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丝菌病由红斑丹毒丝菌感染所致,是一种急性的患病,但进展缓慢的皮肤疾病,本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类丹毒型,本病主要通过细菌培养予以确诊,治疗应积极除去诱发因素,治疗原发病灶,若患者出现全身症状,给予相应的支持疗法,例如抗生素治疗。日常生活中做好个人防护,是进行预防本病的关键。
最为常见,感染仅局限为部分皮肤,临床症状较轻,病情不重,预后较好。
感染弥漫分布于全身皮肤,患者皮肤的临床症状较为严重。
本型较为严重,可累及全身其他器官系统,如心脏等,治疗周期更长。
丹毒丝菌病因明确,主要是由于红斑丹毒丝菌感染所致,人的感染主要是职业因素所致,例如接触猪肉或鱼肉等较多工作者,多发于男性。外伤和免疫力低下容易诱发本病。
丹毒丝菌病主要是由于急性病原菌感染所致,即感染红斑丹毒丝菌,红斑丹毒丝菌为革兰阳性嗜氧杆菌,无荚膜和芽孢。本病由损伤的皮肤感染在临床上最为常见,且多数情况下为局部感染,本病为人畜共患病,红斑丹毒丝菌可感染各种活的动物,如昆虫、鱼、贝壳类动物、哺乳动物等,尤其是猪。而人的感染主要是由于职业因素,患者接触了携带此病菌的猪肉和鱼类等水产品,通过手部皮肤细微损伤而诱发,或者是在洗涤鱼类等产品或切肉时,患者手指被刺刺伤或被刀切伤,从而引起感染。
患者若有伤口,尤其是皮肤破口,更易使红斑丹毒丝菌通过破口进入皮肤,从而引发感染。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例如孕妇、老人、儿童等,在密切接触带刺水产品时,其感染风险增加。
国内外资料显示,丹毒菌丝病约80%患者与其职业有关,流行病学显示皮肤部位的感染最为常见,其次为心内膜炎,红斑丹毒丝心内膜炎的发病率为50%。
主要通过接触丹毒丝菌污染过的牲畜、鱼类等传染。
在洗涤鱼类等产品或切肉时,患者手指被刺刺伤或被刀切伤,从而引起感染。
研究数据表明,本病男性患者更为常见,可能是由于职业因素等影响。
丹毒丝菌病的典型症状类丹毒型、红肿、皮肤瘙痒、化脓等,其中以类丹毒型临床表现最为常见,本病常自伤口处,急性起病,因此较易早期发现,若不及时加以处理,患者病情继续进展,严重时可出现关节炎,并发脓毒血症、心内膜炎等。
患者最常见的起病症状,临床常常表现为破损部位皮肤的红肿、发热、疼痛、水疱等一系列局部皮肤感染的表现。
最为常见,类似丹毒临床表现,临床上表现为急性、但进展缓慢的皮肤病变,患者常有瘙痒,但无触痛,且一般没有全身症状。红肿一般界限不清,浸润较深,局部化脓明显。此外,血管性水肿好发于组织疏松部位,为水肿性,边缘不清,无触痛。
常出现于病程后期,当患者不及时予以治疗,病情进一步进展,患者即可出现伤口附近淋巴结、甚至全身淋巴结肿大的临床表现。
以手指关节较为常见,当患者未接受规范治疗,病菌可从伤口中心不断向周围扩散,以致整个手指红肿,患者严重时可出现关节炎,从而使指关节活动受限。
患者若不及时加以治疗,病情继续进展,病菌入血,患者可出现发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和外周血白细胞增加等一系列脓毒血症表现。
由于病菌入血,随血流到达心脏,侵袭心内膜,可引起心内膜感染,临床上可闻及患者心脏杂音,严重时出现栓塞等严重表现。
丹毒丝菌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在血液中进行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进而发生全身性急性感染的表现。
从事猪肉生产或渔业的工作人员,一旦被划伤或刺伤应及时就医,出现临床表现类丹毒型、红、肿、热、痛、淋巴结肿大等应立即就医,通过相应检查予以确诊,以免耽误治疗,并与蜂窝织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
从事猪肉生产或渔业的工作人员一旦被划伤或刺伤,应及时就医进行伤口处理。
有手部外伤史的患者,一旦出现手指红、肿、热、痛,淋巴结肿大等,应立即就医。
患者一旦出现发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或者心脏不适,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心脏杂音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心内科等。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有无手指被割伤或者刺伤的病史?
是否是猪肉加工、渔业等从业人员?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手指红、肿、热、痛,淋巴结肿大等)
是否去过别的地方进行就诊?有无用药?疗效如何?
是最基础的检查,怀疑丹毒丝菌病的患者均应进行血常规、尿常规以及血生化检查,取患者的血液和尿液,经过检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感染情况。
细菌培养是进行确诊丹毒丝菌病的重要依据,应取脓液来进行细菌培养,其目的是确诊患者是否存在有丹毒丝菌感染。当确认患者有感染后,可依据药敏试验来来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
临床使用还不多见,有条件可进行PCR扩增试验帮助快速诊断,即进行编码为16srRNA的红斑丹毒丝菌DNA序列的PCR扩增试验。
通过询问患者是否有手指被割伤或者刺伤,是否处理过鱼类或猪肉等,目的是初步诊断,为下一步检查和治疗提供依据。
根据患者的职业特点,如接触猪肉或鱼肉等较多工作者,以及手部切上或刺伤接触感染史等。
患者出现伤口红、肿、热、痛、淋巴结肿大等临床表现。
细菌培养或PCR检测明确患者存在有丹毒丝菌感染。
蜂窝织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感染引起的疾病,红肿境界不清,浸润深,化脓明显。可通过细菌培养鉴别,蜂窝织炎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而丹毒丝菌病为丹毒丝菌,以此鉴别。
是皮肤或黏膜单次或多次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发生的炎症性反应,可表现为红斑、丘疹、肿胀、水疱等,有痛痒而无触痛,无全身症状。可通斑贴试验确定致敏物质,细菌培养不可见丹毒丝菌,以此与丹毒丝菌病鉴别。
本病好发于组织疏松部位,为水肿性,边界不清,无触痛。一般发生部位较深,在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或黏膜,而丹毒丝菌病一般发生在手部。通过血清检测患者一般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IgE也可增高,丹毒丝菌病细菌培养可见丹毒丝菌,以此鉴别。
丹毒菌丝病的治疗周期约为1~2周,可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及头孢类药物进行治疗,如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等。此外,激光治疗对该病的治疗也有效。
青霉素较为常用,临床一般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根据病情,酌情选择用药途径,如口服、肌注或者静滴等途径,抗生素药物可抑制丹毒丝菌的生长,有效改善患者皮肤红肿疼痛以及灼热等症状。
如头孢唑啉,主要用于治疗本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例如患者出现心内膜炎或是关节炎时可用。
如各种抗生素软膏、20%鱼石脂软膏或丹毒软膏贴敷,局部用药可消炎、消肿,同时减轻疼痛。此外患部周围还可涂抹2%碘酊或使用0.1%依沙吖啶溶液进行湿敷,进行杀菌。
该病一般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若患者本病是足癣及以下肢静脉曲张所引起的,可进行激光治疗,如氦氖激光、紫外线及浅层X线照射治疗进行,但主要为辅助治疗。
丹毒丝菌病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均可治愈,且至于以后一般不需要复查,也无后遗症,并极少复发。
该病大部分患者能治愈,少部分患者治疗不彻底会出现反复感染的现象。
该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丹毒菌丝病经规范治疗,治愈后一般不需要定期复查。
丹毒菌丝病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症状减轻并消退为主,饮食方面保证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即可,治疗期间,饮食应忌辛辣。
忌辛辣刺激食品,本类食品多食易生燥热,可能刺激机体系统,从而使本病症状加重。
忌易致敏食物,本病患者应尽量少食海鲜类食物,如鱼、虾、蟹等,以免会助长湿热,使皮肤瘙痒等症状加重。
丹毒丝菌病的护理主要以保持局部干燥、凉爽、避免刺激为主。日常要密切监测患者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注意遵医嘱服药。
患者皮肤破口等处应进行日常清洁,不要抓挠,避免磕碰,同时关注有无发炎等情况,避免感染或者病情加重。
本病进展缓慢,患者日常应注意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本病具有传染性,患者治疗期间应注意隔离,家属及接触人员做好防护工作,接触过的物品应消毒处理。
丹毒菌丝病患者极易忽视,未坚持规范治疗,从而导致病情恶化,因此应密切检测患者呼吸、体温、心率等基础生命指标,一旦患者有异常,应立即就医处理。
注意药物,尤其是抗生素等的使用,严格按医嘱使用,不得随意增减药物剂量,以免加重病情。如果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就医。
丹毒菌丝病较易感染,但也较易进行预防,工作生活中做好防护措施,尤其是已经有皮肤外伤时及时就医进行筛查。同时做好隔离防护,及时处理伤口。
对从事猪肉加工、海鲜业工作人员,在洗涤鱼类水产品或者在切肉时,手指被鱼刺等刺伤或被刀切伤,应及时发现并治疗。
应做好隔离防护,如戴防护手套,避免再次接触受到丹毒丝菌污染的肉、鱼等食物。
对于与患者密切接触的人群,应与患者保持距离,从而避免密切接触。
对已经有皮肤破口者,及时处理皮肤伤口,应用酒精和碘酊进行消毒,避免感染。
4102点赞
[1]王露霞,徐德兴,罗春梅.从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一株红斑丹毒丝菌[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1):50-50.
[2]陈惠玲,叶惠芬.红斑丹毒丝菌致败血症一例[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8,26(006):328-32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