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癌是指原发于颌骨内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本病较为少见,主要见于下颌骨,40~60岁男性好发。患者在早期无自觉症状,疾病进展后可出现局部患侧疼痛、膨隆或者缺损,此时往往容易误诊,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给出诊断,本病晚期可突出于面部向外生长,侵袭牙列,因为多牙松动,严重影响面容和咀嚼功能。本病来源于成釉上皮的剩余细胞或者成釉细胞瘤恶变,按照组织病理类型可分为鳞癌和腺性上皮癌两类,且以后者为多见,本病预后较差,5年存活率不足30%。
颌骨癌按照组织病理来源分为以下两类
鳞癌是来自鳞状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一般相对来说生长缓慢,转移发生的时间较晚,以局部淋巴转移为主。
腺性上皮癌是因为腺细胞恶变而造成的本病,生长较快,早期即可发生远处转移,预后较差。
颌骨癌根据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牙源性颌骨囊肿发展而来的颌骨癌。
侵犯骨髓腔导致颌骨吸收的实性型肿瘤而引起的颌骨癌。
牙源性角化囊肿发展而来的颌骨癌。
颌骨癌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条件至今被认为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可能的病因很多,但是只有病因没有发病条件,也不会形成癌瘤,目前被认为是“癌瘤病因综合作用”导致的。近期研究表明,本病的主要病因是遗传因素和免疫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本病的发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生理学以及病理学现象,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颌骨癌的患者可有家族史,但是并不一定是同一部位的癌瘤发作,遗传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患者较正常人易感染此病,遗传的并不是颌骨癌这种疾病本身,而是易患癌的一种体质。可能存在于基因当中,表现为基因修复能力较差、抗癌基因被抑制或者癌症基因易被激活。
机体抗癌免疫反应是通过监视作用来实现的,以细胞免疫为主。通过试验发现,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早期和晚期,监视作用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如果患者本身患有免疫缺陷相关的疾病,也更容易患上癌瘤。
某些物理因素,如热损伤、X射线、紫外线及其他放射性物质,或者长期慢性刺激如残根、残冠、慢性根尖周炎和反复发作的智牙冠周炎均可引起本病。还有一些化学因素,如香烟中含的焦油、尼古丁或者酒精,所有有吸烟和饮酒等不良嗜好的人群更易患病,其可能的原因是这些刺激因素诱发了机体免疫状态异常或者基因出现了突变。
临床上因为情绪原因导致颌骨癌的患者也比较多见,如果出现抑郁、失眠,或者遭受重大的精神创伤,可能会增加患病几率。这主要可能是因为精神因素影响了机体的正常运作,导致免疫系统出现异常。
我国尚无确切的口腔颌面部肿瘤发病率资料,我国颌面部癌瘤无论发病率还是患病率均不高,约排在全身各部位肿瘤的第10位之后,其中颌骨癌相对于颌面部肿瘤来说更是少见。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多发于男性,但是近年来女性患者的人数有明显增加趋势,其原因可能是女性抽烟、饮酒习惯有所增长,更多女性从事原本为男性所从事的工作。
40~60岁男性,可能与机体免疫力下降和外界不良因素长期刺激有关。
有吸烟、饮酒习惯人群,不良习惯可能是本病发生的诱发因素。
受过放射性损伤人群,主要指特定职业的人群更高发。
颌骨癌好发于下颌骨,特别是下颌磨牙区,临床上会出现比较典型的颌骨区域膨隆,早期可能并无其他不适症状,容易被忽略,但是本病发展较快,很快就会伴随发病部位出现实质性肿块,可有压痛、下唇麻木,甚至出现多颗牙齿松动的症状。下唇麻木是颌面部恶性肿瘤比较典型的症状之一,这表示肿物具有神经侵袭性。
患者早期无自觉症状,不久后可以出现牙痛、局部颌骨疼痛,并相继出现下唇麻木。
肿瘤自骨髓内向骨密质浸润,穿破骨密质后,则在相应部位颊舌侧岀现肿块或侵犯牙槽骨后,牙槽骨出现明显吸收,累及范围内多数牙松动、脱落。
肿瘤可自颌骨穿出,肿瘤也可沿下牙槽神经管传播,甚至超越中线至对侧,或自下牙槽神经孔穿出而侵犯翼下颌间隙,可引起张口受限。
晚期可浸润皮肤,影响咀嚼肌,并向皮肤外生长。
该肿瘤也可以沿着淋巴结进行转移,当晚期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以后会出现淋巴结肿大的现象。
颌骨癌可向区域性淋巴结如下颌下、颈深上群等转移,也可通过血液循环转移至其他器官,预后较差,生存率较低。
随着癌瘤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可侵袭并穿破颌骨的骨皮质,使该处颊舌侧出现侵润性肿块,骨破坏严重者可出现病理性骨折。
面部畸形几乎是每一位颌骨癌患者都会伴发的疾病,主要是因为恶性肿瘤侵袭性较强,而且没有自限性,可以累及颌骨后继续向外生长,因为面部膨隆,甚至破溃引发畸形,或者接受颌骨癌手术的患者一般需要部分或者大面积组织摘除,也会导致面部出现塌陷,严重影响美观,对患者心理造成创伤。
颌骨癌可以侵袭牙槽骨,导致相邻区域多颗牙齿出现明显的松动或者移位。在后续手术治疗中,病变累及的牙齿也是需要拔除以防癌瘤的复发,所有牙列缺损在所难免,严重影响患者进食、说话等正常生活,后期需要修复才能恢复咀嚼功能。
当患者肿瘤出现快速增长的时候,容易出现压迫面部神经的症状,一直压迫治疗不及时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面部神经损伤。
颌骨癌一般比较少见,很多患者对于本病并不了解,多数患者是因为牙齿疼痛剧烈或者面部可疑肿物前来就诊。本病恶性程度较高,如果能够及早发现并采取有效治疗,可能会大大延长患者的寿命。本病的发现主要是依靠临床医生的丰富经验,针对异常牙痛或者多颗牙齿出现疼痛的患者,医生如果能尽早明确诊断,避免误诊,将会对本病的预后有较大的帮助。
针对40~60岁男性患者,如果口腔内出现磨牙区域不明肿物,即使没有疼痛也应及时就诊。
本身有不良嗜好,比如长年吸烟、饮酒人群,口腔内出现牙疼且不能定位,多颗牙齿不敢咀嚼,需要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因为特殊职业,长期接触放射性损伤人群,如果出现面部膨隆等迹象因即刻就医。
大多数患者可以考虑到口腔颌面外科或口腔科就诊。
对于晚期患者,如果并发全身癌瘤的转移建议多科室协同治疗。
吃饭的时候有痛的感觉吗?
不明肿物的具体位置?
这种症状持续多久了?
在家自己服用过止痛药吗?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咬合错位、低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可以通过中性粒细胞的数目来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继发性炎症或者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观察患者面部形态是否对称,有无塌陷,有无异常肿块、颜色变化。用口镜拉开口角,检查颌骨患侧病变部位,大致明确肿块累及范围、形态、颜色,观察牙齿颜色是否正常,有无变暗。
因为颌骨癌侵袭较为广泛,应遵循由外向内、由前到后、由浅到深的顺序进行,确保没有部位被遗漏。必要时应进行健侧和患侧的对比,明确病变波及的范围。触及颌骨边缘形态有无异常活动,牙齿有无松动迹象,检查局部淋巴结有无肿大、活动度。
颌骨癌的临床表现在早期可与其他引起牙痛的疾病相混淆,所以及时的X线检查是非常必要的。X线表现早期病变局限于根尖下方,骨质成虫蚀样改变,以后出现溶骨性破坏,受累的牙根也被吸收,通常无骨膜反应。如果肿瘤为囊肿或者成釉细胞瘤恶变而来,可见到此二者的影像学特征。
通过以上三种检查方法,如果高度怀疑为颌骨癌的患者,进行活体组织检查就非常有必要,病理诊断是本病的金标准。
颌骨癌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因误诊可拖延病程,影响治疗及预后。下唇麻木常是颌骨癌的首要症状,这往往是恶性病变的典型表现,此时应及时行X线片检查。X线早期表现为病损局限于根尖区骨松质之内,呈不规则虫蚀状破坏,以后才破坏并浸润骨密质。为了确诊有时可将病变区牙拔除一个,自牙槽窝内刮取组织一块行病检,如已穿破骨密质形成肿块者,则活检更为容易。
急性根尖周炎可表现为牙齿松动和剧烈疼痛,症状与颌骨癌相似,但是通过X线片检查可发现病损仅累及发病的一颗牙齿,而没有大面积骨质破损情况。
患者多有炎症史,X线片除骨质破坏外,尚有增生修复的表现,如骨膜增生等,如临床、X线不能完全鉴别时,应于手术时冰冻活检以排除颌骨癌。
本病比较少见,也可出现下唇麻木,但是症状可时轻时重,而颌骨癌引起的下唇麻木为持续性麻木。
可以通过X线摄片看见下颌口呈喇叭口状改变,下颌骨扩大,能有效进行鉴别。
由于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很难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目前主要采取多种手段综合治疗的方式,其目的是尽可能清除病变,同时缓解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根据每名患者患病时期和分型的不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因为本病发作于颜面部,过大的手术创伤也会带来患者的心理抗拒,积极寻找微创和疗效最佳的平衡点,是临床医生应遵循的理念。
为了防止颌骨癌远处转移,尚应配合化学药物治疗。针对早期病变可以在手术结束后配合以化疗,可以预防转移和复发。针对中晚期患者,如果癌瘤侵袭范围广,不易手术,可以先进行化疗后再根据身体状况手术切除,之后再配合化疗。化疗可以采取单药化疗和联合化疗的方法,单药化疗药物有甲氨蝶呤、5-氟尿嘧啶、博来霉素、平阳霉素、长春碱、紫杉醇、生物调节因子等,联合用药化疗有顺铂、5-氟尿嘧啶和甲酰四氢叶酸,顺铂、紫杉醇和5-FU,顺铂和博来霉素等。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增强药效,同时又要尽量减少各药毒性的叠加。由于现有抗癌药物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尚不强,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对正常增生旺盛的组织如骨髓、肠胃和口腔黏膜细胞也有毒性,可能会引起血小板和白细胞大幅度下降,此时还需要辅助提高血小板和白细胞的药物。关于其他消化道不良反应,可根据具体情况对症给予治疗,一般化疗后不良反应也会逐渐消失。
手术是治疗颌骨癌的主要方法,根据颌骨癌的病变扩散特点,下颌骨的切除范围应更加广泛。限于一侧者一般应行半侧下颌骨切除;如邻近中线或超越中线者,应根据解剖特点于对侧下颌骨颏孔或下颌孔处截骨,甚至行全下颌骨切除。颌骨癌一般应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手术应该严格遵循无瘤原则,即在肿瘤边缘外一定范围的正常组织内整体切除,并确保切缘术中病理为阴性无瘤状态,避免挤压或者医源性种植肿瘤。缝合前需要用大量低渗盐水及化学药物冲洗,创口缝合时应该及时更换手套及器械。肿瘤切除的组织缺损应尽量修复和恢复,但一定是在根治癌瘤基础上的整复。对于手术切除彻底、早期肿物或者有重要器官外露时,可行即刻整复。对于肿块波及范围较大,或者中晚期侵袭较深,或者患者自身情况不耐受大手术的患者,可以延期二次手术和整复。颌骨癌需要根据检查的局域淋巴结情况选择颈淋巴清扫范围,一般选择颈淋巴结即可。
射线照射组织可引起一系列的细胞电离,使病理组织受到破坏,特别是低分化组织更容易受到影响。但是放疗的选择要根据颌骨癌的组织分型来选择。其中鳞癌对于放射治疗中度敏感,可以用于颌骨癌治疗,但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选择合适的剂量。腺癌对于放射治疗不敏感,可以考虑其他治疗方法。针对颌面部肿瘤发病部位的特性,最佳的放疗是近距离放疗,尤其对于晚期复发的病人,可以延长缓解期。
颌骨癌预后较差,生存率较低,而且容易有并发症的出现,影响面容和口腔正常生理功能。5年生存率在30%以下,腺癌类型恶性程度更高,治疗效果较差。
颌骨癌不能治愈,只能尽力缓解病情。
颌骨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30%。
治疗以后,前期需要每个月复诊,待病情稳定以后,可以3~6个月复查。
颌骨癌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口腔正常生理功能,但是为了增强抵抗力,积极应对疾病,应尽可能通过饮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避免发生恶性消耗。
本病患者因为面部器官受损,在进食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应给予高营养支持的食物,最好是一些配比均衡的营养素,容易进食和吸收的食物。
尽量以流食和半流食为主,同时注意食物的卫生性,避免引发局部感染,不可以吃刺激性极强的食物,同时应该戒烟、戒酒。
手术期间颌骨癌的护理需要专业护理人员,主要是缓解症状,减少痛苦,同时应注意无菌操作,以免引起感染影响手术治疗和效果。同时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排解郁闷,积极鼓励患者有信心接受治疗。
待病情逐渐稳定以后,建议患者积极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
患者需要半年到医院检查进行病情的监测,针对中晚期患者可以将监测频率定于3个月。
颌骨癌是临床中较容易误诊的病变类型,因为早期临床表现没有特征性,本身发病率也较低,很多患者因为对口腔健康的疏忽,导致就医时病情已经进一步发展,为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对于可疑性下唇麻木的症状,患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就诊。
虽然颌骨癌病因极为复杂,但是研究中明确了几种致病因素,可以采取相关的预防方法,本病的预防原则是针对易感人群提前做好筛查和远离诱发因素,同时提倡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
对于40~60岁高发人群或有癌症家族史的易感人群应进行口腔普查,每三年一次。针对本身有不良嗜好或者从事特殊工作人群,建议每年一次。
对于高发人群或易感人群可以进行望诊、触诊、X线片筛查的方法,其中X线片筛查是一种非常简单易行且误诊率较低的方法,可以快速诊断。对于高度疑似本病的患者还应进行活检明确诊断。
戒烟限酒,本病发病率,男性大于女性,其主要原因就是男性不良嗜好较多,而这些因素往往容易致癌。
有家族史的患者应积极增强体质锻炼,让机体免疫功能状态良好运行,不要有恐癌心理,有时候好的心态对身体健康有非常强的积极作用。
从事特殊职业人群,应注意工作时的必要防护,且不可粗心大意,而且一定要每年体检,早期筛查本病。
5222点赞
[1]张志愿主编.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2]张震康,俞光岩主编.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2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8.
[3]邹兆菊,马绪臣主编,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第2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1:194.
[4]四川医学院《口腔医学丛书》编写组编,口腔颌面X线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08:11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