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型肝炎就是由于肝炎病毒使肝细胞破坏、肝组织破坏重构、胆小管阻塞,导致血中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所引起的皮肤、黏膜和眼球巩膜等部份发黄的症状。通常血液的胆红素浓度高于2~3mg/dL时,上述部份便会出现肉眼可辨别的颜色。
主要包括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感染,以及一些非嗜肝病毒感染导致
因为一些药物如乙酰氨基酚等导致肝脏损伤。
长期酗酒或者是因酒精中毒引起。
是因为自身的免疫功能异常,导致的肝病。
黄疸型肝炎主要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其他引起肝功能损害因素也可导致急性黄疸型肝炎,如酒精、药物、自身免疫等因素。该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消化道、性接触、母婴传播,好发于长期饮酒者、老年人、喜食荤者、运动少者。
肝炎病毒侵犯肝脏,并在肝细胞内复制,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作用下一起损害肝细胞,使肝细胞水肿、破坏,进而肝脏组织发生炎性浸润、充血、水肿、渗出、肝细胞变性和坏死等一系列变化。影响肝组织的正常状态和结构,损害了肝脏的胆红素代谢的各种功能,使胆红素不能从胆道系统正常的排出而进人血液,胆红素随血液运行到身体各个脏器,则各脏器均可被染成黄色。
酒精是导致黄疸型肝炎发生的原因之一,人体肝脏每天能代谢的酒精约为每公斤体重1g,一个60kg体重的人每天允许摄人的酒精量应限制在60g以下。低于60kg体重者应相应减少,最好掌握在45g左右。如果人们饮酒过量,将会直接性的导致肝脏受损,后来慢慢身体就会出现疲倦乏力的状态,皮肤也会出现黄疸,最终将会形成黄疸型肝炎。
对乙酰氨基酚及中药等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引起肝脏损害,进而导致胆红素代谢和排泄障碍,出现黄疸相关症状。
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攻击自身正常的肝细胞,导致肝脏功能受损。免疫性肝炎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过度劳累、熬夜等,会使人体出现亚健康状态,可诱发黄疸型肝炎。
暴饮暴食常伴随长期空腹,长期空腹可导致胆结石,暴饮暴食使胆汁分泌量骤增,胆结石会随着分泌的胆汁而下,很容易堵塞胆管,导致胆汁淤积而无法排出体外,从而诱发黄疸。
不同病因引起的黄疸型肝炎各有不同,我国以乙型肝炎为主。酒精性肝炎在美国较常见,我国尚缺乏相关资料,但我国饮酒人群和酒精性肝炎患病率逐年上涨,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以40岁以上多见。
黄疸肝炎主要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肝炎病毒包括甲、乙、丙、丁、戊五型,五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也各有差别,大致包括经血液、消化道、性接触、母婴传播等。甲肝和丙肝主要由粪-口传播,乙肝、丙肝和丁肝主要经血液传播。其他因素所致的黄疸型肝炎几乎不传播。
肝脏是酒精和脂肪酸代谢分解的场所,由于酒精介入,脂肪酸分解和代谢受到影响,长期饮酒致使肝内酒精增多,肝内脂肪酸不能正常分解代谢,堆积于肝脏,引起酒精性脂肪肝,给肝脏造成危害。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代谢功能逐渐减退,加上年龄大的人群运动量减少,增加了脂肪沉积的几率。此类人群多患有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造成体内代谢紊乱,脂肪分解代谢受到影响,最终使脂肪堆积在肝脏内。
荤食中含有高脂肪,长期进食荤食人群体内脂肪量高于平常人,给肝脏增加负担,最终导致肝脏中堆积大量脂肪。
运动可以促进脂肪分解代谢,运动量少的人群会导致脂肪沉积在体内,并且多于的物质转化为脂肪,脂肪存积于肝脏,使肝脏受累。
长期营养不良由于蛋白质缺乏,致使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减少,肝脏转运甘油三酯时发生障碍,使脂肪在肝内堆积。
长期熬夜的人经常会导致肝脏的损伤,出现肝炎。
黄疸型肝炎根据不同分期可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肝区疼痛、尿黄、巩膜及皮肤黄染等症状。该病可并发有肝硬化、肝衰竭、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腹腔积液等。
黄疸前期持续约数天至21天,平均为7天,常表现为全身乏力,继而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疼痛、尿色加深,可有发热、头痛、上腹部剧烈疼痛伴寒战、高热、荨麻疹、丘疹等表现。
黄疸期持续约2~6周,以黄疸为主要症状。首先出现尿色变黄,颜色加深,继而可有巩膜及皮肤黄染,1~3周内达高峰。部分患者可有梗阻性黄疸表现,如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过缓等。
黄疸消退即进入恢复期,持续约2~4个月,上述症状多在2周左右开始恢复。
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弥漫性肝损害。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后期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可有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脾亢、肝性脑病、肝癌等。
黄疸型肝炎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肝衰竭,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昏迷,严重者甚至死亡。
在肝炎症状基础上,患者性格与意识发生改变,与正常人状态不同,睡眠时间出现颠倒。
急性黄疸型肝炎会引起肝功能损害、凝血功能障碍,进而导致消化道出血,可有腹痛、进食困难等症状。
患者腹腔内液体逐渐增多,出现腹部膨隆,进而引起厌食、消化不良等症状。
若患者出现黄疸型肝炎相关症状,如发热畏寒、全身乏力、尿黄、巩膜和皮肤黄染、粪便颜色变浅,甚至出现肝区疼痛、精神症状等,应及时就诊于消化内科或感染科,进行血液、尿液、肝功能等检查,注意与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假性黄疸相鉴别。
若患者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恶心、呕吐等症状,应该带患者及时就医,确诊病因,进行下一步的治疗。
若患者出现尿黄、巩膜及皮肤黄染、粪便颜色变浅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若患者出现包括呕血、黑便在内的消化道出血症状,以及包括性格和意识改变、睡眠时间颠倒、昏迷等症状在内的精神症状,应立即就医。
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厌油腻等表现时,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若能明确诊断为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黄疸型肝炎,可就诊于感染科。
患者身上存在皮肤发黄的现象吗?
有慢性肝炎病史多长时间?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发热畏寒、尿黄、皮肤和巩膜黄染、粪便颜色变浅、肝区疼痛等)
是否由以下症状?(如性格和意识改变、睡眠颠倒、昏迷等)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下降,中性粒细胞可减少,淋巴细胞可增多,血小板可减少。部分患者血浆胆固醇可下降。重型肝炎、肝衰竭可有血氨升高。血液检查有助于鉴别黄疸型肝炎的病因及病情程度判断。
黄疸期可有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增加,尿液检查有助于鉴别黄疸的类型。
黄疸型肝炎患者常有肝功能损害,检查可见胆红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明显上升,可有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乳酸脱氢酶升高,胆碱酯酶、白蛋白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等。
肝炎病毒核酸及血清学检查、巨细胞病毒与EB病毒IgM及核酸检测等检查阳性有助于黄疸型肝炎的诊断。
血清甲胎蛋白升高为诊断肝癌的重要指标,注意甲胎蛋白升高水平、动态变化以及与转氨酶的关系有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
抗线粒体抗体、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肝肾微粒抗体等的检查有助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
包括腹部超声、腹部CT、磁共振成像、内镜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观察肝脏形态,判断有无肝硬化、门脉高压,并能有效发现肝占位性病变并鉴别其性质。
肝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明确肝脏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
通过视诊或者触诊检查患者身上是否存在黄染或者水肿的情况,以及皮肤黏膜是否破损。
各种病因引起的肝炎,伴皮肤、巩膜黄染、血清胆红素>17.1umol/L,即可诊断为黄疸型肝炎。
溶血性黄疸是因红细胞大量破坏释放过多血红蛋白,转化为胆红素,超过人体代谢能力所引起的黄疸,症状以贫血、血红蛋白尿、脾肿大为主,胆红素升高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尿胆红素一般为阴性,转氨酶一般正常,查网织红细胞可有增加。而黄疸型肝炎是因肝细胞损害,胆红素排泄障碍所致的黄疸,症状以肝区胀痛不适、消化道症状、肝脾肿大为主,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可升高,尿胆红素阳性,转氨酶明显增高,肝功能检查可有明显异常。
肝外梗阻性黄疸是因胆管狭窄或受压,导致胆红素排泄障碍所致的黄疸,症状以黄疸波动或进行性加重、胆囊肿大、皮肤瘙痒为主,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为主,尿胆原减少或消失,影像学检查可有胆道梗阻病变。而黄疸型肝炎主要是因肝细胞受损,肝功能障碍,导致胆红素排泄障碍所致的黄疸,症状以肝区胀痛不适、消化道症状、肝脾肿大为主,非结合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均可升高,尿胆原增加,实验室检查可有肝功能受损。
通常进食大量胡萝卜、橘子、南瓜等食物时,会出现假性黄疸症状,但胆红素浓度正常,无腹痛、瘙痒等症状。黄疸型肝炎患者胆红素浓度上升,可有腹痛、瘙痒等症状。
起病缓慢,病史不明确,多因查体或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就诊,患者多与肝炎患者或污染物有密切接触史,或半年内有输血、免疫接种、注射、针刺治疗史,常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疼痛等,但无黄疸型肝炎没有黄疸相关表现,以此可与黄疸型肝炎进行鉴别。
黄疸型肝炎患者需及时得当的短期治疗或长期持续治疗,急性期治疗包括病因治疗、保肝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可应用抗病毒药、抗炎类药物、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解读类药物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须进行肝移植。此外也可通过中医治疗,可选用茵陈复方、八宝丹胶囊、痰热清等。
黄疸型肝炎急症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保肝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可应用抗病毒药物,酒精性肝炎患者应完全戒酒,必要时可应用糖皮质激素,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应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保肝治疗一般应用保肝药物,如谷胱甘肽、甘草酸类等。
以甘草酸类制剂为主,可消除炎症、改善肝功能受损的情况,副作用较小。
如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等,可修复受损肝细胞。
如谷胱甘肽等,易与毒素结合,因此具有整合解毒的作用。
各类利胆药物可改变胆汁成分,促进受损肝细胞分泌胆汁及脂质,从而达到缓解黄疸症状的作用。包括S-腺营蛋氨酸、熊去氧胆酸等。
进展为急性肝衰竭患者,需进行肝移植治疗。
具有清利湿热,活血解毒,去黄止痛之功效。
药理实验证实苦参碱活性单体具有抗炎、抗免疫性肝损伤,改善肝脏微循环、保护肝细胞膜,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促进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等作用。
具有强效利胆,促进胆汁分泌和溶解胆栓的作用,从而能解除肝内胆汁淤积。
具有清热解毒、镇静安神、化痰通络、醒脑开窍功能。
具有活血祛瘀、通脉舒络、调节免疫功能,还具有消炎、抗凝、改善微循环。
具有利湿退黄、解毒健脾功能。
具有化瘀解毒活血、疏通经络、溃散毒邪、调节免疫等功效。
部分黄疸型肝炎可以治愈,且彻底治愈后不易复发,对寿命影响较。但如乙肝或丙肝等所致的黄疸型肝炎,只能控制而无法根治,需长期持续治疗。部分病人经治疗后可有肝炎后综合征。患者出院后应注意定期检查肝功能,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黄疸型肝炎需要分类型,如果是甲肝、戊肝引起的急性黄疸型肝炎以及酒精、药物等因素所致的肝炎,是可以治愈的,治愈后也不容易复发。如果是乙肝、丙肝、自身免疫等原因所致,则只能控制而无法根治。
黄疸性肝炎如果及时进行正规治疗,治疗得当,并注意生活和饮食保养,可彻底治愈且不易复发,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部分病人可有肝炎后综合征,表现为肝区痛或不适感、食欲减退、乏力等症状。
患者出院后每三个月检查一次肝功能,若出现肝功能减退,或者出现尿黄、巩膜及皮肤黄染、大便颜色变浅等黄疸症状,甚至精神神经异常、消化道出血相关症状,应及时就诊,进行血液、尿液、甲胎蛋白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黄疸型肝炎患者的饮食以清淡为主,尽可能多的食用含糖量水平较高的食物,使肝细胞内的糖原含量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多食用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对蛋白质进行专门的补充,使受损组织的修复速度提高。
对一些刺激性食物,如姜、葱、辣椒等应尽量避免,因为这些都属于辛辣之品,可以助湿热,使肝脏湿热加重,从而导致临床症状加重。
肝炎病人绝对禁止饮酒,酒精可以引起肝细胞的急性损伤,转氨酶上升,加重肝炎病情,导致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因此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应戒烟限酒。
对于黄疸型肝炎患者的护理即为多卧床休息,遵医嘱服药,检查肝功能,同时也应注意梳理心情,积极配合治疗。另外,对于黄疸型肝炎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也应注意及时注射免疫球蛋白进行预防。
尽可能多的卧床休息,使肝脏供血量能够保持充盈,为肝细胞的再生提供方便条件。
按时按量服药,定期对肝功能进行检查,控制日常饮食,发生异常及时就诊。
在疾病治疗的同时,家属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更好地了解其病情程度及心理状态。若患者情绪较为激动,应给予其适当的安慰,可采取转移注意力等有效方式。帮助患者在短时间内对心情进行调整,使其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黄疸型肝炎具有传染性,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隔离。
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药物,尤其是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黄疸型肝炎具有传染性,应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方面进行预防。对肝炎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日常注意卫生,注射乙肝疫苗等方法有助于预防。
有慢性肝炎病史者、慢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者,以及经常腹痛的患者,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可半年进行一次肝功能检查,若有异常及时就诊。
养成饭前、饭后、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不能食用不干不净的食物。除此之外,人们所使用的各种器皿都要进行及时消毒,以免病菌传播。
接触过黄疸型肝炎患者的人,要采取隔离的措施,隔离至潜伏期结束。
可以注射疫苗防止受到黄疸型肝炎的传染,在接触乙肝病人后及时注射一针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2~4周后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于1个月及6个月时再注射第2~3针乙肝疫苗。接触甲方肝病者,在2周内,肌内注射含抗甲肝抗体的丙种球蛋白。
4216点赞
[1] 吕红玉,张雅丽.黄疸型肝炎中西医治疗回顾[J].世界中医药,2016(B06):1974-1975.
[2] 裴红英.藏医泻下法治疗黄疸型肝炎84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9,25(01):10-1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