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伴发的精神障碍,是一类在手术前或手术后数天内发生的,可逆性的、有实质器质性损害的急性精神紊乱综合征,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认识、意识、感知、记忆或情感及精神运动障碍。围术期伴发的精神障碍以心理治疗为主要手段,辅以抗精神病药物。本症预后良好,极少数患者发展成精神疾病,可能是在围术期前患者已存在精神疾病易感因素,在围术期诱发了精神障碍。
术后精神障碍可分为急性期障碍和慢性期障碍两类,精神症状表现形式与手术种类及麻醉方法无关。
多数在手术后2~5天发病,以谵妄状态和精神分裂样症状群较为多见,部分患者可呈现抑郁、焦虑状态,如情绪低沉、兴趣减少、睡眠障碍、焦躁不安,病程约1~3周,原有精神病复发者居多。
以神经症样或慢性脑衰弱症状群较为多见,常继发于脑器质性损害,出现慢性器质性精神障碍者居多,如人格改变、智能减退及脑衰弱状态等。
围术期伴发的精神障碍病因不明,可能和心理因素、手术及麻醉因素,以及住院期间发生过低氧血症有关,好发于老年病人。此外,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也可能导致本病发生。
主要由于对手术的恐惧担心,患者在术前普遍存在着怕手术、怕麻醉意外、怕头痛、怕出血、怕残废、怕死亡等心态,大多是因为对手术情况的不了解;有的与个体的个性(敏感、多疑者重)体质及耐受性不同有关;年龄、文化程度、手术大小、疾病的严重程度等也有不同程度影响。
手术期间,术中发生低血压、低血氧,容量补充不足,易导致脑组织缺氧、脑功能减退,引起定向障碍、幻觉、躁动等发生急性精神障碍的风险增加。
年龄越大,精神障碍发生率越高,是由于老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老年人术后因疼痛影响进食、卧床、创伤的应激、等待手术时机,容易造成水电解质紊乱,从而机体处于衰弱状态,耐受手术能力差。
不一定需要十分强烈的疼痛,有时打针等轻度疼痛也能引起部分患者精神障碍。
手术时间过长会导致病人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过长,且会增加病人术中失血量,容易导致低体温,而低体温会影响机体生命体征稳定,延迟病人麻醉苏醒时间,从而增加脑组织损伤发生风险,增加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
频繁的治疗护理操作、仪器设备的噪音、病房内工作人员及家人频繁的进出,环境的嘈杂等改变了原有的生活习惯和空间,造成情绪的恐慌和焦虑。部分患者由于陪护不够、家属探望不足,以致产生了落寞心理,加重了患者孤独心理障碍。突发性骨折使老年患者由健康变为长期卧床、生活无法自理状态,短期内病人难以适应这种行为角色转变,出现角色行为不适应等问题,需要长时间适应。
围术期后急性精神障碍是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短期内出现的较常见并发症,在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中,术后发生急性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可高达19.2%,老年人行全麻下外科手术后急性精神障碍的发生率高达24.5%。
老年病人由于脑组织功能衰退,对麻醉、创伤的耐受性较差,应激反应明显,术后容易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导致低氧血症,从而引起精神障碍。
谵妄是围术期伴发的精神障碍最典型的症状。本病症状的主要特点是个体差异大,表现多而不一,甚至截然相反。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情感障碍、意识障碍、心理障碍等症状,严重者可并发高血压脑病、管道脱出等症状。
又称急性脑病综合征,是本病最常见、最典型的症状。具体表现为幻视幻听、注意力无法集中、对周围环境和人认识不清,有明显的近期记忆下降而能记得较早前发生的事,好转后患者对谵望时的表现或发生的事大都遗忘。意识障碍昼轻夜重,患者白天交谈时可对答如流,晚上却出现意识浑浊。睡眠-觉醒周期不规律,可表现为白天嗜睡而晚上活跃。以视错觉和视幻觉较常见,患者可因错觉和幻觉产生继发性的片段幻想、冲动行为。
不同患者表现不一,具体包括:
患者眉飞色舞,觉得自己病马上就要好了,嚷嚷着要出院;
患者唉声叹气、觉得自己没救了,不自觉落泪;
患者对外界刺激缺乏反应,不哭不闹,漠不关心身边人和事;
患者有时高兴,有时难过,喜怒无常,变化莫测;
患者紧张、顾虑重重,坐立不安,措手顿挫,出汗手抖等;
患者提心吊胆,心跳快、出汗、四肢颤抖。
患者意识清晰度较低,表现为患者一直想睡,喊一声能醒过来,但失去刺激后患者立马又入睡;
患者意识清晰度降低稍重,表现为患者一直睡不醒,呼喊或轻轻拍打无法叫醒患者,但疼痛刺激可引起患者反应,如皱眉;
患者意识完全丧失,任何刺激都不起作用,无法叫醒患者。
临床表现包括焦虑、紧张、悲观抑郁、思维迟缓、反应迟钝、全身无力、性功能障碍、猜疑与嫉妒等症状,尤以术后神经症最多,有神经衰弱、癔症、强迫症、慢性功能性疼痛等。
子宫切除手术近年来有增多趋势,术前、后出现的心理障碍并不少见。另外,卵巢切除会影响性腺功能,对精神活动会有一定影响。
随着肾移植手术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高,肾移植者的生命和生存质量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最普遍的问题是性心理障碍。
本病通常由于过度精神紧张、焦虑、恐惧害怕等因素造成血压升高,而影响手术进程,同时由于对手术的恐惧,患者还可并发精神性的头痛、精神性睡眠障碍。甚至可因此诱发高血压脑病,故临床医生应该重视此类问题,积极给予精神疏导并告知其手术的必要性以及手术的安全性。
手术患者可能需要带管,如留置针管道、引流积血积液的引流管、气管导管,由于患者精神障碍,可能会意外拔出,导致生命危险。
手术前或手术后数天内不明原因胸闷、头晕、乏力、胡言乱语、举止反常或出现突发呼吸苦难、有自杀倾向者中任一项或多项者应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医。通过神经专科查体、头颅CT、头颅MRI、脑脊液检查、脑电图检查、血气分析等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可作出判断,此外还要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感性脑病相鉴别。
手术前或手术后数天内不明原因胸闷、头晕、乏力、胡言乱语、举止反常中任一项或多项者应及时就医。
手术前或手术后数天内突发呼吸苦难、有自杀倾向者任一项者应及时拨打120。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精神心理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自杀倾向、昏睡昏迷等则应到急诊科就诊,以免危及生命。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出现症状多久了?有加重吗?
对本次手术感到焦虑吗?
以前有过精神病史吗?
最近有服用哪些药物?
家里有没有其他人有精神病史?
是最便捷有效的检查的方式之一,通过体格检查医生可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颅内实质的局灶病变。
一种检查方便,迅速安全的无创颅脑检查方法,可观察患者颅内有无病变。
一种安全、简便的检查方法,可观察患者是否存在颅内实质的局灶病变。
脑脊液压力、常规、生化、病毒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看患者是否有特征性脑电波改变,有助于医生诊断及其他疾病鉴别诊断。
可以帮助医生看患者是否缺氧、血糖、电解质是否紊乱等。
围术期(手术前后)伴发的精神障碍的诊断很容易,首先必须有明确的手术史,同时精神症状的发生与手术高度相关。
症状出现在术后2~10天。
术前有或无精神病史。
经治疗症状通常迅速缓解。
应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和功能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情感性障碍相鉴别。
患者早期可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性格改变如一向温和沉静的人,突然变得蛮不讲理,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发脾气,情绪反常如对亲人和朋友变得冷漠,意志减退如一向热情、好学上进变得工作马虎,不负责任,没有进取。患者语言散漫、混乱、哆嗦。感情平淡迟钝不协调,各种心境障碍如抑郁、兴奋、焦虑。患者可有幻听、幻视、幻触,被害妄想,可出现自伤或谋害性攻击。根据病史是否发生在术后数天,经治疗是否能迅速缓解,患者有无精神病家族病史可综合进行鉴别诊断。
抑郁患者通常有心境低落、兴奋和愉快感丧失、精力不济或疲劳感等典型症状。其他常见症状有集中注意力能力降低、自我评价低、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自伤或自杀行为、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病情持续至少2周。根据病史持续时间和治疗缓解情况可与围术期伴发的精神障碍进行鉴别诊断。
肝性脑病患者可表现为性格改变如内向性格转为欣快多语,“不拘小节”的行为如乱写乱画、随地便溺,睡眠倒错如白天嗜睡夜间兴奋,病人可出现智力下降如人物概念模糊,记忆下降,思维迟钝等。根据有严重肝病史,常伴血氨生高和(或)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比例下降或倒置可与围术期伴发的精神障碍相鉴别。
围术期伴发的精神障碍以心理治疗为主要手段,辅以抗精神病药物,一般情况下治疗周期为1~2周,部分患者治疗周期可能较长,需坚持遵医嘱服药,定期随访。其他治疗包括动态监测及护理、保护性约束、积极处理并发症。
精神药物的应用主要对症治疗,在术前、术后均可应用,对焦虑的识别和治疗进行得愈早愈好。本类药物副反应多,用药不当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呼吸抑制,患者昏迷死亡,因此须严格遵医嘱服用。代表药物包括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阿立哌唑、氯氮平等。
可选择某些抗精神病药,如奋乃静或苯二氮卓类药如氯硝西泮以控制激越不安情绪。
可采用抗焦虑药如劳拉西泮或丁螺环酮,抗抑郁剂如氟西汀。
可应用某些镇静剂,多选用对呼吸和循环功能影响小,与其他药物无明显的相互作用,代谢途径单一,半衰期短,没有蓄积作用的药物如咪达唑仑,每晚睡前服用或每晚睡前肌注。咪达唑仑起效快、半衰期短、可控性好、镇静作用强,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影响小,适宜ICU病人镇静。
可采用中低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如奋乃静或利培酮。对失眠者可每晚睡前口服阿普唑仑或氯硝西泮。
对于合并感染的患者,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对接受手术的患者也用于手术前后预防感染。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克肟、拉氧头孢,因其具有较为广泛的杀菌范围和较低的副作用,往往被作为早期经验性用药,本药最严重不良反应为药物过敏反应,可导致休克危及生命,因此用药前需皮试。医生也可能根据当地的抗菌药物用药规律确定,同时医生可以取标本如痰液、血液送检,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神经营养药:可用于促进神经修复,用药过量可能导致中毒。常用药物有维生素B、甲钴胺、神经节苷脂等。
用于治疗高血压,需终生服用降压药,以降低心血管意外风险。常用药物包括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厄贝沙坦、缬沙坦、氢氯噻嗪等。
避免高血糖带来的潜在治病风险,常用药物包括:阿卡波糖、胰岛素、罗格列奈、二甲双胍等。
该类药物具有中枢镇静作用,药理复杂,副反应多,需严格遵医嘱服用。常用药物包括苯巴比妥、地西泮、水合氯醛和硫酸镁。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低钠血症影响钠钾泵功能,使细胞正常代谢功能显著下降,诱发急性精神障碍。因此,动态监测患者水电解质水平,精神变化和生命体征,做到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加强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感染护理、呼吸护理、吸氧护理,避免烟雾、粉尘刺激,指导痰多者正确的咳嗽咳痰方法,鼓励大胆咳嗽,排出痰液;痰液粘稠者,适当服用祛痰药或雾化稀释痰液,可通过协助老年、体弱者翻身或轻拍背部助其排痰。
为防止患者自残自杀行为,用约束带帮助手脚,目的是保护患者,因此称保护性约束。
若发生管道意外脱落,应立马控制患者躁动,再作对应处理。
本症预后良好,除个别遗留有神经症样症状如头昏、乏力、睡眠障碍外一般不会残留有其他重性精神病症状。极少数患者发展成精神疾病,可能是在围术期前患者已存在精神疾病易感因素,在围术期诱发了精神障碍。围术期伴发的精神障碍经积极正规治疗可以极大地降低并发症发作率,缩短病程,生活质量及寿命不受影响。若未接受正规治疗,患者可能长期无法恢复心理健康,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产生自杀想法,生活质量及寿命受到威胁。
围术期伴发的精神障碍多数患者能痊愈,但若如患者围术期前已存在精神疾病,则需长期治疗精神疾病。
围术期并发的精神障碍患者如果及时正当治疗,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若如患者围术期前已存在精神疾病,则需长期治疗精神疾病,按医嘱定期复诊。
手术患者术后可能需要流质饮食,如米汤、菜汤等,而后逐渐转为半流质食物如稀粥等,若患者有胃口,大便通畅,可逐步改为正常饮食。可适当增加营养,优质蛋白食物如鸡蛋、鱼肉,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等。
术前严格注意患者心理健康,除积极配合医护帮助患者及早生理康复外,应多关心患者,消除心理紧张、烦躁等不适体验,促进心理康复。
尽量把病人安置在相对安静的房间,入睡后尽量减少打扰病人,不让病人看到其他患者抢救的场面,以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
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患者四肢躁动时要加床栏,家属需防止患者跌倒。
不正确的体位及不正确的翻身可导致患者疼痛,影响睡眠甚至导致焦虑、烦躁。家属可以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增加患者舒适感。
在围手术期家属要与患者多沟通和交流,多关心体贴,充分了解患者患病后的心理,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对手术及预后的顾虑,必要时请恢复期的同类手术及患者叙述手术效果,以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减轻患者的恐惧和陌生感。
术后应注意保持呼吸通畅,如有痰液要多咳嗽,家属协助拍背促进排痰,如果感觉咳嗽无力,痰液咳不出,甚至喘憋,应及时再就医。对于术后并发感染、发热的患者,应及时控制感染,尽量以物理降温为主,如腋窝下冰敷、酒精擦浴等,必要时辅以解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复方氨基比林等。用药期间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不良反应,一般都可忍受,若症状严重时应及时告知医生。
在围手术期要与患者多沟通和交流,充分了解患者患病后的心理,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对手术及预后的顾虑,必要时请恢复期的同类手术及患者或家属叙述手术效果,以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做好各方面的宣教,减轻患者的恐惧和陌生感。
围手术期家属多与患者沟通,多陪伴,消除心理紧张,让患者找到安全感,消除对新环境的不适。
患者教育对于术后疼痛控制尤为重要,与患者充分沟通,介绍手术方法、可能发生的疼痛和疼痛评估方法及处理措施,消除患者对疼痛的恐惧。同时配合物理治疗及自我行为疗法,通过分散注意力,放松疗法,以达到理想的疼痛控制。术前疼痛严重者给予镇痛治疗,选择不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塞来昔布等。
家属多关心心理状况,了解思想动态,做好心理疏导,建议每年体检1次。
应积极就医,控制好基础疾病,控制血压、血糖。
4302点赞
[1]孙启会,罗永忠,杨晓萍.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急性精神障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20,28(11):957-958.
[2]明霞,夏冰,马亭亭.超高龄患者髋部骨折术后精神障碍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1):67+80.
[3]李明涛,王小平.老年胸外科患者术后急性精神障碍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05):117-121.
[4]胡少珍.高龄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急性精神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0,15(04):351-352.
回复快