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胃出口梗阻指幽门窦部或幽门梗阻,发病率占先天性胃肠道闭锁的1%。本病多见于早产儿,大多数患儿有羊水过多史。患儿隔膜孔大,足以通过食物,可无症状,典型症状为吃奶后进行性、喷射性呕吐,主要表现为进食困难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疗效好。
幽门窦部失去其连续性,或仅有一纤维索带相连,梗阻两端均呈盲端。
幽门处失去其连续性,或仅有一纤维索带相连,梗阻两端均呈盲端。
幽门内有一膈膜将胃腔隔断形成闭锁(无孔)或狭窄(无孔),外观仍保持其连续性。
幽门窦部内有一膈膜将胃腔隔断形成闭锁(无孔)或狭窄(无孔),外观仍保持其连续性。
目前尚不清楚,学界上有争议。目前主流观点主要是与胚胎发育、消化道空化过程异常、血管发育等因素有关。
推测在胚胎八周前,内胚层管发育中断导致断裂闭锁,八周后由于内胚层过长连接后形成隔膜。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的病因与小肠闭锁与狭窄的病因相似,是在胚胎期前肠发育过程中腔化障碍所致。
也有人认为可有血管发育畸形、梗死致胃坏死形成闭锁与狭窄。
近年也有人通过胎儿镜活检,报道胎儿在宫内患有大疱表皮松解症,可能使幽门部黏膜受累形成瘢痕致幽门闭锁与狭窄。
先天性胃出口梗阻发病率约为1%~3%,以男性婴儿居多,约4~5:1,且1/2以上为第一胎。此外,此病有家族史的报道。白种人的发病率占出生婴儿的2%左右,中国人的发病率比较低。
多数患儿于出生后被发现患有此病。
本病多见于早产儿,大多数患儿有羊水过多史,隔膜孔大。足以通过食物,可无症状。病儿生后即出现进行性喷射性呕吐,吃奶后即吐。婴幼儿时出现间歇性呕吐,伴有食欲减退、日渐消瘦、体重减轻、上腹部胀。
患儿生后不久即出现呕吐,吃奶后即吐,呈喷射性,含乳汁和乳凝块,无胆汁和血液,呕吐常呈间歇性。
患儿胃口差,进食后可出现哭闹、烦躁,呕吐后缓解,体重减轻,一般低于标准体重10%~15%,部分患儿甚至低于25%~40%以上。
上腹部胀,可见胃型及蠕动波,但触不到包块。
患儿长期呕吐可引起脱水症状,例如皮肤冷、眼球凹陷等。
患儿可能每次吃奶之后都会出现哭闹不止的现象,但在呕吐之后恢复平静。
患儿因为食物不能够正常消化吸收,食物大量残留在胃部,可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吞咽不适、甚至恶心、呕吐等。常提示有营养状况障碍。
患儿因为长期食欲不振、腹胀伴有呕吐等,未能足够摄入每天所需要营养物质,使得生长发育不如同龄健康儿童。
患儿大量呕吐的时候,呕吐物中会有大量的胃液,由于吐出的是胃液,导致体内的酸性物质丢失过多,出现代谢性碱中毒。
先天性胃出口梗阻主要表现吃奶后喷射性吐奶,无胆汁,发现婴儿有此症状,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婴幼儿的成长发育及其重要。此病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恢复较好,同时术后应尽量恢复母乳喂养。
婴儿生后即出现进行性喷射性呕吐,吃奶后即吐。或者婴儿长期出现间歇性呕吐,伴有食欲减退,日渐消瘦、体重减轻症状,应该及时就医。
患儿大量呕吐后导致精神萎靡、反应差、眼球凹陷明显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如果出现尿少、嘴干、精神状态不佳、休克等情况,应提高警惕,立即就医或者拨打120。
大多数患儿可送至儿科就诊。
由于部分患儿可出现胃肠道症状,可送至胃肠外科或消化内科就诊。
孩子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呕吐、腹胀、体重减轻、食欲差等)
孩子呕吐的性质是什么样子的?
孩子什么时候开始有呕吐症状?
是否为早产儿?是否有羊水过多史?
上腹部是否有鼓起的情况?
可有血浆蛋白下降和血红蛋白减低、碱中毒表现。
可出现血钠、钾、氯、钙低于正常值和血pH值大于正常值,表现为代谢性碱中毒。
可见胃泡影,中下腹无充气影。胃大小正常,于幽门前1~2cm处可见狭窄,通过隔膜孔显示正常幽门括约肌和十二指肠球部影。X线腹部立位平片上,仅显示左上腹有一宽阔液平面,腹部其他部位无气体,多支持幽门闭锁的诊断,但要与十二指肠闭锁相鉴别。
钡餐胃肠透视可见胃有不同程度扩张,钡剂潴留、钡剂排出迟缓。可见有一薄隔膜在距幽门近端1~2cm处与幽门纵轴垂直突入胃窦部;年长儿瓣膜厚在2~4mm,活动度小,使狭窄部远端与幽门近端分离,呈“双球征”。
可见胃窦部远端有新月状黏膜皱褶,有时中央有小孔,不能进入镜尖,有时可以通过该孔看到幽门。纤维胃镜不但可以诊断本病,同时可以切除隔膜,治疗本病。
患儿生后2~3周出现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不含胆汁,上腹部可见胃蠕动波及触及幽门肿块,同时在腹部X线平片上可见膨胀的胃呈单一气泡像,诊断即可确定。若不能扪及肿块,则须进行B超或钡餐检查。
症状持续性剧烈腹痛,疼痛起病突然,恶心、呕吐。先天性胃出口梗阻吃奶后症状加剧,吐奶后缓解,而胃穿孔吐奶后不缓解,严重可出现继发性腹膜炎,表现为腹痛、压痛、反跳痛、发热等。胃穿孔是溃疡病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人的胃穿孔主要是暴饮暴食所致,暴饮暴食能引起胃酸和胃蛋白酶增加,而很容易诱发胃穿孔。腹部X线可见膈下游离气体,加以鉴别。
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可有食欲不振、恶心等,饱餐后症状加重。一般不出现吃奶后吐奶。有一定的节律性。溃疡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是因为既往认为胃溃疡是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自身消化所形成的,事实上胃酸和胃蛋白酶只是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其他原因可以形成溃疡病。必要时可行胃镜,胃部可见溃疡灶,通过此检查可以与先天性胃出口梗阻相鉴别。
患儿可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吃奶后也会有吐奶反应、拒食等反应。症状可为持续性,持续时间较先天性胃出口梗阻长,吐奶后症状还在。肠梗阻指肠内容物在肠道中通过受阻。为常见急腹症,可因多种因素引起。起病初,梗阻肠段先有解剖和功能性改变,继则发生体液和电解质的丢失、肠壁循环障碍、坏死和继发感染,最后可致毒血症、休克、死亡。如能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大多能逆转病情的发展,以致治愈。腹部X线可见气液平面,可以相互鉴别。
先天性胃出口梗阻主要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前后注意营养支持,纠正脱水、低氯性碱中毒,持续呕吐者需胃肠减压。手术治疗切除隔膜,如切除隔膜部水肿,有梗阻症状则需做胃肠吻合术。此外,若X线或内镜检查证实有幽门瓣膜狭窄而无明显梗阻症状者可以行保守治疗。
本病主要是手术治疗,无药物治疗。
应行胃十二指肠端端或端侧吻合术,符合生理解剖,效果良好。
应行瓣膜切除,幽门成形术,术中将多孔胃肠减压管送到十二指肠段。在新生儿期,由于幽门管腔细小,瓣膜有水肿肥厚,不易切除瓣膜者,可仅行瓣膜切开幽门成形术,也能获得良好效果。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经手术治疗,可治愈出院。随访发现患儿出院后1~2个月可完全恢复正常,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均良好。
本病多数通过手术可以治愈。
治疗及时,跟正常人没有区别,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治疗刚开始,术后一个月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无需复查。
术后应给予患儿食用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手术期间禁止食用活血性或者容易胀气的食物。
注意各种食物营养的搭配,蛋类、肉类、蔬菜等都应逐渐增加,并注意食物的色泽、香味等,以增进幼儿的食欲。
手术后,预防切口感染,并对小儿行约束护理,避免撕开敷料增加感染风险。
家属正确喂养患儿,饱食后勿立刻平躺休息,避免误吸引发吸入性肺炎。
术后观察恢复情况,尽早恢复母乳喂养。
婴儿患病期间,注意脱水引起的电解质紊乱和休克等症状,必要时予静脉输液补充水电解质和营养物质。此外,应避免患儿患病期间感冒,影响切口恢复。
由于先天性胃出口梗阻是先天性疾病,可做好相关遗传咨询和孕检。根据婴儿症状,尽早在出生后早期发现并诊断。维持正常的水电解质平衡,术后做好护理措施,预防感染。
定期体检,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孕妇应注意多休息,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
在怀孕期间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防护,以防病毒、细菌影响胎儿发育。
孕期生病不要随意用药,及时到医院进行就医。
男女双方要了解是否存在该病史,如果有应做遗传咨询。
4343点赞
[1]吴肇汉,秦新裕,丁强主编.实用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352.
[2]陈孝平,汪建平等.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1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