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乳素瘤是常见的下丘脑、垂体疾病,催乳素腺瘤是最常见的垂体功能性腺瘤,约占全部垂体腺瘤的45%,是临床上病理性高催乳素最常见的原因。催乳素腺瘤多为良性肿瘤,根据瘤体大小可分为微腺瘤(≤10mm)和大腺瘤(>10mm)。女性病人中微腺瘤占2/3,大腺瘤占1/3,绝经后多为大腺瘤,男性几乎都是大腺瘤。女性典型症状为闭经、溢乳、不育三联征,男性则表现为性欲减退、阳痿与不育三联征,预后较其他垂体瘤较好。
催乳素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除了催乳素释放因子与催乳素抑制因子调节素乱外,催乳素分泌细胞本身功能缺陷及其影响因素尚待明确。妊娠不仅使原有催乳素瘤增大,而且也是催乳素瘤形成的一个促发因素(据统计约10%催乳素瘤发生于妊娠后)。至于口服避孕药(CCP),因其具有一定雌激素活性,可以引起高催乳素血症。
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MEN1)基因突变、垂体特异瘤转录因子(pit-1)过度激活等。
如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过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过多,某些下丘脑激素受体的活化性突变等。
如某些信号转导分子(gp、CREB)突变,或成纤维生长因子(FGF2)、表皮生长因子(EGF)等生长因子过多,癌基因的激活及抑癌基因的失活等。
如放疗,射线在治疗的同时亦可损伤正常细胞。
靶腺(甲状腺、性腺、肾上腺)功能衰竭。
催乳素瘤是最常见的功能性垂体瘤,约占成人功能性垂体腺瘤的40%~45%,也是病理性高泌乳素血症最主要的原因。研究表明美国人口1/4有垂体微腺瘤,其中40%为催乳素瘤。催乳素瘤的大小与泌乳素的分泌有关,通常肿瘤越大,泌乳素水平越高。该病多发于20~40岁青壮年,女性较多见。
20~40岁青壮年,女性显著多于男性,可能与内分泌激素水平有关。
对于催乳素瘤的症状而言,育龄女性典型症状为闭经、溢乳、不育三联征,男性则表现为性欲减退、阳痿与不育三联征。
高催乳素血症可引起女性月经失调和生殖功能障碍,当催乳素轻度升高时可引起黄体功能不足而致反复自然流产。随着血清催乳素水平的进一步升高,可出现排卵障碍,临床表现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月经稀发或闭经及不孕症。
高催乳素血症时,在非妊娠期及非哺乳期出现溢乳的病人为30%~80%,病人血清催乳素水平一般都显著升高。
高催乳素血症是导致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反之勃起功能障碍常常是高催乳素血症的最早临床表现之一,不能射精和性高潮障碍等也是高催乳素血症常见的性功能障碍的表现。
高催乳素血症时下丘脑分泌CnRH的频率和幅度均明显减低,使垂体分泌LH与FSH的频率和幅度也减退,睾丸合成雄激素的量明显下降而引起性欲减退,表现为对性行为兴趣下降甚至消失。
高催乳素血症可导致生精作用减退。
男性长期明显的高催乳素血症可导致男性第二性征的减退,可表现为胡须生长速度变慢、发际前移、阴毛稀疏、睾丸变软、肌肉松弛等。
女性高催乳素血症时通常伴有体重增加,长期高催乳素血症可因雌激素水平过低导致进行性的骨痛、骨密度减低、骨质疏松。少数病人可出现多毛、脂溢及痤疮,病人可能伴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其他异常。此外,尚有不少男性病人出现乳腺发育,69%的男性患者出现肥胖。
严重的催乳素瘤压迫可发生急性垂体卒中,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呕吐、视力下降、动眼神经麻痹等神经系统症状,甚至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等危象。男性垂体催乳素腺瘤病人,常因血催乳素水平升高引起的症状轻、未能及时就诊导致病程延长,而直到肿瘤体积较大,压迫视交叉引起视力、视野障碍,或垂体瘤卒中出现剧烈头痛时才就诊而获得诊断。
女性出现月经不调,男性胡须生长速度变慢、发际前移、阴毛稀疏、睾丸变软、肌肉松弛时,应尽早医院就诊,完善相关检查,早期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有遗传病史者常规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发现血清发现催乳素水平升高,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患者发现性功能不全、第二性征发育障碍时应及时就医。
育龄女性出现溢乳与性腺功能减退、闭经、不育、阴道分泌物减少,伴有多毛、痤疮,男性出现性欲减退、阳痿、胡须稀疏与不育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数催乳素瘤患者就诊于内分泌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有闭经、溢乳、不孕等伴随症状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能检测血清催乳素水平,有助于诊断本病。
抽取血液用来检测泌乳素量,可以辅助诊断本病。
可以检测出血清促卵泡生成激素、促黄体生成素、雌二醇、促甲状腺释放激素的浓度变化,有助于诊断该病。
蝶鞍X线平片或断层摄片,因其本身的低分辨率和间接的影像效果,目前已不常规应用于催乳素瘤诊断,但因费用低廉,可选择的应用于临床上有占位性神经症状者,以观察蝶鞍是否扩大。CT与MRI因其高分辨率与直接的肿瘤影像效果,可发现直径3~4mm的微小腺瘤,特别对于治疗后复查随访有其优越性。对于垂体微腺瘤的诊断要注意与鞍内小囊肿,以及青春期女性经期和妊娠期间表现的生理性垂体腺轻度增大、信号不均匀等鉴别,避免误诊,可结合催乳素测定作出鉴别,必要时可做动态MRI増强扫描。
可检查出患者是否出现视野受损,从而辅助诊断该病。
如甲状腺超声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等,能够帮助排除其他疾病。
育龄女性出现溢乳与性腺功能减退、闭经、不育,在男性出现性欲减退、阳痿与不育。
正常人催乳素基础浓度一般<20μg/L,如果基础值>200g/L,催乳素瘤的可能性极大,若>300g/L则可肯定,100~200g/L时应当怀疑催乳素瘤,生理因素刺激的催乳素升高一般不超过100μg/L。
应用CT、MRI扫描下丘脑、垂体区有助于发现微小病变,特发性高催乳素血症应每6个月查催乳素和CT、MRI,有长期随访而自然缓解者。
生理性高泌乳素是由于在紧张、寒冷、低血糖和剧烈运动等应激状态下,进食蛋白质、高脂饮食以及哺乳时泌乳素分泌有短时升高,通过临床表现和泌乳素水平检测可与催乳素瘤相鉴别。正常妊娠期女性的泌乳素水平也逐渐升高,最高可达200~300ng/mL以上。临床通过相关病史以及妊娠试验进行初步的筛查,抽血之前至少安静半小时,必要时应脱离应激因素后重复测定泌乳素水平。
累及下丘脑和垂体柄的各种病变,如颅咽管瘤、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感染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创伤、巨大垂体腺瘤等影响垂体柄的结构功能,可以导致高泌乳素血症。有累及下丘脑及垂体柄病变的患者常常出现垂体前叶多个轴系功能障碍,以及垂体后叶功能障碍相关的中枢性尿崩症临床表现,通过鞍区影像学检查可以对不同病因的鞍区占位性病变的性质具有提示作用,以此可以与催乳素瘤相鉴别。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水平升高,TRH是下丘脑泌乳素分泌刺激因子的一种,因此患者临床上会有轻度的泌乳素水平升高。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减的患者常合并垂体反应性的增生,易被误诊为泌乳素瘤,因此甲低相关的临床表现以及甲状腺功能的测定有助于鉴别诊断。必要时甲状腺激素降低的患者药物治疗后,甲功恢复正常1~3月复查泌乳素水平。
抗精神类疾病药物如利培酮、氟哌啶醇等,胃肠道动力药物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部分避孕药物和降压药物(利血平等)可通过多巴胺受体通路导致泌乳素水平不同程度的升高,甚至可导致相关的闭经、泌乳等典型的高泌乳素血症的临床表现,问诊时需要详细询问患者药物服用史以鉴别。
泌乳腺瘤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首选,若药物效果差或有药物抵抗时,可考虑经蝶窦手术治疗。即使大腺瘤合并脑神经压迫症状时也可先试用多巴胺激动剂治疗,有时治疗效果可以很快出现,放疗仅作为辅助治疗,无论何种治疗方案必须定期监测催乳素。
对于有月经素乱、不孕不育、泌乳、骨质疏松以及头痛、视交叉或其他脑神经压迫症状的催乳素瘤患者,可以选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溴隐亭,可以使70%~90%的病人获得较好疗效,应该注意的是溴隐亭只是使垂体P腺可通性缩小、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需要长期治疗,只有少数病人在长期治疗后达到临床治愈。
对溴隐亭抵抗或不耐受溴隐亭治疗的催乳素腺瘤患者,可以改用卡麦角林、喹高利特等新型多巴胺,50%以上治疗有效。
手术治疗主要为经蝶窦手术,经口腔或鼻-蝶窦途径进行选择性腺瘤组织切除,保留垂体正常组织。部分患者不能完全切除干净,术后可能出现尿崩症、颅内感染、脑脊液鼻漏、视觉系统损伤以及腺垂体功能减退等。手术适应症有以下几点:
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欠佳者。
药物治疗反应较大不能耐受者。
巨大垂体腺瘤伴有明显视力视野障碍,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无明显改善者。
侵袭性垂体腺瘤伴有脑脊液鼻漏者。
拒绝长期服用药物治疗者,手术也可以治疗复发的垂体腺瘤。
放射治疗主要适用于大的侵袭性肿瘤、术后残留或复发的肿瘤,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副作用的病人,有手术禁忌或拒绝手术以及部分不愿长期服药的病人。放射外科治疗后也有可能出现视力障碍和垂体功能低下,放射治疗还需特别注意可能出现对生育的影响。
催乳素瘤经过正规治疗,预后相对较好,因其大部分为良性,其预后明显好于其他垂体瘤,但仍需遵循医嘱定期复诊。
只有少数病人在长期治疗后达到临床治愈,大多数患者仅可达到临床缓解。
催乳素瘤经过积极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患者在疗程结束后1个月复诊,完善血清学泌乳素瘤水平及脑CT或MRI检查。对于接受手术和放射治疗的患者 ,建议每3~6个月复诊,以观察治疗疗效、并发症以及肿瘤的变化等。
良好、合理的健康饮食习惯是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使身体健康地生长、发育,不良的饮食习惯则会导致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而感染疾病,恰当的饮食对疾病会起到治疗的作用,帮助人体恢复健康。
忌辛辣食品,多食易生燥热,使内脏热毒蕴结。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例如鸡肉、韭菜、牛奶等,宜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
多吃植物性食物,限制含糖食品和含糖饮料。
选择低脂饮食,少吃牛肉、羊肉、猪肉等,禁止饮酒。
催乳素瘤患者应该注意生活卫生,转移注意力,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过分紧张,以免加重病情。用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遵照医嘱进行病情监测,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按照医生指导正确服用。
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狂喜、暴怒,善于用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一旦发生急剧反常应迅速用转移法转移,积极参与正当社会活动,调节情感,增进友谊。
术后应观察敷料有无渗血、移位发生,遵医嘱定期换药。
放疗后2~3周会有不良反应产生,如皮肤红肿、乏力,如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
患者应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遵医嘱适当进行运动。
患者应严格戒烟,吸烟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患者应注意自身症状变化,有无病情加重,有无泌乳素瘤压迫症状,如头晕、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一旦发现及时就诊。
患者应该遵医嘱按时服药,用药期间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不良反应,若症状严重应该及时告知医生。
药物治疗期间注意观察自身病情变化,如感觉无效或病情进一步进展,需要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术后患者仍需要按时服药,巩固治疗。
泌乳素瘤病因复杂,日常应该健康饮食、作息规律、加强锻炼,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情绪,提高自身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
催乳素瘤患者早期完善血清催乳素水平检测,及时发现并治疗。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可少食多餐,宜清淡饮食,低脂、少油、少糖、少盐,定时定量进餐。
创造良好的环境,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休息、睡眠、饮食、营养,良好的环境和舒适的感觉有利于身心健康,使之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保持良好的情绪,安排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以解除寂寞,振奋情绪。
4649点赞
[1]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186-2187.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59-660.
[3]Kasper DL,Fauci AS,Hauser SL,et al.纪立农译.哈里森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分册[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33-34.
[4]中国妇女孕前肥胖诊治路径专家委员会.中国妇女孕前肥胖合并垂体泌乳素瘤的诊治路径[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8,29(12):1505-151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