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曲张性外痔是肛肠科中的常见疾病,主要是因齿线以下痔外静脉丛曲张,在肛门缘形成的椭圆形、圆形或棱形柔软肿块。引起静脉曲张性外痔的主要因素是长期不良饮食习惯、长期便秘或腹泻刺激、久坐久站、不良排便习惯、腹部压力长期持续增高加之感染损伤。导致痔外静脉丛扩张、屈曲或瘀血,常表现为肛门肿胀不适。伴有炎症,并出现肿痛,检查可见肛管前后或围绕肛门有肿块隆起,表面以皮肤覆盖,皮下有扩大曲张的静脉丛。
静脉曲张性外痔发病原因多由外痔静脉曲张或血液淤积导致,其病情发展相对缓慢。引起静脉曲张性外痔的主要因素是长期不良饮食习惯、长期便秘或腹泻刺激、久坐久站、不良排便习惯、腹部压力长期持续增高加之感染损伤,导致痔外静脉丛扩张、屈曲或瘀血。
便秘:当粪便进入直肠,直肠壁会反射性地产生便意,若没有及时排便,粪便中的水分会被直肠吸收而形成硬性粪块,进而挤压和损伤直肠静脉,同时大便变得更不易解出。长此以往会形成静脉曲张团块,最后增大成痔。
久坐少动:长期坐位或站立位时,肛门血液循环受阻,缺少体育活动和锻炼,肛门部血运较差,易瘀滞,胃肠蠕动较弱,易导致痔疮发生。
排便时长时间看书、看报:许多人有蹲厕时看书、看报的习惯,时间也较长,长此以往可引起排便反射功能迟钝,使直肠下段及盆腔压力增加,血液循环不畅,可诱发或加重痔疮。
饮食习惯不良:偏食肉类,蔬菜水果摄取量少或喜食煎炸及辛辣食物,不仅会使肛门直肠血管充血影响静脉回流形成痔疮,而且会导致和加重便秘。辣椒不易消化,在肛门直肠部可刺激黏膜和肛窦,引起静脉充血和肛窦发炎,引起痔疮。
妊娠、劳累、吸烟、酗酒也可引发或加重痔疮,且春秋两季痔疮也易发作。
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导致长期便秘或是腹泻,可能导致疾病。
久坐久站:导致肛周缺血。
不良排便习惯:长时间增加腹压可能导致。
腹部压力长期持续增高:疾病或是肿瘤等因素导致。
静脉曲张性混合痔是常见的肛肠疾病,发病率约占肛肠疾病的10%,无论男女,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发病,其发病原因多由外痔静脉曲张或血液淤积导致。但近年来,由于人们久坐等生活习惯的改变,静脉曲张性外痔发生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
不良饮食习惯者:导致长期便秘或是腹泻。
久坐久站者:导致肛周缺血易发生疾病。
不良排便习惯者:如厕时看手机等不良习惯。
静脉曲张性外痔多为腹压升高时齿状线以下局部充血而形成的隆起性肿块,肿块光滑、质地柔软,腹压降低时多可自行消退,患者可自觉不适。
静脉曲张性外痔多发生于肛管齿状线以下,表面青紫而光滑,性状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便后、久蹲或作内痔吸引时,可见曲张的静脉团,有肛门坠胀或异物感,不能立即消散,一般无疼痛,不出血,多伴有内痔。
术后肛缘水肿会加重患者疼痛、增加住院时间,严重者术后需再次手术,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肛缘水肿的发生机制是肛周损伤引起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不畅,或局部组织液过度潴留,代谢产物蓄积,导致血管通透性升高。
疼痛是患者对痔手术恐惧的重要原因,因为过度恐惧,患者常拒绝手术,从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痔术后疼痛与肛门解剖密切相关。
痔术后出血是痔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也是造成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引起术后出血的原因可概括为手术因素、患者因素和护理因素。手术因素包括术前灌肠、麻醉和术中操作。灌肠不彻底易引起术后感染,引起出血。麻醉不全致操作视野不佳,出血点未能恰当处理。麻醉药剂中加肾上腺素致血管回缩,影响对止血效果的判断。术中操作不当,结扎线不牢。痔核残端保留太小致结扎线脱落,或残存过多致术后多余组织坏死感染。切口过深,术中损伤较多,创面较大等。
其他并发症有肛周坠胀感、感染、排尿障碍、肛门狭窄、感觉性肛门失禁、直肠阴道瘘等。这些并发症发生例数相对较少,常与术式选择有关。如传统手术易引起肛门失禁,PPH术后易并发肛门坠胀、肛门狭窄甚至直肠阴道瘘,TST术后可出现黏膜断端出血等,故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对于规避这些并发症起着重要作用。
静脉曲张性外痔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有肛门坠胀不适、肛门肿痛等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并尽早进行治疗。
患者如有肛门坠胀不适症状应及时就诊。
患者如果出现肛门肿痛者,需及时就诊。
已经确诊静脉曲张性外痔者,应立即就医。
建议到肛肠科就诊。
什么时候开始有肛门肿胀不适?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肛门肿痛、肛门坠胀不适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是否进行过相关检查?
此项检查是医生用手指伸进患者肛门内进行触摸,以检查疾病的一种简便易行却非常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
有助于明确静脉曲张性外痔的具体位置,一般用于静脉曲张性外痔的辅助诊断。
根据痔的典型症状、直肠指检和肛门镜检查,一般不难诊断。肛门部肿胀不适,排便时肿胀加重,如有发炎等并发症,则发生肿痛等症状。肛门指检见在肛管前后或围绕肛门有肿胀、隆起,而且皮下有扩大曲张的静脉丛,可确诊。
无痛性便血是常见症状,低位带蒂息肉可脱出肛门外,易与痔脱出相混淆。指检可扪及肿块,多数有蒂。
严格讲,两者不难鉴别,只要认真做直肠指检和肛镜检查,直肠癌块都可发现。指检时在肠壁上可摸到高低不平的硬块,不活动,基底广泛,肠腔常狭窄,指套上染有脓血及黏液分泌物或脱落的坏死组织。
排便时脱出,一般为全层直肠壁、黏膜,为同心环状皱襞。
静脉曲张性外痔主要治疗方法采用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应用不多,一般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需缝扎、拆线等环节。近年来,各类肛肠综合治疗仪已广泛应用于肛肠科疾病的治疗。
主要包括饮食调节、提肛锻炼、中西药物口服和纳肛治疗等。这些疗法中,膳食疗法被作为保守疗法中的首选一线疗法。膳食疗法强调膳食中应包含足够的纤维素和水分,目的是防止便秘,调节胃肠功能。如腹泻患者可使用蒙脱石散治疗,便秘患者可用乳果糖等对症治疗。
静脉曲张性外痔多直接采用手术治疗,尚无药物治疗。
外剥内扎术是一种将外痔游离,内痔结扎的术式。该术式完整切除了痔核,故手术效果好,术后复发率低,但术后疼痛比较明显。在我国该术与传统中医结扎术作了结合,术后疼痛可用双氯芬酸钠片对症治疗。
其原理是经由特制器械环状切除吻合直肠下段黏膜及黏膜下组织,上提下移的肛垫,使之复位。在切除黏膜下组织同时也降低了动脉对痔区的血供,使痔缩小。
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其设计理念来自微创医疗,力求保留尽可能多的正常组织,以最小的创伤换取最好的疗效。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的改良之处是在肛门镜的侧面开几个孔,操作时旋转肛门镜使痔上脱垂的黏膜进入孔内便可达到选择性切除的目的。多个痔核脱出者,可根据脱出痔核个数与形态选用双孔或三孔肛门镜,在最大程度上做到个体化,从而降低局部坠胀、狭窄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的最大优势在于防止术后肛门口狭窄。
静脉曲张性外痔作为肛肠科较为常见的一种多发病,往往会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针对静脉曲张性外痔患者,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方案进行治疗,但因为出血、疼痛、便秘以及尿潴留等术后并发症的存在,导致患者预后效果并不理想。
静脉曲张性外痔可以治愈。
静脉曲张性外痔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手术治疗后,一个月复查一次,保守治疗2~3个月复查一次,如有症状,随时复查。
静脉曲张性外痔属于肛肠疾病,所以饮食调理十分重要。切记不得食用易产气食物,形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多饮水,多食用新鲜蔬果,预防便秘,若便秘症状比较严重,必要时应用药物促进排便。
患者的食物宜富含粗纤维素,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以利于排便顺畅。
患者不可进食辛辣和刺激性食物,防止排便时刺激引起疼痛。
患者应进食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不要接触牛奶类的乳制品。
手术是目前静脉曲张性外痔临床常用治疗方法之一,但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可能产生应激反应,影响手术进行,术后患者还常有疼痛、出血等并发症,因此围手术期、手术恢复期的护理非常重要。
手术前,需要监督患者多饮水,戒烟酒,协助患者进行局部坐浴。
为了减轻痛感,在实施各项操作时保证动作轻柔,换药时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采取理疗法、坐浴法减轻疼痛,若是出现黏膜损伤的状况,则予以安尔碘稀释液湿敷。
保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以按压手法用温水清洗肛周皮肤,并用湿巾擦拭。结合肛周皮肤状况判断红蓝光照射的必要性,将氧化锌软膏均匀涂抹在肛周皮肤表面,用稀碘伏消毒。
嘱咐患者术后需等待24~48小时左右再开始排便,预防创口破裂,排便时不得过度用力,自然排便,可通过根据结肠走向顺时针按摩腹部的方式促进胃肠蠕动。
尿潴留是肛周疾病手术的高发并发症,利用条件反射原理诱导患者排尿,经常检查创口是否发生出血、感染等不良反应。
术后1周指导患者训练肛门功能,上提肛门,收缩肛门,坚持5分钟再呼气,放松肛门,重复50个循环,早晚各训练1次。
心理疏导:患者可了解手术的基本操作流程以及在围术期需要注意的问题,树立痊愈信心。
出院后对肛周皮肤加强清洁和干燥,预防感染,以清淡饮食为主,防止便秘。嘱咐排便时需注意预防创口破裂,积极预防并发症,促进创口早日愈合,开展康复训练计划,有利于身体早日康复。
痔的预防目前仍难以做到,人们对痔的认识仍不充分,饮水量过小、进食辛辣食物、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仍普遍存在,这使得痔的发病率长期居高不下。因而今后应坚持预防为主的策略,加强对良好生活方式的宣传,力求从根本上降低痔的发病率。
对于高危人群,应定期复查肛门指诊等,尽早发现病情,及时诊断治疗。
患者可以加强对良好生活方式的学习,力求从根本上降低痔的发病率。
平时患者要合理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患者应多吃富含膳食纤维食物,避免便秘。
4066点赞
[1]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张翔,白景舒.痔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概述[J].中国肛肠病杂志,201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