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霉菌病属于条件致病性疾病,由于念珠地丝菌引起,因感染部位的不同,症状不一。肺部感染地霉菌病表现为发热、慢性咳嗽、有痰及咯血。胃肠道感染地霉菌病表现为肠胃炎伴胃痛及腹泻。口腔感染地霉菌病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奶酪样斑,有烧灼感。皮肤感染地霉菌病表现为红斑、渗出、角质层剥离、剧痒。外耳道感染地霉菌病表现为外耳道水肿、红斑、上皮剥脱及结痂。积极按疗程进行抗真菌治疗,预后良好。
地霉菌病是一种由条件致病菌-念珠地丝菌所引起的疾病。念珠地丝菌为酵母样真菌,广布各处,可寄生在土壤、蔬菜及水果上,常波及肺与肠道,可由口腔、呼吸道、皮肤等途径侵入人体,常伴发或继发于机体抵抗力下降的人群。
患有结核、糖尿病、恶性贫血等消耗性疾病以及艾滋病的人群胃肠较弱,长期营养摄入不足,易感染地霉菌病。
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可导致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致病菌,从而导致该病。
尚无具体流行病学数据。
通过口腔、呼吸道、皮肤侵入,但更多学者认为本病主要是内源性的,念珠地丝菌可为一些身体器官的正常菌群,机体正常状态下不致病,而当机体患有结核、糖尿病、白血病等消耗性疾病或伴长期用免疫抑制剂导致严重免疫缺陷时才会致病。
本病好发于患有消耗性疾病的人群或有严重免疫缺陷的患者。
地霉菌病主要累及肺、胃肠道、口腔等部位,可导致发热、慢性咳嗽、咯血、胃痛、腹泻等症状,具体表现视感染部位而定。
肺部地霉菌病常继发于肺结核,主要表现为发热、明显的慢性咳嗽,有痰及咯血。
胃肠道地霉菌病如同肠胃炎,主要伴有胃痛及腹泻。
支气管地霉菌病不波及肺,症状如同细菌性或念珠菌性支气管炎。不发热,但是有咳嗽及带血的黏液样痰。
口腔地霉菌病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奶酪样斑、凝乳状白色伪膜,揭除伪膜,留红斑性基底,伴烧灼感,咽、喉及其联合处可波及。
皮肤地霉菌病主要在皮肤皱襞,乳房下、腹股沟及臀裂处最常见,呈典型的红斑及渗出,并有角质层剥离,常伴有剧烈瘙痒。
耳地霉菌病主要表现为水肿、红斑、上皮剥脱及结痂,可伴有瘙痒感。
地霉菌病患者出现各部位感染后的典型临床表现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选择相应科室就诊,完善真菌涂片等必要检查,明确诊断。
患者出现肺部症状如咳嗽、咳血,肠道症状,如腹痛、腹泻,皮肤有痒感,口腔出现奶酪样斑,需要及时就医。
肺部感染优先考虑去呼吸科就诊治疗。
胃肠道感染优先考虑去消化科就诊治疗。
皮肤及外耳道感染优先考虑去皮肤性病科就诊治疗。
有什么症状,哪些部位有皮疹?
出现症状多长时间?
有无用药治疗?何种药?效果如何?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既往的用药史?
最近有没有食用不洁的食物?
肺部感染,听诊可闻及病理性啰音;胃肠道感染,腹部触诊可有压痛;口腔感染可见伪膜,刮除后有红斑;皮肤感染后可出现红斑、渗出,伴角质层剥离;耳感染主要表现为水肿、红斑、上皮剥脱、结痂。
痰、粪、渗出液、鳞屑用10%KOH涂片可见分隔菌丝,有时可见关节孢子,可以初步确诊病情。
肺部X线检查可见成片紧密浸润,支气管X线检查可见弥散的支气管周围增厚。
通过对皮肤病理组织进行检查,即采用HE染色法观察真皮下病菌,可以鉴别皮肤地霉菌病与念珠菌病,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患者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真菌涂片镜检阳性,同时真菌培养,培养出念珠地丝菌。
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咯血,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可鉴别。
症状相似,需要结合真菌镜检及培养鉴别。地霉菌病真菌培养可有念珠地丝菌出现,口腔念珠菌病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
地霉菌病需要积极的去除诱因,控制原发消耗性疾病,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真菌方案进行治疗,口服药一般需要治疗4~6周,外用药一般好转后需要继续用药1~2周。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比如结核、糖尿病等。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需要注意均衡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及免疫力。
碘化钾对于支气管、肺及皮肤地霉菌病很有效,此药一般可耐受,主要副作用为胃炎,可用牛奶或橘子水冲服来预防,副作用如皮疹、结节性红斑及甲状腺功能亢进。
对肠道、口腔地霉菌病非常有效,相对比较安全。
出现口腔及皮肤地霉菌病时可外用。
适用于肺、胃肠道及皮肤地霉菌病,也可与制霉菌素或碘化钾并用。
配合制霉菌素或唑类治疗耳地霉菌病。
能治疗多种地霉菌病,且疗效较好,能有效降低病死率。
该病一般无手术治疗。
地霉菌病经过足疗程抗真菌治疗,预后较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是患者需要积极控制原发的消耗性疾病,以免复发,治疗期间需定期复诊。
大部分患者能治愈,部分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差,会导致病情迁延。
一般不影响患者自然寿命。
治疗期间需每周复诊一次,如口服唑类抗真菌药物,需要每2周复查肝功能,治疗后需对分泌物或皮屑等进行真菌镜检。
地霉菌病患者在饮食上无特殊限制,规律饮食,均衡营养即可。另外,在用药期间不要饮酒,以免加重药物副作用。
如口服唑类抗真菌药物,因药物可引起肝功能异常所以需要注意避免饮酒,避免进食油腻食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宜进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蛋类、乳类、肉类,以及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避免吃辛辣、油腻食品。
地霉菌病患者应积极治疗结核、糖尿病、白血病等消耗性疾病,避免皮肤屏障功能的破坏,对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需遵医嘱合理使用,同时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药物必须遵医嘱使用,用药前自行阅读说明书,如有禁忌,不要使用。
皮肤及外耳道保持清洁、干爽,避免外伤、破损等情况。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注意饮食卫生,保持居室环境清洁,勤通风。
本病治疗周期较长,患者需保持良好的心态,调节情志。
注意卫生,增强体质,避免抵抗力下降,对于患有消耗性疾病者,比如结核、糖尿病,需要积极去相关科室治疗,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激素,是预防地霉菌病的主要措施。
对于易感人群,如患有消耗性疾病者及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及激素者,出现症状,需要及时完善真菌涂片,确诊后规律治疗。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避免病从口入,食物要清洗干净或做熟之后再进食。
合理使用激素及抗生素,遵医嘱规律治疗基础疾病。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4865点赞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第四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1-602
[2]秦启贤.临床真菌学[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