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房室传导阻滞又称小儿房室阻滞,指房室间正常传导途径发生传导延迟,部分或全部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或称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心脏传导阻滞可发生于传导系统上任何一处,包括窦房结与心房之间、心房肌、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及心室肌。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为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激动在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及其分支内发生阻滞,不能正常传到心室。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传导时间延长,超过正常范围,但每个心房激动仍能传入心室。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为最轻,常无症状,对心脏功能无明显影响。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是电激动自心房传至心室过程中有部分传导中断,即有心室脱漏现象,可同时伴有房室传导延迟。
指当来自房室交界区以上的激动完全不能通过阻滞部位时,房室间的传导完全被阻断,全部心房冲动不能传入心室。在阻滞部位以下的潜在起搏点就会发放激动,造成心房和心室各自独立活动,房室之间完全脱节,出现交界性逸搏心律或室性逸博心律,以交界性逸博心律多见。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分为先天性、后天获得性及功能性,还有药物及毒物作用等其他原因。不同类型其病因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存在异质性。小儿房室传导阻滞好发于有心脏疾病的儿童人群、胚胎发育异常的儿童人群,感染、迷走神经兴奋等因素容易诱发。
主要病因为母亲孕期患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血清中的抗体通过胎盘与胎儿心脏传导组织发生过敏反应,引起炎症、变性及纤维化。
可并发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如急性风湿热、病毒感染和某些急性传染病等,临床表现为心肌炎。
与遗传有关的肌病可能发生房室传导阻滞,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和具有眼外肌麻痹、视网膜色素沉着、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三联征的Kearns-Sayre综合征等。
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介入封堵手术,及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手术导致损伤心脏传导系统,可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房室传导阻滞也可见于小儿,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发生于1%~2%的正常人群。
洋地黄药物中毒以及毒物作用、低血钾症等可导致房室传导受阻,也可以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其临床表现除原发疾病外,还有心率缓慢、乏力、胸闷等表现,严重者可发生阿-斯综合征、心力衰竭或猝死。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多发生于儿童人群,活产新生儿的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病率为1/22000。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与心脏疾病有很大关联,有部分患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或婴儿可发生房室传导阻滞,也可由于先天性心脏病的修补术等损伤心脏传导系统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胚胎期房室节发育异常合并有先天性心脏病,也可见于房间隔缺损。
一些药物应用不当,可发生中毒,导致该病的发生。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乏力、气短、心悸等症,并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或称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其中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又可分为Ⅰ型和Ⅱ型,小儿房室传导阻滞可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脑缺血等并发症。
患儿无自觉症状,听诊可有心尖部第一心音减低。
Ⅰ型的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病儿可无自觉症状,可有心悸的表现,心率缓慢时可有头晕、乏力,劳动时气短等症状,听诊时在几次心博后有一间歇。
患儿可无自觉症状,心率缓慢或伴随其他病变时,可有头晕、乏力、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等表现。
部分患儿可耐受30~50次/分的心室率而无症状,但部分患儿可出现不同症状,包括疲倦乏力、眩晕、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室率极慢者可致脑缺血,从而出现意识丧失。
部分患儿可无自觉症状,仅于体检听诊或心电图时发现,或与其他心系疾病并见。若病情严重,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室率极慢者可出现意识丧失,抽搐等阿-斯综合征表现,严重者可致猝死。
由于房室传导阻滞,心脏排血功能受影响,当心脏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则可导致心绞痛的发生。
由于心脏房室传导阻滞,病情严重时,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会发生障碍,则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影响正常的血液运行。
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时,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受影响,心脏的排血功能也受影响,继而可能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从而引发脑缺血。
患者出现头晕、乏力、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等表现时,应到儿科、心血管内科、急诊科就诊。应通过体检、实验室检查进行确诊,注意与二度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相鉴别。
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的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重要,重视体检中的心电图检查,无论是否为房室传导阻滞,一旦体检出现心电图异常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体检时出现心电图异常,并出现头晕、乏力、气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若出现眩晕、心绞痛、心力衰竭情况应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去儿科。
心电图异常,并出现头晕、乏力、气短等症状时,去心血管内科。
出现晕厥、猝死等表现时立即去急诊就诊。
主要症状持续了多久?
有没有相关病史?
有没有做过心电图或其他检查?
有没有做过相关治疗?
家族中是否有本病患者?
应常规做心肌酶测定、血电解值、pH值和免疫功能血清抗体等检查,可通过实验室检查测定有无器质性病变,以及能对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进行判断。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可通过心电图检查测定心电图特点,诊断和判断房室传导阻滞及其病情严重程度。心电图可见P-P间隔与R-R间隔各有其固定规律,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心房率较心室率快。心室节律为交接性或室性自身心律,QRS波交接性心律为正常图形,室性心律则增宽,呈左或右束支阻滞型。Q-T间期可延长,并易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提示预后不良。
观察心室率缓慢的程度及是否并发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不仅可以用于监测心脏活动的节律,还可以用于检测短暂的ST段变化,弥补了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静息状态的心电波形而难以发现突发的、短暂的心肌缺血的不足,提高了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尤其是提高了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对临床评估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进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房室收缩的关系,可于出生前确诊,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于小儿房室传导阻滞有重要意义。
患者存在典型的临床标准,即心悸、头晕、乏力等相关症状。
心电图检查发现P-P间隔与R-R间隔各有其固定规律,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部分患者Q-T间期可延长,即可诊断为小儿房室传导阻滞。
间歇中无QRS波,也无P波,而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时P波按规律出现,P波后无QRS波,可通过心电图进行鉴别。
每一个房性期前收缩的P波都埋没于T波之中,当它的激动传至房室结时,该处尚处于绝对不应期。因而房性期前收缩被干扰而不能下传至心室,形成了未下传的早搏。应与二度2∶1房室传导阻滞相鉴别,前者可见提前发生的异位P波,异位P波多发生于前一T波之降支,需仔细观察T波改变。后者可见规律出现的窦性P波,可通过心电图或24小时心电图进行鉴别。
是窦房结自律性降低所致的窦性心律失常,其频率在60次/分以下,应与二度2∶1房室传导阻滞相鉴别。有时未下传的P波与T波相重或P波很小,应仔细检查P波存在。可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实验室检查等可鉴别。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治疗应针对病因进行,消除致病因素,一度及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无需治疗。病情严重者可行手术治疗,植入心脏起搏器。
重症心肌炎并发房室传导阻滞急期,发病2周内,经积极治疗多数房室传导阻滞可恢复。治疗方法是静脉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免疫抑制剂-泼尼松或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营养心肌药,有条件者最好放置临时起搏器。
心脏病手术中一旦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应在心房、心室放置临时起搏导线,予以持续起搏改善术后血流动力学。有关术后完全性房室阻滞的预后,多数以14天为界,超过14天仍未恢复窦性心律者,恢复的希望将很渺茫。术后完全性房室阻滞如不放置起搏器,早期死亡率很高。
因应用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等药物中毒发生该病的患儿应立即应用相应药物。
低钾血症应及时进行补钾治疗,以纠正电解质紊乱。
抗胆碱药,为M-受体阻断剂,主要解除平滑肌痉挛,量大可解除小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同时抑制腺体分泌,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搏加快、瞳孔散大、眼压升高,兴奋呼吸中枢,解除呼吸抑制。适用于缓解内脏绞痛,包括胃肠痉挛引起的疼痛、肾绞痛、胆绞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也可用于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患者、高热者禁用。
麻黄碱为拟肾上腺素药,能兴奋交感神经,药效较肾上腺素持久,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有显著的中枢兴奋作用。适用于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和缓解轻度哮喘发作、蛛网膜下腔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引起的低血压及慢性低血压症,也适用于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高血压、动脉硬化、心绞痛等患者禁用。
异丙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兴奋β1、β2受体,即兴奋心脏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传导加速,心排血量和心肌耗氧量增加,使骨骼肌血管扩张,支气管平滑肌舒张,解除支气管痉挛。适用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或感染性休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搏骤停患者。对异丙肾上腺素过敏、心动过速患者禁用。
该药主要是应用于发生感染性或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可消除水肿以及炎症反应。
指人工植入心脏起搏器,用特定频率的脉冲电流,经过导线和电极刺激心脏,代替心脏的起搏点带动心脏搏动的治疗方法,是治疗不可逆的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的安全有效方法,特别是治疗重症慢性心律失常。出现心力衰竭或阿-斯综合征,可先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提高心率,改善心功能,然后安置永久性起搏器。并同时对症治疗、供氧、升压及纠正酸中毒等。
小儿房室传导阻不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且经过治疗后可以完全治愈,一般不会影响寿命,建议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避免出现复发。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与病因有关,若为心肌炎或心脏病术后引起者,以及先天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是不伴其他先天性心脏病者一般可完全治愈。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经及时系统治疗与护理后一般不会影响寿命。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经治疗后,至少每3个月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病情稳定后可6个月复查一次。安装起搏器后需要定期到医院检查,及时调整起搏阈值,一般术后1个月内每2周一次,之后3个月内每月一次。
房室传导阻滞患儿的饮食调理以促进患者心率正常并保持稳定,血糖、血脂正常或维持理想水平为主,宜食清淡、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忌食脂肪高、味道厚重的食物等。
经常食用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及钙磷含量丰富的食物,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这些食物具有很好的营养心肌及神经的作用,有利于改善传导阻滞。
饮食应进高维生素、富于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也可多食含丰富纤维素的食物,可增加肠道蠕动,促进胃肠道的排空。
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动物油、蛋黄、螃蟹、鱼子等的摄入,宜低盐饮食、蛋白质的摄入不要过量,有增加心血管负担的风险。
禁止吸烟和饮酒,禁止饮浓茶和浓咖啡,禁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少食能引起腹部胀气的食物如生萝卜、圆白菜、韭菜、洋葱等,不利于心血管功能的恢复。
房室传导阻滞患儿的护理以促进患者心率正常并保持稳定,血糖、血脂、体重正常或维持理想水平为主,加强病情的监测,注意心理护理。还需避免发生感染或在感染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等。
避免寒冷刺激和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睡眠宜右侧卧位,不宜晚睡。
起居有常,情志舒畅,劳逸有度,避外邪,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经系统治疗后,应按时到就近医院测量心率并且进行心电图检查,并进行记录,以监测房室传导阻滞病情。如发现心率较慢小于60次/分或心电图异常,例如心房率较心室率快等表现并且伴随头晕、乏力、心悸等症状时,则应立即就医或按专业指导进行服药。
保持情志舒畅,稳定情绪,防止情绪过于激动或情绪波动过大,对心脏造成负担,不利于心血管疾病的恢复。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宜禁用洋地黄类药物,因其可增加阻滞的程度。
安装起搏器的患儿应注意,术后24小时内绝对卧床,取平卧位或低坡卧位,禁止翻身,术后第2天可适当术侧卧位。术后1周内术侧肢体制动,并加强观察心律变化。在术后恢复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患侧肢体做剧烈重复的甩手动作、大幅度地外展、上抬及患侧肩部负重、从高处往下跳。如果出现肩部肌肉抽动,可能是导线脱离,应立即到医院检查。
想要预防小儿房室传导阻滞,应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对于有心脏疾病的儿童人群,应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来筛查。
对于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的高危人群,即有心脏疾病的儿童人群和胚胎发育异常的儿童人群,应尽早进行筛查,主要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手段。首次筛查结果正常者,宜每年至少重复筛查一次。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志舒畅,劳逸有度,及时增减衣物,防治呼吸道感染以免诱发该病。
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注意休息,防止心脏负荷增大导致传导阻滞加重。
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或风湿性心肌炎患者,应适当锻炼身体,营养合理,预防感冒。
对于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免疫病的育龄妇女,备孕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监测抗体滴度,为受孕提供良好的身体条件。
应用奎尼丁等药物应严重遵医嘱并掌握其用量,避免用药不当导致中毒。
4213点赞
[1]包美荣.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105~105.
[2]韩凤华.小儿房室传导阻滞48例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24(003):120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