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骨症(osteopetrosis)又称大理石骨病、先天性骨硬化、广泛性脆性骨质硬化等,于1904年德国放射学家ALBERS-SCHONBERG首先描述,故又名Albers-Schonberg病,1926年KARSHNER依据病变特征将其命名为石骨症。石骨症是破骨细胞减少和/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因骨吸收障碍而引起的罕见病。本病之特征为钙化的软骨持久存在,引起广泛的骨质硬化,重者髓腔封闭,造成严重贫血。本病常为家族性,绝大多数病例为隐性遗传。
多见于成年人,通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常因自发性骨折或体格检查时被发现。偶有肝脾肿大和视听障碍。当骨硬化增生引起茎乳孔缩窄时,可出现面瘫。贫血见于半数良性型患者。
主要见于婴幼儿,特点为进行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肝脾肿大,淋巴腺病,脑积水和自发性骨折。由于颅底畸形可出现颅神经压迫症状,常有失明。患者对感染的抵抗力减低。病程进展快,常因严重贫血、脑积水和反复感染等原因早期死亡。少数可生存至儿童期。患儿生长迟缓,智力和性发育不良,常伴发佝偻病、龋齿和骨髓炎。
石骨症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都有可能引发本病,石骨症好发于家族中有本病者,诱发因素暂不清楚,可能与近亲婚育有关。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恶性石骨症(MOP)多在婴幼儿期发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故又称为恶性石骨症。
多发生于成年人,起病晚,病情稳定,为良性石骨症。此类患者可无明显症状,由于骨质脆易断,常发生多次骨折,尤其是下肢。另外,也可有颅神经受压的表现,常伴有关节、长骨畸形等。患者鲜见全身性疾病,寿命一般不受影响。
本病的诱发因素暂不清楚,可能与近亲婚育有关。
石骨症常为家族性,绝大多数病例为隐性遗传,多见于近亲结婚者。
石骨症为遗传病,发病具有家族聚集性,好发于家族中有本病者。
本病多有严重进行性贫血,发育障碍,营养不良,常有表情呆滞、智力低下;头颅可呈方颅、角型,前囟饱满,易出现骨折或畸形愈合,可有鸡胸、脊柱侧弯、胸廓畸形;可因颅底骨增厚而压迫脑神经,表现出面瘫、视神经麻痹、失明等。
患儿常有肝脾、淋巴结增大等明显髓外造血征象,外周血三系明显下降,有时可见幼稚红细胞、幼稚粒细胞,红细胞形态异常。患者骨皮质增厚,髓质钙化,使有效造血成分变少,出现肝、脾代偿性增大和贫血
骨板增厚,密度高,颅底硬化明显,蝶鞍形态正常,蝶骨及乳突密度增高,因此可引起面神经麻痹、视听觉减退等颅神经卡压表现。
骨板增厚,颅骨硬化,密度增高等导致额部突出。
广泛性全身骨密度偏高,且对称,腰椎、骨盆、颅底最为显著。骨纹粗或缺如,皮质厚,松质密度高,髓腔模糊不清。骨质硬化程度和范围与发病年龄相关,起病越早,硬化范围越大、越严重、越易引发骨折。
颅底硬化明显,蝶鞍形态正常,蝶骨及乳突密度增高,因此可引起脑出血表现。
例如乏力、头痛、头晕或肢体感觉异常等。
由于骨髓腔被大量钙化的基质充塞,而使造血组织明显减少,发生髓外造血器官如肝、脾、淋巴结增大,出现髓性无功能性贫血。
长期贫血导致患儿生长发育迟缓、营养差。因骨内钙质不能正常运送到骨骼生长部位,故易在婴幼儿期发生佝偻病。
因颅骨骨质硬化增生、颅底各孔变窄小,致使脑脊液回流受阻而发生脑积水、硬膜下积液或脑室扩张而出现头痛、头晕、晕厥。
当患者出现活动后髋关节疼痛不适、脊柱侧弯、双侧膝关节外翻畸形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到医院骨科或神经内科就诊,并作血常规检查、血生化检查、骨髓穿刺等检查进行诊断,但要与氟骨症、多发性成骨型转移癌、肾性骨病等疾病相鉴别。
活动后髋关节疼痛不适,应及时就医。
脊柱侧弯,骨盆向左侧倾斜,双侧髋关节活动受限,应及时就医。
双侧膝关节外翻畸形,应及时就医。
近亲结婚,家族遗传病史者应及时就医。
反复骨折者应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脑部症状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神经内科等。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活动受限、骨折等)
既往用药情况,有无药物过敏?
是否有以下症状?(贫血,发育障碍,营养不良,常有表情呆滞、智力低下、鸡胸、脊柱侧弯、胸廓畸形、面瘫、视神经麻痹、失明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有无家族遗传史?近亲结婚史?
可伴外周血三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明显下降。
检测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水平大多正常,酸性磷酸酶水平常升高,胆钙化醇水平明显升高。
骨髓穿刺不易成功,骨髓像类似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表现。
广泛均匀,骨密度增高硬化,骨小梁变粗、模糊,皮质增厚,髓腔狭窄,甚至消失。本院曾有3例石骨症病人,因发生骨折,欲行带锁髓内针固定,因髓腔消失,骨质硬化,改用钢板或动力髁钢板固定,骨密度增高有明显的均匀对称性,以四肢、肋骨和骨盆较明显。
患者多以反复骨折、顽固贫血、发育不良或畸形、视听觉障碍等就诊而确诊为本病。
基因诊断也是可靠的诊断方法,但不常用。
氟骨症:患者有地区特异性及长期的氟接触史,此外,氟骨症多伴有氟斑牙、关节酸痛等特征性表现。氟骨症的病变主要累及躯干,向周围递减,氟骨症还可有韧带、肌腱附着处的异位钙化灶;石骨症则为全身改变。氟骨症骨纹粗,密度高,呈网格或纱布状,石骨症则致密且均匀。
多发性成骨型癌症转移,多见全身不规则硬化成骨。
肾性骨病:肾性骨病是营养代谢类疾病,除骨硬化外,还可有骨量低,出现维生素D缺乏症、骨软化等。
石骨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复杂,特异的影像学表现是其诊断要点。当前已知其病因为破骨细胞数量减少及其功能缺陷,并受多基因调控。对石骨症的基因诊断及治疗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石骨症确切有效的方法,而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石骨症确诊后的疾病教育尤为重要,应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给予适当的对症治疗。
良性型一般给予对症治疗,如控制感染、输血、加强护理、防止外伤性骨折,给予低钙并磷酸纤维素食物,可延缓骨硬化过程。
恶性型石骨症无特效疗法,一般采取对症治疗。采取减少钙摄入无明显效果,有效的治疗途径只有造血干细胞移植。
干扰素是一类糖蛋白,它具有高度的种属特异性,故动物的干扰素对人无效,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调节免疫及抗肿瘤作用。
皮质醇在操纵情绪和健康、免疫细胞和炎症、血管和血压间联系,以及维护结缔组织(例如骨骼、肌肉和皮肤)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功效。压力状态下,皮质醇一般会维持血压稳定和控制过度发炎。
维生素D的主要功用是促进小肠粘膜细胞对钙和磷的吸收。肠中钙离子吸收需要一种钙结合蛋白,1,25-二羟基维生素D3可诱导此蛋白合成,促进Ca2+吸收,又可促进钙盐的更新及新骨生成,也促进磷吸收与肾小管细胞对钙、磷的重吸收,故可提高血钙、血磷浓度,有利于新骨生成和钙化。
一岁以内死亡率高达70%~80%,患者将会出现面瘫、贫血、发育迟缓致使盲、聋,无法抬头、站立、走路或讲话,如果未获得适当治疗,基本上无法活过童年。
不能治愈,部分患者会出现进行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肝脾肿大,淋巴腺病,脑积水和自发性骨折。由于颅底畸形可出现颅神经压迫症状,常有失明。
一岁以内死亡率高达70%~80%,如果骨髓移植,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机会孩子能救过来。成年患者起病晚,病情稳定,为良性石骨症。此类患者可无明显症状,由于骨质脆易断,常发生多次骨折,尤其是下肢。另外,也可有颅神经受压的表现,常伴有关节、长骨畸形等。患者鲜见全身性疾病,寿命一般不受影响。
患者三个月一次复诊,血常规、血生化、X线片是必要的。
饮食方面多吃补血的食物。少吃含钙高的食物,给予低钙并磷酸维生素性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低钙饮食可延缓骨硬化过程。合理的、科学的膳食搭配对石骨症的治疗有一定辅助作用。
低钙饮食可延缓骨硬化过程,常见的高钙食物有奶类、豆制品、芝麻酱、虾皮及绿叶蔬菜等。
对于伴有进行性贫血的患者而言,多食用红枣、猪肝、阿胶等可改善贫血。
对患儿采取保护措施,避免造成骨折,训练柔韧性、耐力和力量,鼓励各种形式的安全主动运动,不宜参加剧烈运动,以防发生骨折。及时纠正贫血,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感染性疾病。
注意休息,适当活动。
禁烟限酒,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注意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树立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复诊时行血常规、血生化、X线片都是必要的,同时注意监测并发症的发展情况。
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形遗传病,青年男女在婚前应该了解双方的家族病史,实行优生优育。早期进行基因检测、X线、CT等检查有助于早期确诊。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早期筛查存在一定困难,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筛查,同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时早做X线、CT等检查有助于早期确诊。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治本病的重点在于预防本病的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防止本病发生进一步的损害的关键。
4990点赞
1]许少策,王诗尧,李康等.成人型石骨症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中国全科医学》2019年第02期
[2]马燕兰,曾伟.儿科疾病护理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
[3]樊蔚虹.食物养生与营养搭配速查百科[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刘新民,王涤非,凌敏.全科医生诊疗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5]Azar FM,Beaty JH,Canale ST.坎贝尔骨科手术学.:儿童骨科[M].第13版.唐佩福,王岩,卢世璧,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8.
[6]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