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认为创伤性枢椎前滑脱多因外伤而致,多由交通伤或高处坠落伤导致枢椎椎弓根骨折、滑脱,称为创伤性枢椎滑脱,也被称为“绞刑架骨折”。多合并有头和前额或下颏颌面部的损伤,多为皮肤挫伤。有时可有其他椎体的骨折,损伤类型复杂,全身合并伤多。因损伤机制,影像学表现,骨折的稳度程度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根据骨折移位和成角分类,Francis等分为5个等级(见表)。移位的测量是在侧位片上C2,C3椎体后下缘分别画垂线,测两线距离;成角是椎体后缘分别画线,测两线交角的度数。Ⅰ型是稳定的骨折,Ⅱ~Ⅳ型是不稳定的骨折,V型骨折意味着移位超过C3椎体矢状径的一半,或成角畸形已造成至少一侧C2/C3间隙大于正常颈椎间盘的高度。
稳定骨折,骨折线可以涉及椎弓的任何部位,C2-3椎体间结构是正常的。
不稳定骨折,枢椎椎体显示屈曲或伸展的成角或明显的向前滑脱,C2-3椎体间结构已有损伤。
移位的骨折,枢椎椎体向前移位并有屈曲,C2-3小关节突关节发生脱位或交锁。
骨折有轻微的移位,韧带损伤轻微,是稳定的骨折,占28.8%。损伤机制是过
伸加轴向负荷造成枢椎椎弓在伸展位上断裂。
骨折有超过2mm的前移和不显著的成角,是稳定骨折,占55.8%。损伤机制是过伸和轴向负荷引起椎弓近乎垂直的骨折,随后突然的屈曲导致椎间盘的后部纤维伸展和椎体的前移和成角,C2-3椎间盘可因这种损伤机制中涉及的突然屈曲成分而破裂。
骨折是Ⅱ型骨折一种变型,C2-3间显示严重的成角和轻度的前移,骨折线通常不是垂直,而是从后上到前下斜形通过枢椎椎弓,占5.8%。损伤机制是屈曲占主要成分并伴有牵张成分的暴力。
双侧椎弓根骨折伴后侧小关节突的损伤,通常伴有椎弓骨折的严重移位和成角以及一侧或两侧的小关节突脱位,占9.6%。损伤机制是屈曲暴力加轴向压缩。
创伤性枢椎滑脱主要多为交通伤、高处坠落伤、绞刑伤等超伸展外力创伤于颈部所致。因外力作用多种多样,故损伤的机制复杂,合并其他颈部骨折损伤较多。
为枢椎峡部断裂的一个主要的损伤机制。
过伸加上突然、猛烈的牵张暴力,造成颅颈分离、脊髓横断并立即死亡,即典型的Hangman骨折。
过伸加轴向压缩暴力,由身体前冲,前额撞击在倾斜的车窗玻璃或游泳池底所致,并可能涉及了旋转的成分。
包括屈曲伴压缩或牵张暴力
在过伸或过屈过程中发生突然的反转。
创伤性枢椎前滑脱好发于交通伤或高处坠落伤,无明显好发人群的性别、年龄、地域等特征。在整个颈椎骨折中,创伤性枢椎前滑脱占4%~7%。
暂无针对性好发人群,多见于极限运动运动员、驾驶员、高空作业工人等。
创伤后颈部会感觉疼痛和僵硬,若合并脊髓损伤,则出现肢体麻木和无力。重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截瘫,常合并有前额或下须的皮肤挫伤,有时可有其它椎体和长骨的骨折。
颈部疼痛和僵硬,可呈斜颈畸形。
常是肢体麻木和无力,重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截瘫。
常合并有前额或下须的皮肤挫伤,有时可伴有其它椎体和长骨的骨折。
患者出现胸痛、头晕、无汗或多汗、眼嘴干燥等自主神经损伤症状;抽搐、瘫痪、肌萎缩等运动神经损伤症状;疼痛、麻木、灼烧感、位置感知障碍等感觉神经损伤症状。
身体出现创伤性枢椎前滑脱的相应症状,应及时到骨科就诊,进行详尽的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同时还需要与寰椎粉碎骨折、枢椎齿突骨折等疾病相鉴别。
交通事故或高处坠落受到外伤后,出现颈部的疼痛、僵硬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完善相关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以便诊断与鉴别诊断。
受到外伤后,如若出现肢体麻木和无力,或者不同程度的截瘫,应保持颈部固定不动,等待救援或立即就医,防止进一步的脊髓损伤。
大多外伤后患者优先到急诊科、骨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肢体麻木和无力等脊髓损伤的症状,应到神经外科会诊。
从事哪方面工作,近期是否遭遇过车祸?
什么样事故造成的外伤?
受伤距离现在多久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是否有其他部位受伤?
是否伴有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
通过视诊和触诊掌握暴力的作用点和作用方向,并通过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检查肢体感觉与运动来判断是否有脊髓的压迫或损伤。
通常包括颈椎常规片、断层片及动态侧位片,但Govender等认为由于颈部肌肉痉挛,动态侧位片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且有风险。
X线的典型表现是枢椎双侧椎弓根骨折、骨折线垂直或斜形,枢椎椎体可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和成角,并常有寰椎、下颈椎的伴随骨折,对婴幼儿需鉴别枢椎椎弓根先天性缺损或软骨连接。
可清楚显示骨折线、骨折块移位情况及与椎管的关系,CT三维重建有助于对骨折形态的全面了解。
可以了解脊髓及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对整个损伤作全面的评估,并为术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在不同的骨折类型中,Ⅰ型和Ⅱ型骨折神经系统症状比较罕见,Ⅲ型较为常见。非典型创伤性枢椎前滑脱据报道多因椎管狭窄导致神经损伤,目前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病例资料积累。
通过全身的体格检查判断是单一创伤性枢椎前滑脱,还是多发伤,以及是否有伴随伤。
通过影像学的检查确诊以及判断分型。
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判断是否有脊髓的压迫和损伤。
头部受到轴向的压缩力而造成损伤,按照作用力是否对称地通过双侧枕骨髁到达寰椎,可以将骨折分成不同的类型,包括前弓、后弓以及侧块的骨折。如果同时伴有过伸的暴力,也会改变受伤的机制。
按骨折部位分型为Ⅰ型(齿突上部骨折)、Ⅱ型(齿突基底部骨折)、Ⅲ型(枢椎椎体上部骨折)。Ⅰ型较少见,Ⅱ型最多见,生物力学实验证实此类骨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齿突受到了侧方或斜向的暴力所致。
多为轴向压缩力所致,椎体的斜型骨折和泪滴骨折较常见,而横行骨折少见。
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及继发颈椎关节退行性改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一般非外力创伤所致。
由于创伤性枢椎前滑脱的药物治疗尚无特效,其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骨折的稳度程度。大多数创伤性枢椎前滑脱患者采用密切关注的非手术治疗,可以获得仅有最小畸形的坚固的骨性愈合,不融合的发生率很低。
可直接采用头颈胸石膏固定12周,骨性融合后改用颈托固定6周。
可先行颅骨牵引复位,入院后床边摄片,观察搬运途中有无移位,从2kg开始牵引,根据损伤机制、移位和成角,选择牵引方向及颈部位置,最大加至4~5kg。密切的X线复查,了解牵引效果,如发现移位加重或过牵,立即调整重量和牵引方向。观察到复位后,改中立位2kg牵引,维持3~6周,然后带Halo支架下地活动。注意在骨折初期,Halo支架并不能取得和维持复位,过早带Halo支架下地可能造成再移位。伤后3个月期满后,尽管带有最初的间隙,骨折常能愈合,C2/C3椎间常自发融合。
Ⅱ型骨折有Ⅱ型及ⅡA型之分,都是不稳定性骨折,但其不稳定的性质和机制不同,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也不同。主要是复位方法上的不同,Ⅱ型是采用牵引并伸展来达到复位,而ⅡA型是采用对颈部施加伸展和轴向挤压来复位。复位后的最终的固定有坚固的外固定和手术内固定2种,或如保守治疗失败再行手术治疗。
创伤性枢椎前滑脱的药物治疗尚无特效,围手术期常规应用抗生素药物,如阿莫西林、头孢美唑等。
Ⅲ型骨折是唯一有绝对手术指征的创伤性枢椎前滑脱。闭合牵引不能复位,需切开复位。通过经椎弓根钉、C3侧块钢板内固定,可以提供很稳固的固定,也可行前路固定。对III型骨折的病人,若C2/C3小关节突骨折、脱位未予复位,可引起持续的颈部疼痛,需行后路开放复位、植骨融合术,然后Halo支架制动,以获植骨融合和骨折愈合。
创伤性枢椎前滑脱经过治疗后可以治愈,不会影响正常生活,若合并脊髓损伤,则预后较差,可能会导致行动不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创伤性枢椎前滑脱一般能治愈。
创伤性枢椎前滑脱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治疗周期结束后的第6个月至1年,应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
创伤性枢椎前滑脱无特殊饮食调理注意事项,与饮食相关性较小,维持正常均衡饮食即可。
创伤性枢椎前滑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积极配合治疗,谨遵医嘱进行适度恢复训练,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医生根据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术后适时进行功能锻炼,功能锻炼以循序渐进为主。
若出现伤口疼痛,要按医嘱使用止痛剂。
术后根据麻醉方式及病情,依照医嘱合理进食。
复诊时进行影像学及神经系统体格检查,以检测术后康复状况。若出现脊髓压迫或脊髓损伤的情况,要及时发现并入院处理。
安全带的使用可以在汽车事故中大大减少此创伤性枢椎前滑脱及其它头部和颈椎损伤。当然,对交通法规的遵守是最重要的。高空作业人员的安全防坠落措施的应用也能大大避免此类创伤的发生。
创伤性枢椎滑脱为外力创伤意外所致,事发突然,无法早期筛查。
驾驶汽车遵守交通规则,时刻牢记扎安全带。
高空作业人员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小心作业,避免意外的发生。
极限运动爱好者,尽量注意安全,量力而行,少做高难度危险动作。
4977点赞
[1]田伟.积水潭实用骨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李明,朱晓东,魏显招.脊柱滑脱诊断与治疗(翻译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周跃,郑召民.脊柱外科治疗原则.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4]白求恩骨科加速康复联盟.骨科手术围手术期管理指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9.10(21).
[5]张志辉.创伤性枢椎滑脱的临床研究进展[D].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51(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