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痉挛性轻截瘫是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HTLV-Ⅰ)感染导致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又称HTLV-Ⅰ相关脊髓病。目前确认该病毒是导致疾病的病原体,主要经体液传播。疾病的发生与地理位置有关,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预后较差,病情逐渐加重。
热带痉挛性轻截瘫患者的脑脊液和淋巴细胞中找到HTLV-Ⅰ抗原,目前认为HTLV-Ⅰ为该病的病原体。本病的发病机制迄今不明,有人认为是病毒直接侵袭神经组织。有的认为是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相应的症状。主要经过体液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聚众静脉吸毒,会增加疾病的易感性,导致交叉感染。
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直接导致病毒的感染。
频繁高危性生活,会显著增大病毒感染的概率。
热带痉挛性轻截瘫有一定的地理分布,主要在北美洲加勒比海沿岸的哥伦比亚、牙买加等地,中国台湾、福建、汕头等地亦有报道。多于中年发病(35~45岁),平均发病年龄42岁,两性均可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多为散发。
主要经体液传播:
密切的性接触是HTLV-Ⅰ主要的传播途径。
母婴之间的垂直传播。
输入HTLV-Ⅰ污染的血制品。
居住环境较差,也是感染和传播HTLV-Ⅰ的重要条件。
在毒品致幻的情况下,使用不洁的注射器容易导致疾病的交叉传播。
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对病毒的抵抗力降低,普遍易感。
热带痉挛性轻截瘫的典型症状是下肢痉挛性麻痹、括约肌功能障碍及下肢远端的中度感觉异常。少数病例出现小脑体征,视神经炎及视神经萎缩等。本病常隐匿起病,呈进行性加重,病程中无缓解和复发也是临床特征。本病病程较长,通常为6个月至26年,平均为8年。
出现痉挛性轻截瘫或截瘫是突出的特点,患者最初感觉双下肢乏力、沉重感,并进行性加重。常伴有腰骶部疼痛,如针刺样、烧灼样,向脚部放射。发病数月或数年后下肢力弱逐渐加重,呈痉挛步态。
部分患者首发症状为尿急、尿频、阳痿,早期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如排尿困难。在排尿过程中括约肌及逼尿肌的协同失调引起膀胱排空困难,继发反复的泌尿系感染。随着病情进展,括约肌功能障碍日趋明显,但无明显肌萎缩。
下肢可有感觉异常、振动觉及关节位置觉减弱,出现共济失调、四肢腱反射亢进等。随着病情进展,感觉异常可逐渐减轻。
少数病例会出现小脑体征,视神经炎及视神经萎缩,眼震、踝反射减弱。
可能并发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肌萎缩、多发性肌炎、肌束颤动、多发性神经病或神经根病、脑膜炎和脑病。
神经系统以外其他器官表现,包括肺炎、干燥综合征、关节病、血管炎、冷球蛋白血症和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主要考虑自身免疫反应导致。
热带痉挛性轻截瘫应尽早治疗,治疗目标是缓解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需完善脑脊液、血清学、影像学、电生理检查,病原学检查有助于确定诊断,同时注意与其他疾病导致的脊髓损害相鉴别。
对于疾病高发地区,有高危性行为的好发人群,应做好筛查,完善血清学HTLV-Ⅰ抗体筛查,尽早治疗。
若出现典型的下肢乏力、沉重,进行性加重,伴腰骶部疼痛以及尿频、尿急、阳痿等典型症状,需及时医院神经内科就诊。
一般优先选择神经内科就诊。
需要功能康复的病人可至康复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如有没有双下肢乏力、沉重、腰骶部疼痛、尿频等症状)
不舒服的症状到现在有多久了?
有没有去热带、亚热带地区旅游?
有没有静脉药物成瘾史、输血史、冶游史?
爱人有没有类似的症状?
以前有没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脑脊液细胞数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中度增高,糖含量正常.大部分患者脑脊液可以检出寡克隆带。
脑脊液存在新喋呤,可以作为本病的辅助诊断指正,新喋呤是脑脊液中T淋巴细胞激活后由巨噬细胞释放。
目前确诊HTLV-Ⅰ感染主要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外周血HTLV-Ⅰ前病毒载量是罹患疾病风险和病情进展的重要指标。
视觉诱发电位:大多数病例出现异常,单侧或双侧P100潜伏期延长,伴波幅降低。
体感诱发电位:可发现髓内传导阻滞,对疾病确诊有帮助。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波间潜伏期轻度或中度延长,偶见单个波幅降低或消失。
肌电图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多正常,伴多发性神经病者可有轻度神经源性损害。
CT检查多无异常。
MRI可见大脑半球深部脑室周围白质散在的大小不等斑片状异常信号,无明显的占位效应,少数病例脑干、小脑有异常信号。受累脊髓节段变细,脊髓MRI出现T2加权高信号时提示疾病处于快速进展期,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运动功能异常。
中年期隐匿起病,缓慢进展,病程中无复发及缓解。
主要表现锥体束受损、痉挛性截瘫,下肢感觉障碍或感觉异常,可有阳痿和括约肌功能障碍。
外周血和脑脊液检出HTLV-Ⅰ抗体。
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HTLV-Ⅱ比Ⅰ型少见,两者根据症状鉴别较为困难,合并感染HIV的用药患者中HTLV-Ⅱ感染率较高。
本病应该与各种原因导致的脊髓损害相鉴别,包括颈椎管狭窄、脊髓肿瘤、慢性酒精中毒和营养不良等。根据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可以鉴别。
本病多进行性加重,血中和脑脊液中HTLV-Ⅰ抗体阳性,多发性硬化典型的为复发缓解病程,除了脊髓损害,还可有脑部病变,如不对称性四肢麻木。
热带痉挛性轻截瘫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以及抗炎和免疫调节治疗,辅以有效的心理支持治疗。治疗的目标是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作息规律,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有毒瘾者应戒毒,避免不洁性生活,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适当饮水,避免泌尿系感染。
减缓疾病引起的痉挛性麻痹,改善行走能力。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若出现异常需及时停药。药物过敏者禁用,还可选用氟喹酮。
本药为α-肾上腺能阻断药,可以使尿道压力下降,改善排尿困难,本品有一定的降压作用。使用时注意体位性低血压的情况,药物过敏者禁用。
糖皮质激素:在疾病的早期和急速进展期,使用激素治疗效果最好。短期应用副作用较小,长期治疗时需注意激素的副作用。主要是抑制免疫激活,特别是抑制HTLV-Ⅰ感染细胞的激活,阻止活化的HTLV-Ⅰ感染细胞迁移至脊髓,减轻脊髓中的慢性炎症反应。
还可选用血液净化、己酮可可碱、肝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大剂量间断应用维生素C等。
齐多夫定:本品为核苷类似物,反转录酶抑制剂,抑制病毒的转录。副作用较明显,可有明显的胃肠道不适。中性粒细胞低下、严重贫血、孕妇和药物过敏者禁用。抗病毒途径主要通过抑制HTLV-Ⅰ表达与复制,抑制HTLV-Ⅰ感染细胞的增殖,清除HTLV-Ⅰ感染细胞来达到效果。
热带痉挛性轻截瘫以对症治疗为主,无手术治疗。
患者常因生理改变而出现一系列心理改变,出现自我否定感,躯体否定感、无助感、无力感及社交行为改变。及时合理的心理疏导有很重要的作用。
功能康复治疗:肢体无力导致患者行走困难或卧床不起,早期功能训练尤为重要。采用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相结合的原则,对瘫痪肢体,早期应注意保持关节功能位,行被动摩擦及屈伸运动。
热带痉挛性轻截瘫患者预后较差,病程较长,逐渐加重,可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需根据病情变化反复医院随诊。
热带痉挛性轻截瘫目前尚不能治愈。
病情较重者,疾病迅速进展,6个月内死亡。或者长期迁延不愈,持续终生,并最终影响自然寿命。
急性期需住院治疗,慢性病程者无固定的复诊日期,随病情变化至医院随诊观察。
热带痉挛性轻截瘫患者应注意饮食多样化,选择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和钾元素、钙元素较多的食物。以及纤维素较高的食物,必要时选择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宜食用含热量、蛋白、维生素较高的富含营养的食物,因患者慢性消耗性疾病,充足的营养物质是抵抗疾病的基础。如鸡蛋、牛奶、鱼类、虾类、蟹黄等。
患者应用激素期间,会导致机体钾离子、钙离子丢失,注意从食物中补充,如牛奶、豆制品、香蕉等新鲜水果和绿叶蔬菜。
宜食用含膳食纤维较高的食物,患者自理能力丧失,长期卧床,肠道蠕动功能减弱。膳食纤维可使食物残渣吸水膨胀,促进大便排出,包括蔬菜和谷薯类。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可降低胃黏膜的防御功能,加重激素对胃黏膜的损伤。
对于热带痉挛性轻截瘫患者需加强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稳定情绪,注意用药期间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同时本病有一定的传染性,应做好隔离防护。
急性期患者糖皮质激素效果显著,但大剂量长期应用激素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向心性肥胖、满月脸、多毛、低血钾、水肿、消化道出血等。应向患者讲明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患者用药期间需注意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患者括约肌功能障碍,患有泌尿系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应做好外阴的清洁,适当饮水,必要时留置导尿管。
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调节剂期间,应注意严密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同时注意每周复查电解质、肝肾功能、血常规、炎症因子等指标。
热带痉挛性轻截瘫有一定的传染性,接触患者时,应注意隔离防护,避免体液的直接暴露和接触。
热带痉挛性轻截瘫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一旦发病伴随终生,严重影响生存质量。故早期的预防,避免接触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尤为重要。
对于热带、亚热带等疾病高发流行地区,有高危性行为的人群,应早期筛查血清中抗HLTV-Ⅰ抗体。对于拟诊断多发性硬化脊髓型的患者,应注意筛查血清和脑脊液抗HLTV-Ⅰ抗体,避免漏诊。
避免到疾病高发地区、某些热带地区旅游。
避免不洁性生活,可使用避孕套。
不输注不安全或非法血液制品,远离毒品。
目前尚没有针对疾病的保护性抗体,热带痉挛性轻截瘫女性患者应做好计划妊娠,避免母乳喂养。
有家族史者应尽早行基因检测,明确身体情况。
4367点赞
[1]王维治.神经病学.第2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96-799.
[2]吴江,贾建平,饶明俐.神经病学.第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51-15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