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肉瘤常见于躯干、肢体和腹部,是人体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发生于外阴的脂肪肉瘤罕见,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尚不十分明确,主要表现为皮下缓慢生长的无痛性块物,有呈息肉样,可伴有波动感,偶尔表现为外阴疼痛、不适,进行性消瘦,多发生于大阴唇,阴蒂和其他部位较少。
外阴脂肪肉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未完全阐明,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可能共同参与其发病。
外阴脂肪肉瘤的发生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基因突变以及病毒感染相关。
外伤血肿、放射治疗等也可诱发外阴脂肪肉瘤。
外阴脂肪肉瘤的发病年龄在15~69岁,中位年龄为52岁。
有病毒感染病史的中老年女性。
有外阴外伤血肿、放射治疗史的女性。
外阴脂肪肉瘤的发病罕见,主要表现为皮下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伴有波动感,偶尔表现为外阴疼痛不适或消瘦。
外阴脂肪肉瘤常位于大阴唇,其他部位较少见。肿块大小1~5cm,圆形或椭圆形,孤立或多发。初起时肿块较小,位于皮下,可无任何症状,以后肿块逐渐增大,若压迫肠管、尿道可引起排便、排尿困难,侵犯皮肤可形成溃疡,合并感染时可出现疼痛和出血,患者往往因肿块、出血和疼痛而就诊。晚期肿瘤可能侵犯深部组织,而固定于耻、坐骨上,或出现远处转移。部分患者肿块可在若干年内无变化,而后迅速增大。
外阴脂肪肉瘤晚期可发生远处转移,易发生肺转移。
外阴脂肪肉瘤发病缓慢,在外阴局部出现无痛性肿块、破溃、感染等要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患者阴部出现溃疡、疼痛、出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怀疑外阴脂肪肉瘤的患者,可至妇科就诊。
已经确诊的外阴脂肪肉瘤患者,具有手术指征,可至外科进行手术,后面可至肿瘤内科放化疗。
何时发现外阴肿块?
有无排便、排尿困难?
外阴肿物有无红、肿、热、痛等症状?
有没有疼痛、生长过快等现象?
不适症状出现多长时间了?
明确患者外阴有无肿块存在,可初步诊断。
如肿瘤标志物检查,可协助外阴脂肪瘤的诊断。
是明确疾病的金标准。
根据外阴肿块、出血和疼痛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见不同分化程度的脂母细胞可确诊。
分化良好型脂肪肉瘤需与脂肪瘤、巴氏腺囊肿相鉴别。脂肪瘤无细胞大小不一和核异型性,纤维间隔较窄而不明显,亦无异型细胞和脂母细胞浸润其间。
黏液样脂肪肉瘤需与黏液样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葡萄簇型横纹肌肉瘤等相鉴别,后者均无典型丛状毛细血管网。黏液样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血管常受压呈弓形,有较多畸形瘤巨细胞,背景胶原丰富,附近有多形性区。葡萄簇型横纹肌肉瘤在黏膜上皮下区有形成层,可见横纹肌母细胞而不是脂母细胞。
外阴脂肪肉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之以抗癌化疗或放射治疗可以提高疗效。
主要为化学药物治疗,如放线菌素、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多柔比星等,适用于病期稍晚、组织上核分裂活跃的肉瘤。
采用根治性外阴切除和腹股沟淋巴清扫术,原发灶的切除范围必须足够,切除不够则常会局部复发。腹股沟深淋巴结阳性则行盆腔淋巴清扫术,采用肿瘤剔除术或仅行肿瘤切除手术,80%局部出现复发。
放射治疗可以防止肿瘤复发,提高生存率。
外阴脂肪肉瘤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晚期可发生转移,分化良好型的脂肪肉瘤局部复发少见,无远处转移,预后较黏液样脂肪肉瘤和多形性脂肪肉瘤好,其5年生存率为80%~88%,10年生存率为50%左右,而多形性脂肪肉瘤的5年生存率仅20%~56%。
部分分化良好的外阴脂肪肉瘤可以治愈,而黏液样脂肪肉瘤和多形性脂肪肉瘤容易复发,难以彻底治愈。
外阴脂肪肉瘤若不接受正规治疗,部分分化良好的脂肪肉瘤5年生存率为80%~88%,而多形性脂肪肉瘤的5年生存率仅为20%~56%。
建议患者在术后半年进行复查,主要行妇科检查以及彩超检查,明确肿瘤有无出现复发或转移等。
外阴脂肪肉瘤患者在饮食上应该少吃肥甘、厚腻的食物,要饮食均衡,戒烟限酒。
术后早期以清淡、流食为主,如肉末粥类、牛奶等。
不要吃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喱等,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对于外阴脂肪肉瘤患者的护理要注意保持外阴的清洁,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如果有相关感染、出血需要立即向医生询问。
保持外阴清洁,及时更换伤口敷料,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术后可在床上活动,防止压疮及血栓形成,术后一周可下床活动,下床活动时应先取坐位5~10分钟以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放化疗期间应加强营养,注意保暖,防止感冒,注意监测血常规。
外阴脂肪肉瘤病因不明确,预防可以根据肿瘤的三级预防来做。
在平时生活中应注意自检,若发现自己外阴部出现无痛性的肿块需及时就医。
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卫生,可以经常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熬夜劳累。
饮食可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劳逸结合,加强锻炼。
4807点赞
[1]穆启梅,李翠红.外阴部神经鞘瘤一例[J].健康大视野,2013.
[2]祝向东.外阴脂肪肉瘤[M].外生殖器皮肤病及相关疾病临床诊疗,2014:23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