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是最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也是致盲眼病之一。因血管、血液成分及血动力学异常所造成,该病的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视物变形等。可通过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缓解眼部症状,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
非缺血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这类患者较为常见,并且不伴动脉供血不足。
缺血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这类患者较为少见,伴动脉供血不足。
视神经经筛板区明显狭窄,神经纤维拥挤,对视网膜中央静脉产生压力。此外,筛板处中央动脉和中央动脉位置最靠近。因而阻塞多在筛板或紧邻其后部位的视网膜中央静脉内,大多为血栓形成。促使血栓形成的因素有包括血管壁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
高血压和视网膜中央动脉硬化对中央静脉的压迫为最常见危险因素,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其次为中央静脉炎症,管壁水肿、内膜受损、内皮细胞增殖等使管腔变窄,血流受阻。血管炎症主要见于45岁以下患者。
一些全身性疾病特别是糖尿病,可以引起血液黏度增高、血小板数量增多和凝集性増高、血栓素B2含量増高等。
心脏功能不全、颈动脉狭窄或阻塞、大动脉炎等均可使视网膜关注压过低或静脉回流受阻。此外眼局部因素如高眼压、视乳头玻璃疣等的压迫可使中央静脉内血液回流受阻。本病病因复杂,常为多因素共同致病。
本病较视网膜动脉阻塞多见。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人群中小于64岁者其发病率为0.93%,大于65岁者为5.36%。大部分发生在中老年人,近年来由于膳食结构的改变,青年人也可发生。男女均可发病。常为单眼受累,左右眼无差异。双眼发病者少,约占2.2%~14%。
视网膜静脉阻塞发病因素多,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血液异常、血栓,所以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易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本病和青光眼也有一定的关系,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9%~43%合并有青光眼。
青年人患病与静脉炎症、学黏度和血流动力学关系较大。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视物变形、扭曲症状。该病的常见并发症为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黄斑囊样水肿。
病变较轻,未累及黄斑时患者无视力下降或有轻度视力下降,眼底静脉充盈、迂曲,沿血管散在出血,多为浅层线状或片状,直至周边部。但病程较长者可出现黄斑水肿或黄白色星芒状硬性渗出,近中心凹可见暗红色花瓣状的黄斑囊样水肿,此时,视力明显下降、视物变形。非缺血型病例出血多在数月吸收,血管逐渐恢复,但可遗留黄斑囊样水肿或轻的色素沉着,视力常不能复原。且约1/3的非缺血型患者可能发展为缺血型,故仍应随诊观察。
患者眼视力下降,严重者患眼可表现相对性传入性瞳孔反应缺陷,视网膜大量浅层出血,多呈火焰状或片状浓厚出血,后极部较多,常累及黄斑,周边部出血较少且小;大血管旁有多少不等的棉绒斑,后极部的视网膜水肿,视盘边界不清,视网膜静脉显著迂曲、扩张,呈腊肠状,血柱色暗,部分视网膜及血管被出血掩蔽,甚至出血进入视网膜前或玻璃体。
黄斑囊样水肿是本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降低视力的主要原因。囊样水肿消退很慢,最后留下囊样瘢痕。黄斑尚可形成前膜,色素增殖,甚至破孔形成。
除黄斑分支阻塞及非缺血型,其他各型晚期由于大片毛细血管闭塞,诱发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常位于无灌注区边缘,极易引起玻璃体出血。长期反复出血导致机化牵拉视网膜脱离。总干和半侧阻塞可导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则可见虹膜和前房角有新生血管长入,致堵塞房角,眼压增高,角膜水肿,瞳孔开大,视力很快丧失。
当患者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视物变形等症状时,应该及时到眼科就诊。可通过眼底检查和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查等确诊是否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该病需要与眼缺血综合征、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进行鉴别。
当患者诊断为高血压、糖尿病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眼底的检查。
当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视物变形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当出现突发视力全部丧失时,应立即就医。
建议患者到眼科就诊。
发现视力下降多久了?
是否有过曾出现黑影?
最近是否感冒了?
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史?(如心脏功能不全、大动脉炎)
是否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可检查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和视神经疾病等,视网膜可出现堵塞的表现,有助于疾病诊断。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查可发现视盘和视网膜结构的改变和视网膜的水肿程度,有助于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疗效。
可检查视网膜静脉的充盈的时间、程度、渗漏情况和视网膜的无灌注区,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
b波减低,重则明显下降,如果熄灭预示预后不良。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以及检查结果有助于确诊:
典型的临床表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视物变形等症状。
眼底检查可观察到视网膜出现堵塞。
光学相干光断层扫描仪检查可发现,视盘和视网膜结构的改变和视网膜的水肿程度。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检查提示视网膜静脉处有血液渗漏。
不仅有视力丧失的表现,还伴有眶区疼痛。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动脉变窄,静脉扩张,视网膜出血及微动脉瘤,视盘或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通过眼底表现可鉴别。
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患者有糖尿病的病史,根据血糖的测定并且结合眼底的表现可鉴别。
轻微的放射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临床特点,可以见到眼后极部出现分散的小的毛细血管阻塞病灶,病灶周围的毛细血管不规则扩张。严重的患者,眼底有广泛的毛细血管闭锁和视网膜血管异常,可以导致黄斑水肿、渗出和视力下降,患者多有化疗肿瘤或白血病化疗病史,通过化疗史及眼底表现可鉴别。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一般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本病不能治愈,只能通过药物及手术治疗缓解眼部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还可通过中医治疗改善视网膜微循环。
适用于纤维蛋白原增高的患者,治疗前应查纤维蛋白酶原和凝血酶原,低于正常值,不宜应用。
可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红细胞变形能力,抑制活性氧和稳定溶酶体膜等,故可改善视网膜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
为抗VEGF药物,该药的使用不但能治疗黄斑水肿、改善视力,而且能抑制眼内新生血管。
对于黄斑水肿,存在血管炎时,可口服糖皮质激素。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或地塞米松缓释剂治疗黄斑水肿疗效明显,但有发生激素性白内障和青光眼的风险,部分患者易复发。
疾病导致的玻璃体积血持续不吸收,视网膜脱离影响黄斑区以及严重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是玻璃体切除术的适应证。
若眼部长出新的血管,可能需要该手术。该手术可减少毛细血管渗漏从而减轻视网膜水肿,促进渗出吸收,有助于封闭无灌注区预防和治疗新生血管。
活血化瘀的中药,如血栓通注射液、丹参注射液、通脉化瘀片、三七片等,可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视网膜微循环。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通过药物及手术治疗不能治愈,只能明显缓解眼部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但是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可不影响寿命,患者出院后若出现不适,需复查眼底检查。
绝大多数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通过治疗,能明显缓解眼部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但不能治愈。
大多数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经过积极治疗,一般不影响寿命。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若无不适症状,可自行在家观察。如有不适,可随时就诊进行眼底检查。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患者应清淡饮食,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少吃或不吃辛辣、烟熏的食物。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术后应该注意用眼卫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过度用眼。如果出院后出现视功能减退,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注意眼部卫生,不要揉眼睛,避免加重病情,同时应该避免眼部受外伤。
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用眼过度,造成眼部疲劳加重眼部症状。
应该进行适量的运动,控制好血压、血糖及血脂。
注意休息,室内光线宜暗,并保持通风良好。
监测治疗后视功能的情况,如果出现视功能明显减退,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尿激酶的使用,可能会导致患者出血,所以患者应该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根据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病因及诱因,最关键的预防手段就是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调整饮食习惯。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眼底检查。
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应每年到医院进行眼底检查,如发现异常应该积极的治疗。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纤维蛋白原症,特别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如果感冒、发热后出现视力下降,要及时就诊。
日常生活注意低脂清淡饮食,减轻心脏负担。
4843点赞
[1]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412-414.
[3]葛坚,王宁利.眼科学[M].第3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28-329.
[4]杨培增,范先群.眼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91-19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