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石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患儿泌尿系结石,并由此引起的疼痛、感染、血尿等一系列临床症状,4岁以下的儿童比较常见,主要和生活环境以及泌尿系统疾病有关,表现为血尿、腰痛、排尿痛等症状。
肾结石的主要症状是血尿,大多数情况在剧烈活动之后出现,小儿腰或腹股沟疼痛是肾结石的重要表现,在乳幼儿时,哭闹、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也有些病例患有低热、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滞等症状。
输尿管结石部分患者会有排尿困难和疼痛等症状,重症时患儿异常痛苦,用手揉擦阴茎和会阴部时,有时有尿中断现象,改变体位后才能继续排尿。患者因此可能有慢性尿潴留、尿滴沥以及排尿极度困难,以致脱肛现象。同时在患儿揉擦阴茎使其经常处于半勃起状态,故常比同年龄患儿阴茎大。
膀胱结石是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症状,它是存在于膀胱中的尿路结石,可在膀胱内形成,也可以是肾脏、输尿管的结石随尿液排入膀胱。尿路结石是尿液中的矿物质成分形成的质地较坚硬的结晶。
尿道结石临床并不多见,多数来源于膀胱及膀胱以上的泌尿系统,结石在排出时可停留在尿道或嵌顿于前列腺部尿道、舟状窝或尿道外口。少数继发于尿道狭窄、尿道闭锁、异物或尿道憩室。
小儿尿石症的尿石由尿液中所含的晶体与胶体沉积、集聚而成。结石形成的因素可能是综合性的,分为外部因素和自身因素,外部因素比如干燥、相对高温环境、饮用水水质差,自身因素是儿童缺乏动物蛋白,维生素D摄入过多,纤维素过少,都可促使尿石形成。
尿中形成结石的物质浓度过高:多见的为尿中钙、草酸或尿酸的排出量增加。尿量少和尿液浓缩,可致尿中所有溶质浓度增高。
尿液pH值改变。
尿中焦磷酸盐、酸性黏多糖、镁等减少,这些物质作用为抑制晶体沉淀。
尿路异物造成结石附着:如不可吸收的缝线、弹片、长期留置的导管等。
新陈代谢异常:家族性遗传性胱氨酸代谢异常,引起的胱氨酸结石。
饮食结构不合理:儿童动物蛋白摄入过少,引起的膀胱结石。而动物蛋白、维生素D摄入过多,纤维素过少,引发上尿路结石。
环境因素:环境相对干燥、高温,水质条件变差,都可促使尿石形成。
先天性尿路狭窄、尿路梗阻、尿路感染等均可诱发小儿尿石症。
世界上许多营养不良小儿膀胱结石高发地区被称为“结石区”,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为美国东南部、英国、北欧诸国、地中海国家、北印度、巴基斯坦、北澳大利亚、中欧、马来半岛、中国南部等。发病率较低的地区为中美和南美、非洲等。
营养和食物对尿石形成的影响较大。容易发生小儿膀胱结石的从营养层面来说主要是营养不良的穷人。我国建国初期小儿膀胱结石较为常见,目前我国已很少见到营养不良所致的小儿膀胱结石,更多的膀胱结石可能现于偏食的儿童。同时,食糖消耗量在尿石高发地区比低发地区大几十倍。而饮水多可以减少尿石的发生,但水质对尿石的影响则不是很大。
小儿尿石症是小儿外科中常见病之一,好发于4岁以下儿童,主要和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小儿尿石症的患儿会出现腰部疼痛,还会有恶心、呕吐、脸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有些患儿可能会出现发烧、不想吃饭、偏瘦、个子矮小等。上厕所排尿会有疼痛,还有可能出现排尿困难的情况。
常表现为肾绞痛,再排尿时疼痛经常加重,并伴有呕吐、腹胀、恶心等其他症状。
多于剧烈活动后出现,表现为尿液颜色加深,呈现出暗红色或者红色,严重者甚至有血块出现。
排尿困难和尿痛经常出现,痛重时小儿异常痛苦。同时小儿可能表现为尿线变细或呈现滴沥状,变化体位后可改善。
膀胱结石或其他结石合并感染可能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患儿在患病时,尿液从肾盂排出受阻,蓄积后肾内压力增高,肾盂肾盏扩张,实质萎缩,功能减退。肾积水容量超过1000mL或小儿超过24小时尿液总量时,称为巨大肾积水。
膀胱内充满尿液而不能排出,常由排尿困难发展到一定程度引起。尿潴留常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前者发病突然,膀胱内胀满尿液不能排出,患者十分痛苦;后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下腹部可触及充满尿液的膀胱,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
患儿出现腰部疼痛,还有恶心、血尿、脸色苍白等症状时,建议去儿科或者泌尿外科就诊,医生通过尿常规、血常规以及CT等检查对小儿尿石症进行确诊。
当小二=儿出现以下症状需及时就医:
小儿在剧烈活动后出现血尿。
腰腹部疼痛,在乳幼儿不会诉说时,不停哭闹,甚至呕吐、颜面苍白,并出冷汗。
小儿持续出现低热、食欲不振、消瘦、生长发育迟滞等症状。
出现排尿困难和排尿疼痛,排尿困难和疼痛时轻时重,痛重时小儿异常痛苦,以手牵拉或揉摩阴茎和会阴部,有时有尿中断现象,改变体位后才能继续排尿。
一般建议患者去儿科或者泌尿外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尿血、排尿不通畅伴有不适感、乏力等)
不适感持续多久了?
有没有药物过敏?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是否有偏食?
根据尿液颜色、质量、有无红细胞、炎细胞等,作为判断患者泌尿系统是否健康的依据。
根据血液中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进行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以及确定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该检查用于确定结石的具体位置,以及确定有无肾、输尿管的积水,且能够发现X线平片不显示的小结石。
可确定结石的具体位置,以及结石引起的肾、输尿管、膀胱功能和形态的改变。
肾区压痛和叩击痛,输尿管末端的较大结石,可经直肠或阴道触及。
尿镜检红细胞增多。多发性和复发性结石患者,应测定血和尿中的钙、磷值及甲状素腺激素,以除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诊断肾及输尿管结石的重要措施,能看到有平片不显影的结石阴影。
表现为腹部不定位疼痛,转移性右下腹痛症状不明显,疼痛可表现较剧烈,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或白细胞。阑尾炎多伴发热并血象升高,B超检查不能发现阳性结石,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可发现有炎性改变的阑尾。
近年来,结核性疾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肾结核常表现为血尿、膀胱刺激症状及病肾钙化灶,与小儿尿石症状相似,但泌尿系结核膀胱刺激症状更为明显,多为终末血尿,结合胸片及尿抗酸杆菌检查可相鉴别。
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胆道蛔虫病仍是小儿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胆道蛔虫所致的胆绞痛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右上腹疼痛,大多局限于右上腹,存在反跳痛和腹肌紧张,墨菲氏征阳性,可出现发热、黄疽、血象升高,B超检查可发现胆囊炎症,可与小儿尿石症鉴别。
小儿尿石症的治疗主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病情较轻可选择药物治疗和饮食治疗相结合;病情严重者建议及时进行手术摘除结石。
患儿结石小于0.6厘米、表面光滑、结石以下尿路无梗阻时可采用药物排石治疗。临床常用排石药物包括尿石通丸、排石颗粒等纯中药制剂。此类药物可增大尿量、松弛平滑肌、解痉止痛、促进结石排出。
此类药物具有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的功效。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热淋、石淋,症见尿急、尿频、尿痛或尿有砂石。服用该药忌食辛、燥、酸、辣食物。
通过机器发出的冲击波可将结石打碎,打碎后的结石可自行排出体外。
若膀胱结石巨大且僵硬、膀胱内异物合并形成的结石、伴有膀胱或尿道其他病变的尿石症患儿可采用此方法治疗。
用于治疗结石过大、已经并发感染或梗阻者,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儿。适用于有严重临床症状的输尿管结石患儿。
大量饮水可稀释尿液,以抑制结石生长,防止结石复发,预防和缓解尿路感染,是治疗尿结石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小儿尿石症及时诊断、及时控制感染和处理结石,预后良好,关键应积极预防结石复发。该疾病经过正规治疗后,患者基本可以治愈,但容易复发,治愈后不影响生活质量。
本病经治疗后可以治愈。
小儿尿石症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日常饮食和休息规律,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小儿尿石症患者如果及时治疗,没有造成严重的肾积水或者肾功能影响,一般没有后遗症。
一般情况下,保守治疗的患者需要半年复查一次,定期进行尿液化验、X线、B超,检查观察有无复发,残余结石情况。身体表征不明显的患者,可选择一年复查一次,及时了解疾病的情况。
小儿尿石症患者应注意饮食结构,多喝水。平时少吃刺激性强的食物,以清淡的食物为主,要限制牛奶、精白面粉、巧克力、海鲜等的摄入。
应多饮水,增加尿量,稀释尿液。
宜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青菜、水果等。
根据结石成分调节饮食,有草酸盐结石的病人应少吃菠菜、土豆、浓茶等,服用维生素B6可减少草酸盐的排泄;有含钙结石者,应限制牛奶、精白面粉、巧克力等的摄入;有尿酸结石者,不宜用含嘌呤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等,可服碱性药物,使尿pH保持在7~7.5。
忌食海鲜类食物和发物,比如鸡肉、牛肉、洋葱、阿胶、荔枝、蘑菇,还有一切鱼类、虾类等。
不要过量服用鱼肝油,因为鱼肝油含有维生素D,会促进钙和磷吸收,会增加钙和磷的排泄,容易形成结石。
小儿尿石症患者的护理以手术前后的相关护理和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水量摄入为主,术后应注意避免患者过多运动,且保持3个月复查1次,以后可半年复查1次。
应多饮水,增加尿量,稀释尿液;同时注意调整饮食结构,不宜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等。
抵抗力较弱的儿童更应注意防寒,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加减衣服,避免感冒。
保证充足睡眠,进行适量运动,劳逸结合。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卫生,保持皮肤清洁,特别是在夏秋季节,要防止蚊虫叮咬及皮肤感染,平日勤换衣服、勤洗澡。
观察伤口情况及引流管的量、色、质变化。经皮肾镜技术(PCNL)术后夹闭肾造瘘管,根据医嘱开放,并观察肾造瘘管引流液颜色。
观察体温变化,指导患者多饮水;保持导尿管及造瘘管的通畅。
肾、输尿管微创手术的病人注意观察腹部有无胀痛症状,警惕尿漏导致腹膜炎的发生。若伤口渗液和引流液为淡黄色,且逐渐增加并有尿味,提示有漏尿发生,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若患儿出现腰痛、血尿等症状及时就诊。
避免重体力劳动和激烈运动。
如尿道口有异物感,应及时就诊。
针对小儿尿石症,主要通过多喝水和调整饮食结构进行有效预防。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多饮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锻炼,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小儿至少每年查1~2次尿常规。
小儿尿石症早期信号表现为剧烈活动后出现血尿,出现解小便疼痛、小便困难等情况,家长发现这些情况需要及时带小儿去医院诊断。
日常生活多饮水,可以稀释尿液。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早睡早起,多以清淡、低盐饮食为主,多吃水果、蔬菜。
保持良好锻炼习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提高机体免疫力。
及时解除尿路炎症、梗阻,及时治疗肾炎等相关疾病。
4145点赞
[1]迪亚尔.地里木拉提,安尼瓦尔.牙生.小儿尿石症尿代谢评估的意义[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4.3.35(3):227-229.
[2]娄彦亭,梁朝朝,张翼飞,郝宗耀,周骏.24h尿代谢评估在尿石症患者诊治中的意义[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1.11.26(11).:837-83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