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结肠憩室是指结肠黏膜经肠壁环形肌层的缺损处向外突出而形成的憩室样病变,多见于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其主要症状为便秘、腹胀、腹痛。严重时可出现结肠憩室穿孔、结肠憩室炎、结肠憩室出血等并发症,一般采取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指肠壁本身发育缺陷,如先天性肠壁解剖层次的薄弱、缺如而出现憩室。
在各种原因作用下导致肠腔内压显著增高或者肠壁局部肌层变薄致使结肠壁弹性降低,顺应性下降,调节压力能力下降形成憩室。
老年结肠憩室的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肠壁结构、结肠动力、饮食以及遗传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有关。目前认为长期肠内压升高为主要病因,好发于有便秘史、有高血脂病史老年人,长期高脂低渣饮食可诱发此病发生。
肠内压原因,各种原因造成肠道推进性运动缓慢,粪便秘结,引起肠内压增高;肠易激综合征者,结肠动力学调节障碍,分节运动异常,非推进性收缩增强,二者均是肠腔内压显著增高。
肠壁本身发育缺陷,如先天性肠壁解剖层次的薄弱、缺如而出现憩室。
高脂饮食或肥胖者肠壁脂肪浸润,局部肌层变薄而诱发憩室,肠壁在某些疾病导致肠粘连外牵拉作用下可形成憩室;老年人肠壁中胶原弹性蛋白、网状组织的增多致使结肠壁弹性降低,顺应性下降,调节压力能力下降,在各种因素下可形成憩室。
便秘可导致肠内压增高,容易诱发结肠憩室。
容易引起肠蠕动减慢,结肠动力学调节障碍而使肠腔内压显增高。
老年结肠憩室在我国为少见病,文献报道发病率为0.17%~1.87%,但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及结肠镜检查的广泛普及,近年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有数据提示40岁以前发生率小于5%,60岁占30%,而当年龄到达85岁时,发生率则大于65%。
老年结肠憩室好发于有便秘史、有高血脂病史、有吸烟饮酒史的老年人。
多数老年结肠憩室为亚临床型,可终身无症状,偶因体检时行内镜或影像学检查被发现。部分患者以便秘、腹胀、腹痛、便血为主要表现。憩室的症状虽不严重,但其并发症可危及生命,如憩室炎、憩室出血甚至憩室穿孔。
老年结肠憩室患者多数肠道运动缓慢,容易形成便秘。
为慢性间歇性下腹胀、腹痛,老年结肠憩室内物质滞留刺激可引起憩室炎,从而引起腹胀腹痛。
老年结肠憩室内小动脉破裂时会引起出血,是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
老年结肠憩室伴发其憩室炎时,可出现发热。老年结肠憩室肠内压增高时,不能有效及时缓解,可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
憩室内物质滞留刺激可引起憩室炎,由于憩室壁通常缺少肌层,故炎症极易扩散,形成憩室周围炎及周围脓肿。
结肠憩室出血是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由于憩室部肌层薄弱,血管容易受各种因素损伤或者自发出血;多数来自于右半结肠,大多数患者出血量不多。
由于憩室部的结肠壁的肌层比较薄弱,当憩室炎、腹内压突然增高及肠镜检查中肠腔内充气压力升高等均可以引起结肠憩室穿孔。
大多数老年结肠憩室病的患者并无症状,一般无需就医就诊处理,但是若患者出现腹痛、血便等症状,应立即到消化内科就诊,通过结肠镜、多层螺旋CT表现、钡灌肠低张气钡双重X线造影、超声检查结合临床表现来明确诊断。要注意本病要与老年急性阑尾炎、肠易激综合征、结肠癌等疾病相鉴别。
大部分患者在憩室没有发生炎症时没有症状,若出现以下警示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出现不明原因血便者。
长期出现不明原因腹痛,特别是可触及腹部包块、肠袢等症状者。
长期便秘或者排便习惯改变的老年人等。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到消化内科就诊。
如果有血便或者严重腹痛应立即到急诊科就诊。
若明确需行手术治疗,应到胃肠外科治疗。
患者年龄?
什么症状就诊?(如腹痛腹泻、血便等)
出现症状多长时间了?
做过什么检查?(如肠镜、腹部CT等)
是否有什么其他病史?(如便秘、高血脂等)
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情况来初步判断严重程度,首先观察患者的神色、表情。腹泻严重者虚弱无力,腹痛剧烈者表情痛苦、伴出汗,贫血者常有面色苍白。医生行触诊、叩诊及听诊时患者可能会感到轻微的不适,但要尽量放松,不要鼓肚子使腹肌过于紧张配合医生操作。
是诊断和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和重要手段。镜下见憩室呈囊袋状向肠腔外突出,开口呈裂隙状、圆形或椭圆形,可见局部肠壁薄弱;憩室大小不同、深浅不一,有单发或多发。
为多发突出于肠壁的小囊袋状突起;结肠多发憩室多较小,直径多≤1cm;憩室内容物可以是小粪石、液体或气体,这与憩室发生部位肠道运动功能障碍,憩室内容物不易排出有关。
是结肠憩室最基本的检查方法,但只能显示结肠肠腔内的异常改变,不能明确憩室炎症的范围。合并急性炎症的憩室边界欠规整,憩室口部的黏膜水肿,憩室口狭窄,存在激惹伴局部压痛。
直接征象,腹部压痛点或其周围肠壁向外凸出的圆形或卵圆形非均质包块,可见肠壁结构,通过一细颈与肠腔相通;包块腔内通常为点状低回声,可伴有少量气体样强回声、液性回声、强回声光团或它们的混合回声。
间接征象,憩室周围脂肪组织和网膜系膜组织不同程度地增厚,回声增强;憩室周围淋巴结肿大;右髂窝少量积液。
老年结肠憩室的诊断标准为:
无论有无症状,行结肠镜检查见憩室呈囊袋状向肠腔外突出即可诊断。
长期便秘、慢性间歇性下腹胀、腹痛者,结合腹部CT显示结肠壁外小囊袋状影可确诊。
急性阑尾炎有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而老年结肠憩室为慢性间歇性下腹胀、腹痛。急性阑尾炎CT检查可见阑尾增粗、周围脂肪肿胀模糊,而老年结肠憩室行CT检查可见多发突出于肠壁的小囊袋状突起。
结肠癌钡剂灌肠可见癌肿部位肠壁僵硬,扩张性差,蠕动减弱或消失,结肠袋形态不规则或消失,肠腔狭窄,黏膜皱襞紊乱、破坏或消失,充盈缺损等,而老年结肠憩室钡剂灌肠可见憩室边界欠规整,憩室口部的黏膜水肿,憩室口狭窄,存在激惹伴局部压痛。结肠癌出血是潜血阳性或少量出血,而老年结肠憩室出血可少量、中等量或大量出血。
老年结肠憩室无症状者无需治疗,轻度的急性的憩室炎和出血,予抗感染、通便、止血等内科对症治疗;若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脓肿、腹膜炎、瘘管、穿孔、肠梗阻等,需根据病情行腹腔镜手术或开腹结肠切除术治疗。
保持大便通畅,减轻便秘引起肠内压升高,有助于缓解结肠憩室症状。
出血者予禁食,输血、止血治疗。禁食是为了避免食物刺激出血点,输血止血是为了补充人体丢失的血液,以防出现失血性休克危害生命。
合并结肠憩室炎患者,由于憩室炎病原体多为肠道菌群引起,故可予头孢替坦抗生素抗感染治疗,避免憩室炎症进展发生成为脓肿出现不良后果。
疼痛患者,多数考虑胃肠痉挛引起,可予山莨菪碱、阿托品等来解除胃肠痉挛,缓解疼痛。但注意观察有无便秘,皮肤潮红、出汗减少、口干、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
如出现脓肿、腹膜炎、瘘管、穿孔、肠梗阻等,内科治疗无效下,可紧急手术治疗。急诊手术危险较大。外科治疗方法有两种:腹腔镜手术和开腹结肠切除术。憩室炎或脓肿,局限于结肠周围、骨盆,腹内或腹膜后者,可行腹腔镜结肠切除术;憩室炎穿孔,瘘管导致腹膜炎者主张开腹手术。
无并发症的老年结肠憩室者预后良好,有轻度症状者可行结肠镜行憩室摘除而治愈此病。对于合并并发症者,预后相对较差,如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穿孔、败血症者病死率高。故对于老年结肠憩室患者,建议至少每年行结肠镜检查一次,及时了解有无憩室炎,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
老年结肠憩室经过结肠镜下进行憩室摘除一般可治愈。
无症状的老年结肠憩室不影响生命。有症状者,视具体并发症而定,若出现憩室出血、穿孔败血症的并发症,预后很差,具体能活多久,无具体文献报道。
老年结肠憩室患者,术后1月应复查腹部CT、血常规等情况,了解有无感染及手术部位的恢复情况。
老年结肠憩室患者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饮食,多食用纤维素含量高、富含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少食过硬而粗糙的食物,少吃一些油炸及难以消化的食物。
宜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菠菜、芹菜、燕麦等粗粮制品。
不宜吃硬而粗糙的食物,如油炸瓜子、锅巴等,少吃油炸多次的食物。
饮食主要是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水,适当运动,保持大便畅通。
老年结肠憩室患者的护理,要根据不同并发症进行相应的护理,注意心理上的疏导及疾病宣教,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及指导如何返院复查等。
便秘患者应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长时间坐位。
患者每天最少要有30分钟的有氧运动,促进肠道蠕动,但运动要适宜,不可剧烈运动。
术后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保持引流管通畅。
老年结肠憩室患者术后应时刻关注患者敷料及引流管情况,防止术后并发感染,或引流不畅等情况。
有出血并发症者,若行手术治疗并发症者,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伤口敷料渗出情况,术后留置引流管的,应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色、质,当引流量在短时间大量增多且呈鲜红色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由于老年结肠憩室的并发症易引起病人精神紧张、恐惧。因此,家人应多关心体贴病人,向病人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增强患者治病自信心,更好的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老年结肠憩室患者,特别是行手术治疗患者。术后要密切观察自己有无腹痛加重,恶心呕吐、血便等情况,如若出现上诉症状况,需警惕术后肠梗阻或者术后坏死等情况,应立即就诊。
老年结肠憩室的病因尚不明确,主要是通过及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善进行有效的预防,此外,针对高危人群应早期体检进行疾病的筛查,也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对于60岁以上老年结肠憩室高危人群,宜及早开始进行结肠镜或腹部CT检查,进行结肠憩室筛查。首次筛查结果正常者,宜每隔1年至少筛查一次。
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排便时间不可过长。
平时多喝水、多运动可预防便秘。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对可能引起肠道内压升高的因素及时处理,保持肠道通畅。
4400点赞
[1]马勇.结肠憩室炎的诊断及治疗现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6):20-21.
[2]魏秀芹.136例结肠憩室病的内镜特点及临床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1,20(9):825-826.
[3]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上册[M].第1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543-154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