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建设者、边防战士、登山运动员等如未采取预防措施,在海拔3000m以上的地区,由于气压低,氧分压也相应降低,易导致人体缺氧引起高原病或高原适应不全症,又称高山病。此病积极治疗后,轻症患者症状可自行消失,症状严重的患者经过有效的药物治疗,辅助氧气治疗,症状可缓解直至治愈。
根据患者症状持续时间的长短、高原反应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进驻海拔3000m以上高原,因缺氧而发生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头昏,头痛、恶心、呕吐,心慌、气短、眼花、失眠、嗜睡、食欲减退、腹胀、腹泻、便秘、口唇发绀,手足发麻等),称为急性高原反应。多发生于进驻高原后数小时或1~3d之内,般经过3~10d高原适应,症状逐渐消失。
凡急速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地区,出现嗜睡、昏睡以至昏迷,并能除外其他原因所致者,称为高原昏迷。在高原地区出现昏迷,并能除外其他原因引起者,或经吸氧后数小时至1~2d完全恢复者(个别严重病例可持续昏迷两周以上),可诊断为高原昏迷。
凡急速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地区,或在高原因某些诱因出现胸闷胀或紧迫感、紫绀明显、面色灰暗、呼吸困难、鼻翼煽动、不费力的连续短咳,咯出稀薄的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等肺水肿症状,而能除外其他原因引起者,称高原肺水肿。
凡在高原逐渐出现心慌、气促、胸闷等症状,体格与心电图、X线检查发现心脏有异常改变,而能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病称为高原心脏病。
凡在平原时血压正常,进入高原后血压持续升高,超过18.66kPa/12.00kPa,且伴有相应症状,而能除外其他原因,或返平原后血压恢复正常者,称为高原高血压。
进入高原后血压低于12.00kPa/6.67kPa,持续两周以上,具能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或返平原后血压恢复正常者,称为高原低血压。
凡在高原,其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超过该高度正常值,并伴有相应症状和体征,而能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红细胞增多者,称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高原适应不全症混合型是指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高血压、高原心脏病三型中有两型以上并存者,临床上病例早期表现多为单纯型,以后逐渐发展成混合型(多从红细胞增多开始,而后合并高血压或高原心脏病)。
随着登高度的增加,大气与肺泡中氧分压之差缩小,直接影响肺泡气体交换、血液携氧和结合氧在组织中释放的速度,致使机体供氧不足,产生缺氧。此外,精神过度紧张、疲劳、感染、营养不良以及低温等因素对发病也有影响。
本病发生的基本原因是海拔高,空气稀薄,氧分压低,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适应不全而致。世居高原者发病较少。促进发病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未经过阶梯适应锻炼而急速进入高原(一般在海拔3000~4000米以上),或由高原进入更高地区,机体对低氧环境尚缺乏适应能力时。
在高原地区一切加大机体耗氧量的情况超过机体能负担的极限时,如初入高原的过重体力劳动,久居高原的长期过势,负重过大或翮越高山,饥饿疲劳下的持续劳动等等。
环境气温骤降,加大了机体氧的需要时。
其它疾病的影响,常见如上呼吸道感染等。
原有器官功能的潜在缺陷。
尚无该病具体流行病学数据。
由于老人的身体机能都在下降,肺功能差,因此容易出现这种反应。
由于女性体质较差,所以容易出现高原适应不全症。
肥胖患者由于体重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呼吸功能不好。
头痛、头晕是本病最典型的症状,患者还会伴随出现四肢水肿、恶心、呕吐、乏力、胸闷等表现。此外,根据不同的疾病分型还会出现相应的症状表现。
短时间内由平原初入高原地区,或作强体力劳动后诱发,头晕、头痛、乏力、心悸,.重者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面部浮肿、唇轻度发绀等.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多数人在1~2周内可适应,症状自行消退,休息后可自愈。重者可给适当的镇静剂及氨茶碱等对症治疗。
多见于四干米以上地区,常有急性严重高原反应为前驱症状。多在进入发病地区24~80小时后出现,其症状、体征与般急姓肺水肿相同。X线检查显示双肺野有密度较淡、边缘不清、云絮状阴影。
除早期的高原反应症状外,头痛剧烈,呼吸急促,明显的发绀,频繁呕吐等。初可有兴奋、儋妄,后逐渐转入淡漠、嗜睡、视力减退、反应迟钝、脉率慢、呼吸不规则,最后昏迷。重者可有抽搐,脑膜刺激症,甚至瘫痪。眼底静脉扩张郁血、视网膜出血及视乳头水肿,脑脊液检查正常,但压力可稍偏高。
急性型高原反应症状迁延3个月以上,装现为神经震弱的症状,如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疲乏、手足麻木、面部浮肿、消化不良等。可有心律失常或短暂性晕厥、月经不调等。
起病慢,常在高原居住6~12个月后发病,小儿多见,表现为气急、发绀、浮肿、阵发性咳嗽、夜啼等;成人有心悸、气促、咳嗽、发绀、浮肿等。右心室肥大,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少数患者可有心律失常、右心衰竭的体征如肝大、颈静脉怒张和腹水。
在我国较多见。进入高原后发生头痛、头晕、心悸、恶心、呕吐等,血压升高(以舒张压升高较著)。或表现与慢性高原反应相似的症状。
为久居高原,长期缺氧的一种代偿反应。一般红细胞超过700万,血红蛋白多于18克,红细胞压积高于60%,伴有紫绀、头痛、头晕、呼吸困难、全身乏力等可诊断。部分病人还可有视力模糊、耳聋、出血倾向、深部血管血栓形成,杵状指(趾)等。
以红细胞增多心脏病、高血压三者或二者并存为多见。
由于缺氧导致出现心力衰竭,可有胸闷、心慌症状,有可能会出现咳嗽、呼吸困难。有些患者还有可能会出现下肢水肿、肺水肿的情况。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心脏骤停或死亡。
由于缺氧导致出现视力障碍,导致眼部循环出现障碍,从血液中的到眼部的营养本身就很少,还要从空气中补充氧气,如果长时间不纠正,容易造成眼部失明或永久失明。
进入高原地区后,应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状态,出现头痛、心慌、胸闷、失眠、咳嗽、神志改变等常见的症状时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症状较轻,缓解较快的可以不用就医。
进入高原地区后,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头痛,持续的剧烈头痛且时间延长。
心慌、胸闷、气短,心跳加快,呼吸变得费力。
恶心、呕吐。
失眠、嗜睡。
呼吸困难,咳嗽、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口唇皮肤发紫、少尿、下肢水肿。
神志改变,出现焦虑、烦躁不安等精神情绪波动的状况。
高原适应不全患者首选就诊呼吸内科,出现脑部水肿症状时也可就诊神经内科。
症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以前有没有做过治疗?
发病以来情绪状况如何,饮食、睡眠情况如何,大小便情况如何?
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
以前有没有过高原地区的旅居史?
明确患者原先是否有心脏、呼吸系统疾病,什么时间来到高原,是不是第一次来到高海拔地区等问题,可协助本病诊断。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判断是否存在口唇、四肢皮肤发紫等情况。
医生通过听诊器,判断患者肺部是否存在异常呼吸音,以及心跳节律是否正常等。
主要用于判断血中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是否出现异常,判断患者有无感染。
如X线、CT可用于明确肺部和心脏的情况,B超可用于判断心脏、血管的病变的严重程度,MRI则适用于脑部病变的判断。
主要用于排除患者是否合并其他心脏、肺部疾病。
根据病史及临床诊断可以明确诊断,主要如下:
进入海拔3000m以上时,第1~2日症状最明显,后渐减轻,大多6~7日基本消失,少数可持续存在。主要表现为头痛、记忆与思维能力减退及失眠、多梦等,呼吸深、频率增加、心动过速,部分患者有发绀、血压升高,有时发生心律失常或短暂性昏厥。
流感常有咽喉痛、打喷嚏、鼻塞、流涕、发热、头痛以及全身肌肉痛症状。高原反应一般不出现发热症状,无上呼吸道其他症状,无肌肉痛。
高原病患者治疗的首要原则是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降低耗氧量,然后根据不同的疾病分型给予相应的治疗。
可降低高原病的发病率及其严重程度,减轻睡眠时的缺氧状况,并缓解水肿程度。
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能帮助患者缓解头痛。
有助于改善缺氧症状。
常用药物如高渗葡萄糖、甘露醇,适用于高原脑水肿的患者,主要帮助患者减轻脑水肿,降低脑细胞代谢,提供能量以促进恢复。
如呋塞米,适用于高原肺水肿的患者,主要用于帮助患者利尿,减轻水肿程度。
常用药物包括盐酸山梗菜碱、尼可刹米等,适用于呼吸困难的患者,可增强呼吸缓解症状。
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主要用于降低体内细胞代谢水平,并可解除气管痉挛,缓解患者的水肿及缺氧症状。
本病通常无手术治疗。
通过面罩给氧,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缺氧状况。
能够显著提高血液及组织氧含量、改善组织供氧,迅速缓解症状,对急慢性高原病具有明显治疗效果。
高原适应不全症积极治疗后,轻症患者症状可自行消失,症状严重的患者经过有效的药物治疗,可缓解直至治愈。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威胁患者的生命。
经过正规治疗一般可以治愈。
此病一般对生存没有影响,不接受正规治疗将威胁患者的生命。
高原适应不全症患者应少量多次饮水,多食碳水化合物类、多种维生素和易消化食品,多食用高糖类和高植物蛋白食物,少吃高脂肪食物。
少量多次饮水,多食碳水化合物类、多种维生素和易消化食品,如米饭、面条、新鲜水果、果酱等。
多吃高糖类、高植物蛋白和低脂肪的食物,如黄瓜、菠菜、木耳,鸡肉、鱼肉等。
少吃或不吃高脂肪类食物,如猪肉、动物内脏、花生等。
高原适应不全症患者应加强护理,注意正确的呼吸方法,日常注意戒烟、戒酒,避免情绪激烈,减少耗氧量。
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腹式呼吸比胸式呼吸更有规律和节奏,可将双手置于臀部,使手臂、锁骨、肩胛骨及腰部以上躯干的肌肉作辅助呼吸,以增加呼吸系统的活动能力。
戒烟、戒酒。吸烟、饮酒会破坏肺及肝脏的功能,降低机体的免疫抵抗力,因此应戒烟、戒酒。
避免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避免洗过烫的热水澡,以免加快身体新陈代谢而加剧缺氧。
注意保暖,防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需要按照医嘱服药,不要听信偏方、神药,不要漏服或多服,若出现恶心、头晕、呕吐等不良反应且难以忍受时,请及时就医。
前往高原地区前做好身体机能适应性准备,适当采用药物预防,初入高原,适当减少运动,多食碳水化合物类、多种维生素和易消化食品。
进入高原地区人员全面体格检查,一般健壮者较易适应低氧环境。凡孕妇及有明显心、肺、肝、肾等疾病,高血压Ⅱ期,患有癫痫、严重神经衰弱,消化道溃疡活动期,严重贫血者,均不宜进入高原地区。
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实行阶梯上升,使逐步适应。登山速度至为重要。
药物预防,为防止缺氧所致急性高原反应,可适当采用药物预防,如利尿剂、镇静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等。
初入高原者应减少体力劳动,以后视适应程度逐步增加劳动量。
初入高原时应多食碳水化合物类、多种维生素和易消化食品。高碳水化合物食品可提供葡萄糖和增强肺部弥散能力,以便在高原进行重体力劳动。禁止饮酒。有高山病症状者,睡眠时最好采取半卧位,以减少右心的静脉回流和肺毛细血管充血。
4649点赞
[1]吴天一.高原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M].陕西: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003-004.
[2]祁生贵,吴天一.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及相关研究[J].高原医学杂志,2015,25(99):5.
[3]吴兑,邓雪娇编著.环境气象学与特种气象预报[M],气象出版社,2001.04:244.
[4]曹广义,仉郁芝主编.军事医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01:58.
[5]朱定华,张雪亮,祝希春主编,基层医生临床实用全书[M],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01:26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