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性矮小症,又称为生长激素缺乏症或垂体性侏儒症,指自儿童期发病的腺垂体生长激素缺乏而导致的生长发育障碍。其病因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可由垂体本身疾病所致,也可由下丘脑功能障碍引起,某些患者可同时伴有腺垂体其他激素缺乏。目前对此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进行人生长激素(hGH)替代疗法。
多数患者原因不明,无家族史,仅小部分有家族性发病史,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较为少见,任何病变损伤垂体前叶或下丘脑均可引起生长发育停滞,常见者有肿瘤(如颅咽管瘤、视交叉或下丘脑的胶质瘤、垂体黄色瘤等)、感染(如脑炎、结核、血吸虫病等)、外伤、血管坏死及X线损伤等。
垂体性矮小病主要是因下丘脑-垂体及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生长轴功能障碍、生长激素(GH)分泌不足引起。病因分为三大类,分别为特发性垂体矮小病、继发性垂体矮小病和先天遗传性垂体矮小病。
有半数是原因不明的,多数病变部位在下丘脑或垂体柄,往往有围生期病变,包括早产、难产、小于胎龄儿、严重室息等,也可能与遗传有关。
垂体发育异常包括前脑无裂畸形、视中隔发育不良、裂颚、下丘脑错构胚细胞痛等。
可继发于垂体周围放疗后,鞍区肿瘤。其次有视神经胶质瘤、无性细胞瘤、错构瘤、垂体瘤等,颅脑外伤(包括难产窒息,约有50%~60%以上出现垂体功能减退),颅内感染性或浸润性疾病(脑炎、脑膜炎、Langerhans组织细胞增生症、嗜酸性肉芽肿、地中海性贫血等)及精神创伤等。
垂体性矮小病是临床矮小症中最常见的类型,发病率大约在20/10万~25/10万之间,多见于男性患者,男女比例大约为3~4:1。
原发性垂体性矮小病多见于男孩,出生时有早产、难产、小于胎龄儿、严重窒息等情况。
继发性垂体性矮小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发生颅内感染者、颅内肿瘤患者、童年经受精神创伤者等为高发人群。
存在垂体发育异常及家族染色体遗传者,如原发性生长激素不敏感综合征。
垂体性矮小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骨骼发育不全。出生1~2年后生长逐渐减慢,身材矮小、匀称,成年后的容貌仍似儿童,皮下脂肪多、肌肉不发达、骨骼成熟迟缓、骨龄较年龄小、智力与年龄相当。还可能会伴有性器官不发育或第二性征缺乏等,如男性阴茎小、隐睾、无胡须、声调似小孩,女性无月经、乳房不发育、子宫小、外阴幼稚、无腋毛。
垂体性矮小病患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身材矮小,低于正常同龄人平均身高。
原发性垂体性矮小病多见于男孩,自1~2岁以后开始生长速度减慢,停滞于幼儿期身材,年龄越大落后越明显,至成年其身长也多不超过130cm,但智力发育正常,患儿外观比较其实际年龄为小,但身体上部量与下部量的比例常与其实际年龄相仿,故各部分发育的比例仍相称。患者头稍大而圆,毛发少而质软,皮肤细而滑腻,面容常比其实际年龄幼稚,胸较窄,手足亦较小。出牙延迟,骨化中心发育迟缓,骨龄幼稚与其同身高年龄小儿相仿,骺部融合较晚。
多数患儿性腺发育不全,第二性征缺乏,至青春期男性生殖器仍小如幼童者,隐睾症颇常见,声调如童音。女性往往有原发性闭经,乳房、臀部均不发达,身材无女性成年人特征,子宫小,外阴如小女孩。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功能亦往往偏低,但临床症状常不明显。
继发性垂体性侏儒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得病后生长发育开始减慢并伴有原发病的症状,患颅内肿瘤者可见颅内压增高和视神经受压迫的症状及体征,如头痛、呕吐,视野缺损或缩小等,甚至由于垂体后叶或下丘脑也受损害而并发尿崩症。
垂体功能减退的儿童,虽然身材小,身体的上部和下部之间仍保持着正常的比例,但没有青春期发育。
垂体性矮小病严重时,可能会并发感染、创伤,出现严重呕吐、腹泻,甚至可出现垂体危象,即出现头痛、呕吐、视力障碍等。
当患儿出现身材矮小、生长发育迟缓、身材比例异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医生通过患者的身高状况、生产史、家族史等,结合激素水平、基因检测等检查进行诊断治疗。该病是慢性病程,需要长期治疗及随访。
出现以下症状时,应及时到院检查:
1~2岁后生长缓慢,停滞于幼儿期身高,在2~12岁之间每年平均增长少于3~4cm。
出现性器官不发育,男性生殖器小,睾丸细小如黄豆;女性原发性闭经,外阴、乳房、臀部皆不发育。
长期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疼、视力和视野障碍等情况,应及时到院明确是否存在颅内肿瘤。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内分泌科或者儿科就诊。
若病因为颅内肿瘤,则需要至肿瘤科就诊。
母亲怀孕期间是否有甲状腺等疾病史?
这是第几胎?剖腹产还是顺产?是否早产?
孩子出生时的体重、身长是多少?
目前孩子的身高,每年长高大概多少?
成长期间孩子翻身、坐起、爬行、走路或说话是否都正常?
孩子目前饮食、睡眠等是否正常?
孩子还有没有其他疾病史?
其他家庭成员是否很矮,或者其他人是否有过生长迟缓?
升高者可排除本病,低下者不能肯定诊断。尿hGH测定可作为该病的筛选诊断。
生长激素的分泌呈明显节律性,夜间入睡时生长激素分泌明显高于日间,正常人基础状态下血生长激素浓度很低,有时甚至测不出,用兴奋生长激素的试验来判断生长激素不足,经兴奋后血中生长激素水平仍不上升,则表明生长激素分泌量不足。常用的兴奋试验包括胰岛素低血糖试验、左旋多巴兴奋试验、精氨酸激发试验、可乐定激发试验。有的病人对一种兴奋试验不起反应,对另一种起反应,因而至少做2个以上的兴奋试验。
静脉注射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对生长激素释放激素有反应者,提示下丘脑病变,无反应者提示垂体病变。
该检查有利于评估受体结构。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即生长介素,可直接受生长激素的影响,生长激素缺乏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降低,反之升高。该检测可作为评价生长激素分泌的指标。
X线片可发现骨龄落后。行蝶鞍X线片、头颅CT或MRI检查可了解有无垂体瘤。
出现生长发育障碍,可有家族性遗传,继发性者多有颅内肿瘤(如颅咽管瘤、嫌色细胞瘤)、感染、创伤,或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史。
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人,平均身高多在130cm以下(一般为正常人身高均值-3倍标准差)。生长速率不足4cm/年,智力发育一般正常。
骨龄迟缓,低于实际年龄4年以上,骨骺融合延迟。蝶鞍大小可无特殊,但鞍区病变者可有鞍上钙化、蝶鞍扩大,骨质破坏。
性器官不发育,第二性征缺乏等幼稚症表现,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功能可能轻度减退,对胰岛素高度敏感。
血清生长激素水平低下,且对胰岛素诱发的高血糖及精氨酸、左旋多巴、吡啶斯的明等兴奋试验无反应(低于5μg/L),青春期后血清促性腺激素水平低下。
排除下列疾病:体质性青春期延迟、原基性矮小症、儿童甲减症、骨骼疾病(软骨发育障碍、成骨不全)、营养代谢病、先天性心脏病、性腺发育障碍(如Turner综合征)等所致的侏儒症。
性染色体异常,核型为45,XO。患者表型为女性,表现矮小、性器官发育不全,常有原发性闭经,伴有肘外翻等先天性畸形,生长激素水平一般不低。而垂体矮小病生长激素水平低。
也称先天性甲减,在胎儿或新生儿时期甲状腺发育不良导致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明显生长发育障碍,表现为生长缓慢、智力低下、舌大、皮肤粗而干、四肢矮小、上半身比下半身长等。而垂体矮小病患者无甲状腺功能低下。
表现为生长发育较同龄人缓慢,该类患者一旦开始发育,性成熟良好,骨骼生长迅速,可达到正常人身高。而垂体矮小病患者生长缓慢、骨骼发育不全。出生1~2年后生长逐渐减慢,身材矮小、匀称,成年后的容貌仍似儿童,皮下脂肪多、肌肉不发达、骨骼成熟迟缓、骨龄较年龄小、智力与年龄相当。
垂体性矮小病的治疗以激素类药物治疗及原发病治疗为主。继发性垂体性矮小病需进行病因治疗,如颅咽管瘤应尽早手术。特发性垂体性矮小病患者出现垂体生长激素缺乏时,最好用生长激素替代补充治疗。
对于因颅脑外伤、放疗、肿瘤等引起的继发性垂体性矮小病,除内分泌治疗外,尚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可进行手术治疗、化疗等。
垂体性矮小病一经确诊,首选生长激素(GH)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长速率、改善成年身高。GH有种属特异性,动物GH对人类无效。人类生长激素(hGH)价格昂贵,故应严格掌握指征,适用于骨骺尚未愈合,对GH有反应的垂体性矮小病者。重组人GH(rhGH)结构与天然hGH完全相同,有纯度高、生物活性强等优点,但仍具有一定抗原性,约30%~40%可出现抗体,5%影响生长反应。
特发性垂体性矮小病约半数有加速生长的反应,但疗效并不比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好,尚待进一步研究。同时合并促性腺激素(GnH)缺乏的患者,可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基础上加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接近发育年龄开始应用较好。每2~3天肌内注射1000~1500U,3个月为一疗程,也可反复应用6个月至一年以上,对性腺及第二性征的发育有刺激作用,也有助于身高的增长,对男性效果较好。
对生长激素不敏感的患者有效。
人工合成的同化激素有较强的促进蛋白质合成作用,而雄激素作用较弱,因此同化激素促进生长、促进骨骼提早融合的作用则较弱。临床上常用苯丙酸诺龙,在患儿12岁后小量间歇应用。
可促使黄体的形成与分泌,促进睾丸间质分泌睾酮,适用于已达青春发育期、经上述治疗身高不再增长者。每次500~1000U,肌内注射,每周2~3次,每2~3个月为一疗程,间歇2~3个月,可反复应用1-2年。使用时注意过早应用可致骨骺融合,影响生长,男孩乳腺发育。
部分患者可有多发性垂体激素缺乏。生长激素治疗可使潜在的下丘脑垂体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病情加重。若患者对生长激素反应不理想,或血清T水平降至正常值以下,应及时补充甲状腺素。确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应长期补充皮质激素。
治疗期间应注意钙、维生素、微量元素及营养补充,以促进骨骼和身体的成长。
对于因垂体肿瘤等引起的继发性垂体性矮小病,除了进行生长激素等内分泌治疗以外,还要对症进行手术治疗,如垂体瘤要进行垂体腺瘤摘除术等。
一些患有矮小症的人选择接受称为肢体延长的手术,该治疗方法是有争议的,因为与所有手术一样,也存在术后感染、高热、伤口不愈合、恢复不理想等风险,且由于需历经漫长的治疗,患者的情绪和身体压力很大。
目前临床应用的重组人生长激素和人生长激素结构完全相同,重组人生长激素的成功应用使垂体性矮小病儿童能够基本达到正常身高。未经治疗的垂体性矮小病患者至成年后遗留永久性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继发性垂体性矮小病由颅中窝瘤、颅咽管瘤、垂体瘤或颅内感染与肉芽肿病变引起,预后不佳。成年人型垂体性矮小病易并发高血压、肥胖、血脂谱异常、性功能减退症和代谢综合征。
特发性垂体性矮小病目前尚不能治愈,继发性垂体性矮小病如原发病完全解除,可期待治愈。
垂体性矮小病不影响自然寿命。
如治疗不及时,患者可能终身身材矮小。
该疾病需要长期治疗、监控,定期随访。如使用生长激素治疗的患者每3个月应复诊,每年应检查一次骨龄。
垂体性矮小病患者日常应保持营养均衡,不要为了患儿生长过量补充营养品,很多营养品中会有激素,反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应在专业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适量补充,做到营养均衡。
饮食宜营养均衡,可多进食蔬菜、水果、坚果等。
避免让患儿吃过多油腻、辛辣、腌制及油炸等食物。
可多进食含钙的饮食,如牛奶。
垂体性矮小病的日常护理重在心理辅导、饮食营养均衡、适当运动和充足睡眠。此外,还应在医生指导下定期复查,行生长激素水平测定等检查。
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可辅助患者得到良好的休息,促进生长发育。
运动中注意不要磕碰伤,适量运动可以帮助患者生长发育。
用药期间遵医嘱用药,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告知医生,及时就医。
家属应关注、照顾患者的心理健康,大多数患者因身材矮小,特别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嘲笑,孩子可能会感到与同伴隔绝,会产生自卑、不愿接触人群及社会等消极心态,长时间会引发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家属应注意疏导、开解患者,帮助其建立对疾病正确的认识,保持积极的心态。
如有家族史,妊娠母亲可以行羊水的基因检测,孩子出生后可通过定期测骨龄,注意观察孩子身高增长速度等方法来做到预防的目的。
如有家族史,妊娠母亲可以行羊水的基因检测,孩子出生后可定期测骨龄。
有家族史,可行羊水的基因检测。
密切监测孩子生长发育情况,定期测量骨龄。
4937点赞
[1]孟令哲,辛颖.儿童身材矮小的病因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5(03):203-207.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科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诊疗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1-26.
[3]陈娟.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321-323.
[4]薛耀明,肖海鹏.内分泌与代谢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8.112-11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