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是由于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功能缺陷,中链脂肪酸β氧化受阻,导致能量生成减少和毒性代谢中间产物蓄积引起的疾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病。本病患者常表现为低血糖症状、呕吐、横纹肌溶解、神经系统损害等多器官受损症状。本病无法治愈,但经过合理治疗一般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明确,是由ACADM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好发于有遗传因素的人群。患者发病通常都有诱发因素,如多见于长时间饥饿或并发感染性疾病等。
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是由于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MCAD)功能缺陷,中链脂肪酸β氧化受阻,导致能量生成减少和毒性代谢中间产物蓄积,引发多脏器损害。
长时间的饥饿容易导致低血糖的发生,会诱发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患者受到感染性疾病侵袭,机体消耗量增大,更容易诱发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的发生。
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于1976年首次描述,多被诊断为Reye综合征,据英国报道本病发病率约为1/10000~125000。
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是一种临床罕见的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存在家族聚集性,当有亲属发病时,提示致病基因的存在,则发病的几率会上升。
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常表现为低血糖症状、呕吐、横纹肌溶解、神经系统损害等多器官受损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心脏损害表现,常并发合并脑水肿、肝性脑病、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急性发病的患者常有典型的低血糖表现,表现为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血糖降低伴尿酮体阴性有助于诊断。
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者是最常见的症状,主要是将胃和部分小肠内容物经食道反流出口腔。
约1/3的患者岀现横纹肌溶解,表现为肌肉的疼痛、压痛、肿胀及无力等肌肉受累的情况,检查有肌酸激酶显著增髙,并伴有肌红蛋白尿。
50%的患者会出现肝脏肿大,可有肝活检可见大量脂质堆积。
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可出现嗜睡、抽搐、室息等表现。
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者出现心脏损害较为少见,但可发生,表现为乏力、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多数患者会出现非炎症性脑病,但不加以处理会出现脑水肿表现。主要症状有头痛、呕吐加重,躁动不安,嗜睡甚至昏迷等。
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者可引起肝脏损害,出现肝脏肿大,进一步可发展为肝性脑病,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等症状。
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者的晚期并发症,常致使患者死亡,表现为呼吸困难、皮肤湿冷、端坐呼吸、喘息不止、烦躁不安并有恐惧感等症状。
患儿有可能出现发育迟缓,或患有失语症和注意力缺陷症,这是由于急性代谢失调可导致继发性脑损伤。
出现低血糖症状、横纹肌溶解、呕吐、肝脏肿大、神经系统损害等多器官受损症状时,应到内分泌科就诊,通过血液学检查、血酰基肉碱谱检测、尿有机酸检测、基因突变检测,可对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进行诊断,但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生长迟滞,如Reye综合征、戊二酸血症Ⅱ型等进行鉴别。
有遗传风险的人群,出现低血糖症状、横纹肌溶解、呕吐、肝脏肿大、神经系统损害等多器官受损时,应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内分泌科就诊。
若患者有高危因素,在生活不久出现相关症状,应到儿科进行观察。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有什么症状呢?(如乏力、胸痛、呼吸困难等)
之前有进行基因筛查吗?
有进行相关检查吗?结果如何?
家里有无相似的患者出现?
患者出现低酮性低血糖、转氨酶升髙、血氨升髙、肌酸激酶升高、代谢性酸中毒等表现。
血酰串联质谱酰基肉碱检测辛酰肉碱,及C8/C10比值增高为主要诊断指标,可伴己酰肉碱及癸烯酰肉碱,癸酰肉碱正常或轻度增高。
尿气相色谱质谱有机酸分析在急性期可出现尿二羧酸(如己二酸、辛二酸、葵二酸等)浓度升高。
对ACADM基因的突变检测可分为热点突变筛查和单基因突变检测两种。高加索人群可以对(c.985A>G,p.K304E)和(c.199T>-C,p.Y67H)两个热点突变进行筛查。如果没有明显热点突变的地区,建议对ACADM基因编码区及侧翼序列进行全基因检测。
本病通常依据患者饥饿状态下生酮障碍而诊断。对于原因不明的肝肿大、肌无力低酮性低血糖及运动、智力发育迟缓的患者需要怀疑脂肪酸氧化病的可能,结合血酰基肉碱谱C8、C8C10比值增高,是诊断的关键指标。测定皮肤成纤维细胞中MCAD酶活性可明确诊断。
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儿出现急性非炎症性脑病,伴血氨升高、肝功能异常及肝活检提示脂肪浸润,易被误诊为Reye综合征。两者鉴别主要依靠血浆酰基肉碱谱分析,Reye综合征无酰基肉碱水平增髙。
戊二酸血症Ⅱ型也可表现为嗜睡、呕吐、低酮型低血糖、肝脏肿大、急性脑病等,但血酰基肉碱水平增高两者不同,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者血C8、C8/C10比值升高。而戊二酸血症Ⅱ型患者C8、C10或其他长链酰基肉碱水平增髙,C8/C10比值正常。
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的治疗原则是避免饥饿,并根据患者出现的相关症状进行对症处理,需要长期持续性的治疗。
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儿可耐受最长饥饿的时间:6个月至1岁为8小时,1岁至2岁为10小时,>2岁可达到12小时。婴儿期患者需频繁喂养,以提供充足热量摄入,防止过多脂肪动员;幼儿期患儿可在睡前给予生玉米淀粉(1.5~2gkg),以保证夜间足够葡萄糖供应;而年长患儿平时可正常饮食,即脂肪摄入可达到总热量的30%35%、糖类占50%~55%、蛋白质占10%~15%。
纠正低血糖和补充足量液体及电解质是改善代谢失衡和清除有毒代谢物的关键。当患者存在低血糖时,应立即给予0.5~1gkg葡萄糖溶液快速静脉滴注,随后在维持足量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的同时,给予适量电解质,患者血糖水平需维持在5mmol/L。
效果尚不明确,但可在患者发病期间或血游离肉碱水平降低时补充。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脂肪酸的氧化、促进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利用、提高机体耐受力、防止乳酸积累等。
该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的预后与诊断时间和治疗方法有关,目前尚未有基因治疗使患者达到治愈,但进行恰当治疗的患者的一般预后较好,可不会影响寿命,部分急性发病后存活的患者会出现后遗症,患者在发现此病后,应定期随诊。
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是基因突变疾病,无法达到治愈。
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及早诊断和正确治疗可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少数患者出现该病时,为严重的代谢危象可直接死亡。
约1/3的患者急性发病后出现后遗症,包括生长发育迟缓、智力障碍、注意力障碍和脑性瘫痪等。
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者在发现本病后,需长期定期随访,定期到内分泌专科门诊进行体格检查、血液学检查,观察患者血糖情况和一般情况。
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的饮食需要保证基本的营养需求,注重食用足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减少脂肪的摄入,禁食刺激性食物。
宜食用土豆、红薯、大米等高碳水化合物,少食多餐,避免饥饿和低血糖的发生。
禁食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蒜、辣椒、酒精等,避免加重肠胃方面的负担。
宜多食牛奶、瘦肉、豆类制品,补充蛋白质,提高免疫力。
减少对肥肉、核桃、榛子等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预防酮症发生。
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的患者要注意避免空腹时间过长,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及时喂养,避免饥饿,同时患者需对血糖进行自我监测和观察自身情况。
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的患者要避免劳累和减少剧烈运动,以免引发严重并发症。
及时喂养患儿,可携带糖果或饼干,避免处于饥饿状态。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使用便携式血糖仪对血糖进行自我监测,同时观察自身情况,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通过对新生儿的血氨基酸及酰基肉碱谱分析,可在进行早期筛查发现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者,有利于早期干预,避免出现病症。
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主要是因为染色体基因突变导致,无有效的预防方式,可以通过新生儿筛查明确诊断,有利于早期干预。同时还需针对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做好遗传咨询来进行预防。
4296点赞
[1]童凡,蒋萍萍,杨茹莱,等.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新生儿筛查及随访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21(01):63-68.
[2]杨宇奇,王淮燕,周红,等.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的筛查诊断及文献复习[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2-4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