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下腺炎是指颌下腺导管狭窄或阻塞导致的颌下腺逆行性感染,多呈慢性,也可急性发作。临床主要表现为颌下腺肿大、疼痛,有脓性分泌物溢出。颌下腺炎一般多见于成年人。颌下腺组织可因长期炎症损害,出现退行性病变甚至纤维化。导管如有结石,单从口内切开导管取石容易复发。腺体变硬且增大者,应采用颌下腺摘除术。
依据病史长短、是否反复发作的特点可分为急性和慢性颌下腺炎。
多由结石引起,颌下区长期疼痛,局部肿块时大时小,进食时有肿胀感。挤压颌下腺,导管口脓性分泌物溢出。
急性颌下腺炎是指因导管阻塞和狭窄而导致颌下腺逆行性感染。
颌下腺炎主要发病原因是导管的堵塞和狭窄,从而发生逆行感染。导管堵塞和狭窄多由于异物损伤和涎石所致。口腔卫生状况差,喜食辛辣刺激食物,经常熬夜、睡眠不足,压力大的人群容易罹患此病。
颌下腺导管口易受损伤形成疤痕孪缩使导管狭窄。异物如骨片、鱼刺、牙刷毛、竹签、麦芒及牙垢等均可进入导管造成导管损伤,引起炎症。
涎石多发生在颌下腺导管内。关于涎石形成的原因,目前认识还不很清楚。可能与机体的无机盐新陈代谢有关。局部因素是:
导管开口大,牙石或异物也易进入导管内,加上颌下腺唾液含黏液量高,浓而黏稠,易沾附在异物上;
颌下腺导管最长,导管方向由下往上,离腺体后稍有弯曲,这一部分管壁蠕动较弱,唾液进行缓慢,易浓缩和停滞管内。
无
口腔卫生状况差,口腔易发生感染,细菌与病毒容易通过下颌腺导管逆行性影响下颌下腺。
辛辣食物易造成导管口黏膜的损伤,引起瘢痕而造成导管狭窄,易形成结石,同时黏膜的损伤也增加感染的几率。
其唾液比较黏稠,唾液流速下降,唾液容易滞留形成结石,造成下颌腺分泌阻塞,从而引起下颌腺炎。
经常熬夜易造成自身抵抗力下降,同时经常熬夜者常疏如腔卫生,这些都容易诱发本病。
精神压力和不良情绪也易诱发本病。
颌下腺炎主要呈慢性发展,亦可急性发作。患者常感自导管流出咸味分泌物。挤压颌下腺能压出脓性或黏液脓性分泌物,早晨起床后压出者比较浓稠。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颌下间隙感染等并发症。
病史较长,从几个月到几年,其间可能出现轻重不同的急性炎症过程,初期由于症状轻微,常不为病人所发觉。以后在颌下区有不适或轻微疼痛,从导管口有带咸味的分泌物流出。挤压腺体或导管时可见有黏稠或脓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溢出。导管阻塞时,涎腺明显肿大、疼痛、口涎减少、触痛,看见食物或进食时,特别是进食酸味饮食时,受累颌下腺出现剧烈疼痛,腺体肿大。食后,肿大及疼痛减轻,甚至消失,长期可导致纤维组织形成、腺实质萎缩、腺功能降低。
与一般急性炎症类似,明显的口底与颌下腺肿胀、疼痛。颌下三角区压痛明显,边界不清,表面皮肤红肿,舌下肉阜也增大有炎症表现。颌下腺导管口发红,压迫颌下腺有脓液自导管流出,同时也有全身反应,如体温上升、脉搏、呼吸增快、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白细胞增多,与一般急性炎症的表现相似。
可能为颌下腺炎导致腺体分泌功能下降及结石周围导管极度扩张,与结石间尚有一定间隙,涎液可自间隙流出,引发颌下间隙感染。是指颌下间隙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有颌下区丰满,淋巴结肿大、压痛。颌下间隙形成脓肿时范围较广,脓腔较大,如为淋巴结炎引起的蜂窝组织炎,脓肿可局限于一个或数个淋巴结内,则切开引流时必须分开形成脓肿的淋巴结包膜始能达到引流目的。
患者出现颌下区不适或胀痛、颌下腺疼痛等症状,怀疑是颌下腺炎时,就诊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或口腔科做血常规、X线片等检查,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明确诊断,颌下腺炎还需与慢性颌下淋巴结炎、颌下区肿瘤、流行性颌下腺炎、急性牙源性颌下蜂窝织炎相鉴别。
患者具有颌下区不适或胀痛,有分泌物自导管口排出,发热,颌下、口底区明显肿胀,颌下腺疼痛等症状表现时需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或口腔科就诊。
症状出现的时间?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畏寒、发热、流脓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最近压力大吗?是否很疲劳,作息是否规律?
之前是否进行过相关治疗?
有助于急性颌下腺炎的诊断,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等改变,病原体培养可明确病原体,结合药敏试验可为抗生素等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颌下区不适或胀痛,挤压颌下腺导管口有咸味或脓性分泌物排出;手诊有结石。
口底咬合片显示导管结石等为诊断依据。
有助于明确诊断。显示导管外形为不整齐的扩张与缩窄。一些分支导管无碘油充盈。
高频超声对颌下腺导管结石检出率高,明显优于传统方法,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很大帮助。
慢性颌下腺炎的导管,内镜下见导管内壁黏膜充血、出血、增生及黏液栓子、结石等。导管内壁黏膜出血、充血及管壁上粘附纤维样物质。
涎腺造影可诊断涎石,但需通过导管注射造影剂,有一定痛苦。涎腺造影在颌下腺急性炎症时是禁忌证,因为会加重炎症。
具备第1、2项即可诊断,第3项为参考,具备第4项可诊断为慢性型,具备第5项者可确诊。
颌下区肿胀、疼痛,颌下腺肿大、压痛。
患侧舌下区红肿,颌下腺导管开口红肿,分泌物或脓液溢出。
全身不适,体温升高,血白细胞增多。
慢性颌下腺炎者可有颌下区反复肿胀、疼痛,口内有咸味黏液或流脓史。触诊可触及肿大发硬之颌下腺,轻度压痛,导管开口可有轻度红肿及排出分泌物。
急慢性颌下腺炎常可在口底咬合X线片显示导管结石。
表现为反复肿大的颌下区肿块,位置较表浅、位于下颌下缘的内下方,活动。颌下腺导管口正常,颌下腺分泌唾液正常,没有进食后肿大等症状。本病导管口水肿,轻度发红,Ⅹ线造影摄片检查为正常颌下腺影象可与之鉴别。
来自颌下腺组织的肿瘤特别易于误诊。来自腺体的肿瘤只占据腺体的一部分,良性者边界清楚,包膜明显,血供少。恶性者边界多不清,外形不甚规则,内部回声不均,一般血供增多,但仍能探及部分正常的腺体。而颌下腺炎是整个腺体回声低、分布不均,常伴有导管扩张结石形成。
急性牙源性颌下蜂窝织炎与急性颌下腺炎一样表现为急性炎症,但无慢性颌下腺炎的历史与临床表现。口腔有明显的牙源性病灶。
流行性颌下腺炎比较少见。其临床表现与流行性腮腺炎相同,仅部位在颌下腺,且后期亦多伴腮腺肿大,X线检查无涎石影可与本病鉴别。
颌下腺炎治疗周期一般1~2周。急性颌下腺炎主要是抗炎治疗。颌下腺炎还可用药物治疗,给予抗生素预防细菌感染。抗炎治疗和药物治疗不能起很好作用时,应做颌下腺摘除。
急性颌下腺炎的治疗主要是抗炎治疗。颌下腺炎早期症状较轻时,治疗应当以服用抗生素为主,并且可以伴随其他辅助治疗,如局部热敷理疗。
要注意口腔卫生,少喝碳酸饮料,不能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戒烟戒酒,防止感冒受凉。
急性颌下腺炎与一般急性炎症处理相同。可选用青霉素、红霉素等药物控制炎症反应,帮助消退炎症。
对于涎石位于下颌第二磨牙前、无颌下腺反复感染史且腺体尚未纤维化的病例,可行颌下腺导管切开取石术,以求最大限度保留颌下腺的功能。
对于涎石位于颌下腺内、导管后部或腺门部,颌下腺反复感染或继发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腺体萎缩,已失去摄取及分泌功能者,不是颌下腺导管取石术的适应证,需将颌下腺切除。
对位于导管腔内、体积相对较小(直径<7mm)的涎石,可采用涎腺镜取石,酌情选择网篮套取或取石钳夹取的方式。体积较大的结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先经涎腺镜激光碎石,然后分块取出。
颌下腺炎如长期反复感染可引起腺体功能障碍,早期积极治疗可避免摘除腺体。颌下腺炎一般3~6周复诊。颌下腺炎及时救治一般预后较好,大多数患者可治愈,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颌下腺炎可以治愈,绝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会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颌下腺炎经过积极的系统治疗,无并发症发生,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颌下腺炎一般3~6周复诊,复诊时需注意观察局部皮肤及黏膜恢复情况,是否有局部复发的可能,同时也便于医生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
颌下腺炎术后宜多食用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和新鲜的水果、蔬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术后多饮水,保证充足水分的摄入,促进炎症的代谢。还应当忌烟酒。
颌下腺炎患者要保持口腔清洁,适当锻炼,保证环境的空气流通。还要注意预防青霉素过敏,术后也要做好预防感染的工作。
保持空气的流通,保证足够的新鲜空气,但不宜直接对着风口,以免受凉。
因为炎症,口腔自洁作用减弱,故需要加强口腔清洁。每次吃饭、用药后要刷牙,买合适的口腔清洁液以预防口腔感染。
出院后应加强锻炼,规律作息,早睡早起。
注射完青霉素至少观察20分钟,无不适感才可以。
术后要预防感染,如果出现化脓等不适,要及时报告医生。
作息规律、预防感冒、禁烟酒、积极治疗邻近器官感染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颌下腺炎,如果出现相应症状,要及时就医。
对于经常熬夜、压力较大且喜食辛辣刺激事物的人群应定期做口腔检查,出现发热、颌下疼痛肿胀等情况及时就医。
预防感冒,保持口咽部清洁,勤漱口。
作息要规律,勿熬夜。适当的运动锻炼,均衡营养,提高机体自身抵抗力。
禁烟酒,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积极治疗邻近器官感染,如出现发热,颌下、口底区明显肿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4807点赞
[1]孔维佳,周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31-232.
[2]黄兆选.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9-60.
[3]席淑新,陶磊.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77-7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