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腺瘤是涎腺肿瘤中极少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临床一般无特殊症状及表现。关于嗜酸性腺瘤的组织发生尚未完全明了,可能来自导管上皮或导管肌上皮细胞。
嗜酸性腺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嗜酸细胞的发生和年龄有明显关系,可能是导管上皮或导管肌上皮细胞病变导致。
随着年龄增长,正常腮腺的腺泡和导管上皮会被嗜酸细胞取代,这种变化很少出现在50岁以前的个体,而70岁以后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这种改变。因此,它是腺组织一种退化和变性的成分,这些变性细胞在致瘤因素影响下,不断分裂繁殖而成肿瘤。
嗜酸性腺瘤临床极少见,多发于腮腺,其次为颌下腺,口内黏膜的小涎腺较少发生,约占全部腮腺肿瘤的0.1%~1%。嗜酸性腺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较男性多见,肿瘤生长较缓慢,病史可长达1.5年。
随着年龄增长,正常腮腺腺泡和导管上皮会被嗜酸细胞取代,这种现象主要是50岁以后发生。
嗜酸性腺瘤一般无明显不适症状,患者多是无意中发现,如合并感染可出现疼痛,其临床表现与常见的腮腺多形性腺瘤类似。
嗜酸性腺瘤临床没有典型症状,临床表现为渐进性生长的无痛性肿块,包膜完整、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一般不会侵犯面神经。
当肿瘤合并感染时,可出现疼痛等表现。
本病发生于鼻腔和鼻咽部时,可出现鼻腔不通感。
中老年人一旦出现腮腺等唾液腺处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时,应该尽早就诊以明确诊断。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腮腺生长极其缓慢的无痛性肿块时,有时肿块合并感染会疼痛,应及时就医。
嗜酸性腺瘤患者考虑去口腔科就诊。
肿块发现多久?
肿块短期内增大明显吗?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肿块处疼痛、发热等症状)
在其他医院就诊治疗过吗?
是嗜酸性腺瘤的确诊依据,可通过穿刺活检或者切取活检等方式获取病灶组织标本。
主要是评估肿瘤大小、与周围组织关系、是否合并感染等。
主要是评估肿瘤大小、是否囊性变等。
是通过穿刺的方法提取样本进行检查的一种方法,可以通过穿刺提取结节内的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确定病变的性质,为治疗做指导。
可见瘤体浓聚而呈“热结节”。
有生长缓慢并且无痛的腮腺肿块,肿块边缘整齐、与周围无粘连等。
病理学证实为嗜酸细胞腺瘤。
腮腺多形性腺瘤可有嗜酸性上皮细胞,但此瘤中有特征性的黏液及软骨样区域,嗜酸性上皮细胞往往和这些特征性病变相伴行。
慢性腮腺炎可以伴有嗜酸性细胞化生,并有淋巴细胞浸润而容易与嗜酸性腺瘤混淆。但慢性腮腺炎患者会有腮腺区的反复疼痛,而嗜酸性腺瘤患者表现为持续生长的无痛性腮腺包块。
嗜酸性腺瘤的治疗主要是手术,但术后复发率为20%~30%。因此,手术时应视其为低度恶性肿瘤,手术保持一定范围。彻底切除肿瘤,摘除相连全部腺体防止复发。
当肿瘤并发感染时,可考虑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阿莫西林。
嗜酸性腺瘤的治疗首选手术切除。由于其可呈多灶性生长,或者在正常腺体中有多个肿瘤样嗜酸细胞组成的结节,所以手术时应做保留面神经的全腮腺与肿瘤切除术,手术要彻底,以防复发。
嗜酸性腺瘤是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不会发生转移、预后良好。
嗜酸性腺瘤术后基本能治愈,虽然病变容易局部复发,但可以再行手术治疗。
嗜酸性腺瘤术后可以长期生存,肿瘤对患者的自然寿命影响不大。
嗜酸性腺瘤术后一个月行CT等检查复诊,评估手术的彻底性。由于肿瘤易局部复发,因此术后要定期复诊,监测病情变化。
嗜酸性腺瘤无特殊饮食要求,主要注意均衡营养即可。如注意易消化饮食以及均衡饮食,多食蔬菜、水果等。还要注意禁忌辛辣、刺激饮食,避免刺激腺瘤。
主要是术后患者做好手术刀口护理,预防感染、出血等,补充白蛋白促进手术切口尽早愈合。
注意手术刀口的清洁、干燥,以及避免搔抓、活动谨慎,以防术后出血、感染等。
患者术后一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如长跑、踢足球等。
保持良好的口腔习惯。
由于嗜酸性腺瘤局部易复发的特点,因此术后要定期监测病情,一旦复发尽早二次手术。
对于50~70岁的人群,尤其是女性,每年要做好腮腺等部位的检查,从而可以早期筛查,提高早诊率。
由于嗜酸性腺瘤病因不明,因此无法针对病因预防。对于年龄超过50岁的人群,尤其是50~70岁的女性做好每年的查体。
5222点赞
[1]孙江燕.12例腮腺嗜酸性细胞腺瘤临床病理分析.肿瘤基础与临床,2008:164-165.
[2]许志亮,罗艳荣,张小平.右腮腺嗜酸性腺瘤1例.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2:448-449.
[3]汤钊猷.现代肿瘤学.第三版.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