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交界性肿瘤是介于良性腺瘤与癌之间的具有恶性潜能的卵巢上皮性肿瘤,约占卵巢癌的15%。与恶性肿瘤不同,卵巢交界性肿瘤的患者发病年龄小,临床分期早,预后较好,生存率高,十年生存率为95%,少数患者在手术后20年才复发。手术治疗是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合并高危因素患者是否给予术后辅助化疗尚存在争议。
卵巢交界性肿瘤依据上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可分为浆液性、黏液性、子宫内膜样肿瘤,其中以前两型最为多见。
双侧多见,多为囊性,直径常大于1cm,囊内壁至少局部呈乳头状生长,少许病例可为卵巢表面乳头。预后良好。但若在镜下见到以细长无分支的乳头为特征的微乳头变异,则预后较差,与低级别浆液性癌相似。
一般较大,几乎均为单侧,瘤体较大,通常直径大于10cm,表面光滑,切面常为多房或海绵状,囊壁增厚,可有细小、质软乳头形成。
良性肿瘤较少见,多为单房,表面光滑,囊壁衬以单层柱状上皮,似正常子宫内膜,间质内可有含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
卵巢交界性肿瘤病因不清,目前认为它来源于卵巢表面特化的腹膜或衍生物以及上皮包涵囊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未产妇比经产妇风险高,哺乳是保护因素。
卵巢交界性肿瘤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明确,肥胖、吸烟、多囊卵巢综合征、激素治疗、不孕症和生育药物等可能增加了卵巢交界性肿瘤的发病率,而妊娠、哺乳和口服避孕药降低了发病风险。
长期应用激素类药物,如避孕药、促排卵药物等激素类药物,导致卵巢肿瘤的发生。
物理、化学、生物是影响肿瘤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但有关环境因素在卵巢交界性肿瘤发病中的作用至今尚无定论。因盆腔良性病变而接受X线治疗的妇女会导致卵巢肿瘤的发生。石棉或滑石粉若通过开放的输卵管进入并污染盆腔,有可能接触到卵巢,刺激卵巢肿瘤发生。
卵巢交界性肿瘤的发病率占全部卵巢恶性肿瘤的15%~20%,近年来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好发年龄在35~53岁之间,比卵巢癌患者提前10年左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未产妇比经产妇风险高,哺乳是保护因素,但口服避孕药无保护作用。其准确发病率尚不清楚,据估计近年发病率稳定在2/100000。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最常见,发病率为65%,其次是黏液性,发病率为30%。
有研究显示未产妇比经产妇风险高,哺乳是保护因素,但口服避孕药无保护作用。
卵巢交界性肿瘤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约35~53岁之间。
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和肥胖、吸烟、激素治疗人群,患卵巢交界性肿瘤的风险相对较高。
卵巢交界性肿瘤较小时患者一般无特殊症状,常在妇科检查时偶然发现。随着肿瘤增大,可表现为腹部不适、胃肠道症状、泌尿系压迫症状。若肿瘤破裂,可出现急腹症表现。
当肿瘤增大时,腹部可触及肿块。双合诊和三合诊检查可在子宫一侧或双侧触及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多为囊性表面光滑、活动,与子宫无粘连。
患者感到腹胀,当肿块长大占满盆、腹腔时,可出现尿频、便秘、气急、心悸等压迫症状。
部分患者有月经改变,功能性肿瘤有不规则阴道出血及绝经后阴道出血表现。
卵巢肿瘤蒂扭转是常见的并发症,在卵巢肿瘤并发症10%,好发于蒂较长、中等大、活动度良好、重心偏于一侧的卵巢肿瘤。常在体位突然改变或妊娠期、产褥期子宫大小、位置改变时发生蒂扭转。扭转的典型症状是体位改变后突然发生一侧下腹剧痛,常伴恶心、呕吐甚至休克。双合诊检查可扪及压痛的肿块,以局部最明显。
交界性卵巢肿瘤一旦生长迅速尤其是双侧性,应考虑恶变可能。
多继发于卵巢肿瘤蒂扭转或破裂。患者可有发热、腹痛、腹部压痛及反跳痛、腹肌紧张、腹部肿块及白细胞升高等。治疗原则是抗感染治疗后,手术切除肿。
约3%卵巢肿瘤会发生破裂,有自发性破裂和外伤性破裂。自发性破裂常因肿瘤发生恶性变,肿瘤快速、浸润性生长穿破囊壁所致。外伤性破裂则在腹部受重击、分娩、性交、妇科检查及穿刺后引起。症状轻重取决于破裂口大小、流入腹腔液的量和性质。较小的囊肿破裂,患者仅有轻度腹痛,大囊肿破裂患者常有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
当患者发现下腹部有肿块,伴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以及月经改变时应及时就诊,通过妇科检查、腹腔镜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放射学检查等进行诊断。
当体检发现下腹部肿块时需要就医,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当扪及下腹部肿块,并且伴有腹胀、腹痛以及月经改变时,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当患者发现下腹部包块,在改变体位时突发剧烈下腹痛,伴有恶心、呕吐症状者,高度怀疑卵巢肿瘤破裂或者蒂扭转,需立即就医,手术治疗。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妇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卵巢肿瘤破裂或者蒂扭转等急腹症时,可就诊于急诊科。
腹部肿块发现多久了?
目前有无腹痛、腹胀症状?
月经有没有改变,如周期、经期、经量有无改变?
大小便是否正常?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一般可以触及肿块的位置、大小、性质、活动度,有无压痛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无粘连等。
通过B型超声显像检查卵巢肿瘤,注意肿块位置、形态、边缘以及肿块与卵巢之间关系,并仔细观察其内部回声,了解其肿块活动情况。交界性肿瘤的最常见的两个特征声像仍是囊内乳头结构和多房隔,但不是诊断的敏感指标。卵巢交界性肿瘤的声像诊断,首先要有囊内复合体(即乳头或房隔)、缺乏肿瘤内汇合血管,结合CA125<150U/L,年龄<60岁,其诊断准确率可达91%。
可以通过CT检查或核磁共振来检测肿瘤位置、大小以及包膜情况,为后续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常用的血清肿瘤标记物是CA125,可检测出患者术前CA125是否升高,CA125水平与肿瘤分期相关。
CA19-9是一种肿瘤相关性抗原,一般多见于消化系肿瘤。可检测出黏液性交界性肿瘤患者术前CA19-9是否升高,因此推荐CA19-9作为黏液性肿瘤的肿瘤标记物。CA19-9同时可用于监测病情,建议黏液性肿瘤随访用CA19-9,早期发现复发。
在交界性肿瘤中阳性率仅7.7%~9%,对于诊断无特异性。
可直接观察肿块外观和盆腔、腹腔等部位,在可疑部位进行多点活检,抽取腹腔积液行细胞学检查。
鉴于交界性肿瘤术前诊断率仍不高,术中冰冻病理显得非常重要。一般认为鉴别良恶性较可靠,但鉴别交界性与恶性或交界性与良性则不是非常准确。对粘液性肿瘤的误诊率高,主要是粘液性肿瘤的异质性造成的。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以及体征,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超声检查、盆腔CT、核磁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等,确定肿块来源是否是卵巢、肿块性质是否为肿瘤、确定肿块性质、可能的组织学类型等。
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卵巢交界性肿瘤的金标准。
早期上皮性卵巢癌与卵巢交界性肿瘤虽然临床表现相似,但早期卵巢癌患者的发病年龄、绝经与否、恶性肿瘤家族史、超声检查提示的卵巢肿瘤实行部分大小、血清学肿瘤标记物的升高幅度,以及组织病理类型均有别于卵巢交界性肿瘤,有助于进行鉴别诊断。
卵巢交界性肿瘤的治疗主要为手术治疗,手术可以明确诊断、切除肿瘤、明确病理类型以及解除并发症,除特殊病例外,现多不主张加用辅助治疗。
可使用顺铂和紫杉醇经静脉、腹腔途径联合化疗,间隔3周,共6个疗程。
约1/3的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年龄小于40岁,很多病人有保留生育功能的要求。保守性手术通常指患侧附件切除,适用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检查如为癌,可根据情况进行卵巢癌再分期手术和或加用化疗。
临床Ⅰ期成年人如不再需要生育时,标准术式是留取腹腔冲洗液后作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阑尾切除术、腹膜多点活检。Ⅱ、Ⅲ、Ⅳ期者可行肿瘤细胞减灭术。
卵巢交界性肿瘤腹腔镜手术中注意的事项,需要技术熟练的医师,手术开始先留取腹腔冲洗液,仔细探查双侧卵巢和整个腹腔,可疑处送冰冻病理。术中如果肿物破裂,要彻底冲洗,建议使用取物袋。要避免术中对卵巢进行穿刺、活检或切碎的操作。但是当肿瘤放置到取物袋内后,可以进行穿刺抽吸。
卵巢交界性肿瘤通常预后良好,但仍有11%的复发率,且20%~30%的复发患者有恶性转移情况,早期卵巢交界性肿瘤Ⅰ期患者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9%及97%。
本病目前尚不能治愈,部分患者会复发甚至恶变。
根据患者病灶有无切除干净、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FIGO分期、年龄以及术后恢复情况决定。
随访内容应包括体格检查、超声、肿瘤标记物(特别是CA125)。首次诊断卵巢交界性肿瘤后应每隔3个月随访1次,持续2年;每6个月随访1次持续3年;每年随访1次持续15年。
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术后暂禁食水,待肠蠕动恢复,先饮少量温开水,再进流质或半流质。6小时后改半卧位,叮嘱患者在床上活动,可适当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防止肠粘连。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胆固醇食物为主。
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胆固醇为主,如蛋、奶、肉类,以及富含维生素的瓜果蔬菜,如胡萝卜、橙子等。
忌辛辣、生冷食品,以免刺激肠胃,不利于术后恢复。
对于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平时应加强护理。另外,应该用热情的态度和耐心的解释,消除患者的紧张、惧怕、不信任等不良心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手术做好准备,让患者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
术后1个月常规复查,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胆固醇饮食为主。
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悦,利于术后的恢复。
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并且根据医嘱术后随访,以防肿瘤复发。
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术后2周内禁止性交,1个月内避提重物,2周后可淋浴,之后逐步恢复正常活动。术后1个月常规复查。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尿量减少或尿色改变以及发热,应及时就医。
预防卵巢交界性肿瘤需注意在生活中加强妇科检查,对卵巢交界性肿瘤早发现,并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治疗。
重视婚前检查,早孕期妇科检查,妇女普查和妇科常规检查,除未婚妇女仅行肛腹双合诊检查外,均应常规行双合诊与三合诊检查,以免漏诊盆腔及盆腔后部肿瘤。
定期体检,重视妇科检查,一旦有下腹部肿块,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持续时间长的运动有慢跑、游泳,避免久坐不动。保持心情愉悦,注意健康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免疫力。
4975点赞
[1]李艺.卵巢交界性肿瘤[C].第七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卵巢恶性肿瘤和子宫内膜异位诊治新进展研讨会论文集,2014:122-133.
[2]张肖肖,吕春香,赵立蓥,张群,韩丽英.卵巢交界性肿瘤诊治的研究进展[J].妇产与遗传(电子版),2018,8(2):40-45.
[3]谢幸,孔北华,段涛.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13-316.
[4]陈琳,傅珺.腹腔镜下卵巢交界性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3,(37):217-218.
[5]魏心怡,任琛琛,杨立,陈雁南,朱远航,刘洳希,王朝昕.卵巢交界性肿瘤手术治疗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20,36(2):119-123.
[6]赵旸,王悦,沈丹华等.卵巢交界性肿瘤及Ⅰ期上皮性卵巢癌143例临床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1期):123-12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