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埃希菌,俗称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大肠埃希菌侵入肠外组织或器官,可作为条件致病菌弓起肠外感染,能引起人类腹泻者称为致腹泻性大肠埃希菌,由其引起的肠炎称致腹泻性大肠埃希菌肠炎。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婴儿腹泻中检出率最高,成年人也可散发或暴发流行。
本病的发病取决于侵袭性大肠埃希菌的感染和免疫力的低下。病原体主要通过孕妇产道、被污染的乳品、水、乳头、食具、成人带菌者等传播,好发于接触了被细菌污染物品或带菌者体液的新生儿。
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感染较少见,主要侵犯儿童和成人。不产生肠毒素,能侵袭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繁殖。菌死亡崩解后释放内毒素,破坏细胞形成炎症和溃疡,导致腹泻。
新生儿的免疫功能不完善,在感染了此类细菌后易发病。
吃了不洁净的食物,或者是变质、腐败的食物,刺激胃肠道导致肠道黏膜受损。
不良的饮食习惯,嗜食酒、生冷食物等。
大肠埃希菌肠炎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腹泻,多见于婴幼儿和旅游者。2岁以下患儿占半数,且患病率有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趋势,发病率无性别差异。全年皆可发生,多发生于夏秋季。
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不完善及环境因素,易发生感染。病原体主要通过孕妇产道、被污染的乳品、水、乳头、食具、成人带菌者等传播。
新生儿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炎好发于接触了被细菌污染物品或带菌者体液的新生儿。
患有本病的新生儿的典型症状为食欲缺乏、恶心、呕吐、排便次数增多伴有腹痛。腹泻严重引发脱水的患儿可有前囟凹陷,可合并水电解质紊乱、菌血症、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病。
患者食欲缺乏、恶心、呕吐。
排便次数增多,可排出痢疾样黏液脓血便。
持续不缓解的腹痛。
腹泻严重引发脱水的患儿可有前囟凹陷、口干口渴、烦躁不安、皮肤弹性下降等脱水征。可伴发热、精神委靡、嗜睡等全身症状。
腹泻可引起患儿丢失大量消化液,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脱水。
侵袭性大肠杆菌可引起肠道的糜烂,继之入血引发菌血症。
患儿可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肾功异常等,病情持续进展可有头痛、嗜睡、痉挛等。
患儿免疫功能低下,肠道内侵袭的大肠杆菌破裂后释放的内毒素可入血,引发全身中毒症状,引起感染性休克。
新生儿起病时可出现突然的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家长此时往往将患儿紧急送到急诊科行急症处理,待病情稳定后转入儿科后续治疗。通过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等确诊,并与细菌性痢疾鉴别。
新生儿哭闹不止、烦躁不安,伴恶心、呕吐、高热时应立即就医。
腹泻、排黏液脓血便的新生儿应立即就医。
新生儿因呕吐、排便次数增多到急诊科就诊处理,病情平稳后转入儿科进行后续治疗及病情观察。
因为什么来就诊?
什么时候出现的症状?(呕吐、腹泻、排脓血便、腹痛)症状持续多久?
新生儿的胎儿时期可有异常?出生后身体情况如何?
有没有吃什么不洁或变质的食物?
家里人最近有没有胃肠不好的?
通过本实验可判断菌种及细菌类型。
患儿粪便培养出的大肠杆菌接种至豚鼠的眼结膜,可在短期内引发豚鼠的结膜炎,是诊断本病的特异试验。
患儿可有中性粒细胞的升高。
根据新生儿的病史及临床表现,可诊断为肠炎,通过实验室检查来寻找病原体以确诊。
细菌性痢疾也可出现脓血便与里急后重,可通过粪便细菌培养找到病原体来鉴别。
本病患儿的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及及时补液,补足丢失的水、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紊乱。本病自然病程一周左右,患儿一般仅需短期治疗。
重型腹泻的患儿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应给予静脉补液盐,调节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脱水纠正后每日液量只需补充继续丢失和生理消耗量。
腹痛、腹泻情况较重者,可使用止泻、止痛的药物,如蒙脱石散、阿托品、山茛菪碱、普鲁本辛等。
本病无手术治疗。
本病属细菌感染性疾病,预后良好,能够及时诊治的患儿不会影响将来的生长发育。极少数重症的、未及时诊治的、出现菌血症的患儿预后较差。
患儿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可以治愈,就诊不及时治愈较慢。
患儿经过临床的治疗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患儿出院后家长应密切注意患儿情况,出院后的第一个月,每两周带患儿复诊一次,进行体格检查及血常规等检查项目。
腹泻时进食和吸收减少,而营养需要量增加(肠黏膜损伤的恢复,发热时代谢旺盛,侵袭性肠炎丢失蛋白等),添加辅食的患儿应暂停辅食,以母乳喂养为主。母亲及其他监护人不吃腐败、变质、过期的食物,吃干净卫生的食物,避免传播给患儿。
以母乳喂养的婴儿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儿可喂以等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由米汤、粥、面条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有严重呕吐者可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待好转后继续喂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病毒性肠炎多有双糖酶缺乏(主要是乳糖酶),对疑似病例可暂停乳类喂养,改为豆制代乳品,或发酵奶,或去乳糖奶粉以减轻腹泻,缩短病程。腹泻停止后继续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并每日加餐一次,共2周。
不吃腐败、变质、过期的食物,不要喝生水,食物煮熟煮透以后再吃。
外出吃饭时要选择干净卫生的饭店,吃蔬菜、瓜果前要清洗干净。
家属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及一般身体情况,记录患者腹泻、呕吐的次数。注意患儿有无发热,及时告知医生处置。日常注意患儿保暖,家属接触患儿前必须洗手。
家属应勤给患儿翻身,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冲洗臀部,并擦油剂以防上行性泌尿系感染和臀炎。
注意观察患儿有无体温过高或不升,及时告知医生。
注意日常接触新生儿前必须洗手,患儿换下的衣物应单独洗涤消毒。
应密切观察患儿呕吐、排便、排尿的情况及脱水、酸中毒与低血钾等的变化。记录呕吐、排便、排尿次数以及每次的多少及时告知医生。
患儿可因不适而烦躁不安,频繁哭闹。家属应多多哄抱患儿,给予患儿安抚。
患儿出院后家属应注意饮食、接触患儿前洗手,并继续观察其身体一般状况,因婴幼儿免疫低下,可再复发。
本病的主要预防手段为在成人接触新生儿前,注意洗手消毒,不要让患儿与他人共用奶嘴、奶瓶。成人应注意饮食清洁,不饮变质、刺激性的食物。
家属及医护在接触新生儿前注意洗手、消毒。
新生儿不得共用奶嘴、奶瓶,定时对新生儿的用具进行消毒杀菌。
吃干净卫生的食物,变质、不洁的食物忌食。
4992点赞
[1]姜平,姜丽华主编.传染科临床护理[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10,第301页
[2]胡方远著.法定传染病及其免疫预防[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3,第173页
[3]李兰凤,耿蓉娜,王彦华主编.临床护理问答丛书.儿科护理946问[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2.03,第47页
[4]崔晓丹,杨峰主编.儿科护理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07,第172页
[5]马冬英,张龙祥,李林,徐立友,庄福增,杨桂梅主编.现代危重病症学上[M].济南出版社,2003.06,第286页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