏过近或未处于同一平面会导致眼睛酸涩、视力下降。
电脑病是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长期使用电脑人群中约70%患有电脑病。
电脑病逐渐成为职场白领常见的一类疾病之一,成为职场白领的职业病。
长时间使用电脑是电脑病的主要原因。
显示屏幕位置偏高,键盘摆放位置过高或过低,鼠标的位置不对等都能导致电脑病。
患有颈椎病、腱鞘炎、腕管综合征、干眼症及眼屈光调节异常等疾病都能诱发电脑病。
电脑病的典型症状包括肌肉关节症状,如肩颈部酸痛、腱鞘炎、手部肌肉萎缩、下肢浮肿不适等症状。眼部症状,如眼干涩、眼胀痛、眼红流泪及视力波动等。部分患者出现全身症状,如头痛、记忆力下降、周身乏力、食欲减退、身心失调等合并症。
学习或工作时出现颈部僵硬、肩部酸痛,转动时有刺痛感,部分患者因疼痛无法正常工作,休息时疼痛减轻。
部分患者因长时间看电脑屏幕,出现眼睛干涩、充血、眼酸胀痛,可有视力模糊。
因长时间使用鼠标反复摩擦手指腱鞘,多数患者有腱鞘炎,手指肌腱受厚化的腱鞘压迫,一活动就引起剧痛及局部出现肿胀。
患者长期抬手腕使用键盘,多数患有腕管综合征导致手部神经、血管受压,手部容易麻痹甚至出现肌肉萎缩。
因长时间坐着工作下肢处于弯曲状态,缺乏运动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出现水肿。
长时间使用电脑伴有颈部不适者多会出现头痛,尤其在看电脑屏幕时加重。
包括近事记忆力降低,如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刚放下的东西等。
长期使用电脑者多数会伴有焦虑、抑郁、烦躁、失眠、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等身心失调的症状。
当出现颈肩部酸痛、手部肌肉萎缩、下肢不适等症状应就诊骨科,眼部出现干涩、胀痛、视力模糊等应就诊眼科,行影像学等检查可明确诊断。临床确诊注意与脑供血不足等病症相鉴别。
当出现颈部疼痛、眼睛不适、腱鞘炎,需要通过医生的全面检查确诊。
当患者因电脑病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时应尽早就医。
电脑病患者出现颈部僵硬无法活动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出现肩颈部酸痛、腱鞘炎、手部肌肉萎缩、下肢浮肿不适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去骨科就诊。
出现眼干涩、眼胀痛、眼红流泪及视力波动等症状,优先考虑眼科就诊。
是什么工作呢?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颈部疼痛、眼睛不适、腱鞘炎、手部肌肉萎缩等)
出现这些症状多久了?有无加重或减轻的诱因?
一般使用电脑时间有多久?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颈部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等),且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压颈试验与脊神经根牵拉试验多为阳性。下肢可见水肿、静脉曲张。手部可有感觉异常、肌肉萎缩。部分合并腕管综合征者Phalen试验(腕掌屈试验)阳性。
颈部侧位片可见颈椎生理前凸变直或反曲,椎间隙变窄,病变椎节前后缘有骨赘形成。动力位片可见椎间不稳。在病变椎节平面常可见项韧带钙化。
CT可发现病变椎节椎间盘侧后方突出或后方骨质增生。MRI检查也可判断椎体后方对硬膜囊有无压迫。若合并有脊髓损害,可看到脊髓信号改变。
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可观察深静脉通畅程度、瓣膜关闭情况及有无血液反流。于近心端挤压或做Valsalva屏气动作可提高诊断准确性。由于多普勒超声检查操作简便、直观、无创,目前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
裂隙灯下观察患者眼部有无充血,角膜表面有无缺损,泪液分泌试验(吸墨试验)和泪膜破碎试验(BUT)有助于发现干眼症,眼位和眼球活动度,检查以发现有无斜视,屈光调节检查确定有无屈光不正、调节异常或老花眼等。
电脑病典型表现:颈部疼痛、眼睛不适、腱鞘炎、手部肌肉萎缩、下肢不适。
长期使用电脑史。
体格检查、影像学及眼科检查提示手部、颈部、眼部受损。
多数有明显诱因,如落枕、颈部用力过猛等,感到颈部牵痛不适,头向痛侧偏斜,不能随意活动。病程较短,一般3~6天便可自行恢复,而电脑病不经充分休息或适当治疗一般很难缓解。
可出现颈部疼痛,多为电灼、针刺、刀割样疼痛,多数有身体部分感觉异常,严重者压迫脊髓、神经出现肢体瘫痪。电脑病症状比颈部肿瘤轻,且不会进展这么快,也不会出现肢体障碍,二者通过影像学检查即可鉴别。
主要症状是反复出现头晕、头痛症状,常伴有心烦、耳鸣、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症状。但一般无手部、下肢及眼部症状,可以此与电脑病鉴别。
电脑病的治疗首先要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和不正确的电脑摆放及使用姿势,主要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一般治疗。
电脑勿摆放在空调下方或面对窗户,眼睛距电脑显示器60厘米左右,屏幕上缘位置与水平视线同高为宜,把屏幕亮度调整适宜,过亮刺激眼睛,过暗增加用眼负担。工作时,房间的亮度应该与屏幕的亮度相同。每当看电脑超过40分钟或1小时要休息5~10分钟,争取向窗外远眺片刻。工作期间及睡前酌情滴不含防腐剂的润眼眼药水,有助于治疗和预防眼睛干涩。
主要是保守治疗,适用于早期轻度静脉曲张者。可要求患者适当卧床休息,避免久站,休息时抬高患肢。在行走或站立时采用加压治疗,减轻下肢酸胀和水肿。另外服用一些静脉活性药物,如马栗种子提取物或者地奥司明,可以增加静脉壁张力,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并减少毛细血管渗出,从而减轻静脉功能不全的症状。
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等,能有效缓解干眼症和眼部充血等,并稳定视觉。
抗视疲劳,如维生素B12眼药水、萘敏维眼药水、珍珠明目液、新乐敦眼药水等都具有缓解眼疲劳、眼干涩和眼充血的作用。
本病无手术治疗。
对于电脑病导致的颈椎不适有较好的效果,治疗时重量不宜过大,观察反应,如有颈部疼痛、不适、下肢麻木、痉挛等加重趋势,应立即停止牵引。
通过石膏、支具等方法,使颈椎获得固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颈椎的制动可使局部肌肉松弛,缓解肌痉挛引起的疼痛。减轻局部的水肿及炎性反应,维持颈椎的正常体位,减慢退变。避免进一步损伤,辅助手术治疗,利于术后康复。
理疗是治疗颈背不适的传统方法,其主要作用是可消除或缓解颈部肌肉痉挛,改善软组织血液循环。消除因病变引起的神经根或其他软组织的炎性水肿和充血,改善脊髓、神经根和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症状,增进肌肉张力,改善小关节功能,延缓或减轻椎体及关节囊或韧带的钙化或骨化过程。常用的理疗方法有低频电刺激疗法、超短波疗法、功能性电刺激法等。
按摩推拿治疗是根据中医经络理论,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调节机体的解剖位置与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目的。按摩推拿可以改变肌肉系统与神经血管系统的功能,调整功能失常的生物信息以使整个机体的功能平衡,可以使局部神经或软组织粘连松解,肌痉挛缓解,还可帮助肌肉关节运动,减少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电脑病的预后一般较好,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一般都能治愈。电脑病不影响自然寿命且无后遗症,患者须注意用眼卫生,每年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即可。
电脑病能治愈。
电脑病不影响自然寿命。
电脑病患者每年定期行颈部CT、MRI检查,复查颈部骨骼形态有无改善,有无对周围神经血管压迫症状,行四肢B超复查血管恢复状况。
电脑病患者一般无特殊饮食宜忌,因长期用眼过度适宜多补充对眼睛有益的食物,部分记忆力下降的患者可以多补充健脑食物。
电脑病患者长期用眼过度,宜多选用保护眼睛的食物,健眼的食物有各种动物的肝脏、牛奶、羊奶、奶油、小米、核桃、胡萝卜、青菜、菠菜、大白菜、西红柿、黄花菜、空心菜、枸杞子及各种新鲜水果。
选用含磷脂高的食物以利健脑,如蛋黄、鱼、虾、核桃、花生等。
电脑病患者多数有眼睛干燥症状,可多补充含有维生素B6、维生素C的食物,如肉、奶、坚果、橙子、橘子、草莓等。
电脑病患者的护理应以促进身体症状的恢复为主,日常生活中注意按医嘱用药和适度运动。平时定期每年复查影像学及视力检查,监测颈部、眼部恢复情况。同时也要注意对患者心理疏导。
患者一定按医嘱使用滴眼液,不得自行加减量,过度使用可引起眼表泪膜异常而加重干眼症。
平时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活动颈椎、肩膀、手腕及下肢,对提高身体灵活度、促进血液循环和提高机体免疫力也有一定好处。
调整电脑摆放位置,保证眼部视线与电脑屏幕上缘相平,前臂自然弯曲90°平撂于键盘上,手腕与前肘位于一条直线,颈部与背部挺直端正靠于椅背,下肢自然放松。室内光线柔和,避免在暗处看电脑屏幕。
在生活中,患者家属应多关心患者的感受,了解其内心压力,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说出其不适感以对症治疗。
电脑病最主要的预防就是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以及正确摆放电脑位置。不要长时间久坐,保证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可以适当活动活动颈椎、肩膀、手腕等部位,可以使用眼药水缓解眼部症状。
对于长期使用电脑者每年行影像学及体格检查,做早期筛查。
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眼睛距电脑显示器要60cm以上,长时间看电脑后要起身活动5~10分钟,远眺片刻。经常滴润眼液,缓解预防干眼症。
白天工作时避免上肢长时间固定、机械的活动。不要悬空手臂使用鼠标,以减轻手腕的压力。不要过于用力敲打键盘及鼠标的按键。
保证睡眠充足、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规律的作息,这样可以避免电脑病导致的抑郁情绪。
平时多做有助于活动颈椎、肩膀、手腕及下肢的运动。
4610点赞
[1]赵玉沛,陈孝平.外科学下册[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964-967+971-977.
[2]蒋伟蓉,覃秋莲.高职生视频终端综合征发病现状与干预对策研究——以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2(02):1-4.
[3]林铁柱,惠延年,周健,朱洁.视屏终端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09,9(10):1945-1948.
[4]耿辉,苏文君,张强,郭芳,李卫敏.视频显示终端综合征的危害及防治进展[J].世界复合医学,2015,1(03):203-206.
[5]任骁方,肖林.儿童视频终端综合征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2):2427-243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