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子宫感染指的是分娩及产褥期子宫受病原体侵袭引起的感染,包括子宫内膜炎和子宫肌炎。病原体经胎盘剥离面侵入,扩散至子宫蜕膜层称为子宫内膜炎,侵入子宫肌层称为子宫肌炎,两者常伴发。若为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充血、坏死,阴道内有大量脓性分泌物且有臭味。若为子宫肌炎,腹痛、恶露増多呈脓性,子宫压痛明显,子宫复旧不良,可伴发高热、寒战、头痛,白细胞明显增高等全身感染症状。经过药物治疗等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产后子宫感染主要是由产后、剖宫产后、流产后及妇科手术后,由于子宫的创伤、细菌进入创面感染引起。
链球菌
以β-溶血性链球菌致病性最强,能产生致热外毒素与溶组织酶,使病变迅速扩散导致严重感染。需氧链球菌可以寄生在阴道中,也可通过医务人员或产妇其他部位感染而进入生殖道。其临床特点为发热早,伴有寒战,体温>38℃,心率快,腹胀,子宫复旧不良,子宫或附件区触痛,甚至并发脓毒血症。
杆菌以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多见。这些菌常寄生于阴道、会阴、尿道口周围,能产生内毒素,是菌血症和感染性休克最常见的病原菌,在不同环境对抗生素敏感性有很大差异。
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1)革兰阳性球菌:消化链球菌和消化球菌存在于正常阴道中。当产道损伤、胎盘残留、局部组织坏死缺氧时,细菌迅速繁殖,若与大肠埃希菌混合感染,会有异常恶臭气味。
(2)杆菌属:常见的厌氧性杆菌为脆弱类杆菌。这类杆菌多与需氧菌和厌氧性球菌混合感染,形成局部脓肿,产生大量脓液,有恶臭味。
(3)芽胞梭菌:主要是产气荚膜梭菌,产生外毒素,毒素可溶解蛋白质而能产气及溶血。产气荚膜梭菌引起感染,轻者为子宫内膜炎、腹膜炎、脓毒血症,重者引起溶血、黄疸、血红蛋白尿、急性肾衰竭、循环衰竭、气性坏疽,甚至死亡。
产妇体质虚弱、营养不良、孕期贫血、孕期卫生不良、胎膜早破、羊膜腔感染、慢性疾病、产科手术、产程延长、产前产后出血过多、多次宫颈检査等,均可成为产后子宫感染的诱因。
产后子宫感染是产褥感染的一种,产褥感染的发病率大约是6%。
正常孕妇生殖道或其他部位寄生的病原体,多数不致病,当抵抗力降低感染诱因出现时可致病。
被污染的用具和器械等造成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
年龄较轻的初产妇,有慢性子宫附件炎、自发性流产及妊娠发育停止病史。
妊娠期峡-宫颈功能不全而行外科矫正者。
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者。
行急诊剖宫产者:产程中行急诊剖宫产者,特别是在子宫收缩乏力的情况下。
剖宫产产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手术创伤、产后不洁等原因,容易发生产褥感染。
发生产后子宫感染,产妇会出现发热、疼痛、异常恶露的症状。典型病人妇科检查时明显分泌物特点。约10%~15%的病人仅仅只携带有念珠菌,而没有自觉症状。
产后子宫感染包括急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
如果是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会充血、坏死,阴道里会有大量脓性分泌物,伴有臭味。
如果是子宫肌性炎,会有腹痛、恶露增多并且呈脓性,在腹部压子宫会有压痛。
重者出现寒战、高热、头痛、心率快、白细胞增多,而局部反应轻,下腹压痛轻重不一。有时体温可以在未用抗生素的情况下恢复正常,易误诊。如果不治疗,子宫和盆腔蜂窝织炎会加重,应予重视,如使用恰当抗生素,恢复也会很快。
因妊娠致腹壁松弛,往往疼痛剧烈,但肌紧张不明显。如果由子宫感染扩散而来,通常药物可以治疗。如果源自肠道损伤或子宫切口坏死,盆腔脓肿破裂,常伴发败血症休克,需要使用抗生素同时手术治疗。
若细菌大量进入血液循环并繁殖造成败血症,表现为寒战、高热、脉速、气促,重者发生昏迷、抽搐。如不及时抢救可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产后出现子宫感染,如子宫内膜炎或子宫肌炎的表现时,应及时就诊,若出现严重感染征象时,应立即就医。需要做血常规、C反应蛋白、宫颈口血液的细菌涂片等检查。还需与细菌性乳腺炎、呼吸道疾病、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相鉴别。
产后出现发热、腹痛、异常恶露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产后子宫感染的患者,若见寒战、高热、头痛,应立即就医。
如果产后未出院可继续在产科诊治。
分娩后已出院患者也可以考虑去妇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
产后第几天?顺产还是剖宫产?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恶露异常、疼痛、发热、腹痛、切口痛、头晕、头痛等)
怀过几次孕?有几个孩子?是否做过流产?
本次妊娠过程有无营养不良、孕期贫血、孕期卫生不良?
孕期有无长期反复阴道流血?是否早产?有无胎膜早破?
有无产时、产后出血?胎盘胎膜残留?有无生殖道损伤?有无切口?
血液学检査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在发热时抽血査血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取宫颈口血液进行细菌涂片、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必要时需作厌氧菌培养,病原体抗原和特异抗体检测可以作为快速确定病原体的方法。
凝血功能、血浆D-二聚体,协助盆腔血栓性静脉炎的诊排除。
超声检査了解子宫复旧情况及宫内有无妊娠产物残留,以及盆腔有无异常包块回声。
患者出现典型产后子宫感染症状,产后3~4天出现低热、恶露増多,有臭味,子宫复旧不良,下腹疼痛及压痛。
仔细检查腹部、盆腔、确定感染部位和严重程度。
根据超声、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辅助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感染。
通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等可以确定病原体。
当持续性发热同时伴有乳腺组织肿胀,持续性疼痛,泌乳不畅,查体单(双)侧乳腺或部分乳腺组织红肿,质硬,伴有压痛时考虑细菌性乳腺炎。
上呼吸道感染多数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咳嗽、咳痰、鼻塞、呼吸困难等症状,尤其在剖宫产分娩的产妇中更常见,可能出现肺不张、吸入性肺炎或细菌性肺炎。查体可能有患侧肺部的湿性啰音,但也有产妇症状隐匿,需要胸部X线片排除。
顺产产妇尿潴留发生率高,剖官产术的留置尿管,都增加了产褥期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典型病例在发热时有腰痛、肾区叩击痛、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产后恶露存在增加了尿液检查的困难,但是留取中段尿后可见菌尿,尿中白细胞、红细胞升高。细菌培养可以得到细菌学证据支持。
产后子宫感染需要短期治疗,治疗方法通常包括纠正体位、贫血与电解质紊乱等一般治疗措施,根据病情快速、广谱、足量给予抗生素治疗,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患者取半坐卧位,利于恶露引流和使炎症局限于盆腔内。
纠正贫血与电解质紊乱。
及时清除宫腔残留物,脓肿者切开引流,缝线感染者及时拆线。
在无细菌学证据之前,宜根据临床经验选择药物,并快速、广谱、足量给药。如根据临床经验考虑革兰阴性菌感染多建议第三代头孢菌素,如考虑革兰阳性菌可能性大最好选用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也可选用青霉素。
如考虑合并厌氧菌感染,可以加用甲硝唑、克林霉素等抗厌氧菌药物。如果有细菌证据,则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剂量宜大。
感染严重者,首选广谱高效抗生素等综合治疗。抗生素使用过程中注意用药间隔,保持有效的血药浓度。诸多抗生素可以通过乳汁分泌,建议可以在哺乳后用药,减少新生儿药物负荷。如遇必须应用可能对新生儿有影响的药物,则暂停哺乳。
子宫严重感染,经积极治疗无效,炎症继续扩展,出现不能控制的出血、脓毒血症或感染性休克时,应及时行子宫切除术,清除感染源,挽救患者生命。
产后子宫感染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一般可获得缓解,能够减轻感染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产后子宫感染一般可以治愈。
产后子宫感染经积极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如不及时抢救发生感染性休克可危及生命。
产后子宫感染患者经治疗后,需每半年到医院检查妇科彩超。
产后子宫感染的产妇需要高生素、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建议进食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刺激性强的食物,还要鼓励患者多饮水。
给予产妇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的饮食。
进食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饮食,并多饮水,保证产妇的营养能够达到治疗所需。
忌食生、冷、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
产后子宫感染的患者护理事项主要以提高孕妇机体的免疫力、远离传染源、做好自身清洁等为主。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应在72小时内随诊,还要做好患者的病情监测。
注意补充营养,保证休息,适当活动,按医嘱正确使用药物。
保持会阴的清洁,做好避孕。
注意室内通风、清洁。
观察产妇全身情况,是否有发热、畏寒、恶心、呕吐等。
观察产妇子宫收缩情况,宫底高度、硬度、有无压痛等。
观察伤口有无裂开、硬结、流脓流液,红、肿、热、痛等。
观察恶露的颜色、量、气味、性状。
观察产妇有无乳房硬结、红肿等,排除急性乳腺炎。
观察产妇有无下肢疼痛,呈持续性,局部静脉压痛及下肢水肿等。
对于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应在72小时内随诊。若抗生素治疗有效,患者的临床表现应有改善,如体温下降、腹部压痛、反跳痛减轻,子宫颈举痛、子宫压痛等体征减轻。
产妇在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均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尤其是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如有慢性子宫附件炎产妇、有自发性流产病史者)更应提早预防产后子宫感染。
产后可到妇科门诊检查盆腔超声,看看子宫内是否有残留物。如果有异常建议定期去医院检查。
临产前2个月避免性生活及盆浴,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及时治疗外阴阴道炎及宫颈炎症等慢性疾病和并发症。
避免胎膜早破、滞产。消毒产妇用物,接产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尽量减少阴道检査和宫腔操作,防止软产道损伤,如有损伤及时缝合。仔细检査胎盘、胎膜是否完整,防止产后出血。正确掌握手术指征,保持外阴清洁。对于阴道助产和剖宫产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于产程长,多次阴道操作者也可以考虑适当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应注意外阴部清洁卫生,10天内不坐浴,产褥期严禁性交,有胎膜早破、滞产、手术产及产后出血者应给予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4753点赞
[1]谢幸,苟文丽.妇产科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219-221.
[2]吴水妹.产褥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3062-3063.
[3]汪霞,周丽华,周少如.循证护理在剖宫产产妇产褥感染预防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126-128.
[4]丁桂容.探讨产褥感染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9.7-7.
[5]冷海霞.产褥感染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注意事项[J].中国医药指南,2013.585-58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