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糖原贮积病Ⅱ型是儿童的遗传性代谢疾病,主要是酸性麦芽糖酶缺陷所造成的糖原代谢障碍疾病。由于缺乏酸性麦芽糖酶,因而在全身各组织中均出现大量糖原堆积,其主要症状为心力衰竭和肌肉无力,幼年时期即可死于心力衰竭。小儿糖原贮积病Ⅱ型为遗传性疾病,不可治愈,仅需特殊酶替代药物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产前诊断使预防小儿糖原贮积病Ⅱ型发生的关键,妊娠14~16周做宫内穿刺和羊水细胞培养,测定其酸性麦芽糖活性,若活性低,应及时终止妊娠。
小儿糖原贮积病Ⅱ型的病因较为明确,主要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导致体内酸性麦芽糖酶缺乏,造成的糖原代谢障碍疾病,在全身各组织中均出现大量糖原堆积,好发于有糖原贮积病家族史的儿童,其诱发因素主要为剧烈运动。
小儿糖原贮积病Ⅱ型编码酸性麦芽糖酶的基因定位于17号染色体长臂23区(17q23)。Ⅱ型糖原贮积症是由于常染色体上的一个隐性基因突变,造成α-1,4-葡糖苷酶(酸性麦芽糖酶)(AMD)缺乏所致。
父母为隐性基因携带者(父母各携带一条隐性基因,自身不发病,可遗传给后代)时,子女有1/4概率发病。
对于有糖原贮积病家族史的儿童,剧烈运动可导致肌肉分解糖原提供能量,此时体内缺乏麦芽糖酶,会加速小儿糖原贮积病Ⅱ型的发生。
小儿糖原贮积病Ⅱ型的总发病率约为1/5万,各亚型的发病率有地区差异性:婴儿型在非裔美国人和中国人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而成人型在荷兰人中的发病率较高。由于小儿糖原贮积病Ⅱ型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一般父母双方分别携带一个隐性基因,子代才会有1/4的概率罹患此病,因此小儿糖原贮积病Ⅱ型对男女患病无明显差异性。
小儿糖原贮积病Ⅱ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家族中有长辈患有本疾病,其孩子罹患此病的机率往往会大。
小儿糖原贮积病Ⅱ型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劳力性呼吸困难、乏力、呼吸急促、胸闷、肌肉无力等表现,晚期严重者可由于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而死亡。
心慌、心率增快,胸闷、运动后乏力、难以平卧,青紫、水肿等功能不全症状。
起病稍晚,心脏可增大,但少有心衰发生。
较少见。
呼吸困难、咳嗽、口唇青紫、呼吸急促等功能不全症状。
起病稍晚,可有喘息、胸闷、咳嗽、青紫发生。
较少见。
全身性的严重肌张力低下、自发运动减少为特征。4~5个月时腱反射消失。进行性衰弱,几乎呈完全性弛缓性瘫痪。
动作发育迟滞或步态不稳为初起症状,继而肌力减退、吞咽困难、呼吸肌亦被侵及。
进展缓慢的全身性肌病,以下肢为最重。
部分小儿糖原贮积病Ⅱ型患者表现为食欲不振、喂养困难、呕吐、生长发育缓慢等症状。
晚期患者可由于心脏失代偿而心脏离心性扩大,导致充血性心衰,危及生命。
由于呼吸肌无力、呼吸衰竭,长时间呼吸机治疗导致细菌感染肺部,造成重症肺炎,可致死亡。
小儿糖原贮积病Ⅱ型的患者早期往往会有消化系统症状,如呕吐、喂养困难,家长要及早带患儿去医院小儿内科就诊,通过实验室检查来明确诊断。
对于呕吐、喂养困难的儿童应进行定期内科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发现患者较同龄儿童身材矮小、运动及智力不及同龄儿时,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有肌肉无力逐渐加重,甚至出现迟缓性瘫痪、劳力性呼吸困难、气短等症状,高度怀疑小儿糖原贮积病Ⅱ型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小儿糖原贮积病Ⅱ型的患者,若见患者有呼吸困难、口唇青紫、下肢水肿、难以平卧等表现,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若儿童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呼吸困难、口唇青紫、下肢水肿、难以平卧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小儿心内科、小儿呼吸内科等。
孩子刚出生时以前是否有过食欲不振、喂养困难、呕吐、生长发育缓慢等表现?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呼吸困难、乏力、呼吸急促等)
何时发现孩子有不同于平常孩子的表现?
孩子身高及生长发育状况如何?
家里的长辈是否有相同类似的疾病?
是否在外院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血清肌酸激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活力增高。
显示肌病特征,通过此检查可以确定周围神经、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
可见糖原贮积和酸性磷酸酶增高表明溶酶体酶代偿加强,确诊需依据肌活检组织或培养成纤维细胞的酶学检测。
可见心脏呈球形增大。
显著电轴左偏,显示高大QRS波和P-R间期缩短,ST段下降,T波倒置。
羊水细胞或绒膜绒毛的酶学检测可供小儿糖原贮积病Ⅱ型婴儿型的产前诊断。
帮助确诊Ⅱ型糖原累积病,损伤较小、操作简便。常用的方法是对取自皮肤活检的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当培养到一定数量时对细胞内的GAA活性进行检测。但此过程需要4~6周。
典型小儿糖原贮积病Ⅱ型症状,如劳力性呼吸困难、乏力、呼吸急促、胸闷、肌肉无力等。
在肌肉活检可见糖原贮积和酸性磷酸酶增高或消失或者GAA活性测定阳性,即可确诊。
X线检查结果可见心脏呈球形增大。
现认为该型即为黏多糖贮积症表现为无严重的角膜混浊,且混浊为周边性,患者智力正常,身材正常或稍矮,寿命基本正常,但有多毛,关节强直。背柱、头颅X线示仅有轻微改变,可以此鉴别。
黏多糖病Ⅵ型为N-乙酰半乳糖胺-4-硫酸酯酶缺乏,一般从2~3岁开始出现生长迟缓。颅骨缝闭合较早,可出现脑积水,并引起颅高压症状和痉挛性偏瘫。可进行影像学检查鉴别。
小儿糖原贮积病Ⅱ型目前无特殊有效疗法,主要是酶替代治疗方法,仅可延缓疾病发展,辅以对症治疗控制心衰、呼吸衰竭症状。
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如避免剧烈运动等。
如有心肺功能不全时,应同时治疗,治疗期间按时服用药物,避免最终器官衰竭死亡。
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应用人重组酸性α葡糖苷酶定期静脉滴注,替代缺失的酸性麦芽糖酶来维持每日糖原供应,延缓心肌、骨骼肌病变。
可应用洋地黄类强心药,增强心肌收缩能力,并且降低心率,如地高辛;同时可服用β-受体阻滞剂,延缓心室重塑,帮助纠正心衰,如普萘洛尔。
利用利尿剂脱水,减轻心脏容量负担,如呋塞米。
辅助用药,主要使患者保持安静,利于其他治疗措施的进行,如吗啡。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可提供吸氧、呼吸机辅助正压通气治疗,主要为了纠正低氧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
小儿糖原贮积病Ⅱ型患者不能治愈,仅能延缓疾病发展,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若不及时早期干预可能会危及生命。
小儿糖原贮积病Ⅱ型不能治愈,大多数患者仅能延缓疾病发展。
小儿糖原贮积病Ⅱ型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如若不及时早期干预,患者会因心肺功能不全等危及生命。
小儿糖原贮积病Ⅱ型患者对症治疗结束1~3个月,症状可暂时恢复,但需平时注意定期1~3个月进行复查,做肌电图、血生化检查,追踪疾病是否加重。
小儿糖原贮积病Ⅱ型患者忌高糖食物,宜多食用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以保证自身充足营养。
忌高糖饮食,如可乐、蛋糕、蜂蜜等,严重影响肝脏代谢,可加重疾病发生。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水果和新鲜蔬菜,保证充足营养。
小儿糖原贮积病Ⅱ型患者日常中要注意改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积极进行合理体育锻炼,加强体质,以免加重病情,同时也要定期复诊,家属需按医嘱给患儿服药。
平时应加强个人卫生,保证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注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以免通过飞沫传播感染细菌等病原菌。
日常多外出晒太阳,促进骨骼生长发育,可进行低等强度体育锻炼,如慢走、上台阶等,并有家人陪同一起玩耍,同时可进行局部肌肉锻炼,如咀嚼、吞咽、说话等功能训练。
产前诊断目前是预防小儿糖原贮积病Ⅱ型发生的主要措施。对于有家族遗传疾病史的父母,孕前应做好相应的基因检测,孕14~16周可做宫内穿刺和羊水细胞培养,测定其酸性麦芽糖活性,若见降低,则应中止妊娠,以降低此病患儿的出生。
4079点赞
[1]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儿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78-179.
[2]关鸿志,崔丽英,GUANHong-zhi,etal.对《糖原贮积病Ⅱ型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的解读[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4,14(5):378-381.
[3]葛胜华,王爽.糖原贮积病Ⅱ型酶替代治疗1例报告[J].临床儿科杂志,2016(5):363-365.
[4]葛胜华,王爽.糖原贮积病Ⅱ型酶替代治疗1例报告[J].临床儿科杂志,2017.(9):145-14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