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妄想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本身没有寄生虫感染,但常常坚信自己感染了寄生虫,且病情十分严重,认为自己危在旦夕,表现为皮肤瘙痒或刺痛感,严重者伴有皮肤溃烂、萎缩、焦虑等,原因是患者有妄想倾向,伴有某些器质性疾病,具有多疑、主观、精神紧张的人格特征,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以及心理健康。本病可通过药物结合心理治疗改善,一般预后良好。
寄生虫妄想主要是由于妄想倾向以及某些可导致皮肤瘙痒的疾病引起,好发于青年人和中老年妇女,可由药物、精神病史而诱发。
患者常常伴有妄想倾向,可能与抑郁、焦虑、精神分裂有关。
痴呆症、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多发性硬化等疾病可导致皮肤瘙痒,导致患者出现妄想症。
患者常具有多疑、敏感、固执、偏执、高度紧张、谨小慎微等人格特性。
患有精神病或有精神病遗传史的患者,容易诱发寄生虫妄想。
服用苯丙胺或可卡因等精神类药物,容易诱发寄生虫妄想。
寄生虫妄想临床上较为少见,暂无明确流行病学数据。
现在青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再加上本身多疑、主观、精神紧张的人格特征,给自己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更易患上此病。
中老年人免疫下降,易发生导致皮肤瘙痒的器质性疾病,如痴呆、脑血管疾病等,从而诱发寄生虫妄想。
寄生虫妄想的典型表现为皮肤瘙痒或刺痛感、蚁行感,伴有焦虑症状,患者坚持认为自己感染了寄生虫,但是经过检查并无寄生虫感染,本病严重患者可并发感染、焦虑症等疾病。
患者自诉皮肤瘙痒或刺痛感、蚁行感、蠕动感,经常出现抓痕,进而导致皮肤溃烂、萎缩、增厚。
患者常坚信自己感染了寄生虫,且认为情况非常严重,常要求医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检查,而实际上患者本身并没有感染寄生虫。
本病患者常因过度搔抓或不当的医疗引起人工皮炎,导致皮肤水疱、溃疡、疼痛。
当患者搔抓过度时,导致皮肤破溃,细菌和病毒入侵容易引起感染。
本病患者常伴有焦虑症状,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可能并发焦虑症。
寄生虫妄想患者出现皮肤瘙痒或刺痛感,持续不见好转时,可及时就医,通过皮肤涂片检查、血常规检查等,排除器质性疾病,再进行相关的心理治疗。
患者出现皮肤瘙痒或刺痛感,持续不见好转时,可及时就医,注意避免由于疑心而过度就医。
患者可优先前往皮肤科就诊。
患者在皮肤科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可至精神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这种情况出现多久了?
之前是否进行过相关的治疗?效果如何?
有什么既往病史?
有什么家族病史?
通过取毛发、皮屑、指甲等样本进行涂片显微镜检查,排除寄生虫感染。
通过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基础检查,排除是否存在感染引起的瘙痒。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血清维生素B12测定,查找皮肤瘙痒的病因。
具有寄生虫妄想的典型症状,包括皮肤瘙痒、刺痛感、蚁行感或者蠕动感,伴有焦虑,患者坚信自身感染了寄生虫,相关检查排除了寄生虫感染以及其他可导致皮肤瘙痒的器质性疾病,可诊断为寄生虫妄想。
本病需要与人工皮炎鉴别,人工皮炎患者常常隐蔽自伤行为,而寄生虫妄想患者则直言不讳,极力想要证明寄生虫的存在。
寄生虫妄想患者常存在过度就医的情况,应注意避免过度治疗,通过精神科的专业治疗,结合药物辅助治疗来缓解症状,可能需要长期的间歇性治疗。
匹莫齐特具有较长效的抗精神病作用,常用于急、慢性精神分裂症,对幻觉、妄想、淡漠效果好,常会有口干、乏力、失眠等副作用。对本药过敏者、发生攻击性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禁用,妊娠期妇女慎用。
利培酮为抗精神病药,用于治疗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等,不良反应有失眠、头痛、恶心、消化不良等。15岁以下儿童禁用,患有帕金森综合征的患者要慎用。
舒必利属于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药理作用为通过选择性阻断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受体,对部分患者有效。
可使用炉甘石洗剂清洗瘙痒的皮肤,伴有湿疹等严重患者可考虑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软膏。
本病无需手术治疗。
说服患者配合,暗示患者该药为治疗寄生虫妄想的“特效药”,配合使用炉甘石洗剂以及维生素进行治疗。
寄生虫妄想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一般可以治愈,能够消除寄生虫妄想的症状、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患者在1个月后注意进行复查。
本病一般能够治愈,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复发的现象。
本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患者治疗1个月后复查,尤其是使用抗焦虑药物的患者,需要复查肝肾功能。
寄生虫妄想无特殊饮食要求,注意饮食健康、均衡即可。
寄生虫妄想患者日常要注意遵医嘱用药,避免搔抓皮肤,溃破时及时消毒,预防感染,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了解各类精神药物和外用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正确服用,服用抗焦虑药物者需要每3个月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
避免搔抓瘙痒部位,如瘙痒明显可配合冰块冷敷或外用药物止痒。
患者皮肤搔抓溃破,可采用碘伏消毒,预防感染。
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对于寄生虫妄想的预防,主要是避免可能的致病因素,包括避免滥用药物、保持乐观心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等。
学会自我调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合理作息,不熬夜,劳逸结合,适当放松自己。
培养兴趣爱好,积极与他人沟通交流。
不盲目应用苯丙胺或可卡因等精神药物,避免诱发瘙痒。
合并有痴呆症、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等可引起皮肤瘙痒症状的患者,要及时治疗原发疾病。
4135点赞
[1]王宝玺.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178-179.
[2]惠让松,杨雪琴.综合治疗寄生虫妄想症1例[J].中国临床医生,2012,40(12):73-7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